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828|回复: 35

中国浙江大学制造出世界最轻材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1 21: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19日,实验室的一位研究人员利用玻璃棒摩擦静电吸附起一块“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摄。
: w3 d6 k1 F/ ?+ E8 m& d$ h, U0 G( R( i# ?
约8立方厘米的“碳海绵”立在桃花花蕊上。, ~( P; _% G4 t- P

* Q6 \6 Y# V/ x& e) ~. y% S- J( b8 K0 q/ C% ?2 J9 g4 k
8 {! n, i% {* q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制备出了一种超轻气凝胶——它刷新了目前世界上最轻材料的纪录,弹性和吸油能力令人惊喜。这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仅是空气密度的1/6【腾讯科学注:如根据空气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室温条件下密度是每立方厘米1.18毫克计算,这里应该为空气密度的1/7较合适;如根据空气在0℃条件下密度是每立方厘米1.29毫克计算,这里应该为空气密度的1/8较合适】。日前,这一进展被《自然》杂志在“研究要闻”栏目中重点配图评论。
. I% D" d3 t% D, z( Z0 a; G" D2 `! o5 }3 D1 O
据介绍,气凝胶是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轻的一类物质,因其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斥着空气,故而得名。1931年,美国科学家用二氧化硅制得了最早的气凝胶,外号 “凝固的烟”。2011年,美国HRL实验室、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合作制备了一种镍构成的气凝胶,密度为0.9毫克/立方厘米,创下了当时最轻材料的纪录。把这种材料放在蒲公英花朵上,柔软的绒毛几乎没有变形——这张照片入选了《自然》杂志年度十大图片,也给高超留下了深刻印象:能不能制备出一种材料,挑战这个极限?
6 O8 t7 |# P  f# Q
9 {; C. `3 @' l: D! G我国的石墨储备非常丰富,占全世界的2/3。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石墨高效利用的方法。“把石墨变成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其价值可以上升数千倍。”高超的课题组经过五六年的探索,制备出了一维的石墨烯纤维和二维的石墨烯薄膜。这次,他们打算把石墨烯做成三维多孔材料来冲击这一纪录。2 ~- \% t5 ?6 H  O% z& |9 p

$ V0 G# _% X- V. K4 \制作简便
" X. }! E3 S( ]6 i& ]% Z1 [# `1 |% F3 G5 `* c- m
形状、尺寸可任意调节,大规模制造成可能
+ j! J( \4 s' b  P在实验室,记者看到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碳海绵”:它们大的如网球,小的如酒瓶塞。在电子显微镜下,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共同支撑起无数个孔隙。
% C! Y9 ~0 M% V, D6 w# o) P
( i* V5 C2 V$ r( H“就像体育场馆等大型空间结构,用钢筋做支架,用高强度的薄膜等做墙壁,材料整体既轻且强。”课题组博士生孙海燕说,“在这里,碳纳米管就是支架,石墨烯就是墙壁。”
% n$ f$ L6 ^1 Y1 h- T# v8 V. q/ K) i3 F
在已报道的成果中,高超课题组制备的“碳海绵”仍是最轻纪录保持者——可达到0.16毫克/立方厘米,低于氦气的密度。相关论文2月18日在线发表在《先进材料》上。但课题组对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兴趣不大,“‘轻’并不是它最大的新意所在”。高超解释:它的价值在于其简便的制备方法,以及材料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能。  K. }" d- c: E

8 ]1 k  A& M. R% E. {科学家介绍说,气凝胶的基本制备原理是除去凝胶中的溶剂,让其保留完整的骨架。在以往制备气凝胶的案例中,科学家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模板导向法。前者可以批量合成,但是可控性差;后者能产生有序的结构,但依赖于模板的精细结构和尺寸,难以大量制备。高超课题组另辟蹊径,探索出无模板冷冻干燥法:将溶解了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水溶液在低温下冻干,便获得了“碳海绵”,并且可以任意调节形状,令生产过程更加便捷,也使这种超轻材料的大规模制造和应用成为可能。4 f* ]0 M) Q7 C
“不需要模板,只与容器有关。容器多大,就可以制备多大,可以做到上千立方厘米,甚至更大。”高超说。4 H1 O2 k% `( _! U- H2 c

