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机械专业的教学困境,中国的大学真坑人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 16: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爱韩雪的歌 发表于 2013-8-28 16:05
是的  我们大四了才正式接触机电专业相关知识 你说这填鸭式教育能有什么效果

同意啊!大四基本忙着找工作,哪来的心思学习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 18: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还是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11: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说学校的教学很欠缺,学校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教育,而是盈利,谋取更大的利润。
想想当时在学校的课程,讲通止规,连通止规都不给我们看看,直到工作了才看到长啥样;同样的大学缺乏实践教育,或者说都是瞎忽悠。
另一方面呢,学校的理论知识还是很有用处的,特别是一些分析方面的东西,纯机械的东西现在学还好点,但是分析方面的东西,力学分析什么的,真的很难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13: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混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15: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鄙人深知大学教育的短板以及自我学习方法的不足,现在准备将学过的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拿来重新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16: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运昌久 发表于 2013-8-28 22:36
我是大专毕业,后来自学是因为报了自考本科。可是平时我也买机械方面的书籍看。几乎天天看。写。而且去年开 ...

兄台,你好。你提到的欧美工科教育的文章我在百度搜了下,但是没有找到。如果阁下有空的话,请惠赠小弟一份。谢谢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16: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任可道 发表于 2013-8-30 16:38
和小日本坐一起画图也得急的哭鼻子!!!

请教,为什么会哭鼻子呢?谁优谁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19: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大学里讲得都是基础,工作中用得这些基础很多,不做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20: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中国大学很好,以后这样轻蔑的言论好是不要随便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 22: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劭阳 发表于 2013-9-3 16:12
兄台,你好。你提到的欧美工科教育的文章我在百度搜了下,但是没有找到。如果阁下有空的话,请惠赠小弟一 ...

我得在下载过的文库里找一下:

创û造û未û来û向û前û看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思想
□蔡克勇 张秀梅
蔡克勇 张秀梅ö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816)
  朱镕基总理于1999 年4 月14 日在麻
省理工学院发表演讲说: 麻省理工学院的办
学方针和你们所提出的那些口号, 对中国正
在实施的科教兴国的措施是很有借鉴意义
的。
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于1861 年, 它的办学
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看事物需要有两个焦点”
——加强自然、人文科学的融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是麻省理工学院
从一所技术学院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
键时期。正如康普顿院长在1945 年年度报告
中所说:“在五年大战时间, 学院根据战时合
同的规定花的钱, 相当于过去80 年的正常办
学开支。”
战争结束之后, 学院决心运用在战争期
间所获得的非凡的生命力, 为自己创造发展
的机会。于是由副院长吉里安负责, 就新时期
的办学方针和发展规划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深
入研究。1948 年提出了一份在麻省理工学院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告。报告指出:
“技术的和社会的问题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
在一起, 以致人文学和社会科学也成了人的
职业的组成部分”, 为此, 建议创办人文和社
会科学分院。
1948 年秋, 吉里安被任命为该院院长,
开始实施这个报告。在就职报告中, 吉里安从
分析科学和人文学的联系出发, 提出要培养
人们能从两个焦点看事物的办学思想。吉里
安说:“我们需要在科学与人文学之间有更好
的联系, 目的在于把两者融合成一种以科学
和人文学为基础又不削弱任何一方面的广泛
的人文主义。为了能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通路, 我们看事物需
要有两个焦点。”
从此, 强调科学和人文学的联系, 培养学
生从两个焦点看问题的能力, 便成为指导麻
省理工学院办学的重要思想。其主要的措施
是: 创办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院、系和
专业, 创造文、理、工多种学科相互交融的学
术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长。
加强理工科专业的人文(包括经济) 科学
课程, 其课程的比重由1951ö1 952 学年的
12. 4% 增加到1984ö1985 学年的15. 6%。学
校规定, 工科本科生必修不少于8 门人文、艺
术和社会科学的课程, 每学期1 门, 至少9 个
学分, 要求学生特别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
关系。同样, 人文专业的学生也必须学习必要
的自然科学课程。
开设文、理结合的课程。如该校开设的一
门很受欢迎的课程——《解决问题的模式》,
讲如何从数学的、物理的、伦理道德的原则来
分析问题, 作出决定。

