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swf1945qd

高手们评一评这个海水波能发电的专利有用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09: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3.3
: J& C2 k3 @' e6 \
/ U2 J( l' u+ f+ y
选择海床安装的位置还应符合如下的条件:

3.3.1
2 x1 S0 x( X8 Q7 u6 U$ B; f! W9 S
应在最低潮位以下6深处为界限,等高线以外的海床均可选址,如果深度不够,在低潮位时,上层水流低于叶轮机导叶,那么就会少发电或不发电。

3.3.2
8 A5 y& h- m2 e: ~) A$ V, G8 i
每个发电单元之间横向距离应大于5,沿6等高线形成一长排;如果在其后建第二排、第三排……排数不限,但每排之间的距离应大于6;每排的发电单元和前、后排交错排列。

3.3.3; J! B/ d9 g4 s
选址的海底地势和坡度应较平坦,周围10范围内应没有较大的突出礁石,以免形成海水流动方向的“紊乱”。

3.3.4
' K8 d/ W- p+ F/ P
选址还应注意在100范围内回避传统的航线经过和传统的渔场。

3.3.5
, t" g3 k, J( V' o
在江河的入海口设置还应注意“防汛”的需要,不能过密,以免“阻塞”泄洪。

二、  本技术发电的可行性研究:

1   波能发电的原理:深海发电技术前面已经介绍很多了,在此不详述。但是本技术应用在“工况”复杂的近海“潮间带”,利用海浪发电,可行吗?答案是完全可行。现解释如下:

1.1
' O* E2 ?+ ?# o& `/ b$ X. Q
近海海浪的特性:前面已经详述了近海“潮间带”海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但可喜的是海浪流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1.2) w4 u5 t* u3 w
近海海浪发电原理:

1.2.1$ v0 J' z, f. d' u6 `
发电的主要条件:由于不管风向、气候或海底地质不同,海浪的方向是不变的,几乎永远是垂直于海岸线的方向。在此种“工况下”本技术完全可以利用海浪的水平动能和上下的波能互相转变的紊乱的能量来发电。这是能够发电的主要条件之一。

1.2.2: I* i7 H& c, A# I& O; x0 l  E, g
本技术近海的发电的关键技术:就是利用叶轮机在“交变”的海流环境下导叶可以【自调】的原理,通过导叶的【自调】就可以吸收上下、往返、甚至是紊乱、但方向不变的海浪水流能量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旋转做功发电。

1.2.3* e2 r3 I& r- I3 [: o3 I
本技术发电的技术细节:大家一定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叶轮机的“主轴”方向要和海底坡度方向近似,这样才可以较全面的高效吸收海浪的能量。

2
7 Y, M) c* a+ }. U9 ]; y7 w: i( o
技术的可行性:

2.1
% [$ Q* R/ }4 ]% Q
安装固定技术:本技术用立柱使“发电单元”固定在很浅的海底海床上,立柱高度应使“发电单元”在最低“潮位线以下1”处。并使“发电单元”处在海面的最低潮位以下位置,这样不管“潮汐的涨落”和变化,一直能够“持续和平稳”的发电。

2.2& P6 B  ?* ]9 F: ~
叶轮机的“仰角”:由于导叶旋转平面与底质近似垂直,叶轮机主轴方向要和海底坡度方向平行,这样就可以较全面的高效吸收复杂的海浪能量。

2.3
& |* r3 D4 }# l8 C
安全性:由于发电单元“潜式”安装,在海面上完全看不到,那么安全性就很重要。解决方法是:每个发电单元立柱顶部必须设置露出最高潮位线以上的“雾灯”,用以防止船只的误撞事故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09: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3.3
+ V- ^0 d0 A0 K1 B$ R) `0 V
3 x( y  d' C7 L4 L& ^
选择海床安装的位置还应符合如下的条件:

3.3.1
2 ^; \0 D% l0 R  B9 p
应在最低潮位以下6深处为界限,等高线以外的海床均可选址,如果深度不够,在低潮位时,上层水流低于叶轮机导叶,那么就会少发电或不发电。

3.3.2; r  P: m. c0 e
每个发电单元之间横向距离应大于5,沿6等高线形成一长排;如果在其后建第二排、第三排……排数不限,但每排之间的距离应大于6;每排的发电单元和前、后排交错排列。

3.3.3
: G( Q* b/ l" u6 _" K( U
选址的海底地势和坡度应较平坦,周围10范围内应没有较大的突出礁石,以免形成海水流动方向的“紊乱”。

3.3.41 B& i& ]) y& r$ K# |
选址还应注意在100范围内回避传统的航线经过和传统的渔场。

3.3.50 \% h2 q& Q5 f' H8 O% r( g
在江河的入海口设置还应注意“防汛”的需要,不能过密,以免“阻塞”泄洪。

二、  本技术发电的可行性研究:

1   波能发电的原理:深海发电技术前面已经介绍很多了,在此不详述。但是本技术应用在“工况”复杂的近海“潮间带”,利用海浪发电,可行吗?答案是完全可行。现解释如下:

1.1
9 `: d* X% ^7 Z1 A( k- |  b
近海海浪的特性:前面已经详述了近海“潮间带”海浪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但可喜的是海浪流动的方向是不变的。

