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和人为的因素,我们的工艺技术和工艺人才正面临着巨大的断层和缺口。工艺不同于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实践告诉我们,与其说工艺的基本知识来自于学校,不如说来自于实践,来自于老同志的传帮带。现在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肩上的担子很重,老一代的过早离开工作岗位和现在四、五十岁技术人员的奇缺与先天不足,使得现在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基本上没有得到过老师系统的传帮带,面临着二次创业的困境;以电装工艺为例,四、五十岁的电装工艺人员极少,现在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大部分从事电装工艺的时间极短,只有几年、十来年,他们的身上普遍存在着技术功底差,知识面狭隘,思路不开阔、应变能力差和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如果要他们来带现在二十多岁的新一代,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电气互联技术人才就成了当务之急。怎么解决“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普遍存在技术功底差,知识面狭隘,思路不开阔、应变能力差和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呢?电装工艺的技术问题,有些需要时间、需要实践、需要积累经验,但更主要的是要有“悟性”;工作一辈子思路仍然不开阔,知识面仍然狭隘,应变能力仍然差的人也并不少见。
(1) 关键的问题是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有“激情”,要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这样才会在较快的时间内开拓自己的思路,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垛实自己的技术功底,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有“激情”,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涉及到对电装工艺的理解和认同,涉及到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我认为,虽然搞电装工艺工作的地位并不高,收入也并不高,但总体上来看,我们是在向上发展,我们工艺人员的地位和收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从纵向方面比较。有些同志把工艺人员的收入和电路设计人员的收入比较,这是不确切的,我是学无线电通讯的,从事电装工艺44年,也搞过整机电路工作,我的体会是,从总体上说,与工艺工作相比,电路设计确实要复杂的多,难度要高得多,付出也要大得多;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胜任电路设计工作,而是说即使同样是学电路设计的,是学通讯专业的,也并不一定能直接从事电路设计,而是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市场需求。
我的体会是,与其在电装工艺这个岗位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如在电装工艺这个平台上,抓住机遇,施展我们的才华,作出一番有声有色的事业来,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能出状元”,否则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年龄也一天一天大起来了,人生有几个30岁,整天“与其混混,使人昭昭”,无论对自己,对国家都没有好处。
(2)用创新的精神去做好电装工艺工作
我们老一辈工艺技术专家给工艺下了这么一个定义:“现代化企业必须组织大规模的科研生产,把许多人组织在一起,共同地有计划地进行科研生产,需要设计、制定共同遵守的法规、规定,这种法规和规定就是工艺技术,简称工艺。”对于电子产品而言,电路设计产品的功能,结构设计产品的形态,工艺设计产品的过程。也就是说,工艺工作设计的是过程,它并不直接产生产品实体,工艺工作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法规和规定”上,具体的讲要体现在工艺文件(比如典型工艺规范和装配工艺流程卡等)上。工艺工作可以“循规蹈矩”的做,也可以用创新的精神去做;“循规蹈矩”的去做,领导不会批评你,因为你该做的都做了,并且又很忙;而用创新的精神去做工艺工作,不但同样必须做好“循规蹈矩”工作范围内的事,还需要“与日俱进”,需要创新,要走在设计的前面,走在整机的前面,走在领导的前面,这就会有风险。循规蹈矩”的做法,过去我们老一辈工艺人员中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也都过来了,无非是审审图纸、编编卡片、画画图纸、照顾照顾生产四大步;审图可提可不提,编卡可多可少,画图可简可详,照顾生产可上可下,其伸缩性很大。
但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单纯“循规蹈矩”的做法早已行不通了,在21世纪,如果我们的工艺工作仍然“循规蹈矩”的去做,管理上没有创新点,技术上不去占领制高点,不能“与日俱进”,必将被企业所抛弃,被市场经济所淘汰!这一方面,我们工艺部门是有深刻教训的:
(3)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断开阔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自己的思路,奋实自己的技术功底,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你要想在电装工艺工作有所创新,有所建树,作为年轻人,首先的一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要钻进去,并持之以恒。从工作角度分析,虽然外语绝不可少,电脑知识(包括软件开发应用)也必须扩充,但最重要的是“熟悉”自己的专业和环境。
