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6-2-16 10:17 编辑 e1 Y4 o% u+ ]/ p+ X$ B; j: k
: X6 d: Q2 D. W; `
《关于修业历程的反思》
9 ] b. t; i! S7 k8 }3 s0 h8 O0 B2 h8 W/ J; D
朝霞夕雾,瑞雪纷飞。随着时光的变迁,在自己工作间歇之时,或者看到论坛有找工作的帖子,会因此而去思考找工作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觉得某些能力经常被使用,但是自己掌握得并不多,会去设想,如果以前多多练习就更好了,那么对以往的时光进行回首,一路走来的路程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把考虑到的东西总结一下贴在这里,希望可以成为一点点参考。行文中有一些图片形式的表达,如果条件允许还希望可以登录论坛进行浏览,谢谢。5 r3 Z+ \4 y, S/ j$ i# X
by 子子 @ cmiw+ J- R: z8 f7 p% e5 _; o/ M
Chapter 1. n4 L: o' z: t8 A1 H, j4 z
比如说,我现在注意到的,在工作中需要的能力,一个是“外人交流”,也就是Communication;另一个是“责任事件”,也就是办事要靠谱要让人放心减少失误减少担心。那么现在在工作中要经常使用它们,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然后会去回忆,我会发现在大学时代,这两点我锻炼得不多。5 A- i! k# y' h" R/ h" }- C
by 子子 @ cmiw! J" U* C2 m3 j3 k" ?" n4 }
大学的时候我性格内向,谈话也都是仅限于家人朋友同学的范围,这样一来,一旦需要与陌生人谈话,就会有表现不好表达不好表情不好把握不好的地方。做事情,也仅限于写作业复习背题考试打球买东西什么的,这些都是只和自己相关的一些小事情,这些事情做好或者做坏都只是与自己发生联系,而真正使自己受到思想触动受到深刻教育的,往往是与别人发生联系的事情,但是我没有多少机会去做。所以这些走上社会后需要的能力,我都没怎么锻炼到。那么,在面试的时候,我所表现出的谈吐与内容,让面试者一听就会知道我的斤两。在参加工作后,我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做得不够理想的。经过不断的锻炼,才提高了一点水平,以应付被分配的工作。+ K! Q3 F# [) ?" M& N4 j
by 子子 @ cmiw* `1 l0 }& y0 I: c* B
在下图里面,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水平,“准备阶段”中的圆圈可以被理解为在大学期间做过的事情或者说过的话,都是在一些低水平的范围内,不疼不痒没什么损失的事情,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也就只能表现出这些水平,然后在“正式工作阶段”里,一开始的时期内,也只能是做一些简单的低端的事情。% C# d5 _1 y! t
by 子子 @ cmiw7 b8 l" n. }0 {
" ]* O: S8 s; }4 W
9 ?+ T/ U% Z/ Z. e然后就会想,那么理想一点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是在大学时代对于这些能力进行锻炼,比如说尽量把握住与陌生人进行对话的机会,与水平高的社会人进行对话,并从中吸取有用的信息以及技巧,尽量去担当或计划一些事情并且去执行,从成功与失误中去反思去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那样的话在面试的时候就会表现得理想一些,在工作中也会更快上手,将事情做好。
+ O$ x O% m+ _& Oby 子子 @ cmiw
/ F3 c5 r) C* |. w
+ O- R; x4 H: o
$ x6 q3 V$ R* @ M& K8 C n- I
回头望去,感觉这些东西都是一个“练习---应用”的过程。比如说“外人交流”,比如说“责任事件”,理想状态都是在“准备阶段”内进行练习,积累之后,到了“正式工作阶段”,再拿出来应用的。但是现实中,往往在“准备阶段”做得不够,于是就到“正式阶段”去突然被扔到应用的环境里面,在环境里面去进行练习,然后再次应用。
9 A* n( @1 v4 F7 o( b+ ~by 子子 @ cmiw l* I9 M8 H1 R6 r+ B! {0 E
我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这些东西锻炼得不多,但是当时也意识不到这一点;后来在留学打工的生活中,才意识到这些东西的必要性,才会觉得以往做得不够,并且在打工和研究室生活中锻炼提高一些;读书毕业后进入第一家公司第二家公司的时候,再次认识到这些东西的不足,并且再次在工作中摸爬滚打去提高自己。
