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218|回复: 8

动静法和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条件在一道试题中的拨乱反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3 10: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静天花板 于 2014-10-23 10:36 编辑
/ K  [8 j4 N4 d9 O( g! G
6 _. q4 x( U# @, ]: C这是书上错了吗?
& B9 ^0 L$ \( A7 b8 u& \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1944) l! v! d. u3 F0 z
就原题的分析过程而言,的确有不周之处。被细心人发现毛病实属正常。下面我们仔细看看毛病究竟出在哪+ |7 `0 t) ^8 k+ g0 b' a

* g  Y& {/ V9 m$ V. p从原题看,还应该加上忽略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绳子变形以及定滑轮自身的质量等假定条件,首先我们取定滑轮为研究对象,取定滑轮的定轴中心为坐标原点,受力分析如下
: l! I4 f# |8 N+ K
/ B. l8 c1 p  h- z8 H9 v+ n5 F+ ]4 {+ s
定滑轮所受之外力有黑色向上的支座反力N,红色向下的重力G,以及左右都向下的蓝色箭头所代表的绳子拉力T1和T2,按照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要想定滑轮平衡,则力在作用面内的两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和为零,以及这些力对于坐标原点的矩之和也为零,设T1方向为正,则T1+T2-N=0,设T1对于坐标原点的矩旋转方向为正,则T1xr-T2xr=0# `& t8 `1 w* w9 e" t; b+ s2 O2 O
结果当然是T1=T2,这就是常说的定滑轮不改变力的大小,只改变力的方向。但是,这是定滑轮处于平衡条件下才有的结论,那什么叫平衡条件,刚体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状态,具体到此题,就是定滑轮不旋转或匀速旋转,就表明定滑轮处于平衡条件。那么我们回到原题,用手拽住物体B时,定滑轮不动,则此时T1=T2,一旦松手,A物体质量大于B物体,则A物体一定是向下做加速运动,则定滑轮的旋转也必定是加速状态,但是我们刚刚假定忽略绳子与定滑轮的摩擦力,那么定滑轮就没有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还处于平衡。则T1=T2,分析到这,就会发现所谓的毛病,就是没有忽略一系列因素,没有分析直接就得出T1=T2,这会使观者不懂。
: n+ g+ \7 {8 E+ X' I  S那么松手之后,又该如何理解呢,这里使用动静法来分析。
5 E4 k3 ]8 j4 x" z( X& ?把物体A,绳子,物体B,定滑轮为研究对象,则此研究对象所受之力为物体A、B,定滑轮的所受重力,这些重力作用于定滑轮的定轴所产生的支座反力,还有一个假想的惯性力。主动力,约束力,假想的惯性力,在形式上组成一个平衡力系,这就是动静法。" ^- L% j7 f$ d0 Q/ d: q
m1g+m2g-N-(m1+m2)a=0        (m1g-m2g)r-(m1+m2)ar=00 }. u4 Z+ @- c2 v
a=(m1-m2)g/(m1+m2)8 h# ^4 ?: F( Z2 P0 s$ V3 y  M

( L$ ^# p) x& W+ {% f在工程力学计算中,有时就需要根据情况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来降低方程式中未知量的个数,而如何忽略到哪些因素对计算结果没有影响,这就需要经验了,所谓经验就是失败了一千次,总结出的教训0 m0 ^: T% U6 [6 o9 t* N

5 E/ `0 C  H, b# g2 Z" z2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3 1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侠,这问题就是我问的,最后搞明白了结果是什么,但T1和T2为什么在放手后还是相等不明白:T1*R-T2*R=0 得出T1=T2 这里的T2=m2g+F(手拉力)T1=m1g;当手放开后,T2=m2g T1=m1g 这样也能得出T1=T2 实在想不明白。

点评

晕哦,搞半天是这意思,看来就我1个不能适应这类型的书。  发表于 2014-10-23 14:56
放手前,定滑轮处于平衡,合力矩为零,T1*R-T2*R=0;放手后,定滑轮仍然处于平衡,没有改变运动状态,合力矩还是为零,公式照样成立。都说了以定滑轮为研究对象,你扯别的干什么呢  发表于 2014-10-23 14: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3 11: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是有说了“光滑定滑轮”,所以摩擦力是没有,这种题目是很多条件都理想的前提下才去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3 12: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唉,难怪毛太祖说知识越多越反动。

