|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8-10-28 04:42 编辑
; y4 b, D! g' M8 W" B' l
/ g2 z5 Q6 Z! {6 l
0 K( t& B5 n- H }- D5 x. q" |5 }我们公司有一家客户,在广州附近,是一家日资企业。
& w! R" c8 m+ g1 ~" p在这家公司里,有一些日本人在公司里长期驻在,1 T& H2 t! U) I( W8 M' ], V7 B
其中有一位日本人,负责技术方面,我和他聊得比较多一些。; e% {9 Q3 d0 O6 V* d
在这里把他的名字用U来表示。
. E" s( c5 _9 s" _
0 P5 Y2 e- s- V' W |我每次出差去那里的时候,下班后一般都会和U桑一起去吃饭,& W& Q+ R( W4 e9 ]) C
U桑和我年龄差不多,所以我们比较谈得来。
5 w7 x' ~ I- R4 [* Z每次和他聊天时,我都会有一些收获,聊天之后我会做一些记录。
" g7 ]+ O- X+ u3 t P& H( V当时的聊天内容,也在这里整理一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 a9 g7 w2 j N. C
+ B( B M8 U0 b$ |; G NSection 1.
5 v3 j' m1 A* {; \/ R9 B' R0 M在U桑的手下,还有几名中国人员工,3 E; n# k* C6 |* x* M: N
我去他们公司出差的时候,也见过其中的几位,
1 ~/ V1 D0 p9 Q1 `他们当中,有些人表现还好,有些人表现一般。
2 C+ g! f7 X' t- I: g# ]$ |其中有一个技术助理姓董,在这里称之为董君,8 J) ^8 |2 u7 U2 w1 O
今天准备介绍的,有很多是关于董君的事情。7 ^! c6 J) h! h8 v Y
- ?4 H: _% F. N! Y- p. d4 R5 W7 m% k% I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U桑,你们公司的董君,这个人你觉得怎么样。
1 _3 C$ B% `; X" h4 O那个时候,董君刚跳槽到他们公司,进来不长时间,% v& J& H3 }/ O% |; L
我在工作之中与董君接触过几次,感觉他做事情有一点不牢靠的地方,
l' q/ ]' e% J# P我想听听U桑会怎么评价他。
4 u4 Y. e, A2 v* rU桑回答我说:董君不属于“记事情较快”的类型。5 E- A( u3 R" H
3 q; y6 g% X% {5 K
U桑说,有些东西给董君教过一遍之后,- g9 m6 e" t; a: a' O, ~4 U0 L; [2 q6 `
过一周再提起的时候,董君就完全没反应了。9 E1 H9 N3 p/ U# ]
这是比较麻烦的一点。* k% y% @- y' [* Q' X( A2 f( M) a
听了U桑的话,我说原来如此,我也感觉到了,1 a7 }5 n: y# u. q" Y9 U
上个月我来出差时更换过一些零件,当时他也在场,
5 {- b! g6 G Y/ q9 L这次我再来的时候向他问起,他却连零件的中文名字都忘了。
/ P( O2 q& v. \! j. G6 w3 O! d0 C6 e: J' P1 q8 K
在这之后,我与别的朋友聊天提到这件事时,. L9 j7 z# |6 n0 I9 I1 ~) z- n4 k
她把这种情形,总结的说法是:“不走心”,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 D! w( k* D" y. Y; ~6 [刚进到一个新的公司里,许多新东西都是第一次接触,- }" x4 ~% q: t' t: m' ^
第一次第二次可以教给你,但是如果几次之后仍然没记住的话,就不太好。& I% \% }* H8 [2 C( m% o1 E; P
有的时候,是你在努力,而没能掌握,这个尚可以谅解,/ c' e# l! V" _
但是如果看不出来你努力去花心思的样子,那么就不太好了。
9 Y5 ?2 @6 T6 }+ [/ A' T8 V+ \- @+ z4 j
同时,从U桑的话里我总结到了一点:1 P, o7 B# `; |+ v' w) M
一个员工在新进入一个公司的时候,
2 r+ I0 N3 _, [- e# s一个被期望的能力就是“较快记住事情的能力”。
, Y, a& r% o! Q7 L' ?1 j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提及我们有哪方面的知识,有什么能力,& C0 F F9 h/ u
