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优秀的年终总结,既是对自己一年来工作的回顾,又是来年新的工作计划的基础,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很重要。写好总结是“专业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功,总结要写好,“三要”不可少,即情况要清楚,思想要深刻,写作要创新。4 `2 _. J& a: `; T
- ~6 n( q8 R* N. _4 M# D, C5 w
一、总揽情况/ g, X: P. r M% A; a
总结总结,先总后结,总是总揽情况,结是结晶思想。总的情况要清楚,俺的体会是“三要”。
' l5 w' \0 {: J, [7 u5 [
: y! U R; {. ?, A# S8 Z; B一要“两下功夫”,弄清“半熟”情况。很多总结是“给我总结”,自己的情况当然是清楚的,再扩大一点,写本部门工作总结,情况至少是比较清楚的。但这种清楚和比较清楚对于写总结报告来说还只能算个基本清楚,俺把它叫做“半熟”状态,还需要朝着“更加清楚”的方向“下更深功夫”。4 r1 U$ H. R( t; b5 k. n
( Y+ |( Q" c1 R& Z% A% l% K
功夫一:“纵、横、大、新”四遍梳理。“纵”是从时间上梳理,“横”是从事件上梳理,“大”是从大事上梳理,“新”是从创新(亮点)上梳理。“纵横”梳理是基础梳理,“大新”梳理是上层梳理,真正要写进总结报告的事情,主要是大的事情和富有创新亮点的事情。
. U, f2 n1 k9 U* y# i- Q
4 h5 i. F3 Q& B* {功夫二:跳出局外对照比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有必要跳出来看一看,请别人说一说,和外面比一比,这样,就更清楚哪些是真正成绩,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事大哪些事小,哪些当写或不当写。尤其是经验总结和先进材料,一定要比较,找出“个性事”“特色事”“独立事”“亮点事”。
+ n/ O; m, ?" R1 G& K, M- t
7 z3 Y$ Q( Y2 b4 Z, L& ^二要“六听三看三查”,弄清“陌生”情况。更多总结是“替人总结”。我们经常受命去总结某个部门的工作,怎样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片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摸清楚,变陌生为熟悉,变外行为内行?俺的体会是多听多看多查。0 [+ t; z4 O& Y9 _4 K: z6 H
" @9 ]8 j) @- ?# m4 t
一是“六听”,即听部门领导宏观讲,听部门员工中观讲,听车间工人微观讲;听正面的了解成绩,听中间的了解情况,听反面的了解问题。有了前三听情况就有了个“八九不离十”,加上后三听情况就更加明了清晰,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u6 h& ?2 Q( @' D; W, K
$ Y8 P n" R# ]5 y) _' J1 G
二是“三看”,即看材料、看数据和看现场。看材料包括看综合性材料、看单型材料、看方方面面的材料,有时不妨再小道消息。看材料其实是走捷径,写得好的材料是可以为己所用的,但也容易被牵着走,自己要有判断。看数据包括看年度月度的报表,看一天的原始数据,看一个阶段的数据变化。当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总结,越来越重视数据这一块。看现场包括看准备了的现场,看随机抽样抽到的现场,有时也要看负面现场。现场最具真实性和生命力。
0 h7 U' Y$ m; J8 A2 W. l$ k
% d+ s2 c7 x) q7 o; A三是“三查”,即查上情,了解上一级直至国家政策;查外情,了解其它企业经验甚至外国经验;查史情,了解历史状况和发展变化情况。“查三情”很重要,它决定总结报告对“六听三看”所获材料的取舍。
5 E% y1 k& e8 c3 W, i Q$ n2 G8 x6 O) Q7 V% k
二、结晶思想* X9 R: c9 ^, R1 V9 n) L
: g% `) m; t. @* t: |& w. R, c6 C/ }总结,总是事实,是依据,是基础和前提;结是结论,是思想,是本质和规律。总结总结,易总难结,总结的根本特性就在“结”上面。如何结出思想来?俺的体会是“六个坚持”。' s1 D9 H: P9 I7 o
5 l: l* C' N% L) a6 C: h: t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以事实为依据,是成绩说成绩,是问题说问题,成绩不可夸大,问题不可回避。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求本质求规律。既要“就事论事”,更要“就事论是”。
! B$ }0 P8 ` K* {
+ S8 x3 v+ o5 E% K二是坚持运用科学方法。既要看到现象,又要看到本质;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到成绩,又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前景美好,又要看到道路曲折。新事物需要敏锐发现,老问题需要挖掘发现;大事中发现小问题,小事中发现大价值;坏处不忘发现好,好处留心发现差;都在搞的工作要发现个性特征,单个搞的工作要发现推广价值。& _9 F) ]+ W, y
6 t+ k t! L4 N$ v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总结报告要与时代和社会“同频共振”,体现时代性,保持先进性,力求前瞻性。今年照着往年套,这届照着上届抄,年年总结一个样,届届总结差不多。这种“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的总结确实不少。我们要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要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发现,不仅能跟着时代走,还要领着潮流走。" {/ n/ A$ T; N3 Z9 S