" v \: d: O: p# F# \by 子子 @ cmiw
i5 O, ]7 p6 C& n5 }" L$ ?+ y" [现在,我在与留学生谈话时,我会对他说,一个人与二十个人说过话,一个人与二百个人说过话,在面试的时候一开口就能够看出来,一个问题是说话表达时的语气感觉眼神让人感觉不同,另一个问题是相互的问答不够理想而是会发生偏离一般社会人逻辑套路的情况。所以要在准备阶段把握机会制造机会,多去与人交流。同时,除了与“身边区域”的人交流,还要和“外面区域”的人进行交流,因为这两种交谈是两种感觉,需要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应变方式也是不同的。同时,将来是要去和陌生的面试官交谈以获得工作机会,需要和陌生的客户去交谈以促成合作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所以要和“外面区域”的人交谈才能够积累这方面的经验值。一方面,通过锻炼能够提高自己方面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多与层次高的社会人交谈,才会了解社会人的谈话逻辑套路,减少将来的问答中“偏离”的概率。
* u8 k! V( F/ c* Uby 子子 @ cmiw4 \! ^- s/ |+ e( b _8 U
同样,做事也是一样,所谓“责任事件”意味着做事结果有两种:完成与失误。工作中的事情,不是一上手就能够顺利完成的,往往包含着多数的“如果不去主动注意就会出问题”的因素,所以一些做事的习惯和感觉,都是需要提前培养的。
, `5 m9 D" i- v/ [# U1 T8 fby 子子 @ cmiw
: ^# [5 d. {7 J! N. p l, v也许会有观点觉得,这些东西到了工作中有了环境再去练习就好了。那么对此有如下几种想法。
3 Q8 E+ ~) b# m1 J' O1.如果在准备阶段不去多多练习,那么在面试时就会不好做。+ O* i: T2 \2 V. X8 p, i+ n* E/ k
2.如果在准备阶段多多练习,那么在面试时候会好办一些。与其在第一条的情况下去说工作不好找,不如向着第2条的方向努力。
! V6 J2 G, E: T8 `0 g4 s3.人生的终点都差不多,早点去锻炼这些能力,就会早点受益。12月份再去买毛衣,和10月份就买毛衣,度过的冬天是不同的。25岁之后再去锻炼再去成熟,和20岁就去锻炼就去成熟相比,后者会更好一些。! _ h6 u, J. D x v# }
4.近年来日本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时期里有69%的人都会去打零工,反之我在大学四年里接触的只是身边的同龄人,而他们在打工过程中在打工场所去接触前辈和社会人,并且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得到提高,那么他们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是有过较多锻炼的,进入企业之后,说话做事就会更siccaly一些。9 ?6 l/ q N1 b4 ~
所以说“以后再锻炼也来得及”这种想法,看起来是比较“轻松省事”的,但是从广义来看却并不一定是一种值得轻易认同的观点。
9 N. b3 V% c. L9 R; J& e* ^. d: t3 L2 D7 @2 M P; W+ e
另一方面,上面说的“准备阶段”,不只限于“大学四年”,同时也可以特指“毕业后第一二家公司”“毕业后五年内”。也就是说,很多人会考虑毕业工作几年后去面试跳槽,那么在下次面试时表现出的水平,就取决于毕业初期几年内的锻炼得多少,与其去担心两年后的面试时工作难找,莫不如把现在开始当作一个“准备阶段”,积极地进行一些动作,进行一些积累,才能使自己今后的路更好走一些。
1 E/ Y" i& H, L. Gby 子子 @ cmiw
" }8 T+ F5 O, I9 @! \: ?把上面第4项的内容稍微延伸补充一些,就是说对比一下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一个学生的周围的人群构成。: ?5 t% c& l: v( l2 j, A! u
中国的情况是,
" ?# _- |9 ? T9 K" J, T小学时周围有同龄的同学朋友,和自己的父母,
$ X# o; G4 D6 I; M6 b1 w+ h" w( X" \7 y中学时周围有同龄的同学朋友,和自己的父母,
; C# @3 H' N: \$ z高中时周围有同龄的同学朋友,和自己的父母,0 H: [1 A, W3 Z
大学时周围有同龄的同学朋友。
, z7 G- l8 r5 ~$ z* P9 F* V日本的情况是,' i$ D, T7 I/ V7 b6 }# N9 C
小学时周围有同龄的同学朋友,和自己的父母,8 \5 L2 D1 y% A7 e7 A
中学时周围有同龄的同学朋友,和自己的父母,和在“部活”接触高年级前辈,
