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612|回复: 28

谈谈自己质量管理的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0 01: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产≠数量+交期+销后服务 解释:生产≠数量+交期+销后服务,最简单的是数量足够了,质量不行了。
" ^8 E- q: ]# {7 t5 P( P9 N质量不行=订单减少+客户投诉频率较高=取消业务往来=生产数量减少=生产下岗=品质下岗。/ C9 _) G8 ^8 ~; Q0 N
取消业务往来+生产数量减少+生产下岗+品质下岗=公司倒闭=我们钱包空。解释:生产=质量+数量+交期+销后服务,生产数量足够了,质量做好了,交期赶上了,及时向客户端询问质量信息,及客户反馈意见。
6 b# b8 q' X3 @( {4 r7 C生产数量+质量+交期+客户反馈意见=业务往来频率高=生产业绩=品质业绩6 s; Q- }+ c% J" m6 R& _
业务往来频率高+生产业绩+品质业绩=生产威信+品质威信=公司经济效益上升=我们腰包鼓(当然可以引申开的远远不止这些)
, Y4 ?0 o# r' a' Q各个企业都是“以技术某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但实质看来有又几家公司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做好生产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质量管理,有效解决质量问题的同时就是各生产工序、各检验工序逐步下手,对每道工序严格把关,这不仅质量管理者逐步把关,更重要的是生产管理者逐步把关,因为质量的好坏不仅是测量出来的,也是生产做出来的。加强对生产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有必要协调生产管理者和质量管理者的共同意识,在生产的同时与质量管理者达到质量意识共鸣点。这就要靠你的魅力了
: f3 e9 L* H3 E. `5 s* ^        我觉得加强对生产人员的质量意识极大。在实际生活中,我接触过的企业的员工都认为质量是品质部门的事,和其他人没有关系,品质部门则也担心出事(大家都希望息事宁人啊,可是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质量的管理是长期的,极其艰巨,不亚于25000里长征。: e. {# m6 ~6 w! h
   对此我的经验就是所有的东西必须完全按照图纸检验(最好以实际测装配和自己测绘为准)道理很简单,我们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品质绝不能受制与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出现特采品时,只要不影响使用,在适当的情况下放行。既照顾了公司生产员工,而且也不损害品质的利益。(我所指的适当是不要做的太难看了,尺寸不要做的太过分,太影响美观)因为我们是生产整机的,我在非常熟悉装配的情况下,可以自由的掌握这一尺度。具体就不举例了。基本上今年没有出过什么大问题(小问题还是有的,意想不到的错误)又给自己找借口了 记得有一次,100多个工件上的孔居然带锥度,影响了后道工序,仅仅是因为没去测孔与面的垂直度,可是谁又会想到孔是斜的呢?首检没有问题。 % X4 h5 [/ D/ O+ ?
   纯属个人愚见,仅作参考,不可套用。请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自己的(本人从事纺织机械,精度全世界最低的那种,各位见笑了) (这次偷笑的原因就不告诉大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0 01: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的好坏不仅是测量出来的,是生产做出来的。
. T- Q  b0 s/ ]  F毕业那年也听过类似的说:; X% ^1 ]- w5 e) Q
: M9 \- ~+ H% y% f
效益是我们做出来的,不是会计算出来的,
( X) J9 I% R0 h5 E
7 j! y6 I# {  h5 J& x! x, E7 r- b楼主在笑,想想自己在车间处理问题,,我也想笑
0 P! D4 V# w9 T' P6 b! I所做产品出了问题,找原因的时候,多数是没有我们签字的,: @+ S, f9 h- q% @/ v9 A& O. A. q
我们签字流下去的零件反而没有几个出问题的, - s# j0 J& ~- S2 ]! q6 J/ @! A0 g% P
质量的好坏,还是要看公司的管理,9 e& H8 I. I& A( E. W4 u1 J
我们厂车间做技术的说好用,- s* k, Q) C7 l: u# ^' F6 h  h
技术科的来人我们也不怎么管,
  T! V6 ?7 D. s: M6 L# X我们车间要用,只要我们做技术的说没问题、签字,他们也没话说,,:lol 7 L6 @( ~! F( c2 G& `: ^0 ?
