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5-1-4 23:11 编辑
. i) p) h# e# W( {
& W# B4 T! l L- ^; r3 B9 i各位社友新年好,谨祝各位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4 Y) E9 g7 O0 A' ]0 g: N( s # D- Q* c8 ~4 g h1 `# q
这几天元旦放假,在家休息时翻出了一篇俺以前写过的东西,/ l3 g2 h; h8 x) M2 W% S3 W, x
那时是刚到日本不久,读过语言学校,进入大学读书一段时间之后
* z' x# v0 \. v. p' x) ]) a$ y8 C U, w对日本大学教育有一些感受,自己觉得有点意义,就絮絮叨叨地写下来了。
' O/ \8 U" q" V6 d那时写下来之后好像是给教授看了一眼,根本没有回信,当然也没有下文。9 A) Q% x8 t$ L: M) x2 w
那是二零零四年的文字,时隔十年,回首再看,方可见当年之青涩。
) D# R1 G5 t5 k9 a# L; M自己觉得有趣,也觉得有多少有一点可取之处,于是将拙作翻译过来放在这里,
# q+ Q$ f4 K; c0 h# V2 f文章很长,如果有感兴趣又有时间的朋友,可以滚动鼠标随便看看,见笑。* G( n3 R+ }+ h* Y% h
/ E W9 C: g. ^# E% ]' J$ h& T
++++++++++++++++++++++++++++++++++++++++++++++++++4 H- ]. [4 A( Q
《初入日本大学的感想》
* H0 p6 | n! p. f4 x+ f) R1 D* H5 J( Z
我在2003年10月以硕士预科的身份进入九州大学读书,2004年4月开始就读硕士课程。从硕士入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9个月了。在这期间里,得到了各位老师及同学的帮助,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确实是从心底里向各位表示感谢。
( f8 Q2 C# o8 p- ?/ L. \' |; J7 k1 w( \# d4 P
本科从大学毕业之后,时隔三年,我再次走进校园,并且是日本的大学课堂。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日本的大学教育进行了体验,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主要有以下两点。1.发现了自己在素质教养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通过这些来反思中国教育中的不足。2.对于日本的大学课堂教育我认为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于其问题点及改进方式做了一些考虑。在这里想对后者做一些说明。
0 f3 P% q& P( l1 ?/ U6 p9 z( i) A3 N, M. C$ b/ ?
这篇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o' K5 W1 V2 k; ^+ }
一.授课的效率。二.授课的方法。三.大学教育与企业管理。四.发展的根本。后记
9 \1 y" i; u a# ?. U' V) x( R6 D- i! R3 P
一,授课的效率
3 Y2 i/ P7 L# V' m, Y我在进入日本的大学之后,最初半年的预科课程是每周参加5节课,与二年级或者三年级的大学生一起上课;进入硕士课程之后每周参加10节课,是与硕士生一同上课。在上过这些课之后,对于授课的效率,我有一些注意的地方。在这里,大部分的课程都是由大学教授来进行上课,但我觉得授课的效果有一些不够好的地方。(这种说法有些失礼,万望见谅)
- F. T9 ], j% [# p: j6 g4 W7 U! g! j) ^9 E7 J# P
我的日语不太好,对授课的内容不能够完全听懂,但是,看看周围日本学生的听课情况应该可以反映出授课的效率。课堂上有一些学生在睡觉,并且不在少数,另外就是学生都愿意往后面坐。再有,我在勤工俭学时有帮教授批改作业,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有些学生是在很努力地写作业,但是对于课程的内容,一些公式和计算却是并没有得到吸收掌握的样子。从这点来看,我觉得授课的效率是有改善余地的。
$ t$ H: _+ T: N. K- A
$ @4 O5 m+ o8 ]3 }: m( D& C授课的效率不高,应该可以称之为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思考,最简单的对策就是发布命令,例如“禁止瞌睡,前排就座”。但是,这样的对策,还不如没有,只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如果这篇文字只想推荐这样的对策,那么废纸篓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 ]2 @# m* q% _+ D. ]) a3 \) A5 m1 e& m
关于企业管理,有这样一种说法:“企业中80%以上的问题都可以从管理上找到原因,其余的20%也大体上可以从管理中找出原因。”(W.Edwards.Deming Dr.)也就是说,如果某个过程之后的结果不够理想,那么需要调整的不应该是结果,而应该是过程。企业里发生了问题,只着眼于结果而对其修改是不够的,对其制造过程的改善才是必要的。与此相同,在“学”的一方出现了问题,应该改善的不只是“学”,转变一下眼光,对“教”的一方的改善才更为重要。
8 E5 o! I, h. Y+ c0 S* R0 N3 c$ O
- d3 h. e4 \) y. \; S% [关于授课的效率,在这里试作如下的分析。
. |0 v9 Q! {" T! @% P( ~1.问题:如果要达到较高的授课效率,那么就需要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备课及反馈确认。但是大学教授往往时间有限,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 v3 Q7 \: z/ d 解决:设立专门的讲师职位,进行授课。2 x- W# O2 D6 {& ]& [! L# B8 V
