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楼主的说法,这样一个结构,如果真的要算预紧力,那你就可以按照书里面承受轴向载荷和工作拉力的这一节去套用公式。
; u5 n/ P: H* v: R那预紧力就很简单,碳素钢0.6*屈服强度*螺栓危险截面积。然后按照上面公式去套用,根据材料等来选择螺栓的相对刚度,结合你螺栓的工作拉力45N,去验证是否合理安全。当然,疲劳也可以按后面的公式计算。, _5 z# X& d& x0 T
计算其实很简单,不必想的过于复杂,什么横向受力,扭转等,如果这些还考虑,那不可能有结果的。. ^! s, I/ [3 T* k5 d
另外,根据这个情况,我觉得根部不需要去计算什么预紧力,原因如下:0 }' u% C0 s: [
1.工作拉力才45N,那你想用多大的螺栓,加入M2吧,够小的了,钢丝绳怎么连接都是问题了,4.8级,够低了,它的预紧力就是600N左右吧,那么螺栓总拉力极端情况采食645N,这个应力的变化太小了,以至于工作拉力对预紧力产生不了什么影响的,所以没有必要去算;+ ]- Y& C5 G, e% T2 b
2.工作拉力能计算,但是怎么控制和实现,你不可能去采用负载的拉力测量设备,而最常见的是扭矩扳手,这里就有一个扭矩的测量问题,简化点就是T=kFd,就是扭矩=扭矩系数*预紧力*直径。k想精确得到必须去测量,不同批次螺栓,不同的垫圈,k差异很大,达到什么程度,举例说,M10以上的螺栓,你可以在网上查到扭矩的推荐值,但按这个值去做,很多螺栓可能断掉,除了螺栓质量问题,就是扭矩系数的差异了。实际很多重要部位的螺栓,特别是规格大的,高强度的,都要有扭矩要求,甚至要测量每批螺栓的扭矩系数和螺栓质量。做不到这些,谈控制扭矩和预紧力没有太大意义。最多只能将预紧力控制到一定范围,这个范围可能很大。对于很小规格的螺栓, 我个人认为是测不出这个数据的,也没有人回测。
" _3 u9 m6 G/ y建议选用比计算稍大的螺栓,使得无论怎么预紧都比工作拉力大很多就行了
* ~ Q! j# Q, d6 x' ~, R, `+ C这样就不会断,也不会松,当然也没有疲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