但是在开始工作的时候,已有的知识不是很重要,
3 C6 h6 _$ z4 \) a而是,眼前的知识点和信息能吸收多少,是一个被注意的事情。
+ F( ?3 j/ u8 o x7 m, [6 q( ^9 _* D1 ^9 }* A) `% W" C3 }9 f1 Q. X
回想起来,我在日本最初进入松下公司工作的时候,
: Y7 I5 V ]$ { }' W开始时是有一位和蔼的上司带着我进行工作,
( l; `) ]6 n& f r5 W7 Z+ _' j: N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一次参加聚餐,* w% @/ ?# _5 P q
上面的部长,向我的上司问起,新来的子子君怎么样,! x& {: E, V$ Y/ G0 Z
当时我很好奇我的上司会怎么评价我,
; \6 E5 {; ]" |* J+ D2 v6 D那个时候我上司说的就是“这家伙记东西挺快”,% V% v* A- z4 B$ f$ m$ X
算是夸我吧,我至今记忆犹新。+ @$ M7 b& o) B3 L9 M
. l6 V8 ?. m4 j7 l# s4 S$ W* P
所谓记东西较快,现在想来,应该是有两点,' [" n, m( @3 v- J7 E3 f7 p
一个是:上司说过一次的东西,下次再提起的时候,能够复述出来。: d9 F! ~8 j4 E" w6 g5 J
一个是:上司介绍一个新知识时,用较少的时间,可以准确地理解。 @. U4 j+ M, c: q8 d& Z
8 Y# [9 [8 ]' a% ]' N8 p! f, m5 y" |对于第一点来说,对于一些知识点,: N4 i9 y' q; B" W( M
上司也不会使特意强调说你把它背下来吧。. Z# a+ {( s! G2 Y4 |0 i; R3 @
我们在学校里读书时,很多知识点是“摆出来”让你背诵,5 T) c8 ^3 ` \" W9 \! g+ }
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上,是没有那种特意的提示的内容的,. m/ _5 H( d9 {& v* ]
每天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有时候做完就完事了,
. T) y* h! @0 k2 M即使教你一些东西时,也不会特意加一句,你把这个背下来吧,+ Y: v3 o* u2 a6 E$ p
都是需要自己去留心去总结。# `+ |$ @( J2 E+ t/ ]! j9 j
如果不去注意回顾总结,就会导致变成,! C( F j# h3 g1 d
“日子像流水一样过去,手里没留下什么收获”的样子。
8 e" D. @4 W! l& z7 ~那么再次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忘记,在上司看来就会被减分。3 i2 i% `4 p }! e6 _/ n( \
7 x+ l3 L! w s- W$ v
对于第二点来说,对于被传授的时候,对于对方的话语,1 ~7 h) @3 ~1 y" p
应该是尽力向着“对方的传授目的”去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到东西。) G8 L- R$ x8 a0 f9 `
如果总是去想着去质疑,而导致将话题岔开分散,这样就不够好。7 Y1 x& a x: X5 `
这个事情举例就是这个系列第六话里面的Y同学,
: J5 x) e0 T" w) ?. }/ p( E8 p; N, |3 ^当时给他和T桑讲蓄能器的知识,但是Y同学提了一些问题,
' A+ n- B" ~5 ^; |$ c但他的问题是把话题岔开的,$ Q. n& s4 A' N: V+ _3 u8 g3 Y: l
可以显示出自己的思考,但是对于传授的过程,却并不是很好。2 Z4 t, u4 A: k$ N' q0 p
7 G5 U7 j( P0 |还有是,对于一些知识点,先把它接受收纳过来,. r" x+ K. R) l7 N
然后再逐渐回味消化,去体会其中的因果关系,才好一些。! Z: }9 ~; z+ w1 g' {' y" {' m" ^
另外就是态度问题,如果表现得谦虚一些,
2 Y0 l9 m6 p' C1 Y3 Y5 P让对方教过一次后,觉得再给你传授其他东西也不至于有抵触,6 T+ T2 b5 s, s+ U" l) m
这样才可以被传授更多一些东西。' b! `- b/ ^& S& W4 y
6 _; s& r" a! H, c3 n所以,在初入职场的时候,
