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报考了农林院校的生物专业,很多毕业生就业无门后即使读了研究生也难以改变越读越穷的命运,反倒陷入了被迫改行、收入低微、没有编制、大男老女的尴尬困境。这个问题,其实也困扰了教育界若干年:没有产业支撑的专业是否应该办本科专业。
2 `- y8 }2 c1 v! ~7 A3 |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上好学校重要,于是出现能上985的就不上211,能上一本就不上二本,能上二本就不上大专。而大部分学生家长,根本不知道各个专业具体的就业情况。8 K( O) X' P" e! y8 g) b
很多只念书念到初中高中的年轻人,现在绝大部分都在工厂干流水线工人,但是以为他们所以干流水线,文凭低是一方面,他们没有自己选对行业又是一个方面,在房地产如此红火的今天,如果过一个人先在工程队干几年,熟悉施工流程,再考到造价师,然后跳到甲方,不说收礼的收入,就算是工资收入,至少都在十几万一年,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样一条职业发展道路呢?三线城市,最有钱的都是些搞工程的,搞担保公司的,其次的中产阶级,就是那些开店的,一个装修的门面,或者一家服装店,收入也在十几到几十万一年。最普通的就是工厂的工人,工资3000多,而工资最低的就是那些文员,在三线城市才不到两千。
3 }6 i8 ]0 N; L0 M三本和大专的区别在于,三本可以考事业公务员,这就是区别。专业和行业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一生,如果不是大学二字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掩盖住了行业差距,如果是由市场进行选择,恐怕很多纯研究性的专业会被砍掉,三四流学校搞科研,学生毕业当不了老师,只能流向一些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而这些单位要么自己功力十分强大,要么有关系有背景,又哪是那么容易进去的,专业越念越窄,选择越来越少。
- b4 q( O% p y* f, n/ d9 u中国高等教育还是苏联模式,专业分类很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能力也就很差。5 O1 J) C, ~# }; g
1、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除应用型专业外,相当一批专业没有产业支撑、市场需求量小,属于面向科研的、阳春白雪型素质教育专业,导致学生毕业后无业可就;7 F0 Z9 C& T3 j! ^/ W V
2、生物学、理学大部分专业,在缺乏产业支撑情况下,只有走科学研究、公考、事业编之路,这些体制内岗位,要么门槛高、要么指标少,对于大部分学生并不适合;; Q0 F* Q$ U! ~. g
3、中文、历史、哲学、政治、文秘等专业,缺乏技术含量,在75%以上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背景下,薪酬水平低,可替代性强,35/40风险大;
" n1 V* L2 K# x" v4、财经类、法学、管理类专业,看似热门,但对个人情商、外貌、性格、家庭人脉要求极高,并不适合所有人。( f, Z/ @( d' z7 f
5、在上述约束条件下,技术应用型专业,可能成为一般家庭孩子读书的唯一选择。违背,则容易造成悲剧。
, O$ P7 U4 h* F6 `$ H' t
% Q* t4 b6 B' a' p2 b点评:
9 E3 t% n" n) b3 N9 u5 e L1 s; X决定就业质量的首先是专业和行业,其次是学校档次,最后才是家庭背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