1.2
( z4 l" C  s; `; N7 v4 I$ `7 ?
近海海浪发电原理:

1.2.1
/ t4 L6 K1 Q$ B! C% e! ~
发电的主要条件:由于不管风向、气候或海底地质不同,海浪的方向是不变的,几乎永远是垂直于海岸线的方向。在此种“工况下”本技术完全可以利用海浪的水平动能和上下的波能互相转变的紊乱的能量来发电。这是能够发电的主要条件之一。

1.2.2
& B% z+ D; }: T; _; g% {; c' L) `
本技术近海的发电的关键技术:就是利用叶轮机在“交变”的海流环境下导叶可以【自调】的原理,通过导叶的【自调】就可以吸收上下、往返、甚至是紊乱、但方向不变的海浪水流能量旋转,进而带动发电机旋转做功发电。

1.2.3
& U8 e0 j/ A+ k. {- U( e  g
本技术发电的技术细节:大家一定注意一个细节——就是叶轮机的“主轴”方向要和海底坡度方向近似,这样才可以较全面的高效吸收海浪的能量。

2 0 N; z+ \0 C8 u' s4 p, a
技术的可行性:

2.1
* D; s4 r0 Y% ~2 N1 I8 S
安装固定技术:本技术用立柱使“发电单元”固定在很浅的海底海床上,立柱高度应使“发电单元”在最低“潮位线以下1”处。并使“发电单元”处在海面的最低潮位以下位置,这样不管“潮汐的涨落”和变化,一直能够“持续和平稳”的发电。

2.26 `$ N: I  B2 j0 w6 {& i$ _
叶轮机的“仰角”:由于导叶旋转平面与底质近似垂直,叶轮机主轴方向要和海底坡度方向平行,这样就可以较全面的高效吸收复杂的海浪能量。

2.3& s+ E/ b. |6 C7 K; A
安全性:由于发电单元“潜式”安装,在海面上完全看不到,那么安全性就很重要。解决方法是:每个发电单元立柱顶部必须设置露出最高潮位线以上的“雾灯”,用以防止船只的误撞事故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09: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近海海浪发电技术的优势:

鉴于海岸线蕴藏的巨大的能量的现状,可行的发电技术很多,但是理想“低成本”技术应用的不多。不占用海岸土地、不破坏海岸风光的技术、可以和“火电”竞争的海浪发电技术就更少。所以本技术的设计理念就是希望实现解决上述的技术难点,且同比优势较大。

详述如下:

1  本海浪发电技术优势:【自调导叶叶轮式波能发电单元】——海浪发电技术已经有大量的篇幅详细的介绍了海浪波能发电的原理和结构的紧凑性;介绍了独立发电单元运行的安全可靠和耐腐蚀性;还论述了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在此不重复了。

2  不占用海岸线土地:由于每个发电单元都是独立的,又是直接“潜式”安装在海底。实现了海浪驱动叶轮机旋转,直连式带动发电机发电这样一个非常“紧凑”和“高效”的发电系统。

所以就不需要搞庞大的建筑工程,这样既可以发电又无基建,还不占用海岸土地。不搞建筑工程了就不会破坏海岸线环境的和谐,更不会影响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不影响环境的生产“纯绿色”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发电技术。

3  施工优势:由于是海底立柱式安装的独立发电单元,不需要很大的“上下浮体”承重,所以体积大大缩小。直径由3缩小到1左右,高度由6-7减到3左右。这样体积和重量轻了,施工又在浅海、近海故施工简单。

4  选址的优势:理论上所有海岛和大陆海岸附近6深等高线以外的海区,只要海底质地貌情况良好,都可以在海面下设置“发电场”,利用海浪进行发电,可以想一想具有这种条件的海区太多了啊!如果除去有暗礁、坡度过缓、或海浪小于2的海区;除去传统“航道”和“渔场”,都设置本发电单元。那么海岸线海面下将会有多少“万万千”的水下电站?

5  建站规模机动灵活的优势:如果技术和经济性可行的话,那么无论个人、集体或大小企业都可以投资建站。小到建立只有一个的独立发电单元。大到连绵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的水面下、建立一排以致几排、十几排的海浪发电场。

6  投资建站资金运转的优势:由于每个发电单元都可以独立运转发电,又可以采用“集约式”、“接插式”集成组建发电场。那么无论什么样的投资者都可以根据自有资金的多少实现灵活建站,可以边建设、边发电、边施工。

7  低成本竞争的优势:本技术方案的运营管理可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模式,运营成本极低。发出多余的电,可以并入“国家电网”或生产淡水、制冰和电解水制氢。

8  并入国家电网的优势:由于技术简单,可以迅速建站,虽然每个独立发电单元发出的电不稳定,某一时刻、某一个海区、每个发电站发出的电可能都不稳定,但是当数量上形成规模,那么汇集起来的电流可以相互补充,实现自身电网的稳定。

如果用电的确有余,再并入国家电网。这样两个供电体系之间就可以相互“调节”了。

9  低碳环保的优势:设想,如果大陆和海岛海岸线的海面下哪怕只有1/10建起海浪发电场,那将会生产多少多少“电”?那会节省多少多少“化石”能源?那会减排多少万万吨的“碳排量”?……

不言而喻!