: z$ e0 I+ u7 ^  {6 J0 m. E性能优越, L( q. g7 F" d% |2 ^! r
高弹性、强吸附,应用前景广阔
; V9 o  y  e7 J0 ~《自然》杂志点评的标题是:《固体碳:弹性而轻盈》,认为这一新生事物的性能令人惊喜。2 p. c0 g4 P% v* S* d" o
据介绍,“碳海绵”具备高弹性,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对有机溶剂具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迄今已报道的吸油力最高的材料。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液体,而“碳海绵”的吸收量是250倍左右,最高可达900倍,而且只吸油不吸水。“大胃王”吃有机物的速度极快:每克这样的“碳海绵”每秒可以吸收68.8克有机物。这让人想到用它来处理海上的漏油,“可以把它们撒在海面上,就能把漏油迅速地吸收进来,因为有弹性,吸的油能够被压出来回收利用,‘碳海绵’也可以重新使用。”科研人员表示。
5 w' S% {, ~1 F- p3 v" ?# \9 J
0 x" C5 @* f6 k  r目前,实验室正在对这一材料的吸附性能进行进一步的应用性研究。科研人员说,“碳海绵”还可能成为理想的相变储能保温材料、催化载体、吸音材料以及高效复合材料。不过,这一新生材料就如呱呱坠地的婴儿,科学家还很难准确预计其应用领域与前景,还得依靠社会以及产业界的想象力,让这个新材料走出实验室,实现应用价值。6 C. c. _. [6 X9 H

/ w4 N5 f  b; X# l9 T, w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1 21: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仅是空气密度的1/6~1/8(温度不同的差异)低于氦气的密度。9 s% O* D8 k6 X) y& z, Q
/ \. Z1 |- `9 |" K
那么是否可以直接漂飞?而不是“立在桃花花蕊上”  {:soso_e132:}

点评

抽真空后会被压扁吗?强度,稳定性行吗  发表于 2013-3-22 12:58
这个是多孔结构,内部有空气了,它要抽真空后才能漂浮起来  发表于 2013-3-21 23:37
chidiandong 呀!俺看到的不是广告呀!是信誉保证,...性强,污染小,寿命长,使用范围广 (^_^)  发表于 2013-3-21 21:51
应该说是被挂在上面了,原谅编辑吧!  发表于 2013-3-21 21:42
貌似花朵带的静电给吸住了  发表于 2013-3-21 21:37
我也很疑惑啊  发表于 2013-3-21 21:37
老哥,最近可好!你下面的广告是妇科广告!哈哈!  发表于 2013-3-21 21:30
发表于 2013-3-21 21: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撞贴了给我的删了吧
发表于 2013-3-21 21: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刚从腾讯的弹窗里看到。它立在花蕾上怎么没漂起来。是不是因为静电力什么的大于浮力。, K, R- A( G  s$ o: {
额,我想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材料是有很多孔隙的,每立方厘米重0.16mg,但是,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空气的质量,该材料排开空气的质量小于0.19,所以,不会上浮。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3-21 21: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力
发表于 2013-3-21 22:42:35 | 显示全部楼层
LIAOYAO 发表于 2013-3-21 21:24
7 K' N3 Z* L1 G8 t; m/ m$ v/ U* [“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仅是空气密度的1/6~1/8(温度不同的差异)低于氦气的密 ...

/ q( d7 k/ E) A  D. {$ C这个每立方厘米可以理解为它的表体积,就是你用六根一米的棍子搭出一个立方体,我们可以说它的体积是一立方米,棍子的总重量除以这个体积,就是这里所说的密度,完全可能比氦气轻,可是它在空气中却不会飘起来,就是这个道理。
' s5 A4 n, j2 m, I' D- e# k8 ^3 k7 k+ R. R3 I! `$ S0 s& X
, W1 q2 Q* u3 m7 o3 Y* J

