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化分工的道理谁都懂,问题是中国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程度不够高,这不仅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可能导致高端人才也干大量低端工作,这既加剧了高端人才的紧缺,也不利于中低端员工的培养与成长。9 N' z, | Y. ~4 E' n7 @4 h
8 Y9 N0 |- @& z4 M; i8 b
美国之所以发达,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程度很高。据原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唐骏介绍:刚开始我是作为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加入微软的。要知道中国企业的软件开发人员什么都做,软件设计、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可微软不一样,微软让我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有分工,微软对软件框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包装等都做了专业化分工,每个人做不同的事,即使一个人很能干也不让你什么都干,你只能选择一个最擅长的工作来做,而不能什么都做。与微软类似,很多美国企业的出众之处,在于把复杂的工作或生产尽可能分解成若干细节或环节,每个人只是把自己这一环节工作做好。! h6 ?# V) |* @4 B# ?7 s7 P+ D& n
& t5 \' R" X9 x; f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专业化分工的细化程度不够高,比如软件企业的电脑软件开发,就没有明确的专业化分工,做软件框架设计、软件编码、软件测试、软件包装等通常由软件开发人员一包到底。这样的软件开发人员只能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全才,而全才又相对短缺,就造成了软件企业人才的高流动率,带来的是企业运行的高成本与低效率。其实,软件开发的大部分环节如软件编码、软件测试并不一定需要顶尖的人才,高中生、中专生经过培训也可以做,这些中低学历、经过培训的软件开发人员就是所谓“软件蓝领”。印度软件业发展快,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发挥“软件蓝领”量多价廉的优势。, K& c9 }* ?/ l q; b, `: B# l
( h. P8 ]1 p* V6 o. H) D" H. Q, e7 ?" @, r$ }+ R, C! L& Y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与知识都是有限的,普通人更是如此,对普通人来说只有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专门用于某一细分领域,才能把一门行当学精钻透,成为行家里手。这既是微软、印度软件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也是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发展迅速、分工越来越细的原因。所以美国企业一般不提倡员工一专多能,只要员工做好某个细节工作就行。于是每个美国员工都十分专注自己的事情,可以集中精力把某一细节工作学精钻透,成为行家里手,成为某个细分领域出色的专门人才。所以,美式“一专一能”的专才型用人模式优于中式“一专多能”的全才型用人模式。
) E: Y4 y( {% z0 k
0 t- d% I2 X5 G; n/ p
9 U! t- e+ r2 ?6 w8 `5 x 中国特色工科专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苏联学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高校工科专业设置是完全照搬苏联模式,专业划分很细,有不少国务院各部委直属的行业性质高等院校,如铁道学院、纺织学院、化工学院、钢铁学院等。这些高校都设有为所在行业服务、具有窄口径细分特色的工科专业,我们不妨称之为特色工科专业。如机械类特色工科专业有冶金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矿山机械等,原冶金部所属高校设有冶金机械专业;原化工部所属高校设有化工机械专业;原纺织部所属高校设有纺织机械专业……轴承专业也是机械类特色工科专业之一,原机械工业部所属七、八家高校均设有轴承专业。然而,随着这些部委在体制改革中被撤消或合并,原来这些部委所属高等院校被划归教育部或地方,逐步转变为综合型大学,加之宽口径教育模式的推行,各类具有窄口径细分特色的工科专业不断被合并与取消。如机械类特色工科专业纷纷被合并为机械工程、机械设计与制造之类综合性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o/ r; l0 z z* Q0 j! [
% O- V J* Y ]
7 q9 i/ H5 W1 T- w7 f 其实,苏联工科教育模式并非是一无可取,冷战期间,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比较,华约集团是苏联一国超大、超强,其它的成员国科技、经济实力很弱小;而北约集团除美国外,还有法、英、德三个科技、经济实力强大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华约、北约对抗,实际上是以苏联一国之力与美、法、英、德四大强国相对抗。四国的科技、经济实力之和远超过苏联,但在对抗中四国并未占上风,只不过打个平手,起码当时苏联军事科技实力一直保持世界一流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这说明苏联工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确有可取之处,为其造就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即专才型工程师。冷战时期,苏联正是靠人无我有的特色工科专业来与美国为首的北约抗衡。 |0 x' V# `" A