10 社会效益优势巨大:如果可行,目前能源日益短缺的状况就会缓解,化石燃料的消耗就会减慢,碳排量的增加就会得到抑制,何乐而不为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6-29 09: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和“火电”竞争的优势:本技术是否有竞争力和生命力归根结底就是和“火电”的竞争,就是两者之间经济性的竞争,就是可持续性的竞争,下面进行分析:

1 3 ]; [+ L; M+ T
本技术投资建站成本估算:
下面对 “批量”生产发电单元的单价进行估算,估计约每台7.2万元。

1.1
0 _) O* s: l0 M3 C
此设计由于是固定海底的安装模式,所以不用考虑自身产生“浮力”,那中心的叶轮机机体就不要求密封性和强度,所以就只做一个外形呈流线型的“导流罩”即可,那么就可以选用玻璃钢的材质,即经济又美观。

中间导流罩的外形是直径约0.8、上下合计高约2.5的“卵形体”,内设置发电机。材料费估价约0.3万。

1.25 S  ~$ m, ~) r: W5 X# ]* b
立柱长约7米,直径平均300MM,下大上小,上半部为钢制防腐立柱,下一段为水泥基础立柱,顶部设有指示灯和支撑估算:合计材料费0.6万元。

1.3
% X3 s- X3 x' W3 L9 p" g* ~
外径4米,导叶长1.5米的叶轮机总成材料费:碳钢构件合计约0.4万元, 玻璃钢导叶6-12片约0.5万元,合计材料费约0.9万元。

1.45 |( \! l9 A9 ~5 h5 o7 T& i
通往岸上中央控制室的6KW容量直流线和信号线复合海缆60M,暂定:0.6万元。

1.5
$ H5 ^4 i6 x0 ~) }1 L* Q
单台发电单元的加工制作、组装、消耗品、水电等费用和管理费、税费、合理利润等综合费用按材料费1:1的比例计算合计:

(0.3+0.6+0.9+0.6)*2=4.8万元。

1.6
- q& I# S  K$ o: T
外购发电机总成:约2.0万元。

1.7
( C7 a7 p" y9 c7 Q; o0 u6 O
陆上输变电线路和附属设备等均摊每台1万元

1.8
8 k2 F  K- b& d0 d% b
总计:4.8+2.0+1.0=7.8万元。

2  100台计算投资:维修、管理等运转费用加20%,需投资合计:

7.8*100*1+0.2=950万元。

3  产出估算:

3.1
5 }4 P3 \1 [  I  V( ?4 P7 L8 ]
100台,额定平均发电功率3KW10年报废不计残值。300KW发电规模计算10年发电量:

300KW*24小时/ *350/*10=2500万度

3.2) e' b* a4 L0 h* c* w: m( j' t
每度电成本约为:860万元/2500万度=0.38/

提请注意:这里的成本价到用户消费电价加价不高,因为大部分是原地消费,如生活用电、渔业、制冷和海水淡化等为主。

4  结论:我认为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高于“火电”。理由如下:

因为海浪发电没有长距离输电的线损和昂贵的各级管理费用,所以两者“售给用户的价格”计算是绝对不同的,海浪发电的要低得多。虽然每度海浪发电成本高于“火电”。但是,如果加上煤炭的价格日益提高费用;购买“碳排量”的费用;环保的间接成本费用;以及附加管理费综合计算结果应远低于“火电”。

所以我认为本发电技术用户的购买电价是低于火电的,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大家各自计算一下结果如何?

(完)

在此特提出向国内外的海浪发电技术项目进行“PK”,设此擂台进行海浪发电技术的“比武”,本人在线答辩“拭目以待”。

宋文复

2010-6-27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05: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 L5 k% ^; o3 Z' `! n" {, ^0 L: T
向国内外的海浪发电技术项目进行“PK”!5 Y3 U: K% F4 Z$ N: z1 K1 \+ s7 ~) f
$ p& j3 N* P* D- d) ?0 V
   向国内外的海浪发电技术项目进行“PK”!% \' V0 ~7 t. _

