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1272|回复: 89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学管理的,竟然可以干翻98%的“机械工程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6 14:4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人简介:: t; M2 `) f7 a: E6 d
3 E8 n" I! S8 d
     90年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理工科类的基础知识基本为0,从学过的理工类知识角度看,与坛内的任何一个相比,我鸟都不是!9 G. X" @& ~" |& M# P6 q  q# S7 G5 P
% U# L3 n  Q5 a, D' ]  X
     工作了20多年,本人从来没有搞过机械,一直做的数控,与机械配合,我做设计,任何过程都是经过严密的推理计算的,准确地说,我写的软件代码,每一句都是推理计算的结果。
$ T$ P8 H3 ~4 [" x; ~9 }8 |
- t; i& O0 Y, h3 h      因此,在我的想象中,机械也应是这样的,所以,我对机械图纸,自然信任有加,同时因为自已开发任务重,从来不怀疑机械图纸的正确性,但:5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竞然发现,几乎我见过的所有的机械图纸,全都没有任何分析计算,图纸上的数据,竞然都是从手册上乱抄一通而来。
: X2 h0 |" X# z& O) Y9 \+ J" Q" K- B& v( f, k! {7 k( L# W! D. u/ @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机械图纸,因为岗位的原因,我可以调看任何图纸,以下是我常干的事情,否掉机械设计方案,不是凭权力,而是凭数据:
9 Y* Q& J$ [" L     1. 拿到图纸,将相关的设计人员叫到一起;+ ~4 x% v0 g  Q7 q) }
     2. 从图纸上随机选一个已标好的数据;
& Q5 B: V' \# d8 @* @" n     3. 问:这个数据如何来的?如何算? 当然,我自已根本就不懂、不会;
  w2 \/ w: X& c7 N     4. 所以,我只能问设计者:这个数据如何来的?应该用什么方式验算?
1 }# {1 x2 g9 G. m6 t- A& `3 m  h     5. 设计者临时去查手册,回头告诉我计算过程;/ P5 Y  m: b8 L6 c) ^* F" l
     6. 好,我就按你给的计算过程,算一遍;
5 r$ {. m4 u+ R: h  a, {     7. 结果,明摆着,你图纸上的数据是错的,而且差了十万八千里;
) J$ ?0 ?2 @0 w3 A+ e8 |1 a     8. 方案否决,重做!
( A5 c" T( L4 y+ J, r     .......1 a, f+ O" v: y/ ?4 y( f$ @; ^
: p  N0 r! g6 C6 z1 o
     这就是“中国现象”,98%的机械人其实都是画图员,甚至连画图员都不够格!当然,我自己也不够格,因为,我连CAD都不会,怎么可能担当得起画图员?但请你搞清楚,我不是机械工程师,不会画机械图,理所当然!
0 c  ^% E# P4 y
+ {" g6 S! e: N+ d    因为知识水平有限,我不可能关注太多的机械知识,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只能做一些简单装配的公差配合计算、受力分析、扭矩、动力传递方面的计算,但就我这点烂水平,不是我吹牛,也不是我自傲,我是想哭:6 a+ c2 b3 {; [4 O1 j

9 D  I' z2 @; P& ~     我竞然可以干翻98%的“机械工程师”!
4 e3 N; P" g* W8 l) X6 `0 g( `4 \
     坛内自然有很多人不服,不服也要拿出真家伙,不要仅靠嘴硬!现在就公布一下我在贴子“我们为什么缺失论证能力”出的基础公差配合题,将如何确定公差的过程描述一遍,你自已去对照一下,实实在在地评估一下你自已,是不是确实“缺失论证能力”2 f, z- D7 l, A8 b9 O
8 `4 P0 M4 n# S( [" k
   原题如下(加上后续跟贴中有人提到的工况要求补充):% T  t$ x2 D- r' _$ I7 O
     轴孔配合,孔直径50mm,是个穿孔,孔深10mm(10mm钢析上打的穿孔),轴、孔材料均为最常用的45#钢,为了便于最简单的计算,使用工况要求等一切其它因素均不考虑,只有一个要求:过盈配合即可,请确定轴、孔的具体尺寸,即:分别标出轴、孔的公差!
5 A% P2 N9 Q- B5 \1 d; S3 U/ M4 i
) z" u  W3 V1 A1 x0 @" a9 c. g  N    这是个太简单的基础问题了吧?我问过不下100人,至今为止,我只遇上一个人快速而且准确地回答清楚,当然,他的回答没有具体数字,只有过程,我就将此过程复述一下:2 k& P! W; w" C4 Y$ o