8 K& M. ^( a3 ~6 x
' M- ?: Z# e( {$ ~7 x 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工科专业设置则是一边倒地学习美国模式,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培养本科生的专业目录是按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模式,一律按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来设置的。且不说美国的宽口径教育模式是否完全适用文科、理科,单就工科而言,宽口径教育模式带来的两大弊端不容忽视:第一,对高校来说,原有的以细分为特色的众多工科专业不断被合并为一些为数不多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导致原有的特色工科专业在不断地消失。第二,对工科学生来说,综合性的宽口径教育模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博”与“专”本身就存在一定矛盾,两者不易兼有。宽口径工科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后,其宽口径专业对工作岗位的针对性不如特色工科专业那么明显,表面看来可供宽口径工科生选择的工作岗位较多,适应面较宽,但工作起来无论从事哪个岗位,由于宽口径工科生学得宽而不专、不精、不深、不细,有不少知识没有学到,还得到了工作岗位后边干边学。这使得宽口径工科生在工作中成长和成熟的时间明显延长,企业要花更多的精力进行培养,因此相当多的企业并不欢迎这类宽口径工科专业毕业生。
7 Y& T8 k5 q/ g, n3 \$ A7 m! f- L* |/ a) X% R( A) X: E
+ b: ?# y: b5 X6 g3 X0 S( V& P2 e. E 尽管美国实行的是“一专一能”的用人模式,但美国工科本科专业实行的却是“通才型”培养模式,这是由美国人才流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全才型工程师最大的优点是适应性强,这适合美国人才流动率高、跳槽频繁的情况。很少有美国工程师会在一个公司从一而终,这就要求美国工程师什么都懂一些,什么都能干,跳槽到新公司干得不好也没多大关系,因为不论美国工程师跳槽到哪家公司,最终还是按“一专一能”用人模式使用工程师。这样美国工程师到新岗位后可边干边学,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合格工程师。
4 w/ A4 z" W( Y$ n6 t2 e& F" R" k& _1 Q+ k5 c/ T5 U7 J% b
随着美国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在中国的推行,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的特色工科专业不断被合并乃至取消。但是,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是多样化的,企业与社会既需要宽口径专业毕业的全才型工程师,也需要窄口径、“一门精”的专才型工程师,技术全才不可能完全取代技术专才。事实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全盘照搬了美国哈佛、斯坦福等名校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虽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造成一些特色工科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然而,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却居高不下,毕业生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此是怨声载道。
" o3 t# G$ {6 k4 X9 K/ P% f" B
; z! p% ]- w- j 很多坐过高铁的乘客都不知道,中国虽能制造高速动车组,但动车所用高端轴承主要依靠进口。轴承虽是零部件,但它的精度、性能、寿命和可靠性对主机的精度、性能和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轴承技术的落后给我国工业各行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以航空发动机主轴承为例,主轴承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在高速、高温、受力复杂的条件下运转,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目前国外发达国家航空发动机主轴承的寿命均能达到 1万小时以上,而中国目前航空发动机的主轴承寿命基本在 900小时以内,轴承已成为木桶原理中名副其实的“短板”。8 ~' D4 [- L6 j3 N