( R. q* y5 d; k- h( v* U: D0 r8 n      向国内外的海浪发电技术项目进行“PK”!
$ ?" |2 w! {3 j4 [8 q, L
- _9 l/ u" @7 h* {4 Y. h         向国内外的海浪发电技术项目进行“PK”!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20: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技术公开了,就不怕被“比下”,被比下也是好事,但如果是都“捂着、盖着”,时间可是不等人啊!: ^+ `5 `& {3 b6 P$ \; J( Z0 s
我提出“pk”的目的是,大家共同找出一个好的方案,早点把大海里的能源拿出来,多好!希望大家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3: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 下面是对一个“网友”的回复,这也是我的“PK”的目的。想把零打碎敲的,各自“关门”搞技术的局面集中起来,“PK”和“互相启发”。尤其是目前“民间”的发明家的力量集中起来,互通有无,共同提高,即使一些人不发言,也是很好的学习的场所和资料。! w* q0 U3 m4 Q, M; Z3 K
譬如我,如果的确通过“PK”,确认此方案行不通,对我也不是坏事啊!也卸下了一个包袱。( {2 j: \9 n0 q# d, V% y9 t' N# x
*****************************************
" h0 I( k% z* {/ X- k; I0 E7 l(正文)下面是对网友的回复:
; `, f. C# p: p! F/ J: P一、 关于【看过了,你的技术绝对可以发电,但付出与收获差距过大】——回复如下:
: @$ w6 }: u! u+ U8 P1、  首先道歉:我的成本分析,不是“严谨的”,因为还没有精力在“实施”,也没有试验数据,故,不准确。但人人心里都有一本帐在估算,我取的数据尽量的加大,你应该看出来。9 L" R7 O7 Z  _$ U; D4 p2 x
2、  收益也是毛算,最大的未知是——平均3KW的容量,有一些“方案”,我不希望估的过大。但是我想这个3KW的数值还是保守的,有余量的,具体是:+ h0 H, h) g7 p7 _- V- i) {& \# K
2.1  海水比气体的密度大几百倍,蕴藏能量巨大,完全可以一个单元发更多的电,方法如下:
4 W% k  Y6 ^3 M6 y9 z& Z2.1.1  增加【自调】叶片的个数和面积——就加大了功率。* x8 w4 R2 D" [, [1 |* T- u% K1 p/ w
2.1.2  增加【自调】叶片的排数,如双联结构——加大了功率。
8 j; k- K- S( K3 \( F1 H/ H2.1.3  发电功率的额定值要根据海况来确定。( i) w% V5 c6 n$ a
2.2  但是我认为本技术的应用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易过大的提高“发电效率”——因为,在“没有海流,上空没有大风海浪”的典型的深海海浪发电后会失去一些势能,这样海浪的能量补充只能由邻近海浪势能来补充,那么势必在其周围形成一个“相对”的“势能盆地”,就是相对浪小。这个势能差就是你提取的“能量”之和。所以,我选择3KW为例进行计算的根据,也是我要求每个之间要有间距的原因了。5 _4 ]( ~( v- t! E
大家想想一个例子:当轮船驶过,船尾为什么久久会有一道平静的轨迹至很远,尽管周围海浪滔滔。那就是因为螺旋桨已经破坏了海浪“波”的特性,变为“紊流”,要等一段时间“周围势能”慢慢的补充和分子之间摩擦力带动后方能恢复如初。! ^0 Y0 `1 M3 b" ]2 G4 a
二、 关于【成本开发与利用远比不上风力发电】——回复:. Z) K* e& k+ ^" a* N' h
1、  发电原理和整机结构其实两者非常近似:都是直连式的流体叶轮机式的技术。叶片窄而长,发电机很小,只不过动力一个是气流,一个是水流。
  ]: ]; T9 d! k7 j7 c4 I2、  但是可以“PK”一下具体发电的成本因素:, F/ v: ]! s0 r& E
2.1   大型风电:直径巨大,运输、安装、维修的成本巨大,风电翼尖还有一个“超速”的动力问题。而且,由于维修的拆装费巨大,故买进口的设备更合算,这是风电的劣势。+ b7 ?- e1 k! E4 Q; e7 _7 N, c
本技术“发电单元”体积小,组成规模可以任意,且制造精度要求较低,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技术,乡镇企业都可以造,只要10年的折旧即可,故成本低廉。主要成本是发电机的价格,我估算2万多,其实是不要的。: _5 V( b7 W6 ~0 D5 a3 k9 d
2.2   中小型的风电设备就简单了,没有上述问题。但是中小型的风电设备缺点是风源和风量不稳定,发电有效时间少,总发电量相对较少。! k$ b# ^2 Y  n  `3 ~2 Y
本技术“发电单元”和小型的风电设备相似。但是海浪能源稳定,虽有大小变化但是周期要几天、几个月,发电有效时间350天,其中15天是预计的检修时间,其实用“更换”的方法绰绰有余,所以总发电量和效率就高多了。
% [- H) I/ A# q7 w2 `! i三、  对于【而海上风力也是很可观的。想法改进吧,不说付出比收获大,最少不能做亏本生意啊!】——回复如下:0 e7 L6 p' L. g