# d* O# ^" ~4 g- d8 Y! h- f- L一方面,特意教过的东西,要去记住;
; n3 s8 M3 i7 i7 k. l没有特意强调的东西,也应该去用心去记才好。. H" l1 y* a* s5 L$ ]/ r# k
一方面,如果有被传授的机会,要努力对待,5 p; f' x: X8 z- _: I& f' T
将被传授的过程变成一个让对方感觉良好的过程,这样会好一些。
3 L/ U5 g @# ^" d9 G$ p4 C, n$ i% S9 `3 [; O7 {- }
Section 2.- O& Z5 T4 ]$ w
接下来的谈话里,U桑评价董君的时候,提到一个日语俗语,2 m& h0 Z) q" C- F( a
我第一次听,不知道什么意思,他就换种说法给我解释了一下。9 B) A/ q* L1 l7 D; n {4 c
U桑说,在向董君提问的时候,董君的回答风格是:
' Z4 ~- t6 {3 s; a# [' _+ M, c把他自己知道的事情,多少和提问有点关系的事情都说出来,
8 \4 U. _2 c8 F9 n) x& G) e但往往说了一堆事情,却没有答出想要的东西。
9 E4 t7 ~0 w- B. r我说,原来如此,- y# S7 C/ s% y; j3 f) W
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
* _% s( V$ f, M/ S( L% u$ i$ s! E4 e$ i5 U; V/ B
有一天下午,我给他们办公室打电话,董君接的电话,
, \- ~; c0 l; X3 d5 S& X- D我问他,U桑在不在,
6 P5 F: K# G2 B E. L董君说,U桑上午开会去了,是有个日本的大客户来谈事情。) Q0 @# w: j/ m& e$ z2 z6 H% J- A. D
那我问,U桑下午还在陪客户开会么。
3 z9 G6 c+ w" v0 u9 `8 n5 }董君说,客户开完会中午饭后出发,好像是去花都广本了。: n# c! e( ~" l2 A4 f* ]3 t
我再问,那U桑跟着去了是么,' ?4 A6 i& J( W
董君说那倒是不知道。
! ^1 U! L2 _0 T0 s# G我也很困惑,
+ r* ^# a1 Q6 k% X% H我心里想,你不知道就直说就好了,4 @9 n9 V/ d% F& h( H* D+ U
即使直说我也不会诘问你,
" W5 X/ E, h$ n3 t! w. _7 P! ~你绕这么多圈子,都是和我无关的事情。
- @0 q6 t/ B6 z( H" W" Z- i: d \1 a" l' C
还有一次我问董君,我们的设备预计什么时候运到现场,' R% E2 Z5 J6 a g+ S2 c* c
董君说,这次的设备,在广州海关耽搁了一点时间,做了好多材料才放行,6 ~" e1 w4 q/ A4 G6 U& I
然后因为木箱尺寸较大,属于超标货物,
4 h P- q/ M2 W6 a% C; f所以根据道路交通法,白天不能上路运输,只能晚上运,要多花时间。
7 a! V9 k$ x2 H2 V5 {: ~我说,那到底哪天可以到呢,
2 {8 Y5 s" e" z0 v8 j) d# G- ^董君说,估计要三五天吧,具体得看运输情况。
- I# G- T- n- l K# w; I我说,那运输公司是怎么说的呢,: d$ J; L" a( R7 B. [8 t
最主要的是,我们的安装人员哪天到达现场比较合适。
" |7 C6 s `$ H. b# q4 n1 {: |/ Q他说,货物哪天到达这个他也说不准,运输公司还没有消息。; r5 b. g, g- A" a& j
我说,知道了,稍后我再确认一下吧。
. T6 i& w+ H3 ]9 U% }
/ w" x: P3 D6 S, ?1 S {这个应该就是前面U桑所说的那种谈话状态。9 Y1 P6 u% H5 L8 ^1 l5 r
回答问题的时候,- w0 n, n; D" w
把和问题有点儿关系的事情都泛泛地说起来没完,
& [- k" I( @0 t这种做法,分析其心理,或许是这样的,; u) j- w$ Q @. D# ]$ r2 ]
自己不知道答案,& p z7 p$ D( t1 S7 c- C* D
但是毕竟是与其自身有关的事情,0 t. p& `4 {# ?3 o3 B
如果直接说“不知道”,
& H5 G, ?0 N2 }" h2 v+ Q: R7 c那么给人的感觉不太好,是难为情的事情,
9 v' @! N) B" ?所以就说点儿有关系的事情,来表明:5 z; \7 A- m2 g# d1 M G& O
自己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己多少还知道点东西。