6 U& G6 a& D( [: c4 \" V9 \4 G目前我国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制造的最大轴承直径为 6.25米,相当于两层楼高,最小轴承直径仅 9毫米,而国外制造的用于精密仪器上最小轴承仅如绿豆大小。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纳米尺度的轴承也是迟早的事。所以,轴承是极大与极小的极端制造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完全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准。当今世界,科技、工业强国,无一不是轴承研发、制造强国。我国之所以是工业大国而不是工业强国,一个重要表现是轴承产业大而不强。我国轴承产业技术落后是与人才短缺密切相关的,全国轴承企业技术人才年龄结构上普遍存在断层现象。其原因首先是高校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因为这段时间原有的七、八所工科院校的轴承专业,均以所谓发展“宽口径专业”为名被裁减合并到机械专业中,成为依附于机械专业的一门科目(专业课),轴承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减少。
& }' [2 E- u: b$ f- b; C7 c( D
* w8 [7 }# G" ]/ c0 w' P5 A 天津工业大学的前身是原纺织部所属的天津纺织学院,而现在的天津工业大学已转变成为一所工、理、文、管、经、法兼有的综合型大学,纺织院校的特色正一点点褪去。原来学校纺织类专业划分很细,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小专业,如棉纺、毛纺、针织专业等,现如今,学校按宽口径大类划分专业,许多专业合并在一起,专业的细分程度远不如从前。专业调整合并后,一些专业变得更宽泛,涉及面也广了,专业适应性是提高了,但专业性却降低了。有的专业原来都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能用,现在就达不到这个效果,如针织专业,则只能毕业后再学,因为学生是毛纺学一点,针织也学点,但都学得不专、不深,原来培养的是纺织专才,现在培养的是纺织通才,学生的专业水平受到一定影响,用人单位也多有抱怨,给学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4 o n* B' C o* L% U
0 F9 K8 `* L& A! b9 c) V) l8 f 与该校纺织通才“滞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校培养的纺织专才即纺织机械专业毕业生却格外受用人单位欢迎。计划经济结束后,遗留至今的机械类特色工科专业已不多了,纺织机械专业总算“幸存”下来。上世纪 90年代纺织业严重不景气时,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学院)纺织机械专业也差点成为被撤销或被合并的专业,后有幸保留下来,成为该校特色工科专业。全国高校保留此专业的不超过 4家。我国虽不是纺织机械生产强国,却是纺织机械生产大国,全国大大小小纺织机械企业多达几百家,这几年纺织业带动纺织机械产业大发展,很多用人单位到该校纺织机械专业招人,可用“争抢”一词来形容,一个毕业生往往有几家、十几家企业来抢,纺织机械专业供求比例这两年高达 1:10以上。然而,很多企业要么招不到人,要么招的人太少,可以说是趁兴而来失望而归,纷纷强烈要求该校扩大纺织机械专业招生与培养规模,以满足企业用人急需。+ _5 \5 j/ P6 d; m- c: { y( A3 Z
7 x# R8 t* }* G5 A% ^- O9 Q8 g
作为汽车、电力、钢铁、石化、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产业,铸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所有机械装备都需要大量铸件,都离不开铸造业,都与铸造专业这一特色工科专业关系密切。凡去过铸造厂或铸造车间的人,都会对其苦、累、脏的恶劣工作环境印象深刻,一提到铸造专业,考生和家长马上会与“傻大黑粗”联系在一起,加之待遇不高,别说城市考生,连农村考生都不愿报考,高校也纷纷撤销铸造专业,于是全国铸造专业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局面。如今铸造专业技术人才成了“稀罕物”,全国铸造行业都面临“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6 G5 ?* a5 D j& L `
1 ^) e5 e, M1 L8 C* @5 n& O
更令人忧心的是,人才严重断档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年龄上。很多铸造厂由于招不到新毕业的铸造专业毕业生,其担当技术人才主力的居然还是文革前毕业的技术人才,他们都已年过花甲,却因没有新人接替而退不下来。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原是冶金类工科专业中四个特色工科专业,而现在,这四个特色工科专业纷纷被撤销,大都被合并为宽口径的金属热加工专业。全国保留铸造专业的高校仅两家,根本无法满足用人需要。铸造企业只好向金属热加工专业要人,但铸造企业普遍反映,金属热加工专业毕业生由于其宽口径的特性,铸造仅是其专业的一部分,因毕业生对铸造理论学得不深不精,到了工作岗位还要补学很多知识,毕业生对工作适应能力差,胜任工作的时间延长,毕业生本人也为此而烦恼。为此,企业强烈要求高校恢复铸造专业。. Y2 }8 R5 j; m# G0 x4 D
0 { U7 T7 B% g: i+ ^ l' |1 p
从人才使用角度分析,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之类综合型、宽口径的工科专业无法取代冶金机械、纺织机械等特色工科专业。因为宽口径工科专业培养的是技术全才,即全才型工程师;特色工科专业培养的是较窄细分领域的技术专才,即专才型工程师,两种类型工程师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使用中二者彼此无法取代,但却可以混搭使用,组成一个技术团队,相互间取长补短。这有助于技术创新与效率的提高,所以高校不应忽视特色工科专业的发展与专才型工程师的培养。
; B* Z5 l& s _2 Y- c2 h& w& H