' n7 q) y$ ~' L1 x8 X- H* R& R    过盈装配的方式很多(略),我仅以压入方式为例计算:7 p& L7 g4 F4 T# c0 V
       1) 根据45#钢的相关强度数据,计算出50mm轴极限可以承受的压力值,记为:P1, 压力超过P1的话,轴就会被压坏;" F' Q, \. U8 z
       2) 根据10mm钢板的强度,计算出最大可以承受的压力:记为P2,超过P2的话,钢板上的那个50mm孔会被压坏;
$ M$ X$ Q- m) U9 k& w       3) 取P1,P2的小值,即:允许使用的最大压力值:P8 u. }8 h- q/ G% h$ i0 M
       4) 根据P值,要实现10mm深的压入量,可以计算出最大允许的过盈量,记为:m1- d$ y& _+ _5 G4 n0 T8 U
       5) 根据10mm钢板上50mm孔计算,允许最大的挤压量(与过盈量相关),折算出最大允许的过盈量:m2;
: n6 T" Y' L2 G! u2 x+ T4 p       6)   取m1,m2的小值,得极限允许的过盈量:m ; 1 ~1 w5 o  f$ f% d: ^
       7)   根据原题给出的应用要求,不传递扭矩等,所以,最小过盈量,不用计算,直接取:01 g& l1 ?# W' X1 X) K
       8) 得:过盈量为:0~m8 y, Z+ k2 [% f2 M) F7 y  h0 l8 ?
       9) 进行公差分配:轴、孔各一半,即:孔+0 -m/2  , 轴:+m/2  -0  即可!
3 v* q5 F' k# b9 G) z  n7 T! Q       10) 同时,根据P值,压力机的参数也有了,取2~3倍的P值,即为压力机参数!) o( s4 V, d, ?8 q
& l% f( u5 U7 W' ~( ^
     答题到此,尽管没有给出一个数据,我的评价只能是这个:NB!
) [  ^# ]4 e3 |& M4 b( h' H     " m3 P  e* p/ r# H
     当然,以上是纯理论值,或者说是极限可用值,具体应用还要优化,我也懒得一项项代入去计算了(要算的朋友,计算方式机械设计手册上全有),就假设一个值,说明一下优化过程:
. e/ b) o' N$ g
3 e2 w+ a- M* f     假设:m = 0.5 ,则只要保持过盈量为0~0.5,任何标注方式都正确,如:轴50 +0.25  -0  孔50 +0 -0.25 ,也可以这样:轴50 +0.30 +0.05  孔50 +0.05  -0.202 h# J) j, A& [2 B$ r  a% e
' D! c6 O0 ]# [6 ^- K: B* u3 a' i
    0.25mm 对应于50mm,查机械手册得:极粗的自由公差,即:随便哪台破床子都可以加工,加工没有任何问题# J! n& w9 C& F9 i5 z" P- c

9 [7 w; j& Q4 K2 o$ G7 c# a   不过有点小问题,0.5是基于极限压力计算的,即:如果车间工人一不小心,很有可能会将轴或孔压环,为了减少装配环节压坏工件的质量问题,应将此值适当变小。2 t9 n: k; ^$ i9 f0 V3 }& d) r6 z  R

5 n$ E9 N& |- t! Y  G8 p& t" n    这时,机械手册再次配上用场:查表得IT9为0.074,咱可以再大一点,取0.075,即:将0.25改成0.075,这样,压入力就小多了,再也不用担心车间装配时会压环工件了,而IT9的精度要求,零件加工成本几乎没什么差别,而压力机的成本却可以下降很多,因此,我们取IT9,当然,你也可以取IT8,反正过盈量满足:0~0.5的要求,我们只是在此范围内,综合考虑零件加工及压力机成本,选个更优的:
5 u4 k5 j8 P' b3 J) z1 R5 Y
0 e$ }% H) d& A' ?# p3 K; V3 \0 j   好了,具体的尺寸,你可以”乱标“一通,以下任何一组都行:轴50 +0.075/-0         孔50 +0/-0.0759 v1 r; t* B$ X# g* K
                                                                                         轴50 +0.050/-0.025   孔50 -0.025/-0.10
. L/ v" S/ k5 q) x% b1 k$ D                                                                                         轴50 +0.075/+0.005  孔50 -0.005/-0.075   (最小过盈量为0.01)
, i2 f: U' t+ G                                                                                         .......
) l3 i# [1 J* i3 \. b) x1 v2 f! H. n. f, b9 S# D
   需要H7/p6吗?虽然这个也在0~0.5范围内,但IT7,IT6的加工成本,比IT9要高很多,有必要吗?
. P9 ?4 f, a9 w. B' p/ Q, d     4 Z$ \: O* j4 i! ]) B4 T( @
                                                 # \  o; u, `6 @" |; h: \
, w* B+ X- m' ]$ _* `$ j