2.问题:如果每门课都设置专门讲师的话,那么需要支付的成本将会很高。7 R& V* j/ {" p8 i1 H. h
解决:讲师可以一人负责多门课程。
5 f& A+ u4 e& x! T: F8 _0 I" x9 x3.问题:讲师一人负责多门课程,是否能够对内容全部掌握。4 ]6 [. P: E& j: o6 \( B3 l
解决:有可能。
4 l+ f; E* n9 r
y) i0 R. }) C+ B' [" ?$ A+ n4 S接下来对以上考虑进行一下说明。- ]3 M+ f0 n$ G
关于问题1,对于授课人员来说,涉及授课的时间其实并不只是90分钟的课堂时间,课前的准备时间和课后的反馈确认时间都是必要的。所以说“授课”是一个花时间的过程。对于一年级及三年级课程来说,比较多的是专业领域里面的基础知识,不是那种非必需要大学教授来教的程度。所以由其他讲师来进行授课也是未尝不可的。
# }2 p1 _ X6 t+ n9 K8 `! w. f8 V. b/ t2 q- _3 K. a
关于问题3,一个人教多门课程应该是有可能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大学授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多门课程”的目标。当然,全部的学生都达到这个目标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人掌握多门课程,还是有可能的。
" p' A+ M1 S: U关于这个问题,还有有一种疑问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教”的一方去改变。在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意思是老师只介绍入门内容,其他要靠学生自己修行。根据这句话来看,老师没必要教得太详细,努力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情。但是,有着如下的收支平衡。
7 I6 T8 |1 `/ `+ T! i
$ |( t9 V8 {: ^. z( h) u. Y; T4 H+ Q( j7 }0 |
* h+ l. P# Z! w8 ~5 ]6 c) P. A
宏观来看,输入的是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应该有相应的输出,中间的shell才会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授课之后,学生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也没能理解,而且人数还不在少数,他们在写作业前还要重新把书看一遍,那么授课这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效率低下被浪费的。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教与学的平衡。教两分而自学八分,与教五分而自学五分,其效果是不同的。同样,教八分而学二分,对学生其实是有害的。从授课结果学生掌握情况来看,授课的效率是有待提高的。& d+ `$ A$ z: a$ H! s
2 h' A. c1 ^' {' z
二,授课的方式/ E3 c! G* |5 y9 Q u
关于授课的方式,在这里想写的是如下几点。5 R' ?; x4 I% R. v8 {5 F7 {. `
1.指路原则 2.罗列式 3.8P与预测 4.使用关联 5.PDCA- F: o, @6 J6 x/ @8 {, d
8 h1 s' M- K0 H5 L4 [7 u, U0 R( A
1.指路原则4 f9 J" o0 j& j7 J6 D. D7 Y% o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被人问路的经验。但是在指路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问题,即使是自己熟悉的道路,给人指路时“让对方知道怎么走”也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指路者”对周围的情况非常熟悉,说得就比较简单一些;而“问路者”对周围的情况是没有那么详细的概念的,因此就会出现疑惑的情况。因此,如何用“详细,容易明白,让人信服”的方法去告诉问路者,这实际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4 Y# c& j1 o+ T& p5 W8 ?" z. N2 ~& H
同样,在教授知识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问题。“授课者”对于一些原理,推导过程,思考方式,都已经重复多次熟稔于心,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就会有不够详细的地方,结果就有可能导致在短时间内,“听课者”未能够对知识有所掌握,课后还要重新花时间啃一遍,或者学不明白。因此,“授课者”只把知识内容罗列叙述出来还不够,有必要在“方法”上花功夫才好。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8P和预测”部分还会陈述。
& M) ~- Q, W' e8 K; S# h* n2 _7 f% ?' U
2.罗列式5 V4 {# C$ L! \) s2 i( E3 u
这个概念最初是在管理类的文章中较为多见。复杂的作业流程以及操作方法等,一条一条罗列出来,就会变得容易理解容易记忆。长的段落,与其相比之下,罗列的方式更容易阅读一些。如果对其解释的话,具体做法如下。
4 W" L) T, a( _, v4 M& ]6 d \ ?9 X) e
a.最初,写下总结的要点。
, ]+ w" t' R: [* wb.中间,将内容适当地划分成几条,罗列出来。
) \# Q3 k2 @9 m& `- r+ [c.最后,将技巧总结出来,表示出来。2 Y _- M, ?6 b0 ~; n" r5 g
