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年华不_CZffW

角接触轴承中间加隔圈的原因请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30 08: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y0221120 发表于 2018-1-30 08:414 P, _2 s; R6 h3 t, ~/ f
你的图纸明显有问题,角接触轴承哪有装两个挡圈的,内圈处的挡圈是画蛇添足。
$ y* W  S5 N1 B8 @- \教科书上的知识不想给你科普 ...
* a# d2 y- {$ w; v
“角接触轴承哪有装两个挡圈的,内圈处的挡圈是画蛇添足”,您确定?
8 T$ U, u1 l) a: d' r7 H

点评

+10087  发表于 2018-1-31 08:21
+10086  发表于 2018-1-30 09:07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09: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y0221120 发表于 2018-1-30 08:41, M' f; d( Y. l
你的图纸明显有问题,角接触轴承哪有装两个挡圈的,内圈处的挡圈是画蛇添足。0 m9 ?  s7 p% y1 Z3 T# {* s8 Y
教科书上的知识不想给你科普 ...
; p$ f# `  R3 G$ A! O/ L; E- U
内隔圈和外隔圈不都是一起用的吗?我们公司以前的图纸还有NSK轴承选型书上介绍的,都是内外隔圈一起用的啊" g. [: G8 a% M
发表于 2018-1-30 09: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喜欢装个内挡圈这也无妨,但如何确保角接触轴承正确受力?因为挡圈的宽度公差一般都不太严,如果内挡圈的宽度和外挡圈一样,甚至比外挡圈更宽一点,你的预紧力全压在内挡圈上,滚珠没有受力,如果发生这种状况,这两个角接触轴承起到的作用还不如深沟球轴承。
& `, `1 `) }2 U# Y: B) u如果你一定要装内挡圈,需要确保它的宽度(尺寸控制或者公差控制都可以)比外挡圈小。

点评

还是shentu专业  发表于 2018-1-30 22:38
这个领域你或许接触不多。不知无罪,没必要申辩。很多轴承厂家也是推荐的。内外隔圈必须的https://wenku.baidu.com/view/886d261ca0116c175e0e484d.html  发表于 2018-1-30 10:35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09: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y0221120 发表于 2018-1-30 09:25
% Y) R' S9 Z! Y: E2 l# L如果你喜欢装个内挡圈这也无妨,但如何确保角接触轴承正确受力?因为挡圈的宽度公差一般都不太严,如果内挡 ...

4 V5 I0 C( F1 J/ E原来您是指这个原因,我们公司的做法是在出工程图时,技术要求里要求内外隔圈轴向尺寸是要一起磨削,保证等高的6 \+ p* y' m, O4 ?3 r% Q

点评

如果你装配过精密的磨床主轴,那么,仅仅是等高还不够。内圈厚度要略少于外圈,可能是几个U至1个丝,具体看轴承的游隙参数。我见过大多数老师傅都看手感,轴、内外隔圈、轴承先装好,轴承内圈大力压实。轴承外圈一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30 11:05
发表于 2018-1-30 1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30 10: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y0221120 发表于 2018-1-30 08:416 D1 ~, a! b+ @0 H% K
你的图纸明显有问题,角接触轴承哪有装两个挡圈的,内圈处的挡圈是画蛇添足。
' P$ v0 `4 a6 v% A7 t  N+ f教科书上的知识不想给你科普 ...
: J' ^9 T" D4 B& N8 F+ M; ^
有点小疑问:1、这样的轴承一般出厂都预紧了。2、这样的轴承背对背,可以有隔套的,只是他的图中的内外圏都放了隔套,没有见过。我的理解是隔套放在外圏,内圈不要放。3、背对背加隔套好一些,面对面加隔套,就要计算轴承轴向游隙了,要是受热过大,有可能涨死。4、这样的轴承DB是背对背安装的,DF是面对面安装的,TT是串联安装的,还有GA,GB,GC,还有CA、CB、CC等,我就记不得了
. A& Q! x+ B* Y% `2 V# _- F9 F
发表于 2018-1-30 10: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就多说两句:两者都没错!但是,两者都支持加隔圈,关键问题是,隔圈的精度和调整是你们现有的条件能搞定的么?既然是用成对轴承,那么精度肯定是P5或者P5以上,整个旋转系统的调整,没有专业培训和经验,想搞好这个东西,简直就是扯淡。隔圈调整突出量值,以弥补本身单套轴承间的突出量值差,纯粹靠经验和手感!试问,没有点金刚钻,敢说能搞定?楼主补充说,第二方案中隔圈工艺要求是内外圈套磨,也就是等高,有个球用!你不是买成对轴承,等高和不等高有什么区别?最终还不是要靠手推去修磨的么。(提醒楼主,研磨的内外隔套平面度要求很高的)9楼的老兄,应该是没搞过带精度的东西吧,没有内圈你怎么给预紧,难道是内圈锁紧螺母拧到拧不动为止?呵呵。不过看图纸,楼主选用的应该是60度角的丝杠专用轴承,低转速的东西,配对要求其实没那么高啦,你就是配不好,说不定也不会出问题的。最后:如果你们没有足够是水准手工调整轴承预紧,那么最好的选择是采购成对轴承或者自由组配轴承,把内外圈等高研磨。如果连配对的钱都想省,对成本看的也太重了吧,有些钱是不能省的。

