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中小学教育不说,至说大学的教育,而且主要是专业教育。
0 T! H0 u6 x. x# y* o, V; n* \6 J7 {( c" C7 \' Q- w
4 U9 T: s2 t2 L, W, p. b 本人只是一般本科院校的机械类毕业,所谈也只局限于自身经历。
' u5 d( ]5 G) D2 j7 f: M6 F) w6 l/ e+ g/ F: h
/ u; r' G) {$ [$ o2 ~$ \8 B( O
我们的专业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学与实践脱钩。按理,工科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实际,甚至应该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可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局限于纯理论的学习,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一门课程哪怕学完以后,也不知道该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举个例子,大三时学了《金属学原理》,我记得很清楚,我问过旁边的一同学,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啊?他也不知道。自第一堂课,到最后一节,老师都是在上面念,什么晶体结构,位错等等。一门课下来,我完全没有发现老师有任何工程实践知识,她估计就当初大学毕业后进了学校教书,也没有承担过什么科研项目。6 x7 _" w/ k7 j$ [; q7 ?
3 w3 i1 I* Y" Z2 B/ T/ ^% k5 Z
到了大四,课程似乎显得更加专业些了,问题是,老师还是在上面念,还是没有实践例子来辅助教学,通篇都是理论。那本《焊接冶金原理》,我看了好几次,考试时成绩还是差强人意,勉强及格。这不是自己没认真去学,实在是无法理解,无法记住,无法联系实际。它的内容又不象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可以推导的,而是只能靠背诵。可以想象,毕业以后工作中很少有什么知识点能用得上。当然这可能跟我的记忆力差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几门力学课程,因为涉及到不少数学计算,用到不少公式,老师讲课算是讲解得比较透彻,所以算是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在工作中主要还是起到原则性指导的作用,几乎没有套用公式作过具体计算,因为简单的力学分析都靠计算机软件来完成了。
" g0 K- M2 M* ?/ l8 T
9 X. H" x, c: h( I9 g9 O, h
) ^! v. @' L) T$ l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关于液压方面的知识。因为专业关系,学校没有给我们开设液压课程。但是在工作中恰好从事液压机械的设计,所以学到不少液压方面的东西。全部都是自学。一旦对照实践,再去看书思考问题,学习起来就快多了,而且理解深刻。说实话,很多液压专业毕业的人也未必比我更精通。其实很好理解,带着问题去学习,学到了马上就真刀实枪的应用,能学不会嘛!更有意思的是,我学到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依靠读大学教材,而是看大公司的样本、技术资料,看手册,看老外写的液压维修手册而成的。说实话,很多大学的液压类教材,简直是废纸。满纸公式推导,粗制滥印的二位剖面图,那些内容敢情是50年前编写的,根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 U' X/ n4 O7 ?# m( P- t* o
! A0 e& [3 P4 x! g, C4 @- q' K1 m" F 总而言之,我们的专业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严重与实践脱钩,沉浸在纯粹的理论推导和理论描述当中。构成专业知识体系的各门课程各自独立,很少相互关联。若不认真思考,就算念完了,也未必清楚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更不清楚它们与工程实践的内在关系。究其原因是,相当多的老师本身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编写教材的人也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背景。学生们读这样的书,上这样的课,又如何能提起精神呢,还不是混个及格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