1、  “而海上风力也是很可观的”的说法,您说的很对,我国在长江口东海已经开始试验运行了。但缺点是,受“纬度”、航运、渔场、洋流和海况限制可以设置的地方有限,关键是水太深了基础费用太高了,不经济。
+ D9 b2 A# n% q" }% i" [' F9 I而本技术,可选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是吧!, @3 f# w' B0 W, w- C  n8 ~
2、  在此还强调一点,就是本技术的“联产发电”的立体发电技术方案,就可以解决了此难题——就是在不经济,但风能较大的较深的海区建风能电站,在其立柱周围建立“依附性”的本技术,如两圈18个,就有50KW的发电量,三圈就更多。这样,不但增加了发电量,而且还分摊了因水深而加大的基础建设投资。* [+ P1 i. ?: ^7 e- s7 s
3、  另外联产发电由于是“依附技术”,就不需要“锚定”、“浮体”、“双联结构”等投入,单机的成本起码下降1/2-1/3,何乐而不为?
2 X! P8 l! j) N% v6 j最后,感谢此贴的作者,使我得到了深思,望共同进步!  C/ ?4 ~9 ~1 Y4 O
在此,道一声谢谢了!! o- ]2 \3 Z- u7 D
四、  对于【不说别的,你想过在海底怎么防盗吗?】【你计算过保养需要多少工人吗?需要什么设备吗?你想过在海底该怎么维修吗?还有电力运输的费用?所有这些一起,才是真正的成本价,并不是安装下去就可以等着收钱的】——这一些问题问得好,赞一个,回复如下:! U# ~5 ]3 m) [! C  J( ?, F* v7 p
1、  【不说别的,你想过在海底怎么防盗吗?】——回复:+ V9 R$ T6 Y! X& A% b
防盗问题:此技术是全自动运行的技术,每个单元N个传感器,防水、防盗、防阻塞失速、防漂流位移、防锚链断裂的报警装置(传感器很便宜啊!)——这一些在控制室内已经计算了成本,包括附属的“蓄电池”、“海水淡化”等设备。平摊了不少钱啊!
9 p( e  p0 N$ j4 }2 W6 F2、  【你计算过保养需要多少工人吗?需要什么设备吗?】——回复:你提的问题对比风电具有优势,因为这一些是风电最头疼的问题,光100米的高空安装检修的专用大型运输和起重设备就“麻大烦”了,在此不多述了。而本技术这就又是优势了:
/ V4 @- M) ~+ n+ ]单元化运行;接插式的安装;集约式的集成化建站;全自动化管理和报警技术;定期用完好的新设备“接插式”的更换下运转或受损设备,在岸上维修间保养或维修。. M8 }' e; `. @* r
3、  【你想过在海底该怎么维修吗?】——回复:
+ P, Z8 g* C: J8 ^' I9 P$ }风电的运输依靠公路,超大型设备运输要夜间,要有各种申报和保护措施,搞风电的人头痛啊!
3 _0 N/ @" u9 l. e4 r2 d" f; ?# i而本技术就简单了,因为每个中空的“发电单元”的重量轻,在海上用小船“拖着”就行了,所以保养和检修就用“更换法”用好的换下来拖回陆地即可,简单啊!
( V/ Z+ s. w" S: k6 Y9 |再此说明:就是“检修小船”和“备用设备”的成本也计算进去了。
6 N' b8 A& g: n. I% y" N4、   【还有电力运输的费用?所有这些一起,才是真正的成本价,并不是安装下去就可以等着收钱的】——回复:
  ]# M* i6 D/ i0 w; u4.1   电力运输的费用:由于不是并网消费,所以不用长距离的运输和管理费用,就在海岛等专用用户处建站,这可省了好大的一笔费用了。这点就是最大的优势——发出电的成本我已计算进去对其加20%的管理费用了。* s5 l* Y3 O! z  u  A$ x
但是大家想一想,火电发电每度多少?卖出的价钱是多少?柴油发电又是多少?" O, d1 Y. m0 r# \1 D; Y4 l
4.2   在此强调的是:风电的发电和用户很远,入网和运输线损等等费用可观,即使中小型的发电也是有如此的问题,只不过“轻点”。
; ~8 h4 U$ G' L4.4   尤于本技术是局部的专用的独立发电的设计,并不并网。特点是:一次投资大,还可以边投资、边发电、不断接插新单元,滚动式的建站模式。由于运转费用低,还真是“安装下去就可以等着收钱的”。
$ T: W( }& q! l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4: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个网友的回复:" M# N' K" T7 b" o9 D: L+ h
您说:【你这种方式发电(变角度叶轮)我早就考虑过了,感觉问题太多不实用最终放弃了。】——回复如下:% d) z. b' I' {
一、 首先,谢谢您的无私帮助!您是“前辈”啊!可我还是看好此技术,下面回复作为“切磋”,1 ?* }/ W. S, Y3 s5 S# `
1.   【变角度(就是你的角度可调)在叶片变角度时要损失能量高度,比如由上升变倒下降叶轮变相不会马上做功,要损失10-20厘米的浪高空间,变角度叶轮还不如鱼型叶片叶轮变相瞬间完成,无高度能量损失】——回复如下:
( \! L. Y* c4 E1.1   您说得对,一定要损失。但是,损失的这“浪高空间”问题不大。因为,动能和势能转变的过程两个“顶点”恰恰是能量的最小值,而且本技术在这两个阶段都有一个“惯性”运转过程,平稳的实现了“自调”。
& Q) M: F+ D$ v' f1.2   您所述【鱼型叶片叶轮变相瞬间完成】的鱼型叶片叶轮变相技术本人尚不知。
/ P$ T% T! _. C+ G# X! N) r谢谢您的提示,如果把这个“鱼型叶片叶轮变相”技术(链接)告知本人,则不胜感激!再一次谢谢了!