# |: B* Q% o2 L L但是说了一些貌似相关但是没有结果的信息,是不好的。
! M+ G6 k! v: o3 b谈话不能回答出重点,会导致交流效率的降低,之后还是会被减分的。
% h# \% J. F0 U1 v7 U. ~# e; c8 f( \, T, r: X- r0 q4 D
关于董君的回答问题,另一些被注意到的事情是,
7 Y8 X1 ]& g& x回答问题时,应该是去猜测出对方的问题点,猜出对方要问的是什么东西。) X4 ~5 H+ j& F! |3 B4 v/ B
有针对性地去回答才好。5 m8 v, k5 |3 H: `" }# b, R7 n% Q' P
另外就是,不要单纯的罗列事实,陈述事情做不下去的因素,
4 Z6 e7 c! ~$ I+ l而是在表达最后要有个总结,提出,怎样做才能将目的实现,这样才好。6 `3 j. U( K H) j# G! j
9 M) u- A* w% o4 B有一次在现场进行工事时,突然需要一个钣金件,4 V8 }7 R' H3 @$ r. r- [; v
我画了张图纸给董君,让他帮忙找地方做一下,9 \/ ^ W1 ?* T$ q" D5 c
结果他看了看图纸,对我说,他说这个东西不好做,
^+ y/ a( H7 |: z, ]5 B+ X4 d# `又说5毫米的板不好折弯,又说那个零件焊接时偏差很大,
- i7 l" c1 x `( g8 r: [, V/ `又说就一件货物厂家嫌少估计不能愿意做,又说12.9的螺栓不好买,* ~ u: o# y6 b' g6 y
东拉西扯地绕了一大圈,; r- p% b7 h" Z$ Y5 l
我说,你的结论是什么,到底做不做,
; W# Y* g8 X I5 `董君不说话。
6 {; Y8 Q/ {* E/ \) b6 P* B我说,东西不好做我也知道,问题是我在上海附近能做的件,3 H% b K5 z9 s7 [, q" S
在广州附近找个小厂弯一下焊一下应该可以吧。
1 P9 C Y( p, p' Z( ~后来他说找厂里的钳工问一下,结果一个下午就弄出来了。 I: c! u' F) v( k8 n% d& I
2 @! u0 C- c2 O; m6 \4 `当然了,我是求人办事,嘴上还得谢谢他。
; m6 w& m2 q$ L" l+ ^% C只是这种表达方式我觉得有点在意,
! N9 }/ A8 { [4 z5 R他说了几个困难条件,目的是表现出“他知道这些特殊的知识点”,
& v1 Z/ i- d1 u! s* o但是问题是,说话最终要有一个结论,
K8 ~9 l8 X! _* k" U单纯地罗列出知识点,却没有结论,是不好的,, |7 K* I8 V! M& G) ?& J0 L1 P. z
另外,所谓做事情,就是向着“成事”的方向去努力,这样才好。
+ F0 A" c7 |* ]3 S. D- x7 \- U4 P( s% I7 ]3 [' y/ E, }
Section 3.
+ a/ O Z: _! w, d) t有一天在工厂里休息的时候闲聊,我和U桑,还有董君都在。
4 f% Y1 m% G4 x谈话中提到了小松公司的设备,说大概要多少钱,
& {/ D. B$ W) {U桑说是要一亿日元,然后我说那折合人民币要一千六百万。8 r; }/ ~8 k; X# }! H+ |0 x- I
U桑也说是,差不多要那么多吧。
1 ~; @6 Q7 E& J这时董君马上打断我们的话,说你俩算的不对。' F+ ~2 _7 O/ b1 N7 S2 d1 V! Y
我又心算了一下,说要那么多的。U桑也说应该是的。
# I' I- q; e; g7 A" [* b; _1 U然后董君继续生硬地说,不对没那么多。; O1 P6 K. H) K: g" T
然后我和U桑看了看,觉得董君态度不太好,就把话题岔开了。
. @1 f% T( s W- y* O: t
6 D# j6 f' A% [7 a2 O( N晚上回旅馆后我回想了一下,董君当时为什么那么情绪高昂,
. w6 J% F/ i3 c0 c W ?/ s: G+ ^1 f7 ^仔细一想,我只记得了一个系数16,忘了是乘还是除了。2 s: N7 B8 _1 d& Z: d
实际应该是除法,也就是除以16得到六百万才对。
) H$ c c4 _# z4 \7 W; ^. ^2 q1 S% D
董君当时是对的,但是他的方式不好,
8 K- j, M( b2 U. ?0 x4 R一个劲地直接说出自己的主张,反而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 J8 v& t: g- ]- ~
这种事情,当时如果能够拿出来一个证据,来让对方了解并信服,那是最好的;
: r9 ^7 N3 s$ L' b) C如果不能,就简单陈述自己的意见,; `& ~2 M; a7 {7 \( V1 M3 C8 ?