/ o6 c1 y( i8 c6 ~5 @四是坚持特色总结。人各有体,事各有别,那种认为A地的总结B地可用,农业厅的总结农业局可用,去年的总结今年可用的想法,肯定是错的,必定要出洋相。特色总结,贵在发掘,贵在比较,贵在俯视。一方面,先要有工作特色,再有总结特色,有妙事才有妙文;另一方面,总结也有“能动性”,也有一般工作的特色总结,要不,怎么有妙笔生花的呢?- m+ j7 h: G2 s# r; W. L
) ?, j5 n; D* C) u6 G! b五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中有生动的事例,有深刻的思想,有丰富的语言。一切的成绩都要群众来检验,所有的问题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总结之前要走访群众,总结之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整个总结的过程请群众参与,集中群众的智慧经验,丰富总结的思想内容。
" d) ?6 p w' Y; O9 t2 M
' b4 Q/ `' z5 K( |' s8 V2 c六是坚持从本质规律上寻找结论。有些总结报告无思想观点,只是记流水账。有些虽有思想观点,不是原创,不是特有,都是些东抄西摘来的,多是老生常谈的话,有人笑为“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好的总结应当总结出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反映自身特点的以及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于今后工作有实在的指导作用。话不在多而在精准,“结”不在长而在管用。
; Y% X7 r, Q7 y0 L+ S6 S! y; B! } h4 L# v+ [" j3 t' L" O
三、创新写作* M; |1 W6 m6 O7 ^( P0 `' W
文章贵在创新。所谓“妙笔生花”,创新是妙笔之本、生花之根。我体会,总结报告包括其他报告的写作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 t2 y% H) e1 S/ V
/ Q$ T- O8 `/ `* ?% s一是主题上创新。要做到三切合,即切合时代大主题,切合全党工作大主题,切合所在企业党委工作大主题。切合大主题,才是大创新,才有大作为。我们围绕这样的大主题、新主题,从实处着力,从小处开口,从新处落笔,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2 s* A( S) _. u; p! [( s z
: {( R4 K5 N9 J. s8 G二是题材上创新。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党委中心,贴近百姓生活,贴近社会需求。重大题材的总结容易做到三贴近,个人学习与工作的小题材总结,要不要、好不好做到三贴近呢?俺觉得完全必要也完全可以,因为小都是和大联系在一起的,众多之小积成大,无论多大来自小。' N2 o9 @ o9 w. D* w
9 ^( s8 k' E0 G3 m! I+ k; e M
三是支点思想上创新。主题思想如皓月一轮,支点思想如繁星点点,支点思想与主题思想的关系就是四个字:众星捧月。支点思想一般表现在经验和体会里,也可表现在做法与成绩里,更可表现在问题和教训里。, s9 u' F: w. q$ W8 Z
6 b4 N& p& j. F) Q& [( X四是材料选择上创新。总结对材料有“两次需要”:一次需要“大量地占有材料”,再次需要“围绕主题精选材料”。最后用在总结中的材料,要适量,要准确,要典型。总结报告的重要特点是典型性,主要是所用材料的典型性。我的选材标准是“三最”:最突出、最鲜亮、最有特色。
, _4 f4 ~# u t/ ]& m% ~6 E
+ T0 m) I( \' u/ y# p2 s/ B五是结构上创新。总结的格式大都是两段式或三段式,成绩一段,经验体会一段,后面再写点问题和打算。这是常规。但常规也是可以打破的。我认为,总结之结构,从时间上布局也可,从空间上调度也可,从逻辑上安排也可,顺着倒着都可,无一定之规,咋好咋编排。2 k" t/ ?. p) U, X% N1 b% t" u7 n1 C
R4 P1 r6 c1 \2 E3 w' G6 F2 j六是标题上创新。总结报告的标题有一个基本固定的“三加”格式,那就是总结单位+时间+内容+总结。这种标题让人一目了然,但千篇一律地做,就显得刻板、枯燥、机械化。创新就是改变。我的做法是,一要尽可能做个主题,把“三加”格式放下来做个副题。二要尽可能把主题做好、做活、做美。. G: u* Z! S& \% U) N+ m" P5 N( A+ y, r
; Z# x9 I+ ` S1 C% @
七是语言上创新。总结报告的语言特色,应该追求平实、简洁、生动、深刻、精辟、有力。其表述手法多用叙述、议论,可用描写,还可抒情。其修辞手法可全面采用、“应有尽有”。总结报告要有妙语,一篇好的总结报告看后听后,要尽量让人记住一两个好句子,正所谓“不求万言留青史,但望一句动人心”。: H8 K$ Q& G4 @ F; B
3 T: \+ z$ g# J$ D! P
2 a( b! Q( w" ?& l2 E' `1 W. E
$ k; p' e: R! n7 v. K点评:+ l, G1 B6 X0 C* i
亮点总在最后' b& p3 Q! Y! C) g! n( m
9 u# _, ~; s" e6 R0 A; d `5 N' t" }$ g% P2 [' y2 ]9 j- p
6 q, F% i$ q- L) P;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