" `( l1 A2 T/ B. [- Y: V
! I% k4 |+ o2 l8 B% _5 ^5 |$ V/ |! f7 Z& f# P! k3 s
补充内容 (2013-7-8 18:00):
' ^& O9 b+ t# K# N+ a! Y8 Q坛内“大神”不少!' b0 @) O" h1 I% Y  F2 a' @6 q
要打翻我?随便写下一段有理有据的论证分析过程,本人的无知,自然暴露无疑。
0 u5 i. B6 [9 N! f* T1 ^可这里的“大神”非常特别,仅使用“语言文学”,坚决不用机械专业知识。
8 _/ d* T( C( ^$ z5 R8 }  P; E98%,就是98%,永远也改变不了!

点评

公差就是轴和孔各一半吗?那还要什么基孔制和基轴制? 在这里放肆也不怕挨骂。说实在的,就你这个心态,编程也编不好。装装样子还行,你很不幸,这是本人在此论坛第一次批人。  发表于 2013-8-17 16:33
这个贴是充分表明在机械方面是一个糊涂蛋!  发表于 2013-7-15 22:19
”假设:m = 0.5 ,则只要保持过盈量为0~0.5,任何标注方式都正确,如:轴50 +0.25 -0 孔50 +0 -0.25 ,也可以这样:轴50 +0.30 +0.05 孔50 +0.05 -0.20“ 50的轴 0.5的过盈量是令1000%搞机械设计的工程师震..   发表于 2013-7-15 22:17
后来,那只老鼠越来越得意,一个劲的说98%的狮子在他面前不敢吭声啊。最后,老鼠得意的笑了,狮子也也笑了,皆大欢喜,多和谐啊,哈哈。  发表于 2013-7-9 16:29
呵呵,老鼠跑狮群面前,挥了挥爪子,狮子被逗乐了,但对不够塞牙缝的食物都没啥兴趣,然后老鼠得意了,说狮子都不敢吃它。呵呵,不好意思啊,做机械的也可以用语言文学啊,讲个小故事,消遣消遣,大家乐呵乐呵。谢lz  发表于 2013-7-9 16:22
无视吧!真能瞎扯!!!  发表于 2013-7-9 00:17
无知者无畏,勇往直前,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3-7-8 15:26
楼主的观念与敝公司顾问一样,我们已经打算把设计手册烧毁,经严密计算采用6σ确定尺寸配合公差,以大幅降低加工成本,所以楼主可以与顾问配合,把公司管理的蒸蒸日上,是股东和老板的福分。  发表于 2013-7-7 23:50
楼主,您好!本公司很欣赏您这样的人才,希望能到敝公司屈就技术总监一职,薪水您开。  发表于 2013-7-7 23:46
以“管理者”自居的陋习就在于此,轻视其它岗位,自以为是。  发表于 2013-7-7 22:20
哥们,作为一个技术背景的管理,我对你牺牲小我来活跃论坛气氛的英雄行为十分敬佩。  发表于 2013-7-7 20:42
阿Q赤膊叫阵,老鹰也加分?  发表于 2013-7-7 12:46
其实,随着设备精度和工序复合能力的提高,IT6,IT7比IT9的加工成本高不了多少的,你这也是想当然了。  发表于 2013-7-7 00:04

