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L8 m5 _. G1 e4 a# r( P* P/ `
其实,机器人用的减速器在国内是能造出来的。可能噪声大,不能批量生产,等等。不能用于民用原因在1楼。弯道超车想法最后将毁了机械工业
6 M6 O, [& z* Q$ @# }
& a Y7 j% g( w, t% e以前,在发展机床时,曾经有个小组,组长是陈云,时间是在五、六十年代。就像今天有各种小组一样,不过都是些高大上的玩意。那时有专项小组(原子弹、氢弹),组长是周恩来。陈云当机床组长,可见那时对机床的重视。
# P% J; O8 \( h9 F到文革前,双柱坐标镗床的水平和那时的国际水平相差不多了。
9 c$ q4 N: M2 W: \9 [文革,科研基本停了;$ l& R* E4 L6 R& i; y* e
改革开放初期,正好赶上一次调整,科研经费大大削减,结果民用工业系统的研究所差不多停摆,人跑了。国防工业也弄出军民分线。
1 f. t! c, [3 t5 x3 }0 g再后来,科研只想争来经费,没人管结果。机械行业最典型的就是CIMS,有几家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经费都是亿元(那时钱还值钱),最后钱花了,效果只有天知道。$ [0 Z* W* d, w6 X: E6 R
中国有特殊的国情,机床仅仅靠企业,难以做出突破性工作。国防工业也是如此。& |; N6 n: y4 M# l
现在数控机床,机械部分吃老本;数控系统中低档的可以,高档就不行了。硬件有问题,软件也有问题,我觉得问题更大。用“融合”来形容国内的数控机床状况,比较恰当。所谓融合就是离不开老外。
$ v' Q8 P, ]% _2 R,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