0 \( K" ]9 O) Z K, Q
这个方法看起来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在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较多使用。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这种做法未被采用,结果就是,课程听了大半之后才会明白哪些是重要的,以及,把课程重新回头看一遍,才知道哪些是其中的技巧点。授课应该是一种有效率地传递知识的事情,因此尽可能地提高效率是一件值得考虑的事情。" f- i1 k0 l2 ~/ B( x1 w
2 n" ?2 o' q8 @. i6 Y3.8P和预测! J- I2 k: q) v* ` I# I
在日本进入大学后,我第一次看到使用projector 和powerpoint进行的授课,( N3 U- t3 q& ~4 k. X' E Z' x
这两个单词的头文字都是P,扩展一下,授课中可以总结出以下8个P。' ~ S. \& s9 f& g; L
硬件:Powerpoint,Projector,Print,Pointer;7 \, s4 p- U0 c, A$ k
软件:Person,Predict,Plan,Play。
7 W* x3 \+ p5 r; H _这里的硬件指的是宏观来说可以一般市贩找到的可以简单判明品质的东西,! p% z. V7 J+ f I! w: P
所以Powerpoint虽属于电脑软件但也归入了硬件。
/ j- }- y) `* @* n( @4 `+ _/ J2 ]0 K$ `
首先说硬件,通过使用Projector和Powerpoint,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内容展示出来,这是黑板粉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Print在这里的意思是印刷分发的材料,我在日本从语言学校到预科课程到大学院课程,经常有课堂分发的材料,是关于授课所补充的内容。Pointer就是在大屏幕时要用到的工具。, G! a5 v1 X: {' z) Y2 |
0 B- f. }2 ?1 F* o& c- B7 T0 Q接下来说软件,按照顺序来说,就是,首先要找到合适的Person作为讲师,然后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Predict,然后作出Plan,最后是Play也就是授课。前面说的硬件都是手段,而真正需要用心去做因人而异的是软件,是需要去进行思考进行设计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Predict。
0 M7 `2 H& Z% F o* P0 h
! S2 Z+ J' ?: F9 Y7 i1 a接下来对Predict进行说明,它是指:在传授之前去预测一下听众能理解到哪一种程度。前面提到的“指路原则”就是“预测-实施”的一个过程。有时候会觉得,“说这些就应该能明白了”但是按照这种方法去指路的话,往往会导致“问路者找不到地方”的结果。应该多推测一下,多说一些标志物体,罗列几条,考虑一些巧妙易懂的说法,才能让对方明白。
/ e) a$ u- \# {% v
* Q' h8 @$ [+ Q0 W/ w大学生既然能够取得较好的分数进入大学,那么他们是有一定的智力基础,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因此就认为“什么知识都能快速吸收”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授课的过程中如果不花一些功夫的话,“知识传递不过去”的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从课后得反馈中可以看到这些事实。授课的目的是“知识的传递”,也就是说要实现“学生的吸收”。为了授课,老师和学生都要度过这些课堂时间,如果这个“传递”不能做好的话,那么就有些浪费了。为了更好地“传递”,就需要进行一些Predict,来设计并实施授课的过程。
6 H4 e; G8 V( O7 t+ Q! A
9 E0 T: y. o: M! [所谓Predict,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主要就是从一些“基础的东西”“听众应该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进行递进的陈述,应该就可以。授课也是一个“设计”的过程,我在其他文章里写过关于设计的三种方法也是适用的。一是参考已有的东西,二是没有参考时去猜测,三是对猜测的部分进行反馈确认。多下一些功夫,就会使授课的效率提高。. y9 ?/ |/ o& P1 |+ c- _
9 K; u" O- e; d) v
4.实用关联
V- A7 w$ Q& N1 A, t授课的时候,老师会问“明白了么?”,结果下面没有回答,这样的场面我见过好几次。每次的具体情况都不相同,但是我的感觉是,如果能够举适当的例子的话,听讲者明白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t" a) A* W! k7 ]. C+ d7 W
3 E! j6 L$ w q3 x& V) ?5 S
现在还能记清楚的有两次。一次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堆的公式,最后导出了某某的公式。然后对学生说“明白了么?”,下面的学生没有回答。只把公式给学生看,那只是公式而已。问的明白与否是什么东西,不能够明确。如果说问的是公式推导过程或者公式本身,那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无所谓明白不明白,能认得字母就成。如果说公式的意义,那么如果没有另外的说明,是不会明白的。于是我的感觉是,如果能够举出例题和应用情况,则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B6 v4 O6 A _. g
% I$ f1 M9 ^, r0 B. k3 k) {* ?