: K7 p3 I8 @1 O2 w; @- k! ^ S高中时周围有同龄的同学朋友,和自己的父母,和在“部活”接触高年级前辈,3 D; d( f4 T, G
大学时周围有同龄的同学朋友,和在“部活”接触高年级前辈,和在打零工地方接触社会人同事,和打工的地方接触客人。
) |" X# f* a: S$ I“部活”的意思是学校里的社团文艺体育活动组织,从中学开始到大学都有,中学里每周5天至6天有活动,每天两小时前后。
: S% r6 G: y1 _0 Q3 C# }关于打零工的状况,高中毕业生的50%会进入大学,大学生里面70%的人会打零工,每周工作时间平均在15小时前后。9 Y; E$ G) i- o4 b
1 E" L* l" k6 C从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前主要接触的同龄人时间多一些。9 W& T- d V3 l) P! {: e+ t
在大学之前还有父母的教育,在二十岁前后的人格成长期间,反而使只与同龄人接触。
3 g, @2 S1 i' ^" ^! u而日本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到大学毕业前,基本每天有一定的时间接触年长一些的群体。
3 h. X" n7 @, m3 d2 P% H这样“所听到的话”和“所做的事情”就是不同的,所形成的性格及能力也会更好一些。
4 @1 z. h/ H& _; g% S* y7 a7 \by 子子 @ cmiw9 U* Y, L+ Y& T2 T
Chapter 2.
' u" w+ F' n# j3 V# _) {6 v如果能够在准备阶段多做事多准备,那样固然是好事。如果在准备阶段没有做充分的情况下,进入了正式阶段,那么就要在正式阶段里去意识到某些事情,去重新开始努力。去有意识地去决定自己的增长速度。
. Z5 C7 @# e6 Z- i8 a3 v g, T9 b* |' Y( K- h' }6 o* _% L% O
G( D* w1 Y k+ N
: [% V" G8 N. ^3 {5 H) T3 }
6 e2 I2 e6 |. ^- w3 L7 V( r
5 Q2 Z5 e& v1 _! y7 O
3 x# i j0 q, G( L5 H% L9 I+ cby 子子 @ cmiw
9 c2 f$ p# T- c2 \事实上,努力人人在做,进展各有不同。这时候区别就在于一些细节上的思考差异或者做法差异。我见过一些人的态度是蓝色所表示,那么其增长的速度,就会不够理想。如果还是采取准备阶段相同的态度,那么接下去的发展速度,往往也会与以往相同。相比之下,要去看到其他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那样才会有更好的提升。
4 c' m" T1 D: \& E. F" O1 ?by 子子 @ cmiw
/ y+ ^5 {$ x W0 f. E+ a偶尔我会与日本人讨论,问如果是日本人在这些场合下会是怎么样的情况,他们说一般日本人的话采取黄色做法的会稍微多一点点。尤其是场合B的对应,对应方式的不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提升有多少。工作十年后的个人成长差异,其实根据工作初期时场合A或场合B的对应方式的不同,成长的差异就已经被决定了,至少在日本企业里,可以这样去理解。( q4 Z; O( f0 }
by 子子 @ cmiw6 o- Y: z/ W* ~
往往就是这些细节地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决定我们提升的多少,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实践中去应用他们,或许就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提升,可以去做更高端一些的事情,可以在更多的地方被需要,可以去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可以有机会提高收入,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 h/ N7 r- J0 J1 _' v0 V+ K
by 子子 @ cmiw1 ]8 k/ {& e4 E# g/ h
感谢各位的认真阅读。
' p$ K# F2 I- S4 F/ m9 {二零一六,新年共勉。# x# y1 V6 s, `- y; \% ~. U
4 R/ T3 o6 s; ?$ V; ]
By 子子; s! t/ s' m0 U; ]# O
. {, H s; E) r- I2016-2-6 ' `/ `* f5 ?# `. v# E% e3 l. l5 }' W
. O0 e) `/ U5 U+ B5 `6 ]+ Z
农历腊月二十八! I( f) {& m. e' J+ Z( q# o' t7 p
: c C; ^: {" U: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