点评

不好意思,笔误,6个只能搭个四面体,应该是12,谢谢指出。  发表于 2013-3-23 09:30
六根如何搭个立方体?求解  发表于 2013-3-22 21:44
和海绵同理  发表于 2013-3-22 12:59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3-21 23: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我在想,如果往气凝胶里填充碳,让它的密度变大,那么,它的浮力和质量都将变大,那么是否在填充到某个程度时,它就会浮起来。推了半天,突然想到,一个关键点。我们被密度给迷惑了。虽然他密度比空气小,但是,这里的体积是不一样的,这里计算密度连空气的体积都算入了,所以密度很小。但浮力是物体排开空气的质量。所以,如果算浮力,实质就和你拿个碳放空气中一样,所以只要碳纳米管的密度大于空气,他就不可能浮起来。因此,如果想让他像气球一样浮起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强度足够,就可以像铝合金、碳纤维一样用,减轻产品的质量。因此,我前面的猜测就是个肯定的答案了。" p# C9 j* t$ I7 V, @6 B7 b
   所以,问题关键在密度上,我们被迷惑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3-22 10: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看:“气凝胶”是半固体状态的凝胶经干燥、去除溶剂后的产物,外表呈固体状,内部含有众多孔隙,充斥着空气,因而密度极小。” # h3 c: m+ W3 i8 f, n9 Y

0 e" a. }7 t* s+ ^他的密度不是计算一块毫无缝隙的固体材料块的密度,而是充满空气的一个海绵体的密度,密度计算是质量/体积。这里的质量没算空气,体积却是充斥过空气的体积
发表于 2013-3-22 10: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enily 于 2013-3-22 10:37 编辑
6 W, o! ^8 Q8 M( x* j
LIAOYAO 发表于 2013-3-21 21:24 9 C7 o1 A  N# _2 B' X
“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6毫克,仅是空气密度的1/6~1/8(温度不同的差异)低于氦气的密 ...

( Y* r# Q2 |7 p0 |! L0 R继续解释下:很简单的问题,他说的密度是表观密度而不是实际密度,即重量除以材料占有的体积,而不是实际的体积。 - c: X1 R' i5 L. n  I7 D& a0 r
; w+ ~0 J$ L! O& o
举简单例子,中空的钢铁——》轮船可以附在水面上,是因为他的 表观 密度:重量除以钢铁占有的体积,小于水。但是钢铁自身的实际密度远远大于水。
! @! i: C. T2 n5 [) i, K5 N0 f: q

! O  I/ \. i. v! _* Y  t# B& ]这里的材料,他同样也是中空,所以这个 表观 密度小于空气是没问题的。为什么他没有浮在空中,是因为他的中空的空隙里都是空气,没有被抽成真空。 & j) l' N2 O  g
" e; k3 O/ S! \; u9 o
这就跟轮船里灌满了水必然会沉下去一样。
: j2 G) ~! L; j9 Q+ Z* e8 o' @0 D' K% {7 c8 U3 W( b
=========================================================
" b, {% R- |. @$ JPS:这个材料没什么新意,纳米碳材料界shi gaoquan,qu liangti 之前就做过类似的工作,这种工作他们都不稀罕做了。 $ Q2 {$ b; [2 M
其次,Advanced material (AM)这个wiley杂志影响因子13左右,非常高,但是有个问题,大部分是华人发表华人引用,不是我崇洋媚外,ACS同影响因子杂志上文章质量完爆AM,(不过我要是发表一篇AM我得乐得升天)。 ! i* I: c1 {& V# y7 s  o
这个东西就是费钱,科研人员应该都知道碳纳米管和石墨烯有多贵,一克几千,如果用hummers法自己做的氧化石墨烯水热成水凝胶再冻干成气凝胶,是相当费时费力的办法。之前还有一个课题组做了一个石墨烯的纤维(绳子)?同样的道理,性能确实很好,就是不实用。
( ^! d9 w6 V) j5 E6 W  y美国一个组发表的一篇science,用石墨烯做成膜,在电脑光驱里扫描几圈就成了充放电效率非常高的电容器,cui yi 用铅笔涂在纸上做了一个性能优良的超级电容器,都是省力且富有 想象力的工作。 1 w9 O" r( {$ s: _4 n6 A6 ?% g
9 R) k5 Z- a9 x% w
话说回来,浙大这个组真是有钱,工作也做的确实漂亮。

点评

原文里也说了“轻’并不是它最大的新意所在”。高超解释:它的价值在于其简便的制备方法,以及材料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能。------------如何让这种材料能方便便宜的制取,和利用他的优越性能才是重点。  发表于 2013-3-23 09:34
。。还是有点不明白,如果是几何轮廓内的平均密度,那么材料本身的密度应该还要比这个平均密度更低,类比用泡沫塑料做一个框架结构放在水里,还是会浮起来。。。  发表于 2013-3-22 22:49
发表于 2013-3-22 12: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给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21 15:28 , Processed in 0.11103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