评分

参与人数 11威望 +96 收起 理由
killerser -1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Michael0576 -1 研究上古的《马说》,再回来说吧
水里的云 -1 问题描述清楚,显得很专业!
Happy.Jin -1 搞笑, 加分。
一毛 -1 管理者的陋习就在于此,轻视其它岗位,自以.
大色猫 -1 老鹰有不懂什么。当然也加分。
wojiaowu23 -1 LZ跨行业领导,更NB
无敌小蒋 + 1 你知道机械设计手册有多厚吗?人的记忆有限.
老鹰 + 100
jpcen05 + 1 好,敢向权威叫板!
solo0352 + 1 你有种,敢到这里来叫板!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基础|主题: 801, 订阅: 8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4:54: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iuduan 于 2013-7-6 14:56 编辑
/ Z" }) D6 P# p' y$ e# c
. x) ~& {! {* u! o这是没有工况要求的,也许你查一下手册,乱抄一个数据,比如:H7/p6,是没什么问题,可实际应用仅这么简单吗?/ [& H2 L3 `2 e& K4 S
& E4 v+ e! C8 V- F; @$ {
如果加上一个要求:传递50Nm转矩,你查手册?也许你运气真的好,乱抄一个,又对了
2 U! {9 t- ~/ L& ?+ N
6 O( O! w0 K6 a: q$ s, K3 ~7 U+ q再来:传递200Nm转矩,你再查手册?
7 q+ [4 ~( K9 q
7 X: o  o4 Y9 |1 R2 e; k还来:传递500Nm转矩,再加1000N轴向力,再加5000RPM高速,你如何办?( N) [+ ^$ v3 v; i1 _  w* @5 t
) e" F8 w2 O& T8 x. r
.......* n/ s7 S- M% ]! `; u9 M0 c. {

/ _5 p4 L) T$ ]这还只是一个零件的配合,一台设备多少件?你以为你靠查公差表,就可以标出来的?7 L0 D& }0 c+ x
2 X" o& U$ D$ f4 U# \
没有计算的,根本就不是设计,是胡搞!
! T+ A$ c5 d) u8 a- \3 ~# z, i6 f. G" P2 ]* c/ G1 _; ^( l2 V4 U7 v0 J4 R& Z
很多人,动不动就以”这是经验“做挡箭牌,何为经验?
; z$ w$ |9 j, B
; m9 Z+ X4 p% g* B% x% Q经验就是经过长期工作实际,在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计算方法、计算模型,还有计算数据,当面对问题时,因为积累多了,大脑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调用这些公式及数据,并快速地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2 M5 M' P+ n5 ?  n9 f$ T3 U& p
1 a) C+ u8 h" k
从外人来看,你报出的数据好象”很随口“,但只要他人有质疑时,你可以完全地将论证过程摆出,让任何人都无法辩驳,这才是经验!4 C5 }3 l# Q' @5 S
& `- Q! H0 S$ `8 O9 C
嘴上的”这是经验“的含义是:狗屁不懂!
/ _! X$ n' ]1 T, @7 o3 i' ?# Q  c+ G. l% S. U4 ]

