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400|回复: 45

探讨德国人2011年造的“智能鸟”(SmartBird)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4 12: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帖; c1 c( R8 m: H
德国人破译鸟类飞行原理,造出机器鸟* ?  Z. p  Q6 @
2 E( A% x! @" G) \' a, R
* e3 u. i+ W& U3 e
" i/ i3 |3 t/ L. A3 W1 R
我觉得德国人这只鸟没啥了不起!: r! ]$ [, p( A: f* Q+ G3 z- H
9 Z$ l. S; R. V; T' P* p
2 ]8 _+ r; B6 a/ ^, W3 C% x0 n
国内地摊上3元一只的橡筋动力鸟一样可飞的很高,扑翅飞行原理其实很简单,45度扇动角度并非最科学,有数据表明40度时的推力最大。德国这只鸟造的太繁琐死板,所以才需每秒16次的上下扇动?这速度与老鹰或海鸥扇动的频率差别太大了。+ K9 S1 S5 i& d( s
) y3 ^2 s" F# e+ t
只能证明这只机械鸟的视频是慢动作,并非是真实的飞行频率。这样高频的翅膀扇动快接近人眼对动态的识别盲区了,一帧标准图像为1/50秒啊!德国人造的海鸥鸟翅扇动频率像麻雀了?阿呵~~6 j- |- d# H* v& i
" G: Y" h9 O. @& b
“智能鸟”(SmartBird)
6 s0 u3 z0 z6 ], I4 R; X
1 Z  b5 v" O" o: w1 s身   长:1.07米
+ `: P  V5 a% p翼   展:2米
9 z4 {& s9 Y; Z  d自   重:0.45公斤  x3 F6 j& m& O5 }
骨   架:碳纤维4 L4 ) b/ x* [6 z) n: K
蒙   皮:聚氨酯
) ^( \. N& _0 Y7 Z" N5 B电   池:双芯锂电7.4V 450mA1 : T. n. Q8 ^4 h, i
驱   动:头尾由3.5公斤输出的舵机控制,双翼驱动电机8 {4 u: d( }+ a0 |; g9 q( |
         确保双翼在0.03秒内挥动45度(每秒挥舞16下)。2 ], a  r' {7 O1 c: A+ O0 h) L
功   耗:23瓦
# r/ T1 F7 b1 |% Z主   控:LM3S811单片机 50兆主频,64K闪存,8K内存
3 z2 i$ M) b8 M2 `1 J0 |遥   控:868M/2.4G双频点 Zigbee协议,
/ ~- ^1 ~' q. |. ~0 E电   机:无刷电机 COMPACT 135  (92欧元一只)7 z/ E" o2 P' o" }) ]& d# C
传感器:3只 TLE4906 霍尔磁性传感器
9 j* K! l; g7 h# G* T. m; q加速度计:LIS302DLH
+ i- E6 s2 z* v" m* o1 n5 r电源管理:ACS715电压电流监控芯片; / O4 }7 `& g) _) O  O- w: x3 W
LED驱动:TPIC 2810D
7 J4 {' ]2 _$ Z5 U! X) c/ ^0 e- Q) Z2 p. D' u0 ~$ i: r
% x6 m9 A6 A* U$ m
) q: |2 G" j8 ], R5 j; l4 R- k
: a+ }  G" D+ o' @8 m, {

5 ], X$ t3 ]5 p! P4 K& B8 s1 m8 L: X+ I( b* L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管理团队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14 13: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仿真度很高!其实难点没有在于机械结构而是发明者对鸟类飞行背后气动原理的深刻理解,气动的原理在扑翼结构的应用才是精髓所在,鸟类没有进化出螺旋桨而是进化出了扑翼,是不是也能说明这种结构具有我们还未完全掌握的优点呢。橡皮筋鸟没见过楼主说的是什么样,不加评论,只是感觉假如真有这么简单那国外费劲搞这个机器人好像有点缘木求鱼,直接买一个回去测绘不就行了。至于扑翼频率那跟这个鸟应用仿真摸板有关系,蜂鸟和鹰在飞行时高度不同气动条件不同,扑翼频率自然不同。
发表于 2017-5-14 13: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FESTO是想逆天的节奏,如果把他们研发的各种防动物类的机械产品组合到一起的话,制作一个阿凡达的机器人没有问题的。
# u: k2 W8 |$ B9 b  {3 i5 R# U
发表于 2017-5-14 13: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机械鸟足矣达到以假乱真得程度,值得研究探讨与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3: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快乐 发表于 2017-5-14 13:18
/ D+ \, t" P+ r6 v仿真度很高!其实难点没有在于机械结构而是发明者对鸟类飞行背后气动原理的深刻理解,气动的原理在扑翼结构 ...
1 ^5 a: M+ o4 y3 V' @
视频是慢动作!
% f! O$ h7 g7 ?5 x7 ~) M7 }/ D1 w2 V
你看数据就知真假了,怎么说高于海鸥10倍以上的频率是很高仿真度呢?
5 F. O1 b0 Q  a6 q1 k7 h6 Y- }( }
. V# C: x! Y) t) |也太不客观求实了。
$ p. }9 R8 p. A( ~" d) M2 L  k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3: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明者对鸟类飞行背后气动原理的深刻理解6 o$ D0 L7 c4 h3 U* t% t" j
===============================
' P# e! X, J( j0 @7 F- n" E3 L, W- ?5 d5 j$ H
这话说的太玄乎了!只是德国人动手能力强,国人坐地论道的多。阿呵~~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4: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扑翼频率那跟这个鸟应用仿真摸板有关系,蜂鸟和鹰在飞行时高度不同气动条件不同,扑翼频率自然不同。
! b1 N7 g9 l: z================================================================
9 a0 p  l! u% E( U8 L4 u
% w) J$ t: m2 D( {仿真摸板是海鸥,不是海燕。所以一秒33次翅膀上下是绝对不真实的仿海鸥飞行动作。
发表于 2017-5-14 14: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必要拿"风筝"来对比。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4: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未来第一站 发表于 2017-5-14 14:145 m) o7 X2 F; @, `
没必要拿"风筝"来对比。
. M+ I6 B: O& s* N5 b' n, X
扑翼鸟不是风筝。这个事实你要认清。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4: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崇洋的多的。也是国人创新探索能力低下的重大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10-20 03:00 , Processed in 0.08141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