如果不被接受那就不再继续,也是次善的; r" S2 h8 n ?; i; P
但如果没完没了地生硬地去说,却没法让对方去理解,
* }+ I! n$ [& B 那么对事情对自己反而是无益的。
0 T& z3 \* G4 V: q9 z即使你是对的,但如果方式不好,反而会给自己减分。
# c' Y# f) u0 F' x0 I5 x8 [5 K- D* k; I9 _! G7 V
Section 4.
* Q4 }/ k/ X# K4 J( M- _, x有一天和U桑一起吃饭,谈到日本的公司,他提到了一个说法。
. S8 j$ Q3 v2 s1 s& t日本公司对于新入员工的期望,有三个三:
# H& k# r0 w P) h进入公司三天之后,记住周围的人,把名字和脸孔记住。
* H5 Q ^& z- b三个月之后记住公司的情况,主要指公司做哪些事情。
! O( l f* w0 Y" B2 V4 I0 h( C; V三年之后记住工作的流程,包括整个组织相关部分的关连协作方式。: Q! h( A& y/ J
这个观点比较新颖,我是第一次听说。
3 w( t v) l4 {2 n" o+ ?- ~# Y$ R0 F! r! C
U桑提到,会社里的新入社员,要去做“接电话”的事情,0 I6 a2 v6 l) V; z0 F( p$ Y
办公室电话座机响铃后,要求新人先去接电话,
7 A% P8 W- N9 J/ U$ x- y2 ], j通过接电话,听取来电话的公司和客户的名字,+ S3 Q! C4 V. K; O! S5 v& H" i
然后转接电话给同事,来记住办公室里周围的同事,
# j, w. o& r! }( j. H是这个目的。
$ ~/ x8 G( H3 m# n9 S
2 f3 O* H( K: s' l# ?U桑提到,在公司里有些人会认为:“只要自己搞好了技术就可以了”。
9 r/ r& s# I. J% u. B但实际上,应该被重视的是communication,
7 g+ n% ^& K6 S. z: R横向的“联络确认协作”,以及纵向的“报告联络相谈”,才是更重要的。; f- M5 ~& s7 A0 ?$ u
这点我也是深有感触,
+ S; a2 ]- z% [" z, l" _我也算是在北京前十的大学毕业然后进入日本前十的大学里读书,4 u& v7 ^+ @& J# p- Y! a
曾经觉得自己是有点小聪明的,! e: J C8 v8 Y
但是在去日本之后的留学打工生活之中,
/ I$ q- T: X6 t( J9 ~& H4 D7 l( m1 I经过无数次的被训斥与自我反思,我逐渐意识到,
9 \ I% c5 C. W; W* R/ ?' L所谓的“头脑良好”,如果仅靠这一点而不注意其他,那么将是不能成事的,
& ^4 D0 p7 g9 [' h9 g许多工作任务,与技巧相比,更重要的是“相关的信息”和“他人的协助”,! V, n# [) l5 A# Z1 X4 A
这两点都是需要从周围人那里获得的,5 c' M3 ]% c8 q
而这些东西,不会自然而然地来到面前,
. T" Z' h8 i' U B3 ?: B- ]这些东西,也不会因为你“聪明”所以他们自动来到面前,) F' ~$ Q0 c, f. ?; K* g0 T7 n" b% p
这些东西,要靠着“与人交往的能力”或“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有可能换来,7 o* ?2 W0 y% |4 D. {
而且是稍微不注意,那么就会出现不合适的态度和表达方式,使事情不够顺利,
* t# q' j; b4 ~因此,要注意修炼与人交往的能力,斟酌改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A6 Q j4 x/ l5 N, H
/ T5 @ v7 R. P! M; C5 \4 A
3 w+ P) Y" v6 I( [& m' `, b/ g3 @
2 W4 S# x* V3 L1 v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