4 K2 `$ ~" ~# g  s

点评

你的位置与工程师一样时,你说他们,他们搭理你,都算工程师输了。站在高位指责下面,没多大意思  发表于 2023-1-10 13:02
楼主从自己的管理的位置上下来,将身段放平。心态放平。看看你给机械工程师多少薪水,这个薪水与工作量是要匹配的。我知道,工程师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没有效益,没人做。你的地位与工程师一样时。你说话,gong'ch...   发表于 2023-1-10 13:00
你学管理的你知道你所有手下人的心理不?如果你不能把每个底下人的心思说出来,那我也可以说,我没学过管理,但我能吊打98%的管理  发表于 2021-4-21 13:04
楼主这不是在外行指导内行吗,和我的老板很像,总是嫉妒我会这点技术,强行指导我改图,哈哈,也总是问我个个数据怎么来的,那么复杂的梁式结构我告诉你你会吗  发表于 2016-1-5 16:20
没有计祘,传递500Nm转矩,再加1000N轴向力,再加5000RPM高速孔,直径50mm,是个穿孔,孔深10mm(10mm钢析上打的穿孔),轴、孔材料均为最常用的45#钢是不行的.  发表于 2013-7-9 13:36
呵呵,希望楼主论证一下98%是怎么来的,再不济也给大家分享一下论证过程吗。  发表于 2013-7-7 14:25
有工况,需要传递扭矩时就不一样了,不过更重要的是实际测试来检验和修正理论的偏差。很多企业缺乏的是这个  发表于 2013-7-7 08:27
搞清楚过盈配合的概念,只要轴的尺寸大于孔径,就是过盈,那么,还需要计算吗?  发表于 2013-7-7 08:25
哈,不好意思,被看出来了。周末比较无聊嘛。  发表于 2013-7-7 00:52
zerowing大侠,你是在和稀泥~  发表于 2013-7-6 23:18
如果用这么大的过盈,用锤子肯定砸不进去。外面的零件要加热,轴要用液态氮冷却,同时要有压力机的,这些个投资都要考虑的,在满足传递扭矩的情况下可取下限过盈,没必要总去一半。  发表于 2013-7-6 21:42
对有些薄壁件的配合,例如小齿轮如果取最大过盈量的一般,会使薄壁件严重变形,影响运转的精度!  发表于 2013-7-6 21:06
机械手册第二册,无键联接那部分有明确的计算方法,轴与其配合的过盈量只与载荷有关,速度不是高的离谱的话是不计入在内的。传递一般的扭矩按照2~3的安全系数只有几丝而已,为了保险才取的最大过盈的一半。  发表于 2013-7-6 21:01
全国做机械行业的人有多少,楼主见过多少。既然楼主说只相信数据分析结果,那就请楼主把数据贴出来看,怎么得到的98%  发表于 2013-7-6 17:03
m大也别较真了。有些东西,看过去了就随他去吧。  发表于 2013-7-6 16:12
"报出的数据好象”很随口“,但只要他人有质疑时,你可以完全地将论证过程摆出,让任何人都无法辩驳,这才是经验"_---------经典!  发表于 2013-7-6 16:11
用不着一人门外汉用1+1=2的方式来教工程师怎样进行机械方面的计算,真是“满嘴跑火车”。  发表于 2013-7-6 16:08
先读懂《极限与配合过盈配合的计算和选用》GBT5371-2004,不要自作聪明!自欺欺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  发表于 2013-7-6 15:48
这个没啥,当年吴贤铭前辈就是学管理出身的。就看能不能坚持下来。但是国内的问题是流程缺失、对付。批量生产质量保证比较困难。  发表于 2013-7-6 15:32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 收起 理由
水里的云 -1 热心助人,专业精湛!
自动机械师 + 1
solo0352 + 1 久屌是在所难免的了,只怪你来错地方了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3 反对 11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7-6 14:5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逍遥处士 于 2013-7-6 15:03 编辑 9 ?6 p3 L3 n; {5 \; h: J
( i) A& _. {# q& c6 W$ H9 Y
楼主,你说的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很简单,也不用数学计算,也不用什么力学。
9 u5 O" M# l7 @; t% K3 S请示一下领导即可。, {# X3 L8 l1 |3 E. u- [
觉得鄙人说的管用的请加分,谢谢!

点评

同样是9年义务教育 为啥你一枝独秀呢  发表于 2022-9-13 09:55
抱歉,作为版主,您只能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加分。老鹰,我为什么就不能在别的地方加分呢,为什么别人都能加呢?  发表于 2013-8-17 16:37
有点道理啊  发表于 2013-7-26 23:01
现在做机械很多时候老板谁可以你才可以,你弄得再好管你的说不行,你就得改。  发表于 2013-7-10 14:02
一针见血!  发表于 2013-7-9 14:10
谢谢楼下诸位。  发表于 2013-7-8 08:30
当斑竹反而不能在其他版加分,在这里表示赞兄弟一个!顺便提醒楼下大师,老衲 和 窃 ,用叠了。。。无量寿佛,不用感谢山人。  发表于 2013-7-7 20:45
好,精确 屁股决定脑袋,特色  发表于 2013-7-7 15:55
那样的话,有谁敢说 98% 站着说话 和弯腰说话能一样吗  发表于 2013-7-7 09:27
老衲窃以为,管设计的还是需要有过实际成功案例的人来做比较合适。  发表于 2013-7-6 21:49
这很常见,拍脑袋决定,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  发表于 2013-7-6 16:24
出事你担着  发表于 2013-7-6 16:13
处士这次是一针见血,搞机械的确需要这种领导,计算什么,屁股决定脑袋,想怎么定就怎么定,管它什么外行内行,我说自己行就行。  发表于 2013-7-6 15:55

评分

参与人数 16威望 +16 收起 理由
水里的云 + 1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周benbendage + 1 唉!好无奈呀!90大本毕业的,为什么这样呢.
tigerguo1975 + 1 凑热闹,哈哈
小马过河 + 1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Michael0576 + 1 精辟
燕客 + 1 哈, 經典~~~~~~~~屁股和腦袋, 陰陽也
fmdd + 1
小楼听雨hn + 1
wangdong + 1
自动机械师 + 1
龙九禅师 + 1
g2096 + 1 热心助人,专业精湛!
solo0352 + 1 大侠对楼主已经无语了,哈哈哈
zerowing + 1 唉,谁拍板也没领到拍板管用。
kenily + 1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LIAOYAO + 1 实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9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7-6 15:02:57 | 只看该作者
计算比抄图要多花几倍时间,老板要快!~~~~~

