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207|回复: 43

困惑1、如何实现三维设计和二维转换的完美结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4 04: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困惑1、如何实现三维设计和二维转换的完美结合?


      如题,曾经发过几个帖子(机械设计人才快捷成才三部曲\机械人才进阶二分法\等),首先感谢大家的关注,希望继续关注。

      实际上,我这样的老人还是喜欢二维图——毕竟图纸是工程的语言——当然这里完全指设计而非工艺或者检测的表达。如果需要迎合用户直观的感官需求,完全可以安排专门人员去做这件事。

      因为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喜欢直观的看一个东西;因为俺正在努力培养的员工毕竟刚刚毕业,木有很多的实践经验——或许我不知道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有多么强大——当然俺告诉他们可以采用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但是,仍然无法强求他们开始就完全按照国标的二维图纸进行图纸绘制。所以还是接受并安排他们采用现代三维设计工具先把装置画出来。

      因为大面积的实际生产仍然需要产品图纸——毕竟联机生产的实际应用不是非常普及,所以,仍然必须在安排生产的时候提供完全符合国标的二维图纸。我的问题:辛辛苦苦画完了的东西、还得辛辛苦苦的再画一次。俺非常的困惑,555 。当然,俺在这里没有认为每一个转图者必须把制造相关的所有表达都准确的体现出来。这里想请教的仅仅是重复的图形绘制问题罢了。

      哪位大侠可以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这里说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包含了很多零部件的总成,怎么样高效的转换成装配图呢?是一开始就错了吗(不应该画三维图吗)?还是俺对于工具的掌握不足呢(不知道最佳转换方法)?

      对于简单的思考,俺应该是会的。简单图纸,表达清楚的方式很多,如,一根轴,即使立体的图,引一条线写几行字就可以完美表达。俺想请教的是:复杂的总成装配图,怎么样非常便捷的从三维图转换到生产用图?或者说,直接不要从三维做起?或者说,有更方便的办法?

      请求和谢谢大家提供建议。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基础|主题: 801, 订阅: 8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04: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
第一步是概念设计,这时候就是从三维开始的,从零部件直到装配,就用三维处理。
第二步Review所有零部件及各部件相互关系,包括功能和装配关系。
第三步将Review过的零件,装配转换为二维的工程图,或称加工使用的图纸。
以上所述仅为大概,说错莫怪。

点评

您提醒得很重要。我正在学习。谢谢!  发表于 2013-8-5 13:20
典型的down-top概念,为什么不尝试top-down的设计理念呢?真的很便捷和轻松,不是简单的做造型,大部分时间是做设计。  发表于 2013-8-5 11:37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05: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顶向下设计喽,熟练了两个差不多的。就怕有人没入门就说三道四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06: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侠的话题。说点个人观点。
1。首先来说,三维软件的作用不是一个单纯的建模。其作用归纳起来无非几类。
   一,立体化设计,便于观察和修改多曲面环境或其他二维图很难表达的环境下的实际问题。
   二,参数化设计,利用形参、方程驱动等方式,完成参数化设计,使系列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到投标报价得到提速。
   三,干涉检查,自动化的干涉检查能使设计中避免很多问题小但影响大的事故。
   四,容易实现自顶向下的设计。
   五,可以边设计边分析,边设计边模拟。适合很多受力复杂,很难用传统经验公式计算校核的场合。
   六,结合CNC,电火花,3D打印等先进加工技术,实现直接的模型到产品生产,简化步骤,节省时间,提高保密性。
   七,部分软件的黑箱功能,能帮助开发组提高开发效率,提高开发命中率。

2。对于三维和二维的结合。对于结构简单,约束条件单一的产品设计,其实是没必要上三维的。因为二维足够应付了。这类产品如轴承、阀门等。因为都是成熟设计工艺了,三维只不过是个添头。但对于结构复杂,受力等约束条件繁琐、极限类的产品,则应好不犹豫的使用三维设计。虽然,出图可能会额外耗费一些时间,但是整体的开发进度依旧很快。另外,现在三维软件,工程图功能都得到了很大的强化,三转二也不会多耗费多少时间。

