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控诉! F- J% K2 d2 Z# L
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王猛认为,父母的过度保护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稳定的信心。
/ s6 C1 c$ H. F# R3 A( h& ~“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和控制,因为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中的‘爱’调和。”他说。
0 v5 E4 U; E, \/ @3 ~在他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 q( a, ]/ p5 J7 R: }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34岁的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高考是四川一地级市的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录取,上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3 y# ]7 C. T- y& \. ]9 I% Z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电话、qq、微信。他找心理医生,甚至准备再到北大读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 ?( E* g: {: f, K) ~. S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于父母从小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E0 u0 _# Q( m. g: t- e
万字长文:内容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 y. r7 q- y* H R+ P
1月23日傍晚6点30分,北京海淀的一栋图书大厦前,王猛老远叫出了成都商报记者的名字。“我在国家新闻出版局的网站上查到了你,看了照片”这是他见面的第一句话。
1 ^; ^. {8 h( A他背着双肩包,里面的电脑里装着他至关重要的一封信——足有15000余字,15个关键词下,记录着他从小学到北大,再到美国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后,与父母之间的种种经历,以及生活的不顺利,行文间,言辞激烈。说是记录,其实更是一种控诉。
+ \8 y2 ~; M! Y4 H' E3 [& c) p F随后,我们走进图书大厦后面的一个糕点店,他找了个靠窗的位置,掏出电脑打开了这封长信。在对话过程中,他的目光很少离开电脑,“要说的话都在这儿写了的”。很显然,相比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超出文稿外的内容,则常常需要思索许久,话语也十分简短。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2 o, _6 |. P" b( ^7 U D
他认为,这与父母有关。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保护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稳定的信心。他坚定地回答,“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和控制,因为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中的‘爱’调和。”1 l; c9 P/ x1 `2 v1 T
他将长文发给了多个朋友——不过二三十个人,更多的是一些同学,内容也有精简。他希望给这些年轻父母一些参考,说明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也想给自己寻求答案,在伤害已经发生后可以做些什么。
5 s/ t8 A% t( b$ s+ E, |) l控制之爱?“父母的付出是为了控制” 爱按喜好包办事情
% @! q L6 i3 n% O; o0 F! X) V“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王猛目光凝重,说完话紧咬着嘴,“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9 ]) `2 b4 d7 a; t1 g# R. \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那时,班级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就告诉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却只有王猛没有按要求着装。“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要求也没被准许。”当天的演出让班主任老师很是不满,开场前,“我提出把裤腿卷起来……遭到了当众怒斥”。- m; V, ^& ?/ r. _
王猛说,他从小到大几乎所有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直到大三,我才真正意义上能够自己选择喜欢的衣服来穿。”他站起身说,“衣服现在可以自己选,而失去的学习机会和社交机会却再也回不来”。
1 C% r/ y! J( Y, y0 Q2 G王猛是大院子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生活圈子几乎都在这个院子里,“包括朋友,都是他们(父母)认识了解的或者听过的,跳出学校的几乎没有”。走出大院的时间也不过是参加校外一些竞赛或者探亲旅游。但即便到校外上奥数培训班,“母亲也很不乐意”。
1 G7 ?9 j4 K( r) \ F! m王猛介绍,小学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学奥数很有感觉,但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他参加奥数考试回家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王猛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微小的事,但被母亲人为放大了。而面对母亲的说法,父亲也没有表达什么异议。
: f; a% D7 }* o2 l, r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要到市区学校上学,但遭到家人拒绝。“理由则是受不了当地名校的竞争,以及太小不能骑车——高中了还小吗?”。最终,他留在了大院继续读高中。此后,他多次争取也均遭到了家人拒绝。: @% X @4 K. ], N) L3 A0 @; u! z
尽管后来以理科状元的成绩考上北大,但王猛依然认为,正是这一封闭单纯的环境让自己的社交能力从小就受到了影响,“学校本身封闭且资源有限,跟同学的交往总体上也不频繁。”