' D! p: E; C. e3 ~& U4 ~- M2.   【变角度叶轮每个叶片要有转轴,轴承,卡锁,滑槽,定位销等结构,零部件多,可靠性,寿命,成本与固定叶轮没法比】——回复如下:/ V( d0 ?6 u; K  k: [8 R) s1 w
2.1   所述“轴承,卡锁,滑槽,定位销等结构”均无,叶轮轴也是固定的,因为其只偏转约90度,配合选最低级,用导叶两边的“挂耳”在槽里限位90°即可。整机只有一个接触海水的“轴承”还被“保护”了。
% j; ]2 i7 s8 v2 W2.2   所以寿命应没问题,甘碳钢件只要防生物的防腐涂料寿命高即可,本机大部分是“玻璃钢”材质。
5 A9 U- X& |, v  `. i3.    【1米的浪是没法驱动5米直径的叶轮,海浪可以近似看作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顶部是不能做工的,1米的浪对于直径1米的叶轮做工高度不超过0.5米,对于直径5米的叶轮,只怕驱动不起来】——回复如下:
$ S, K) T3 z4 K" G0 m; `. z3.1   对不起“一米的浪”是本人的估算,不科学。但是我没把它看成问题。因为,在选海区的自由度太大了,在海岛、钻井平台、深海养殖平台(在大力推广)、航标灯等附近一米以上浪高的海区是绝大部分的,即使海岸线海区常年大浪的地方也很多。' Y9 K0 h- h/ F4 y; W
3.2   另外,目前的推广阶段,主要是为了替代“柴油”发电,解决没电或缺电的问题。退一步讲即使有部分时间浪高太低,当选用直流发电时“蓄电池”是必备的——蓄能。淡化海水等设备也是必备的——解决过量发电的问题,因为在高浪时间或负荷小的时候,本技术可不能“刹车”啊!副产品——淡水在大海中比油还宝贵啊!1 J" X; d0 i$ l( j& p' [
第二步才准备在潮间带海岸线附近推广。
6 U7 D2 R0 \& \) L- t4.   【大小浪都要利用问题,固定直径叶轮没法随海浪高度变化直径,海浪高时宽度也大能量也大,固定叶轮没法最大化获取能量】——回复如下:
: P1 [. p6 `" L. r; b) W# Z4.1   本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小浪都可以利用。简单地讲,就是在同一片导叶上也可能会同时存在向上或向下的水流,整机就更会如此,只要把导叶叶片分成N分,即可。(又泄密了)4 Q& ?# ]- Z5 q) W0 R5 @4 V& X
4.2   固定直径叶轮没法随海浪高度变化直径的设想——没必要,我又不怕发电多,但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导叶最大浪高的载荷。
+ R' E& u: l* K* g) i& M4.3   对于固定叶轮没法最大化获取能量的提示,我觉得暂不考虑,待以后解决。目前我认为还不宜“效率高”,原因已经论述过了。
4 b" F  V, x& M$ x- w* Z) s+ N因为能量是免费的,目前主要矛盾是最大化简化结构,最大化降低“造价”,这方面我考虑的多——就像一个巨大的“吊扇”外形一样简单,只不过风扇页可“自调”而以。
' H- x6 h7 L. s- Y! ~( |目前在潮间带和附着形的设计已经减少了1/2-1/3了。
, H- C3 D6 I# M: Q5 u5.   【动能问题,海浪除了势能还有动能叶轮式装置没法利用动能,损失很大能量】——回复如下:
* j# }1 ^# G% M( t5 V% `. @1 ?% m) Y5.1   我认为大海中(非海岸边)暂时可以看作海底是近似平面,那么海浪(涌浪)实质是【水分子的震动过程,是动能和势能反复无休止的转变过程】。严格的讲深海的海浪(浪花)翻滚是风刮的,绝大部分海水还是没有水平的流动,只有相互“补充体积变化”的位移。
0 B. c# ]& a8 y$ `那么,上升是动能的减少势能的增多,下降是势能的减少,动能的增多——这就是海浪的运动的过程。本技术正是利用了这个上下的能量来推动叶轮机的定向旋转而发电的。
9 o% L2 u/ ^2 K4 u所以您所说的【叶轮式装置没法利用动能,损失很大能量】的论点是不成立的,对吧!. K5 X" K; H- X9 j/ A
5.2   无风海区的海浪(涌浪)是由风区大浪靠水分子间的摩擦力传递过来的——是靠水分子上下运动摩擦力传动的——只有位移而基本无水平的海水流动。——这是思考本技术的根本——也是不容易理解的原因。
: x& u  C/ m% z1 I$ |6 ]6.   【稳定供电问题,要做到有浪没浪,浪大浪小都能稳定供电,你的装置肯定不行】——回复如下:
2 }% y+ S1 H4 S' t% e' x2 [* g蓄电池和海水淡化设备等就是为了此目的而设(前已述),当然用“稳压”电路也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一些技术是已知技术,所以【你的装置肯定不行】的论述还没有充足的理由。
0 v8 @. g$ V; E; G  i) t7.   【造价和运营成本,一台1万千瓦的电机,和1万台1千瓦的电机,造价和维修成本差很多,】——回复如下:( V7 w( I7 |: N; _' D
这个结论正确,支持,赞一个。
0 V; ^% Y- w* `: L5 ?$ [7 L但是,本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单元”化独立生产和使用,集群布阵。
5 ~4 o! {- J4 i3 k& `4 D+ x就是若干“单元”在海面“星罗棋布”,有点像“风电场”一样。而且每个单元大小最好在一个“波长以内”,目前估计在6-8米以内。