3。对于楼主大侠的疑问,对于一个复杂体系如果快速出装配图。其实是这样的。我个人喜欢把三维设计称为“one man army design”,也就是单人设计。因为三维设计可以完全按照一个自上而下的方式直接在装配体上设计单个零件,修改结构。因此,这种边设计边添加,边设计边修正的方式,其实在你完成三维设计的同时,已经宣布你获得了所有的二维图。所需要做的只是把各个模型利用软件的二维功能合理表现出来即可。这点上和传统的二维设计中,"师傅画总装,徒弟拆零件”不同。所以叫单人设计。当然,这种方式并不局限于单人完成,对于大型复杂机构,不同的人做不同的部分,最后将模型整合即可,可谓随时分,随时合。

点评

哈哈,那在大侠吧。争论这些东西没啥意义啊。俺说再多,大侠也未必改口。大侠讲再多,也未必能改俺的看法。哈哈,各持己见好了。  发表于 2013-8-9 11:02
钻具我不了解,但是3个月画一个矫平机我们领导会发飙的  发表于 2013-8-9 10:42
哈,大侠,为啥会累呢?俺最近玩钻具,自上而下搞,3个月,从0基础到出全图。期间改型六次,哈哈。大侠告诉我为啥没效率呢?效率哪儿比CAD低呢?  发表于 2013-8-9 09:42
要累死人的,而且效率比CAD差多了  发表于 2013-8-9 09:34
HOHO,大侠,俺自上而下搞过压机,搞过抽油机。你说说为啥不可能?  发表于 2013-8-9 09:15
用SW自顶而下设计个矫平机简直是不可能的  发表于 2013-8-9 08:44
同样的,QA在用AUTO。  发表于 2013-8-4 08:08
国外SKF和国内长江轴承都曾大规模引进pro/e全套系统做轴承。  发表于 2013-8-4 07:04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22 收起 理由
筱羽 + 1 问题描述清楚,显得很专业!
老鹰 + 20
LIAOYAO + 1 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07: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维造型的用途不仅仅是出图,这只是他的用途中的一小点,运动学分析,有限元,cam。都是二维干不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07: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干!光想着靠理论准备就在实际操作中一蹴而就,无异于空中楼阁。

点评

我看完楼主着帖子第一感觉就是楼主在找这么一个完美的规则,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都能涵盖。从我的经历来看,与我边犯错边改正的路子相去甚远。  发表于 2013-8-4 10:04
我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工作中没有相对固定的师傅,想着说我悬梁刺股,一鼓作气把“500问”倒背如流,然后遇到问题就给它套上一问,就能百试不爽。在我感觉这是行不通的。  发表于 2013-8-4 09:56
没看过“三部曲”要么就是看过忘记了。真有快捷成才,我不用拿着同一本“热处理500问”看3年还觉得有新意。非要说有快捷成才,就是身上偷偷塞本“500问”,追着老师傅,看他干什么就翻书找,不会就问。  发表于 2013-8-4 09:51
你说啥子意思? 你属于“快捷成才三部曲”的哪一部  发表于 2013-8-4 09: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08: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程师常常不需要发明,实际也不需要。
如果你的问题真的是个问题,向相关公司提还能得到奖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09: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都是参数化一条龙了,球标,详细的BOM表清单,标准图框的填写,一张图搞定这些只要2分钟不到,甚至标尺寸也可以自动,只是太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10: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是非常佩服用2D设计的人,只因我们现在用2D可能自己就不太明白是否表达清楚。当然一但体会到了3D设计的好处,也不太愿用2D来设计了。3D最大的好处可以给外行的一些领导看。尤其是对外时。想一想如果领导看了半天的2D但他还没看出个名堂,他是不是更喜欢用3D表达出来的东西!市场决定一切啊!

点评

同意,当2d表达不了时,3d给人一种更直观、更真实的感觉,特别是给客户看的时候,看得懂看不懂才是关键。  发表于 2013-8-4 13: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4 14: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上、Solidworks可以从三维导入CAD二维。只是我喜欢在CAD标注 好看点。

点评

那如果出现设计变更怎么办呢?solidworks里改一遍,然后打开CAD再改一遍吗?  发表于 2013-8-9 22:30
深有体会  发表于 2013-8-5 22: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6-3 15:28 , Processed in 0.080828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