点评

如果是60°角接触轴承做丝杆支撑,如果是做精度特别高的应用,不如不加隔套轴承直接面对面,这样的配置精度高...  发表于 2018-1-31 08:37
发表于 2018-1-30 11: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华不_CZffW 发表于 2018-1-30 09:30. X) F7 z5 U; C0 {
原来您是指这个原因,我们公司的做法是在出工程图时,技术要求里要求内外隔圈轴向尺寸是要一起磨削,保证 ...
4 b% Y2 u0 a, u& l4 c
如果你装配过精密的磨床主轴,那么,仅仅是等高还不够。内圈厚度要略少于外圈,可能是几个U至1个丝,具体看轴承的游隙参数。我见过大多数老师傅都看手感,轴、内外隔圈、轴承先装好,轴承内圈大力压实。轴承外圈一端垫实,然后以一定的力,大多数用手,也有用重物,作用在轴承外圈上,这时去平推外隔圈,如果很容易就推动了,那就还要磨内隔圈。我曾问过他们,这个力要多大合适,理所当然是凭手感,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其实也这符合所谓的预压理论,只是师傅们做得还不够细,没有量化它。但这是直实存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1-30 11: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簖爷A 发表于 2018-1-30 10:59
( }% d8 `3 c' p$ K; Y看到了,就多说两句:两者都没错!但是,两者都支持加隔圈,关键问题是,隔圈的精度和调整是你们现有的条件 ...
  U# C/ t* n, j# ~+ g. b+ w! i) e$ z9 p
这个应该可以保证的,以前十八罗汉之一的老国企改制的民企,装配的师父特别厉害,不过他们也是用手的,不知道能不能保证合格的要求
7 \* Z% k$ t( H# V. M3 Z) D, W3 O
发表于 2018-1-30 11: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进给机构时,采用了一组角接触轴承,一开始楼主是用成对的轴承,但是公司老工程师说,如果空间允许,在两个轴承之间用隔圈,这样在各种力学性能方面会比成对的轴承要好,后来又请教了个同事,这个同事说不是这个原因,一般如果用隔圈,就可以不用买成对轴承,这样比较便宜,请问各位道友,根本原因是为什么啊?! s. Z, u+ \- @" M; ~% w
* F" s2 [( X2 m) L
第一,两个人说的都对,加隔圈是为了增加力臂,增加系统的刚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配对,; n, j' _" N3 |1 j* h$ B% e, E( |
第二,不用配对的角轴承确实是便宜,但是,需要增加配对的测量计算这一项,这个不是随随便便搞的,3 ]9 o$ }/ |; a, x! c" Z
4 t2 s5 [  o3 z( x
角轴承,一般用在固定端,你这个隔圈也是对的,内隔套,你这个肯定是国人设计的,老外设计主轴的时候,内隔套和你这个有些细微的- U6 a  L0 O# r2 G7 _
差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3 01:34 , Processed in 0.09251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