2 [" D/ H% b: J7 X/ f那么就如您所述,出现了一个【造价和维修成本】问题,目前我国淘汰“百万级”以下的火电厂的目的就是如此。对此论述如下:- ?* B2 P. a5 {/ C* s
7.1   首先,用一台大型的本技术的发电设备,目前是不考虑的,因为,直径大于“波长”的本技术一定会出现一个“势能和动能”——也就是“上和下的水流“同时存在的问题,绝不可取(其他影响从略)。所以小型化目前是本技术是一个中心。利用导叶分段化理论上可以造的无限大,暂不考虑。1 p( `  ?2 S' X+ p4 Z1 D
7.2   现在转回“造价和维修成本”的关键问题:
# P: n0 i; c6 z3 t7.2.1  单元化生产使用的优势:
6 r4 s1 [0 u( }4 S1 b; q- N1 k※    最大的优势就是建站灵活,一台、几台、N台都可以建站,且“低碳”、“可再生”、“环保”,市场极大。
+ S& }# Y! P: z: e( {; W※    在岸上工厂里生产调试,合格后出厂运至指定海区,可以保证质量,用插接法现场接线“集成”进入,集中输出。
: A8 x. \, P% q+ O" s3 g5 v※    可以独立发电、集群大规模建站,也可以与海洋风能联产发电,还可以综合立体发电。
7 u& G( p3 m7 g% ?& Y2 E& f6 F& V※    接到故障自动报警后,即可用备用的合格产品快速替换故障“发电单元”,拖回工厂检修,这成本是很低的,更换备品配件的比例也很低。8 {- ]+ ^0 D: Z9 t( g: k
※   本技术的单位成本估计是“发电机”、 “叶轮机及浮体“和“安装等综合成本”各占30%左右。* b1 Q( S& m: G/ F$ n: d# }
7.2.2  此技术的生命线——关键是大批量生产的“超低速发电机”的成本,我认为大批量生产在1万元以内。其他都是中小企业可以生产的技术,无高技术含量。. Y6 b" P+ r2 T, L+ X
那么,通过市场了解,大家就可以知道了成本了。
9 x$ {' }9 ?# k5 U7.2.3  前景:2 @$ o' E/ N$ N: Z3 U8 K" q* s& ~! h. o
※    由于应用对象是“特定的用户”故不存在远距离大功率输电问题,上述海区是火电供电的盲点,故即使成本略高,去除淡化水的副产品的“红利”,也应该前景是非常诱人的。
  |$ f* \, `& ]6 ^预计的第二步:利用海岸边的海浪技术,竟然可以和“火电”媲美,如果建立沿海岸线的【直流供电系统】,解决交流“并网”的难题,那前景更是美好!8 d4 `9 `9 m6 x0 \& O( ?' r
※    没有火电等征地、环保、巨额的基建和昂贵的输变电设备费用,以及巨额的燃料费等等一系列费用,再加上排碳等成本是巨大的。; F9 }9 @1 q# q9 B
而本技术只有N个 “独立单元”费用;电瓶组、淡化海水设备费用;“海缆”敷设、自动化配电中心的费用。
# w6 N/ X! k3 l& s那么一加一减的结果大家评判吧!0 s; t* C8 X/ s% {: x- N
其实,我也不知道结果——那是下建造试验电站后的工作。( h, w6 K# Q0 p: _3 p# o
7.2.2  单元化生产应用的缺点:
( r, Y8 A  t0 P% B1 l3 _※    虽没必要和火电相比较,但是一定要比较的话,也只能和被淘汰的几千千瓦小火电的成本相比,考虑综合成本我想未必会占下风,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账。(此工作正在进行)
% r! Y: i8 K  f+ d5 H) d; ]* I※    一个最大的缺电是大量应用会对“环球气候”的影响,但是和海岸线的“海浪发电技术”相比会小的很多。
2 E  {1 x6 I. P※    我想本技术的发展将是个未知数——也是最大的缺点。
: r7 K9 \& f! p6 p# |) {8.    【输电问题,三峡水库造价950亿,其中150亿是见变电站拉高压线,占了投资的15%,如果在深海建电站输电问题就极为重要了投资巨大】——回复如下:
4 x9 o, y3 v% j, v  W非也,前面已述,不重复了。本技术距离“特定用户”的距离只有几十米至几千米远,也不存在与“火电并网”的问题。2 Y) Y% i, L6 x+ T- M( g
9.           【我认为这样的发电装置技术尚不成熟】——回复如下:3 j$ c  s* _7 L: P; K6 Y9 c' Y
非常正确,严重支持——这也是“PK”的目的,本贴目的所在。7 o1 h; X9 T4 V
二、  网友提出【我认为海浪发电要实用化要解决几个问题】——回复如下:
" J& i! }7 U$ k2 c# K1.   【稳定供电,浪大浪小,有浪无浪,输出功率不变】——回复如下:
( W5 i( v. [* F, W1 o) H# U答曰:不能,也没有必要,但设计时要选用发电机的容量要小于“最大发电量”。$ m" ]% Q! w' D6 g
2.    【最大化利用海能,动能和势能一起利用,浪大浪小都能利用】——回复如下:& F) r6 D( J! @+ R3 Q: O7 e
答曰:通过选浪大的海区,问题就解决了。& G7 V/ W* H) _( Z
3.    【单机功率尽可能大,最好在1万千瓦以上,为什么?上边解释了】——回复如下:. c" O8 A& r) y) k
答曰:这在第二步的论证和试验时才讨论。
( o* c9 G( }% a1 B' N4.    【地点靠近海岸】——回复如下:" i1 x4 m4 w8 T1 f
答曰:那是第二步潮间带的海浪发电技术,目前刚刚开始。, ]0 _* d7 r. T! g: N$ V5 S1 q- n: S