~~~~~~~~~~~~~~~~~~~~~~~~~~~~~~~~~$ \1 ^1 g$ W) q+ c+ H+ `' d1 r
我还感觉,在车间做技术就要硬一些,如没有自己的选择及主见,有问题要找技术部,工作还不要累死,:lol :lol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02: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们品质部的权限大多了,老板顶 。工件不是技术部说了算,我们说了算,但要提供必要的依据,老板虽然技术比我们好,但也不会干预 。生产部无语。嘿嘿,我们要是哪天心情不好, 他们。
发表于 2007-12-10 02: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里主要的还是我们车间说了算,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时间长了,全质办和品质部也没办法,/ ^* I) O6 j" f8 W! P# z8 H# o
说个简单的,我们只管配合,不怎么管公差的,家丑就不多说了,,3 v7 o2 [: A, F5 V, }
~~~~~~~~~~~~~~~~~~~~~~~~~~~~~~~( d# l( o1 G* ?9 W
只管技术不管钱,也苦了我们做技术的,
0 q# k  G2 j3 h1 a) d~~~~~~~~~~~~~~~~~~~~~~~~~~~~~~~
发表于 2007-12-10 19: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 国际化的观点我基本赞同,前提是在一个可以满足其实用功能,或不影响其使用功能。
  • 在一个设计--加工--组装--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公司,不一定非要按照国标执行,还有部标、省标、行标、企标,关键是设备的社会满足度在现阶段是否达到满意的程度。
  • 常用五金件和标准件一定要尽量向国标靠拢是关键点。
  • 你的权力真大,象我在前一个公司一样,大的连设计图和生产指导书都可以改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9: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产过程可以直接干预,但我通常不喜欢这么做。毕竟我不可能什么都会。很多地方还需不断学习哦。 ,学无止境啊。
发表于 2007-12-11 07: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加强对生产人员的质量意识极大。在实际生活中,我接触过的企业的员工都认为质量是品质部门的事,和其他人没有关系,”这也是我们最最难改变他们观念的难题之一。虽然生产者也知道,东西是他们做出来的,但是他会说,质检部没有控制好。啊哈!?
发表于 2007-12-11 19: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马讲的因该是涉及到了全面质量管理了。) a# G; |5 F8 {: Q2 Q+ A8 W7 C
基层人员的质量素质在质量循环当中因该是最难于把握了,
: k# K. |! _: I$ x7 Z- D关于全面质量管理好象在80年代末就在国企全面开展,但到90年代中期就被质量认证系统吞噬了,个人认为全面质量管理还是比较适合国情的。
发表于 2007-12-11 20: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前段时间代质管发现的问题,. j2 L/ N$ U. }; c
有个产品之前被客户退过货,没法修改,要从新再做,当时的质管中途OUT了。结果是害苦了我啊~在生产期间,有部分员工就问,为什么之前做的那么差都可以出货,现在做这么好做什么。我不得不做长篇大论,来个逻辑论证。
( w3 d2 m7 z( G% }0 \所以我认为基层人员的素质是可以提高的,那就要看质管方面是否去执行了要求。( U1 D9 t6 u. j$ R% y8 [$ n0 l$ G
结果如何,要不停的反馈。想放松要求很容易,当想从松到紧就很难了。
发表于 2007-12-11 20: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兰羽飞矢 于 2007-12-11 19:44 发表 + r! u5 m7 n0 d* }3 R
老马讲的因该是涉及到了全面质量管理了。4 T# N2 S1 F) X* L' W0 h1 K1 H
基层人员的质量素质在质量循环当中因该是最难于把握了,
6 O) ^. P5 \+ S: e  S! S关于全面质量管理好象在80年代末就在国企全面开展,但到90年代中期就被质量认证系统吞噬了,个人认为全面质量管理 ...
3 \/ o' U  d( q. P5 o" t( X
恰恰本人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担任当时工厂的质量/计量/电脑部门的负责工作,顶头上司是管技术的副厂长。' Y; w: L# l. `
86~88年,企业上等级,全面质量管理,计量认证,压力容器认证等工作都有参与。感觉上,工作比现在好开展得多,这应该与员工素质很有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28 05:45 , Processed in 0.06075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