点评

老板要的是效益!  发表于 2013-7-11 12:17
老板都这样,希望你越快越好。  发表于 2013-7-10 14:02
特别是非标产品,从接到订单到画出图,最快的时间是一周。一周的时间画图就不够,除了关键件计算一下,其他的就高不就低,参照以前的或经验。  发表于 2013-7-8 17:33
同感,说好听是类比的设计,其实就是抄图,跟吃快餐一样,老板要快,不必经过严格推敲与论证  发表于 2013-7-8 08:13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7-6 15:0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iuduan 于 2013-7-6 15:07 编辑 ( X7 N" Q; @4 p+ ~# k% H4 C
( t5 o9 t. o0 @/ [* z
这还仅仅是公差,一台设备的设计,公差分配、受力强度分析、温变、硬度、寿命等,太多需要论证,你以为靠瞎猜就可以吗?你以为机械手册上可以乱抄数据吗?
4 R% r3 |8 P1 m6 O$ b$ f; s; ]# G/ A1 {
也许有人会说?我会“有限元分析”软件!9 ~: B2 `6 `% k4 N0 t7 b) N3 R" ~

  T; p* G, G* w! F什么是“有限元分析”软件?不管是什么软件,就是台“计算器”,你以为有台“计算器”就可以帮你算了?大错特错了!  r/ J  C5 n6 w( a8 Y2 ^+ N
' ~: s1 s' k9 M7 U6 h
“计算器”只能帮你算得快点,不会帮你算!
/ r& R$ w7 `  i9 K  K) G7 Z& u
; N- w, D, S; Z! K- z如果,你自己手工不会算,那么,给你任何“计算器”,与动物园里乱按一通键盘的猴子没有任何差别,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该从哪输入什么参数,你根本就不知道计算结果是否可信?
* Y7 N# W; B  n4 E
( t% U, p& |* B只有一种情况下,你才能利用“计算器”,你知道怎么算,只是手工计算太费时,用“计算器”可以大大加快计算过程!* s) y7 M- C0 T; F: O+ O" ?
! r; V& v8 @8 L  X8 r
这是基本概念!
1 B- n8 o  a) y$ r1 e; }. o$ T+ V! [

& Y5 a# ]6 L7 C) q* w. P  Y: p* i! t% A& {# |9 t8 ?