另一个例子是,有位前辈对四年级学生讲解数值解析的方法,将许多公式和原理都介绍之后,问一句“明白了么?”,同样没有回答。那个方法用在什么情况下,前辈没有介绍。如果举例一个小的例题,则会容易理解一些。另外,那个方法并不是用手算能够计算的方法,而是需要编程计算的,公式和原理很复杂,如果能够介绍程序怎么来做的方针,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
, y: L D$ B! z- k% L0 E/ Q. h7 G1 h, P5 k: C! k
日本有位作家叫做夏目漱石,他的头像被印刷在一千日元的日本纸币上。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只是单纯的明白,而没有实际的应用,那样的学问可以说是徒劳,相比之下睡个午觉更好一些。”这个意思与上面说的意思稍微有一点差别,但是大方向是相同的,就是与“只陈述原理”相比,将实际应用的情况也一同教授会更好一些。
9 ~. m3 B c9 d4 m) o9 u8 O
: Q! v; C _2 J( U' r5.PDCA的应用( g7 ~8 C9 G+ [/ ~$ R
PDCA是质量管理的一个用语。全称是“Plan,Do,Check,Action”的循环,意思是“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的质量管理运营模式。这个PDCA后来发展为QC运动。他的一种解释是:关于某种产品的制造过程,首先进行计划,然后执行生产操作,之后进行质量检查,最后再根据发现的问题点对生产过程进行修正。在日本,很多企业在使用这种质量管理模式。" V8 f2 X/ d$ C
接下来说PDCA在授课过程中的应用。
1 o6 W# @1 w) G& m0 _; l) t1 j0 o0 Q! W2 m
(P,计划)授课设计,根据理解能力进行预测,尽力使授课内容能够让学生能够理解。) z9 p" b; h/ a" i! b; S
(D,执行)进行授课,和讲演一样,面对听众,用明朗的声音和感动力来传递。
- L, i5 X- R: ]* Y1 I' r9 k(C,检查)通过作业或者测验来检查知识是否充分传递过去,有没有仍不明白的地方。
' P1 `. b% Z7 `* a& J2 ?# a(A,修正)根据检查的结果,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对授课设计进行调整和改善。
9 R1 p f& x1 f" ^, p$ H& ]5 }6 x8 }, ~4 h8 A
三,大学教育与企业管理
; ?# x1 B' c7 i8 o( p我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在企业里工作了两年。工作时,深刻感受到了大学与企业的不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另一个感受就是,大学里学的东西与企业里做事的关联不大。现在我第二次走入大学校园,并且是日本的大学。但是,仍然会有同样的感受。当然,我对授课的内容不能做到全部的理解,以及所接受的授课科目比较少,但是,通过浏览教材等材料,以及与友人进行谈论,是可以得到一个大体的感觉的。: q. S2 h9 x* w: ~; N! N' B5 D, @
?* q% R; f/ y5 k% [我在企业里工作时,读过一点管理类的书籍,对管理知识学习了一点点。今年集中讲义的时候,有一次课后我向老师提问,我拿着TQC和JIT的打印材料,提问相关的问题。那位老师在回答我的问题之后,他说,如果他能够在大学的时候接触这些知识的话,现在会变得更好一些。
5 T0 m; h/ a2 g! v8 b
1 ~1 I$ ^) w- E+ l& I在那之后,关于这个问题,我做了如下的分析,如图所示。1 J" ^0 q" C1 c/ a
. U }( x" S$ M j, `& X B k
; x% n0 H* Q' R5 i3 f& u0 t, G& q X/ J0 b2 H+ u0 o8 N6 [
如图所示,大学生毕业之后大体会有研究和就职两条主要道路。如果进行研究,会明白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然后作为教授可以在大学课堂上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在就职的道路上,也会明白企业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但是很少有机会再能将那些知识教给新的学生。也就是说,在就职的路上,知识的PDCA没有实现闭环,而是一个开环的系统。