. G# L* Y: l: g3 Z w! `4 t. ]- x b* K! j7 g
当前,中国在与西方经济、科技竞争中,特色工科专业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独门秘器”。以制冷与空调专业为例,西方国家高校没有类似细分的特色工科专业,制冷与空调只是依附于某些工科专业的一门课目。国外空调企业在开拓中国市场时,发现中国竟然还有制冷与空调专业,这令他们大喜过望。想想看,中国学生花了四年时间把制冷与空调当成一门专业来学,学得非常系统和全面,理论功底自然是非常扎实。而西方高校学生只用几十个学时,把制冷与空调当成一门课目来学,自然中国学生在研发上更有优势,国外空调企业自然乐于招聘中国学生搞研发,有的企业甚至把研发机构一窝端地搬到中国来。
\% V9 x2 P2 d2 R& [1 L% F
5 A5 C4 w- \3 d5 w2 B2 [! \$ I' Q- W$ s) z. s) u
在一个工程师技术团队中,固然不能缺少以总工、教授级高工为代表的主角性质的技术领军人物,同样也不能缺少类似专才型工程师那样的配角性质普通工程师,正所谓红花还得绿叶衬。有主角就得有配角,再复杂的科研项目层层分解后也会有大量相对简单、繁琐的科研工作要人去做,如让总工、高工这类高层次人才去干这类相对低层次工作,那就叫大材小用、主次错位、浪费人才。不同层次技术人才分工明确、各展其长,科研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_" ^" x# q% g( w$ w, j
6 l" C8 ~/ q6 s
中国青年工程师对世界的影响既靠数量,更靠质量,在逃离工科成风、工科生总体质量下滑的大背景下,培养更多的专才型青年工程师是提高工程师质量的捷径。这可从出口与入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转变用人理念,借鉴美国“一专一能”的用人模式,从现有的工科毕业生中培养专才型青年工程师,这是从出口处(毕业生)培养专才型青年工程师的思路,是工科毕业生如何用的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工科生培养不能一边倒地完全照搬美国宽口径培养模式,应让一部分学生从入口处(高校本科阶段)就按细分的特色工科专业模式来培养专才型青年工程师,这是如何学的问题。学与用两方面相结合,才有利于专才型青年工程师的培养与成长。
5 V0 B u2 k* @: H( q
5 r, a, J, c0 U* t' R 如今逃离工科成风,使工科生生源总体质量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一流素质的学生越来越少,二、三流学生越来越多,学校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像机械工程之类大而全的宽口径工科专业,由于什么都学,学生学习负担重,同时对学生素质要求也高,如硬让这些二、三流学生去学“门槛”高的宽口径工科专业,实在是勉为其难。如何把这些二、三流学生培养成合格毕业生?笔者建议,除少数尖子工科生可按全才型工程师培养外,大多数质量一般的工科生,就借鉴美国“一专一能”专才型用人模式及国内企业相关经验,让素质一般的工科生去读细分的特色工科专业,把他们培养成某个细分领域技术专才,即培养成专才型工程师。由于学生入校主要在一个较窄的专门领域内学习,学习范围缩小了,学生自然能集中精力学精钻透,做到少而精。所以,以培养技术专才为己任的特色工科专业不仅不能取消,还应继续保留和发展。# T2 G. b# R+ q+ b0 I
( d) {, p' O' ^( ~4 P. |1 l
/ ]1 e) f! F" E b( O. B( x 要推进中国青年工程师对世界的影响,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一方面要强化工科教育,遏制逃离工科的行为,坚决压缩财经等热门文科专业的招生与培养规模。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每年近百万工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这些海量工科毕业生培养成称职的普通工程师。但因工科生总体质量不高,要想把那些质量一般的工科生培养成全才,不仅用人单位费劲,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2 D7 U' V' ^4 [& X
! ]# ]! A4 m: E
同时,工科生成才时间比文科生长得多,因为对工科生来说,技术工作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一名工科生毕业后从实习生、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评上工程师,至少需要七、八年,“十年磨一剑”是工程师技术经验积累起码的时间跨度要求,即使普通工程师的培养也无法速成。所以,如何把缺少技术工作经验且总体质量不高的海量工科毕业生在较短时间内(如五、六年)尽快培养成普通工程师,对中国也是个巨大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转变用人理念,就可以把其中多数工科生培养成中等水平普通工程师,让他们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行家里手或称职的技术工作者。由于其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窄,工作难度降低,技术经验积累时间可缩短一半左右。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短时间内就能成为技术骨干和行家里手。(转)% Z$ q' ^, Y; I6 C& t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机械心得、领悟|主题: 122, 订阅: 91
- · 基础|主题: 799, 订阅: 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