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文道100

我们为什么缺失论证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9 23: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完也就没饭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9 23: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没几个真正自己写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12: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楼主对机械设计有个误区:机械设计分为,理论计算,结构设计,装配设计,只是理论计算的分量占的多而已!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你只会计算,不会做结构设计的大有人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12: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现在的机械整体风气不好,都只是模仿,没有创新!这不怪我们这些搞机械的,只能怪国家的政策对国民基本制造业不重视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14: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jiuduan 发表于 2013-7-4 20:51
% U9 T, `1 ?* F) \5 V说到这点,我想哭!
2 ~6 p% U7 N8 {8 T: W3 s  s, y7 H, M# s$ {' J! S0 A* ?% F+ ?
此为“中国现象”,98%的所谓工程师,其实只是画图员,甚至连画图员都不是。

) k, a) B. I# Y1 n你真是sb,,又在这里叫。你哭有啥用,你应该要你们老总给自己员工这个环境,要求质量为重 ,要求速度为次要 。你要是可以把这个办下来,或者给一些员工足够的时间开发。我就不信会没有人做,那个员工不想自己做的东西更好啊!故我们机械工程师不是懒是被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15: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证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17: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你知道1+1=2就可以了,不一定你必须要论证1+1=2是怎么求证的(画蛇添足),感觉在工作时候要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以点概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0 21: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jiuduan 发表于 2013-7-4 20:51   q; y: ~( ~' L8 {: C
说到这点,我想哭!
: {9 I3 k  B8 f% K( C' V2 U) q# ~8 B
$ i! P, Z9 ^2 C3 v% L# r/ T* z此为“中国现象”,98%的所谓工程师,其实只是画图员,甚至连画图员都不是。

( k' a" \6 G3 c% f题目出的有意思,咋看像给楼主搬砖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1 16: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7点威望。。我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11 20: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pengjc2001 发表于 2013-7-8 21:23
; w8 @/ O. w, N) h3 X- u$ B威望不够 很想看看这片文章
" ^. [/ j! k' j8 A
这篇文章内容如下:: S8 `5 H$ c/ f& g& D( i