( m( H; F- F% Y j5 s
3 b" F7 R: z( s* k4 E' t# T- ^: i当然,“企业希望大学生掌握的知识”,在企业内部培训以及社会教育中也可以学习。但是,学生在大学里,如果不能被传授到将来要使用的知识,那么这个四年或者六年的时间就有点浪费了。况且,“进入企业”比“从事研究”的学生会更多一些,所以在大学里,多传授一些“企业希望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是有必要的。在这里再简单解释一下戴明的理论。对于作业流程的改善是永无止境的。PDCA中的A也就是修正的环节,是经常会被忽视的。这一点需要注意。
' B' z3 m, w# {, G) e4 @6 M7 m
( }) g! y$ Q( y* B曾经听到过一个故事:有位大学校长在读《每日新闻》的时候,看到某大公司的新社长上任的消息,然后感叹到“这次又不是我们学校出来的”。要想改善结果,需要着眼于改善其过程。
5 s: B' ^2 \1 H% r9 p$ }$ V0 b1 _# X0 W. @' j+ V1 L% b [1 n
四.发展的根本
3 l/ w2 c6 ?( W3 u. r6 {0 \( K我的体验是,日本的大学里研究水平很高,但是教学技术却并不是很高。但是这样的结论并不令人失望,因为这或许可以再次证明下面的理论:“发展的根本是什么,与技术相比,其实管理更为重要。”日本的发展在于什么,与大学教育相比,其他的东西作用更大一些。
% q- L0 G" Z r$ n
, K9 |3 w6 S) S$ a4 A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GM汽车公司,花费了600亿美元,去研发更先进的自动制造技术及设备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虽然技术变得先进了,但是GM的业绩却没有多少长进。与其不同,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不是花费大量投资去追求生产制造和信息处理的先进技术,而是对开发生产以及供应链的流程进行大量的改善以及花功夫。结果,丰田公司改变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形式。由此可见,对于企业来说,与技术的提高相比,流程的改善,或者说管理方法的改善,是更有效的行为。
( J* w+ Q4 \0 J2 Z, Q
$ g5 k3 v4 J+ c- U' I7 R企业是这样,先进技术是位处于金字塔的顶部的东西,同时它下面的各方面的支援也是更为重要的。如果各方面的支援做得不够好的话,那么先进技术下面就只能是一根独立的木棒,是不结实的。同样,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相比,劳动者的方面原因或许更多一些。% p. N6 N/ D+ Y) ?" g4 W2 D
+ N! v# d0 ?2 T5 _' L. v" P, U9 Z5 K
后记
9 Y% _/ T2 N, A2 r2 [3 V此文对大学教育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是经济的建设者,宏观来看,他们身上灌注更多的知识,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如果没能给建设者个体灌注更多的知识,那么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也是不易的。关注经济之前,也可以微观地关注它的建设者的个体成长。
/ G5 r9 l5 C, `& D: F
5 k4 p3 x) x3 { k: s/ u
; B. b" }4 P4 D4 U- B- B
( t6 B% C5 {& r这篇文字里面的观点,也许是很多人都已经考虑过的事情。并且,我来日本的时间很短,这些观点或许是可笑的,如果那样的话,就真是所谓的“笑览”了。承蒙笑览,请多关照。
, p ]$ L Y' _7 y( R: [! {(作成日期:2004年7月7日 14:03:00,最后修改2004年8月18日 3:43:38)
7 u0 U$ Q) j8 F2 A! H! f# d ^: 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采用|主题: 929, 订阅: 40
- · 海外工程师专辑|主题: 40, 订阅: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