二、“伟大之产生”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
  重视科学研究, 是麻省理工学院办学思
想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在麻省理工学院发展的历史中, 第二次
世界大战是它起飞的一个重要时期。起飞的
推动力, 是它紧密联系社会的实际需要——
在当时就是战争的需要。
美国曾有一句流行的话: 原子弹结果了
战争, 雷达赢得了战争。而研制雷达的主力就
是麻省理工学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麻省理工学院在为
研究雷达而建立的辐射实验室的基础之上,
建立了电子研究实验室等若干个跨系、跨学
科的实验室和实验中心。这是麻省理工学院
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刚刚出现的整体化趋
势的实际而开展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这一
重大措施又大大地促进了麻省理工学院站在
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
量和学术水平。
麻省理工学院还很注意开展跨校跨国
的合作研究。在60 年代, 麻省理工学院同哈
佛大学达成一项协议, 制定了哈佛一麻省理
工学院保健科学与技术联合规划, 麻省理工
学院与医学院协作, 共同进行多种教学与科
研方面的活动。1970 年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
大学合办了保健科技研究所。这种跨校合作
研究, 导致1973 年癌症研究中心在麻省理工
学院建立, 主任是萨尔瓦多·路里亚, 由于他
在病毒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
奖。该中心研究人员之一、麻省理工学院
1961 年届毕业生戴绍·巴尔的摩, 鉴定出使
动物患癌症的某些病毒中的一种酶, 于1975
年获得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麻省理工学院
的研究人员还重视进行跨国研究。1974 年,
以丁肇中教授为首的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小
组, 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利用交变磁场梯度
同步加速器发现了一种新粒子。丁肇中因此
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麻省理工学院还十分重视组织大学生参
加科学研究。认为这是与教师参加科研一样,
是“伟大之产生”的源泉。
1957 年, 发明偏振片照相机的埃德温·
兰德在学院举行阿密·利特尔纪念讲座, 题
目是《伟大之产生》。他认为, 标准的大学考试
和评分制度只能压制学生成为伟大人物的潜
力。学生不应当被看作不成熟的孩子, 他们应
当被教授们当作年轻的同事, 并且应给他们
以从事独立的、有激励性的科学研究的机会。
这次讲座对麻省理工学院办学思想有很大影
响。几年以后, 兰德设立了—项供学院使用的
托管基金, 这笔钱便被用来作为从事具有特
别重要意义的工作——大学生科学研究机会
规划。
这个规划于1969 年开始执行, 其目的在
于发现学生能在课外进行的科研选题。在精
力充沛的年轻的物理学教授玛格丽特·麦克
维加领导下, 这个规划不断发展, 直至半数的
大学生和半数的教师都在不同的学期报名参
加。而且, 学生还被请到一些公司或其他机构
从事科学研究。例如, 麻萨诸塞州总医院要一
名学生研究制造人造肺的材料, 而新奥尔良
一家公司则邀请一名学生试验和改进剔出蟹
肉的机器……
  三、“不让幻想衰竭”
——积极开展艺术活动
  “不让幻想衰竭”, 这是麻省理工学院70
年代以来大力提倡的一个教育口号。为了不
让幻想衰竭, 他们强调艺术的重要性。1971
年, 威斯纳院长宣布成立麻省理工学院艺术
委员会, 指出这个艺术委员会是“发展一个牢
固地建立在艺术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之上的
基础可靠、人员众多、范围广阔的规划的催化
剂”。他说:“我们希望最终把麻省理工学院改
造成一个大型的万能艺术中心。”威斯纳认
为:“作为人的精神的智力体现的幻想, 如不加以利用, 便会衰竭。我们还没有足以证明艺
术有实用价值的事实或办法, 但我的确感到
这是不难证明的。”
在麻省理工学院, 人们越来越认为, 所有
形式的艺术, 包括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文
艺、装饰、电影、摄影等等, 都是生活的极其重
要的一部分,“一首十四行诗或一支奏鸣曲可
以像一道薛定谔方程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不让幻想衰竭”, 麻省理工学院还
大力美化校园, 种花、种树、种草, 把校园建成
“美丽与宁静的绿洲”。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
长,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学生的创造能
力, 丰富学生的想象, 该学院的校历除分秋季
学期(9 月初~ 12 月中) 和春季学期(2 月初
~ 5 月底) 外, 还把一月份作为独立活动时
期。学生在这个独立活动时期内, 可以在校
内, 也可以在校外, 自由参加个人所爱好的项
目。学院为学生提供大约600 种不同的活动
项目, 包括小型课程、专题讨论会、问题研习
会、短期进修和电影。还有许多校外活动机
会, 包括实地考察旅行和出国搞科研。六、七、
八月份是暑假, 学生可以用来进行科学研究
和某些常规课程, 以及为工业、政府部门或其
他领导的专业人员而安排的为期一周或两周
的短训班。
在平常, 学院为学生建立了120 多个得
到承认的组织和更多的非正式组织, 以满足
他们广泛的爱好。他们还参加其他政治、公众
利益、社会服务和技术性组织, 在学生会和校
内宣传部门中, 学生也积极参加活动。他们还
担任教授常设委员会委员。参加教育方针、学
习成绩、课程和学习环境等问题的讨论。所有
这些活动的目的, 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
才能。
  四、“工程集成教学”
——掌握集成知识和系统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办学思想的改革和发展历
程, 是同美国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
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息息相关的。
麻省理工学院在建校以来的130 多年的
发展历程中, 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技
术学院阶段(建校至20 世纪30 年代末)。第
二阶段为注重工程科学阶段(40 年代至80
年代)。第三阶段为回归工程实践阶段(80 年
代末至现在)。其背景是, 美国获诺贝尔奖者
增多, 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则下降;
加上80 年代中期以来, 冷战结束, 国内经济
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界在录用人员的专
业和面向的变化, 使工程教育面临严峻的挑
战。工业界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批评是: 在研究
生工程教育中, 重视科学研究但开发能力比
较差, 知识的领域比较窄, 毕业生适于当教授
和研究人员等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麻省理
工学院在80 年代中期, 成立了由16 位不同
背景的著名教授组成的委员会, 选择8 个行
业和产品,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调研美国这
些行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研究
美国工程教育需要作出的改革。1989 年出版
了研究报告《夺回美国产品的市场》, 指出: 麻
省理工学院应当拓宽它在科学、技术和人文
学科方面的教学, 使学生对生产、对实际问
题、对合作精神、对文化习俗、对美国与他国
的商务实践等更敏感。因此, 应实行“工程集
成教学”, 把教学的重点引导到大规模复杂系
统的分析和管理上, 以培养学生在保持较宽
的科学基础的前提下, 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
知识, 具有开发和创造市场的能力, 掌握设计
和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的集成知识和方法,
包括设计、制造、管理、环境、市场、伦理等。
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思想是在不断发展
的, 表现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其核心是要
把麻省理工学院办成一所“创造未来向前看”
的大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6-8 15:07 , Processed in 0.054940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