( @8 d7 P5 k; I) y7 m; U; b
! ?- P3 t2 _) w  v  W$ n$ P% ^我们为什么缺失论证能力" m7 e, c5 o) |& M0 N+ N; {, `;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9 Z# A: ?+ e* \3 i; E+ H' Y5 J
彭思龙
% G2 N5 D8 c& ]3 @最近几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带了一些工程硕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都在公司上班,有些还是国际知名公司,工作大都比较出色,按说从自己的工作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工程硕士论文,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但是从培养的过程看似乎不是如此。 此外,从一些高技术公司的员工素质来看,也有类似的现象。不少企业高管尽管个人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还不错,但是就是拿不出像样的有理有据的分析性文档。这些工程硕士写出来的都是工程施工路线,或者技术路线,但是就是不像一个硕士论文。明明知道怎么做,就是不会论证。这个现象似乎不是一个个体问题,是整个中国教育体系的问题,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能力的缺失。
7 B0 R! L6 k6 k; N' y一是死记硬背的考试制度导致论证能力的缺失。
; Z/ z. f# P" T$ S/ A0 w% S9 o我们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不注重知识的演绎推理。这些都导致论证能力的缺失。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除了数学课有点点逻辑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书上怎么写,老师就怎么说,完全不能走样。这样给学生一个误导,那就是知识就是僵化的,是不能质疑的,因此也就不会去论证,最终记住了一些死的知识,没有学会分析知识中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的一面。实际上,即便是孔子的学生,孟子和荀子也都是大家,但是对于孔子思想的理解都有不同的解读,有些地方甚至矛盾,其主要原因在于古代的书都只有论点,没有关于论点的证明,这就导致后来人有不同的解读。从知识本身来说,任何一句话都不能只有一个解释,只要套上不同的前提和场景,其内涵可能发生逆转。所以我们尽管记住了一些表面的知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本身。
& g0 J# k+ p/ F5 D二是对权威的过度崇拜导致论证能力的缺失。  i2 M  p- v0 u
我们上学,所有的考试都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书本就是上帝。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可笑的。在书本上关于论语的解释有些就不够准确,也不够高明,有些甚至粗俗。对于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的过度崇拜和解读,都让人觉得啼笑皆非。再比如《易经)的《十翼》自史记记载,就归功于孔子一人.并有“韦编三绝”之说,直到宋代欧阳修才提出质疑,当然后来出现了疑古的风潮,这就走得太远了。可是中国古人习惯于述而不作,权威的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如果说我们是对权威思想的崇拜,那是高看了我们,我们仅仅是对权威的虚像做崇拜。王阳明作为心学的开创者,其弟子们并不那么高明,对阳明子言论亦步亦趋地解读让人发笑。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缺少对权威结论的质疑能力,导致我们思想中就没有了有论证的动力1 [% o" f3 K  I3 z
三是内容单一化导致论证能力的缺失。1 U# A0 |; x* W' j9 c
我们的教育生怕教坏了孩子,所以教给学生的内容都是精挑细选保证是同一个调子,都是正确的,都是好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错误的作为对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没有坏的作为陪衬,好的就失去了光泽。比如,某些作品我们觉得好,可是不知道好在哪里,尽管老师拼命地说,好学生也跟着说好,实际上没有比较就无法说清楚。我们看一些诗人的作品,也能熟记但是就是不能说出其好处来。看了钱钟书《宋诗选注》 有所启发。钱当时被分配的一项任务,就是搞个宋诗的诗选。这是个难题,因为宋朝文学高峰在词,诗在唐朝。不过钱钟书独辟蹊径,他就想搞清楚,在唐朝的高峰阴影下,宋朝人是怎么作诗的。这本书引经据典,古今中外高雅低,都在里面。我们看了就知道那些好诗为什么好,哪里好,高明之处是什么。我们的哲学教学也是如此,只讲马列就讲不好马列,不懂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怎么谈马列呢?就连列宁都对德国古典哲学有深厚的功底,更何况我们后学。因此,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只能导致我们对于知识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误解的。没有论证就不能有再正的理解。; j9 G5 F! {* z- p6 Z0 B; e; @: x
四是断章取义使我们缺失论证能力。. ~+ Z, e6 B  B
我们的教学过于依赖于教科书,但是教科书实际上是个断章取义的大杂烩,作为普及型的教育,是粗略可以的,但是作为国家高级人才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没有阅读原始文献& F8 k+ F9 o4 R2 t7 Q5 g
的习惯,当然在很多年,我们没有阅读原始文献的条件。教科书都是从无数本原始文献中挑出来的一小部分,我们只能看到之鳞片爪,看不到龙,也看不到象。学习下来就是个盲人摸象的过程,除了糊涂就不会有什么结果。实际上,很多原始文献都有其自身的系统性,也有很多的论证,看了才能明白。比如,在欧洲的教育体系中,非常强调原始文献的阅读。读数学的人,都要看牛顿、高斯和欧拉的原始文献。这些原始文献本身就是思想的集大成,绝对不是几个简单的定理或者结论就能够代表的。大家的作品充满了智慧,这些智慧是在论述和论证中发光的,我们只是拿出了几条定理,就看不到智慧,我们学到的都只是末节而非真正的精华。 五是历史的习惯导致我们缺乏论证能力。2 x8 ^& ]0 S: Y' ^
我们总听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中国文化习惯,这种习惯强调心领神会,强调个人的悟性,不强调论证。比如,中国的禅宗就强调顿悟,不强调渐修。六祖可以以文盲的身份获得衣钵,而其大师兄神秀显然是饱学之士,可是因为境界不够,因此就没有获得衣钵。现在看来,神秀作为教育者更为理想。其实在印度佛学有经律论三种,到了我们国家,就没有了论,只有经和律。在藏传佛教依然还有辩经的传统,但是在中国内地,辩经变成了诵经,变成了打坐和禅修。这其实并不符合大乘佛教的本意,落入了小乘。我们的绘画也强调会意,不强调写实,我们的文学作品也是喜欢隐晦。比如,我们读柳宗元的作品,误以为就是一些游记,实际上,有些作品就是为了给达官贵人看,为了给自己弄个进身而作,其内涵绝非那么高尚。我们意会得到的,可能是错误的结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死记硬背型的学生,知识是死的,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缺少论证能力,可是论证能力正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当然,我们有很多原因,考试制度的缺陷、对权威崇拜的习惯、内容的单调化、内容的断章取义,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意会习惯,都让我们没有及早养成论证的习惯。可是我们不能永远这样去教育我们的后代,我们需要一定的论证能力,不能再是似是而非的意会。即便在生活中,我们一样需要论证能力。我们经常产生误解,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意会到了不同的东西,以为对方也跟自己一样领悟到了相同的东西。不同的意见放在一起,总有不和谐的地方,误解自然就会产生。为了生活的和谐,为了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都要改变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然,我们的缺陷可能还将持续。
9 T6 ]# q9 h) |) N( @4 w( f$ a6 r8 |0 I8 w; L1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5-1 21:16 , Processed in 0.06719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