点评

按这种说法,学语文的就得知道每个汉字的由来,笔画是怎么演变的,学数学的就得知道每个公理凭什么它是公理,学英语的得知道每个地方的口语,学生物的得知道所有动物的细胞组成,学化学的要知道所有物质的分子结...  发表于 2021-4-21 12:59
只能说明楼主和我一样无知,说不好FEA够你学一辈子了,信不信复杂的边界条件你都给不正确。下面我就看看,不说了,楼下的保持队形!  发表于 2016-7-31 15:06
看样子楼主跟你目前的某个同事有相当大的意见 但又奈何不了人家 憋的!  发表于 2014-1-23 13:26
看样子楼主跟你目前的某个同事有相当大的意见 但又奈何不了人家 憋的!  发表于 2014-1-23 13:24
好吧 。。。很简单。。CAD上面的不规则图形面积。。我不知道怎么用手算,但是我就是能用你所谓的“计算器”算出来 还是对的。。  发表于 2013-8-2 19:44
“有限元软件”不就是一些计算程序吗?也没错啊,你不懂运作过程,也就只会照书上炒一下步骤,出了结果你也不知对错。  发表于 2013-7-8 17:08
第一次听说有限元分析就是个计算器。。。兄弟你还是先躲半年风头再来逛吧。  发表于 2013-7-7 20:48
有使用条件的,需要计算的就计算,不需要的推理一下就是了,别较真  发表于 2013-7-7 15:56
哈,那我问你,你给人家一个表?咋查?拿尺子比出来的数值搞不好比计算差得还多!你测得再准,读不出来,能用?要那么说,有限元分析,只要你分得够细,结果可以无限接近实际。哈。为啥?去看分子层面吧。  发表于 2013-7-7 11:09
所以真正做的好的厂家除了计算之外都有自己的测试数据,过度迷信计算,汽车就不用作碰撞测试了,飞机也不用过风洞了。  发表于 2013-7-7 10:50
多了,工况系数图图表,磨损值的图表。  发表于 2013-7-7 10:48
哈,5个9大侠,敢问,手册上哪些个数是实验数据?螺纹强度吗?你见过哪个实验测出来的数能整到十位百位的?  发表于 2013-7-7 00:54
你错了,手册上的大多数数据是实验数据,而有限元才是数值分析  发表于 2013-7-6 21:40
楼主就抄袭设备来说能省n多脑细胞,要发明个新设备,估计把你公司的人折腾死也没用。我们现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可以不腰疼。  发表于 2013-7-6 16:48
“只有一种情况下,你才能利用“计算器”,你知道怎么算,只是手工计算太费时,用“计算器”可以大大加快计算过程!”……经典。  发表于 2013-7-6 16:32
楼主可能只是看了周围人用的有限元软件不过是输几个数字,然后出来花花绿绿的图像就妄下结论了。而其背后是多少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的心血,数值方法开辟了理论和实验之外的第三条路,哪是“计算器”那么简单。  发表于 2013-7-6 16:28
希望楼主在发言以前还是多做做功课。有限元的产生背景在于工程中大量的力学、流体、传热问题产生的偏微分方程组无法得到解析解,所以人们才去寻找各种数值解法,来得出近似的数值解。有限元只是诸多数值解法中的一种  发表于 2013-7-6 16:25
为啥?算轴的扭剪,手工算是算滑移。有限元是迭代,最后,手工算校核剪切强度,有限元校核屈服强度。你说哪个个对?  发表于 2013-7-6 15:30
这样的盲目言论最好少说。谁跟你说有限元是计算器了?有限元软件也不是计算器。他的计算原理都跟手工不一样。我这么给你说,手工计算,无论你怎么算,必须加安全系数。有限元,你可以基本贴着极限来。  发表于 2013-7-6 15:28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2 收起 理由
xilu123 -1 说比做容易啊,说说而已嘛
kenily -1 继续接话,哪真水平来辩
水里的云 -1 加错的分帮你扣回来
solo0352 + 1 专业,就是不一样,也让无知的家伙长了见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5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7-6 15:07:21 | 只看该作者
很会计算啊,小弟不才自愧不如。

点评

对!说的简单,临到自己头上,还不如别人!吹牛大大的!我们上一任总经理吹牛说她以前公司的机械工程师都懂电,电气工程师都懂机械!上上一任总经理还要把技术部连锅端掉!  发表于 2023-5-13 11:05
老板要快!都像你这样的计算 国内企业都得要喝风!跟我们老板一个吊样 喜欢道听途说的拿来以为正儿八经的!我不觉得楼主能干翻98人 像这样满嘴跑火车的领导太多了 见怪不怪  发表于 2016-1-3 21: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7-6 15:24:43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看完的结果就知道楼主不是机械设计中人,没玩过说啥理论?不懂行内实情,瞎起哄的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7-6 15:25:14 |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连吐槽的心情都没有。这计算步骤,第一步就是在胡扯。而且是没边得胡扯。根据材料相关强度计算。根据哪个强度?四大强度理论,两个材料重要强度测量值。你用哪个?抗拉?屈服?楼主,如果这种胡话都能忽悠住你,那我也不打算说啥了。. O" {8 [( ]# o1 x4 ^$ `2 R! l: w2 H
如果材料表面硬化了,用什么强度?表面没有硬化,用什么强度?什么时候应该用屈服强度?什么时候应该用挤压强度?45的挤压强度是多少?压多少是在材料弹变范围内?压多少就成塑性变形。
9 s/ Q4 p  ~7 O  F7 t+ ]  ?弹变范围内,压入时是对抗的什么力?塑变时又是什么力?还有那句直接判定最小过盈量的言论。说难听点,给你说这些的人,本身就是在忽悠。一个轴孔配合,玩到过盈,既不传递扭矩,还要算个强度极限过盈量,你到底打算干啥用?这种脑子混乱的说法,大侠居然还称为NB。
3 J5 c  N3 ~  w3 F/ v) X( p2 f算了。就这样吧。您老预见的这98%我算见识了。