现在的大学教育,与市场和需求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在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和满足科研生产的需求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缺口,究其原因多种多样;但热衷于培养单一的“高层次”人才,以教设课或师资力量不全,缺乏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科研生产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不泛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针对这些情况,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提出要首先找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员,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对于一个参加工作几年,十来年的年轻人来讲,最重要的是尽快“熟悉”自己的专业和环境。
第一,学习前人的经验
首先,可从学习企业标准着手,再广及国标、国军标、航天、航空标准。标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不但是产品质量的判据,也是工艺人员进行工艺设计、编制装配工艺流程卡的技术依据。其次,要学习装配工艺流程卡“亚卡”,不但要了解装配工艺流程卡怎么编,而且要清楚为什么要这样编,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二,学习各种专业书刊杂志
比如电子工艺技术,印制电路板技术,微组装技术,电子材料学,SMT技术,波峰焊接技术,电路设计工程学,机电设备集成制造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技术,电子设备散热设计技术,电子设备电磁兼容知识,静电防护技术等,广而阅之,精而选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第三,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电子产品展销会
从国内同行业、相关行业同事中、从外商代理人中点点滴滴的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日积月累,必有好处。
第四,尽可能多的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向电路设计人员学习,向工人师傅学习
对于才参加工作或从事工艺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来讲,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是至关重要的。
工艺工作的实践性很强,有着十分明显的服务性质,我们的工艺工作不能“等货上门”,而是要熟悉自己的工作环境;电装工艺“上”要服务于电路设计,要使电路设计有可制造性,“下”要服务于电子装联,使我们的工艺文件有可操作性。
可制造性和可操作性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也不是“异想天开”想出来的,需要深入实践,调查研究。
首先我们要看一看我们的设计人员和工人师傅缺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哪些是属于我们工艺人员职责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的创新就有了来源,就会有灵感。
其次,我们要看一看我们的设计人员和工人师傅在设计和组装中有什么好的经验和方法,我们从工艺角度出发,进行总结、归纳、提炼、上升,把点上的成熟经验变成我们行为的准则,也就是企业标准。
第五,亲自实践,进行工艺试验,尽可能直接掌握每一个工艺参数,尤其是关键工艺参数。
比如,亲自扎一根线扎,亲自做一下元器件引脚成形,亲自焊一块印制电路板,亲自装一根高、低频电缆,亲自涂一下焊膏、亲自贴表面贴装元器件,亲自开回流焊机焊块板子等等;也可坐在设计人员和工人师傅旁边,看他们是如何设计、如何装配的,既学到了实践经验,也融洽了彼此关系。第六,要学一点文学,语言学
虽然我们工艺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毕竟是一门设计专业,21世纪的电装工艺工作已经不可能是单纯的审审图、编编卡、画画图、照顾照顾生产四大步了,我们在技术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第一步就不可能不写论文,我们要进行技术总结不可能不写论文,我们要进行技术交流不可能不写论文;而我们的年轻一代除了技术功底差,知识面狭隘,思路不开阔之外,文学功底及文字表达能力也十分差劲:很多论文思路混乱,条理不清,重点不突出,“口水话”连片,白字不断,整个一篇论文就象在茶馆里吹壳子,摆玄龙门阵,根本不象一个大学生写的作品。
写论文也需要锻炼,要勤看、勤写,要学一点文学,语言学,这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功。我想,如果我们的年轻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激情”,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能够做到上述“学习前人的经验,学习各种专业书刊杂志,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尽可能多的深入科研生产第一线,亲自实践进行工艺试验和学一点文学,语言学”等6条,并持之以恒,就能在电装工艺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