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年操作工,面对傻博士,不平则鸣
! M' v3 X( K, J" i6 b; ^8 `: p* V9 C
( y7 A- b$ `( _看来社区没几个人真正搞过工艺。在我的印象里,人工时效属于工艺的范畴。举个例子,薄壁铜套加工,粗加工后应该下料经自然时效到室温后再精加工。当年我作技术员时就碰到这个零件,当时也不太懂,工艺也很简单,结果成品超差0.04毫米,按道理讲这个事情如果车间反映到我们技术部我是要承担责任的,后来车间自己处理了。因为是国营企业,好的产品和坏的产品都是操作工的功劳和责任,不关工艺什么鸟事,说白了,工艺和设计都是给操作工打酱油的。这是典型的国营文化。有这种文化碰上大批量汽车零部件数控加工,国营企业就傻眼了,碰到零件加工出了问题,领导找到操作工破口大骂。操作工很委屈,零件都是机床自动生产的,我只管上下料,凭啥零件有问题找我阿。
) _# A- q8 g# i `# s e$ Q* u) j g, Q5 x1 F
目前我们工艺的现状是这样的,搞数控加工的工艺员很少是有既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一线操作经验以及工艺管理经验。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基本条件,再加上5年的数控加工精验,这才能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目前大部分的工程程要么是没有高等教育的工人,要么是没有一线操作经验的大学生,前者胆子大,大部分问题的解决靠以前作操作工的经验照搬。造成的问题是零件质量不稳定,时好是坏,找原因时通常都是要么是机床的问题,要么是刀具问题,理由也很充分,我以前就是按这个工艺作的,一点问题都没有。然后我们接着谈没有一线经验的大学生的问题,他们通常的作法就是花钱外包,出了问题就互相推诿。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 I5 g4 k8 X1 A! W; N% w6 ~0 [ y. V: y3 F
最后再回到题目,上面提到的铜套的图纸,难到设计人员要把自然时效写到图纸上。@一把刀。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