5.    【技术要简单,关键部件尽量少】——回复如下:( e9 V+ \5 F, @. s# T+ V
答曰:这正是本技术的强项,附着式和近岸潜水区的结构和安装极其简单,当然成本也减少到原来的1/2-1/3了。! Y* r6 l: s  f8 w, j9 W
6.    【抗台风】——回复如下:5 Q% [* d. Z1 Q5 L' l
答曰:潜式或半潜式安装,这正是本技术的强项——风浪越大发电越多。
) T7 b8 U8 h# Q( A最后感谢发帖!在此先谢谢了!致礼!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21: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个网友的回复:0 I$ P4 t4 Y, ?
先谢谢【coleseed123 】的顶贴,回复楼上,逐句回复如下:
4 n1 P" a. g( t: O9 Z  v9 b1、  【第一,没看懂原理,不知道可不可以归结为,"由一个风车想到的千亿财富】* I. V! |; J& J2 {' o$ J
答曰:对,但只说明了一半。5 \  M2 Y1 S- {- n: o
这就是风车的原理,但是是自调导叶(叶片)的风车,再明白地讲:就是前面和后面来的风都可以使其按一个方向转的风车——没见过吧!
+ H5 |* i% Z6 ?1 w8 |/ E! c我做了一个模型,虽然6片中的2片叶片【自调】不灵活,不好用。但是,在空气中来回水平晃动——就连续转起来了。如果6片都灵活,本技术又真正的是在海浪的上下反复的“震荡”中,肯定能转起来,那就能发电了,因为海水密度是空气的200多倍啊!
( s3 {6 w# w+ i0 z. {& h那么,浩瀚的海洋,永不休止的海浪,设置本技术产品,其实不止几千亿呢!——就看他好不好用,能否发出3KW/台的电来。
& C, R" V/ A5 ~) e请看本人“国科网”的博客http://blog.tech110.net/?uid-14490,里面有成本分析。  L) i- o  G$ v% O) j* x3 G
2、  【第二,可能我说的话不中听,古人云: 师出必有名,楼主让人感觉有点急功近利了】——  Z6 |6 u6 z- i2 @( v
良言逆耳利于行,非常谢谢您的感语,再谢谢了。: y0 i: d# L* ~5 E- o+ \( l: z
其实发本贴的目的就是要拍砖,希望多一些向您说的一样“逆耳”的话,这才是从不同的角度衡量此技术,发自内心的感谢!+ I! K- [& c" {' A: l% F) m5 O
其实一个个人发明真难啊!,怎么办呢?
- t# `5 K. u8 X) L# j$ A% m3、  【出个风车就想着: 专利,钱,政府支持,几千亿的市场】——
# L, g# L) @0 h2 b3 k这点您错了:我纠正——这个发明是一个海浪中的“风车”。- A# n, j. e$ M+ v- R3 q" v7 d4 X
如果就像我所希望的结果,那就是“ 专利”和钱 ,还造福人类呢!如果政府支持,何止几千亿的市场,可是难啊!如似西天取经一样的磨难啊!有生之年,不知看得到吗?呵呵!* [6 F1 f/ K4 P& @8 e1 ^
4、  【而不是把创造价值,造福人类,放在前面,难得人心。就算都依楼主,怎知不是一个接一个劳民伤财的实验而】——. G/ T$ G2 c! `
所以我是不会希望上述的局面出现,讲到此处只能无语,虽然您讲的可能是社会现状,但是我们搞技术的人是无能为力,自勉吧!$ j! H4 f! B( W5 ]
再道一声谢谢!
5 T( I9 }0 f8 e. n" J+ ?  P9 m$ t5、  【理论与实践往往相距甚远,不知楼主还有多少力】——
2 N: U+ ?2 q6 g# ^1 j您这一句说到了“点”上,就像我对关心我的人说的一样,以平常心——退休下棋玩的心情对待,最坏的结果就是“推动了一个技术的发展——尽管此路不通”。
" v9 r/ U( G% ?% K0 F" A但是,借此讲一下我的体会:潮间带(海边)的海浪和深水中的海浪有“本质”的不同,但是90%以上的人都没有分清,关键是真正的深水中的海浪理论上是——海水分子没有水平运动,只有位移,只有垂直的“震动”。' z& k( ^4 P) |# J9 S! w
只要有一些人纠正了以前的模糊看法,这难道不是“创造价值,造福人类”了吗?死而后矣!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9: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 8 ^: O+ ^; a+ H# {, H7 \
专利技术【自调导叶叶轮式波能发电单元】——海浪波能发电项目已经提出多时,现在我觉得设“擂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e$ B9 \( \- z& Q. y
所以,在此特设“海水发电”技术的比武“擂台”:向国内外所有海浪发电技术进行挑战,目的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我想考验的时机成熟了,欢迎挑战!欢迎批评!
: Y; ~+ j  p- ^1 f1 K一个全海域海浪发电技术模式——水下发电场水下发电长城!3 R, p  h( ]7 s
请看本人的博客:http://blog.tech110.net/?1449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27 04:05 , Processed in 0.08946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