点评

赞同  发表于 2024-1-12 15:52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发表于 2021-4-23 16:43
专业  发表于 2021-4-9 14:22
哈哈,大侠说的好,第一条我就觉得不靠谱,P值(到底哪个P),压坏了。这些词语行内人看来笑死,外行人看来牛皮的不行  发表于 2021-2-15 17:43
人家是学管理的,外行管理内行,是他们喜欢干的事.  发表于 2015-4-19 21:45
这个说的在理  发表于 2014-10-23 07:5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可不是毛泽东说的啊......  发表于 2013-11-19 10:35
真的是外行指挥内行。。。。所以机械才衰落  发表于 2013-10-9 18:01
不说也罢!唉。。。。。。。。。。  发表于 2013-7-8 23:48
唉唉,看到加分都加错了真是笑抽了,估计solo0352已经气得发抖了才点错了。 现在外行指挥内行的不要太多,出事了却飞得比谁都快。  发表于 2013-7-8 16:15
专家级别,值得学习  发表于 2013-7-7 16:05
兄弟看着“同胞”受欺有点儿不淡定了。搞得0352兄连分都加错地方了。  发表于 2013-7-6 20:28
那两个的应用范围不同。不过,学过材料力学,就应该知道材料力学的基础是三向应力分析。你明白这个再回头看各种手工计算公式,你就知道为啥那么写了。也知道为啥和哪儿留了安全系数了。  发表于 2013-7-6 16:04
牛顿的东西相对于爱因斯坦,显然是胡说八说,过家家的玩意。长江后浪推前浪,谁的理论能用实验证明,那就是对的、实际的,这就是科学把哲学给终结了的原因。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好----实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发表于 2013-7-6 15:59
从此贴看,我们机械的确是应该衰落了。  发表于 2013-7-6 15:46
我也是个裸泳之人,但是咱自己知道啥时候该找水遮遮羞了。唉。算了。该干啥干啥去。  发表于 2013-7-6 15:43
哈,无所谓。有些东西玩深了才知道问题在哪儿。8爷的话,海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现在的问题是,水没退下去之前,裸泳的感觉另一个裸泳的穿得很整齐。你说还能说啥?  发表于 2013-7-6 15:41
淡定,兄弟,如果别人说三七二十八的话,你就不要再与之争论了。  发表于 2013-7-6 15:39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5 收起 理由
水里的云 + 1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awolfbee + 1 这才是专业。
Michael0576 + 1
a261757453 + 1 思想深刻!
solo0352 + 1 5楼的分是给你的!奶奶把我搞晕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14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7-6 15:25: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solo0352 于 2013-7-6 15:27 编辑 6 M) r' P5 ?* `8 h7 x( k+ ]. P

! m' d5 k! [, a7 k/ J3 l    手册是干啥用的?经验的积累,物质文明进化的基础,你偏不去吸收,非要又从ABC开始......,那是不可能会有进步的!! _. s7 `3 V. x0 A
# w) T2 U# F- X
    有些事你得了解,就是动物几乎没有任何进步。科学家感到很困惑,动物不断地繁衍,但是却没有任何进化。猴子的大脑只比人类的稍微少发展一点点而已,但是进化的差异却远远大于大脑的差异。这是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猴子走不出这个重复的循环?它们刚好就在它一千年前所在的地方。
$ B( @, s! ^. r' y& F! N& y1 I/ @) G0 \( |: t
  达尔文的假设非常令人困惑,因为千百年来猴子都一直停留在它们原来的地方,它们没有发展。猴子还是猴子,松鼠还是松鼠,没有发展,母牛还保持是母牛,没有进一步的发展。1 P0 I5 J, W7 t7 q& O" H

1 D1 L( |* A' D) J( [: O  原因是动物没有文字、没有语言,也就没有经验的积累和传承,所以每一个猴子都从它父亲开始的地方开始,So," y- i: `- w" a. x
猴子活了一千年,还是猴子!0 X# h9 g: [# D  x" j% P# {. s

5 B7 E4 K2 K5 a2 N* U& T

点评

进化论是谬论,  发表于 2014-4-8 14:29
楼主会分析计算,我们请楼主把成大仙的那本手册给分析验算下?这样我们抄也就放心了。  发表于 2013-8-17 16:42
楼主说的在理,现成的打火机不用,楼主偏要去钻木取火,随他吧  发表于 2013-7-8 09:01
哈哈,将军谈到进化上了  发表于 2013-7-7 16:07
孙悟空就是其中的一只猴子!哈哈!!!!  发表于 2013-7-7 12:34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c620 + 1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7-6 15:27:26 | 只看该作者
LZ这个帖子貌似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6-7 13:51 , Processed in 0.07298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