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基本还处在产业化的初期阶段,市场相对比较小。虽然在近两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外资品牌仍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目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初步形成以市场换技术的局面。在应用的可靠性和性价比上,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相比均处于劣势,国外品牌的利润空间巨大,具有大幅下降的空间。
) f$ V, m( V; @& K9 x. S$ b2 s: e8 }0 J5 u7 n
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
9 f6 U" E6 r6 M8 Z4 A' ?
) D' A; K" _+ ]2015年工业机器人除了在汽车行业的广泛应用外,在电子,食品加工,非金属加工,日用消费品和木材家具加工等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较快。随着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汽车制造领域向非制造领域延伸。如采矿机器人、建筑业机器人以及水电系统用于维护维修的机器人等。在国防军事、医疗卫生、食品加工、生活服务等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D0 \0 U; v3 B5 s. J- y+ w
0 b5 V5 O) v, w+ R
产品类型变化
, R* y, Z6 G, t
. x1 f F, m1 P G& r* b2015年工业机器人在产品类型发展赚足了眼球,随着人机协作趋势的发展,那么小型的机器人几乎成为各家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四大巨头纷纷发布新型工业机器人,以协作机器人为主,市场基本都瞄准3C电子制造业。国产机器人本体企业也纷纷推出新型的机器人,小六轴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成为企业的新卖点和市场增长点。
y6 U* A0 }6 o% N- r2015年机器人产业整合我们总结了三种模式。实业模式、投资模式,“企业+基金”模式。三个不同的模式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不同的约束条件和因缘际会下、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向,共同走向产融结合,贯通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互动和循环,一步步实现企业成长,推动着产业整合。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是一场泥沙俱下、波澜壮阔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系统再造运动。它不是在结构稳态和规则确定背景下的运营经济。8 B- N; Y& U1 z* h6 d) I, c
* e1 f- N1 p* K
同质化与价格战
$ ^+ x" @1 K: X
9 t7 l( Z! t4 |' C! e1 |- m国产机器人市场刚起来就硝烟弥补,以6kg一个六轴坐标机器人为例,2015年部分企业降价达30%之多。( R2 |0 l p6 p u O( z
1 e0 R9 P# o- g5 Z; ?2 n核心部件掣肘
+ ]) S% F: [1 }! p7 d
' v5 c9 d7 \7 ]+ p2015年中国机器人的处境依然很严峻,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机器人核心技术上缺乏整体的突破。核心零部件主要分成三部分,机器人减速器、交直流伺服电机和控制器。从成本上来说,目前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成本构成,35%左右是减速器,20%左右是伺服电机,15%左右是控制系统,机械加工本体可能只占15%左右,其他的部分主要就是应用。可以看出,目前减速器是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减速器的核心技术,几乎垄断在两家日本企业纳博特斯克(Nabtesco)和哈默纳科(Harmonicdrive)手上,所有的企业都在给日本企业打工。关键部件进口比例较高,导致现在国内制造工业机器人成本较高。特别是减速机,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是国外企业的价格的将近5倍。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也显着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国产机器人的本体成本偏高,这样国产机器人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只有年产量上500-1000台,才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因此,中国如果想要形成机器人产业化,摆脱国外机器人企业的掣肘,在机器人领域赢得自主,必须要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加速提上日程。
: |$ }0 I8 p2 N7 f5 b
, R9 `2 ~8 a* D2 h- d. d2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