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东海fyh126 于 2013-7-22 15:22 编辑 4 i+ D2 ]0 E/ q# ~& l
; G! w: e0 A( e6 U8 J
二手压路机振动轴承温升问题分析1、存在的问题
8 N/ \) G8 _9 |6 u 在试车中,振动轴系统中存在较多故障,轴承的温度达到100~200℃左右;相当数量的轴承内孔与轴颈烧蚀。初始分析认为轴承存在质量问题,轴承外圈与端盖的轴向间隙过小,但同一产品却有相当部分使用正常,拆卸并测量轴向间隙符合设计要求。经分析轴承的材质、热处理硬度,确认采用的SKF轴承没有问题,再将轴承内圈端面与轴台阶端间隙(图1中A)适当放大也未得到改善。
4 G+ Z& f& |2 z, N2 x
4 H+ \/ }& p6 f; m 2、原因分析6 s6 x4 s* P$ G2 K- ]* O; l! f
使用同样轴承及润滑油有些产品不存在问题,可以说明设计基本合理,就该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l/ O# _; J! {; s( k8 t
(1)根据振动轴的结构尺寸,通过计算可知该轴为刚性轴,轴的微小变形而产生的振动对振动轴系统的影响极其微小。
& i$ s' `5 X6 @8 ^% ?5 C1 ?2 @7 K' o (2)根据轴承内圈与轴颈烧蚀现象,可以确认轴承内孔与轴颈存在一定的过盈量,两者在轴向力的作用下存在相对位移,轴承滚道在轴向力作用下很可能导致烧蚀,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7 O- p0 e' A# X3 F! d ①轴承内圈与轴颈过盈量的分析。" ^7 t8 l2 k8 Z/ O3 G" t
轴承内孔的实测尺寸公差为:φ100°-0.022~φ100°-0.005;轴颈的设计尺寸公差为:φ100h6(°-0.022)。
' k! N+ d6 f* j( T6 s 从数据可知,其配合过盈量极小,但实际上轴颈加工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其一,磨削加工时,操作者习惯按上差加工,从而导致公差带较多分布在轴的上差附近;其二,轴端加工的中心孔较大(φ16.3),使该中心孔实际精度误差较大,从而造成轴颈磨削时存在较大的圆度及圆柱度误差;其三,测量误差的存在使得轴颈实际尺寸很可能超越轴颈的上差;其四,左右2块偏心块与轴焊接时的变形,导致两轴颈同轴度误差的增加;其五,轴颈与轴承内圈配合处的润滑条件极差,通过分析,该配合处存在一定的过盈量,约0.01~0.015mm(在一定概率情况下)。$ o& Z; W- r6 }5 q
②装配方式对轴承轴向和径向游隙的影响。- R: p$ `; Z3 ^# \
该轴的装配方式为:
0 H! F* x! g: E, V$ ]) G& |* _! V a、右端轴承先装入件1(内轴承座),再一并装入振动轮件2中;
% h+ g& b) m7 L4 X% l1 N# p b、将偏心块轴装入右端轴承孔中; y, Q' k6 B' z+ E2 ~( _' M9 c% U
c、将装好轴承的外轴承座3装入振动轮幅板4上,装前先测量和计算“A”处间隙,在件3和件4间调整并选用垫片而获得适当间隙“A”。) D* H, f! H' Z, k1 g" p) r
从以上装配过程中可以获知,由于轴承内孔与轴颈的配合存在一定的过盈量,将使两轴承内圈在安装过程中相对各自轴承外圈产生位移(左轴承内圈向左,右轴承内圈向右),结果导致两轴承的轴向游隙为零,实际的径向游隙为零(存在轴承单列受力接触状况)。1 H* n/ s7 r' V% j E- H0 B6 ^
③温升对该系统的影响。& e; F G! E6 n7 {# U" L( b
装配时的环境温度为10~35℃,使用中轴承受到激振力、摩擦力、偏心块搅拌润滑油及环境温度升高等因素影响,正常使用时系统的温度大约为90~100℃之间。
4 P+ _% D7 U+ B! T* P 由于振动轴存在因温升而产生的线膨胀,加剧了轴承内、外圈之间的相互位移,导致轴承中滚子与内外圈滚道的弹性变形,滚道中的油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轻者温度可升高到120℃左右,重者滚道严重烧蚀;同时,轴承内孔与轴颈配合处受到轴线膨胀与过盈量共同作用下的位移,导致该配合处烧蚀现象。
h8 x- U% l9 b& v 3、解决办法
5 b8 C6 `* z5 g# { (1)通过以上分析,在工艺上采取将轴颈φ100h6的公差改为φ100-0.02-0.04,使其始终保持间隙配合。+ [( R, `" O+ k- V
(2)轴承内孔与轴颈存在滑动配合,在安装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轴承轴向游隙就不易为零,轴受热膨胀而产生的轴向力将很容易使两轴承内圈自如移动调整(轴颈配合处的润滑也由于间隙的存在得以改善),同时大大改善了轴承径向间隙与轴承存在单列受力的情况。8 \- c5 O& B# ~* t& z# _( ? u
(3)由于振动轮工况十分复杂,将图1中A间隙在计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确保轴承内圈的调整更加自如。通过改进,该系统运行十分稳定、可靠,故障率降至近乎零碎,加工、安装工艺性也大大提高;由于轴颈尺寸的调整,尽管使用工况较为恶劣、复杂,在使用中轴承内圈也可以自如、有效地调整(滑移)至适当的位置,滚道的负载状况较为均匀,大大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9 e- f& x& n* p- k9 c
, r- \) S q* {5 }4 T
9 F- M6 {: \, f. l: B9 R
1 {/ C% F z* n: M q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