点评

我说的是:同一道题,中学生、大学生、教授的解法各不相同。  发表于 2014-10-23 15:14
你错了,太祖说的是路线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忽略前提条件,意思就满拧的  发表于 2014-10-23 1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3 23: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houbaomin0620大侠分析的才是正解。% p3 G$ h+ ?7 _' y: g4 c
原题中“光滑定滑轮”是关键,你后面分析偏离了这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08:5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良生 发表于 2014-10-23 23:366 \8 w, Q" ]. O
原文houbaomin0620大侠分析的才是正解。; m; d& F. _1 ~
原题中“光滑定滑轮”是关键,你后面分析偏离了这个。

, Y2 J6 _% Q$ O/ H5 j8 A后面分析用的动静法如何偏离了,你说这些含糊不清的话有什么依据,别人云亦云,不敢谈出具体的思路: a; X5 k# K) a"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4 08:5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良生 发表于 2014-10-23 23:36
8 [& Q  x; t# n9 G, ^  y; B原文houbaomin0620大侠分析的才是正解。
) e. S. o/ R: I' {! k原题中“光滑定滑轮”是关键,你后面分析偏离了这个。
! X. ~8 w2 @8 T: e( ^0 a. r
你看懂原帖了吗,说的就是原楼主思路不对,也说明缺乏前提假设,就不能得到结果,不知道我这个分析怎么就偏,偏偏你又不敢说出自己的思路
  d0 v, z3 A/ y# L/ m

点评

原帖中,问为什么两个T相等,前提假设交待了“光滑定滑轮”,没有问题,但没有说“绳子质量忽略不计”,这里有点漏洞。 大侠思考问题,非常的深入,值得学习,但中间推理个人觉得还是存在问题。 静止时,大侠得出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0-25 0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4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一个更经典的题目:一个钢制密闭容器,上面一个进水口下面一个出水口。只打开进水口10分钟可以进满水,容器满水时打开出水口5分钟放完里面的水。如果容器满水同时打开,多久能放完水?  同样思路大学教授也不一定解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01: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寂静天花板 发表于 2014-10-24 08:58 : b. @4 M9 {1 `( e
你看懂原帖了吗,说的就是原楼主思路不对,也说明缺乏前提假设,就不能得到结果,不知道我这个分析怎么就 ...

! k. @0 E4 u. Z; P  c$ N2 m原帖中,问为什么两个T相等,前提假设交待了“光滑定滑轮”,没有问题,但没有说“绳子质量忽略不计”,这里有点漏洞。
9 a( ?8 B' T6 H& b8 K大侠思考问题,非常的深入,值得学习,但中间推理个人觉得还是存在问题。2 W4 c  n/ O9 o& P
静止时,大侠得出结论T1xr-T2xr=0虽然是对的,但分析对象是“定滑轮”,单独“定滑轮”没受到T1、T2这两个力吧,绳子对它只有压力和摩擦力(光滑,摩擦力为0),这个方程的分析对象应该是“定滑轮和绳子”。
* ~& v* U, K9 v运动时,同样以“定滑轮”为对象,根本没有T1、T2这两个力,而以“定滑轮和绳子”为对象,显然T1xr-T2xr=ma(这里是绳子的转动惯量乘以转动角加速度),因此,只有绳子质量忽略不计,才有T1=T2。
: Q% S5 n2 c" @4 X: M# e最后,用动静法求加速度没有问题,“m1g+m2g-N-(m1+m2)a=0”个人认为应该是“m1g+m2g-N-(m1-m2)a=0”。2 E" S  ~5 W1 N' S( O
以上意见,还请探讨。& M  }+ u: ~& c8 \$ c

% ?' a; h1 _7 c" W
/ q6 N7 _$ a6 B1 Y) O; \2 b8 E# E+ P: S' V5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5-6 21:30 , Processed in 0.06135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