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wf1945qd 于 2010-7-26 20:47 编辑
) C$ G* \) b1 n- ?! M6 H' @
+ M. d$ r: B; Q0 `7 m9 l你的模型,受到风就会转,是吗?很想看看你的模型
0 r, `! \' U# {, H. ^1 h T3 i ` 是的——就是风车嘛——只是用手握着,左反复的运动,第二下就连续转了。当时还有两个导叶因为失误【自调】不灵活。结果还是轻松的转呢——现在修好了,一晃动就轻松的转了。$ X. I: `6 u" O) {: F; u6 _- o. s( H7 Q9 {# ~
遇到风就转,是吗?没有风也转?
& C' C0 o) Q5 Q% s 反复晃动,向一个方向转。——有人“臭”我,——不就是一个风车吗?——我说“对”。只是可利用“反复”变换风向的风,可以按一个方向转——这就是才【自调】。 没有风转不转?
0 V6 l3 P/ [' Q" f! t) H 没有风理论是不转,但有惯性,在风向正反“交换”的过程中,虽没有风还是连续转了,因为波能的特性就是上和下“死点”动能为0。 你说的发明,又说很简单,又说有很大用处,好像有点矛盾' m9 m. Q! W; R: x
怎么矛盾?难道发明就不能【很简单】不能有【很大用处】嘛? 你先说怎么个简单法: p3 y' k8 V/ e: \& O1 I7 R
例如: 固定式——就是一个直径1米,高约1.5米的导流罩,上面固定6-12片2*0.4的可【自调】的叶片,可以转动。主轴安装在一个和上面一样的导流罩内,和内置的发电机直连,总成安装在立柱上,即可吸收来回的海浪发电。 直连式效率95%以上啊!但是吸收海浪能量的“吸收效率”不易高于50%,否则可能会消弱下一个海浪的能量。1 a3 T- F: N1 O1 j+ q
你说的是够具体,但恐怕没有经过计算吧?是固定在海底吗?
0 B# }- w: K) P2 _ 固定在水深8米以上的海底或大型海上漂浮物,如,钻井平台,海上风电立柱等。 计算的问题在没取得实验数据前,目前没必要。 【我国的黄海、东海年平均浪高1.5米以上,南海的平均波高一米,年平均波周期为六秒,据此可以估算出,我国沿海的海浪能约为每米20~40千瓦,总能量达1.7亿千瓦。 浙江沿海每米对应海浪能量是三千瓦左右(全年平均)。】 还要计算吗?哈哈! 怎么能“或”呢?水下有水下的设计,平台上有平台上的设计,两者不可能通用的
% ?8 N& t; j- { 两种设计不同,一个是“钢结构”,一个是立柱。前者制造和安装较简单,便宜。 哦,你认为海底下的浪高和海平面的浪高一样,是吗?
4 u( }7 i: M& h% j& o& L% C+ ~ 有资料介绍是比较近似的。
% L6 T3 W/ B, f1 S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但我认为海浪的“震荡”是整体的,否则就不会几天几个月的“震荡”下去——我指涌浪。不考虑海流和风的作用。 我觉得大家(可能打击面大了)对海浪的认识普遍有误区,所以那么多的发明都走了“弯路”。呵呵! 还有,平台上到海面的距离是变动的,那你的立柱或者钢结构长度也可以随时变吗? 你就是没有看(或没看懂)我的那么多的讲解,到处都讲了【安装在低潮位以下0.2米的水面下】,就是高潮位的2-3米以下的地方,所以才是【全海侯性】的,不拍风暴,风越大发电就越多。哎! 一年四季的高潮位、低潮位,我记得是变动的。 对啊! 但机器的高度不可能随时依据海浪的潮位来变动。 所以才有高低潮之分,每天、每月、都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 ]/ U! }3 w6 l8 w" x$ E
机器的高度能全海候吗? 高度和【海侯】无关。全海侯——是指各种“海洋气候”,结冰了当然就没浪了。9 q8 g: J6 T- ?& f; @
你机器安装高度如何保证一定在:“低潮位一下0.2米的水下,就是高潮位的2/3米”的地方? 各地的海洋资料都有。 都有,但它是变动的。
9 s `% U2 n, [ Q 一年四季变动,老百姓都知道,有最低的潮位的。即使失误高一点没关系,就是在波谷的时候(势能为0)露出一些叶片,也无大碍。我建议的是理想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