: \2 a5 k0 F- J- Z4 E4 Z2 k/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到远离家乡的城市上大学,就能“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上大学后也不断给我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我的同学了解我的情况。”王猛说。 V4 R; H; r" c7 V0 k8 n# L
即便后来到美国读研究生,这种“控制”也依然没有结束。“一样找到了他们的一个‘老朋友’来关照我。”但这位“老朋友”却并没有给王猛留下好的印象,也因此与家人爆发了激烈冲突。此事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与王猛与家人矛盾的爆发,并最终决裂。
% T0 l- C L% ]- y1 v/ P“情感孤儿”:成长中数次“求助” 都未获家人支持" J) G1 V+ Y4 u( Q& w
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求助”,都没得到家人支持。/ }9 M/ O9 X( B: z9 ^
“这种不支持从小就有。”王猛说,小学时,他因不会剥鸡蛋曾遭到同学取笑,后来传到亲戚耳里时再次遭到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他还因此反遭训斥。”2 R& l H5 A9 \% N8 d M$ U% L- T
发生在高三暑假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释怀。王猛说,大学前自己“被迫”参加了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带团的是一名年轻导游。“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王猛介绍。5 C0 I2 ], P2 l; P& W
最为突然的事情发生在当天晚上。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猛瞬间僵住,“我不知所措。”父母也没有搭话。直到最后回到房间后,王猛才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遇了父亲的一阵说教和责骂,“父亲大概意思是说,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j8 g2 l% P. Z" \
“但实际上,我期盼他们能当场用一个得体的反应化解尴尬,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认为,“换一个处理方式后果会不同吗?但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 N# p. D. M" S' F5 F: A而之前在上学择校的问题上,同样也有如此遭遇。王猛称,在继续留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他在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糕,同样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当他再次向父母提出自己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他,而是提出“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 A4 S* {- t2 s6 `再往后,在大学期间与大姨的不和,以及到国外读研究生与父母“老朋友”的不认同时,父亲依然要求他要学会跟任何人相处。“即便说出了我的道理,列举出了他们的不对时,父母的反应仍是不以为然。”- p' o4 K9 x; v* R$ f8 d
他说,自己是一个情感的“孤儿”。/ [" [+ X% b0 O; d
彻底决裂:拉黑父母联系方式 近10年仅回过一次家
8 W# M, L/ s- x: Q8 A n" X' K: I( X) F一次次寻求帮助,希望得到认可和回应都失败后。王猛开始与自己的家庭渐行渐远。3 M& I6 h8 |" t: S8 R2 B/ {
2005年春节,成为王猛在家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他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了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王猛介绍,多年来他频繁因此事遭到嘲笑,加上自己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原因显得被动,这次便再也没有忍住,站起来与亲戚怒目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有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之后,自然少不了一场争吵。" q, Y+ s) `2 q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过春节。今年春节,他也依然没有回家的想法。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2008年,王猛决定出国读研,在与家人的通信中,他讲述了自己与父母的“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并列举出其为人的诸多问题,称自己无法与之交流,“信有4000多字,寄给了家人,至少在我看来是证据严密的,让他们明白我跟这个朋友的关系,一方面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渐渐远离这位‘老朋友’,也保持和修复与家人的关系。”
* ~/ Y- X8 {3 a+ _ j回信一天后就来了。“(他们)承认我的愤怒是真实的,却称绝交太狭隘无理了,要求我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王猛无法接受父亲的回信。
: Y) V9 H8 e) X5 K3 x9 h: [此后,2012年,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王猛口里的机会,正是此前一次次他被“拒绝”的主动求助。
+ J$ \+ `$ f( j6 X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为了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待了6个小时,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 y+ ?* G) B/ [, C3 W$ U
那次见面在父亲的车里,主题是对峙和质问。王猛质问父亲此前种种,情绪有些失控,母亲在一旁泪流不止。走出车外,母亲要王猛回家坐坐,他僵持了许久才进了家门。
, N# ^+ G E' v% G; Z6 r# G4 n7 A2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