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鬼魅道长 于 2013-3-5 14:16 编辑 . L7 u# a0 y6 D. Z, u2 Y
$ z% D5 D2 z, q2 E: F }
继续
, d, O* r8 H2 y) V( [, L( R7 y" y- v4 R5 S
蛰伏了漫长的岁月后,革命性的发见终于来了。“马斯洛”,一个德国物理学家第一次意识到电子束可以作为熔化钛及其他金属的经济能源,并在1905至1907年制造出了第一台设备。
1 C' l. B/ [; o$ O' D; S) Z5 D4 v$ H5 y: y$ r
此后的数十年间,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了对电子束的研究。这是一些注定会在业界内长久传颂的名字:“郎缪尔”、“柴尔德”、“理查生”、“达旭曼”和“韦勒尔特”调查束流激发的机理;而“布什”、“罗格乌斯基”、“富勒格勒”、“达维生”、“卡布里科”及其他人则进行了电子光学的基础研究。后来,“万·埃德尼”综合了他们的成果,进行了第一次电子束打孔的实验,并与“路勒”一起开展了电子束熔炼和蒸发的研究。
% t/ _5 f, c, m" {! z$ y. [* d1 c% j8 y$ u! d# N9 u
这是一个群星辉煌闪耀的时代,各路英雄纷纷进入这个战场,挥动着剑与盾为自己争取荣耀。但由于大功率真空泵尚未试制成功,他们的光荣有一些遗憾,电子束在工业方面的应用仍然有着极大的限制。3 a9 U0 V; o- g3 c7 e1 T
0 j) F3 h8 }5 F% S. F ?
对玉石长久的磨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1948年,电子束在新材料上的应用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要感谢斯特瓦尔德。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的束源结构,并得到了更大功率的能量源,使电子束真正地成为了一种热能工具。特别是在真空环境下对钟表的宝石轴承、线模打孔,以及对各种金属的焊接、熔炼等试验,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4 x& x; c( y' Y' y* ^* z; q+ L
& S0 p# H2 Q! W7 C
如同一位注定将成长为贵妇的少女,自此,电子束带着尚不成熟的优雅气质,略显青涩而又落落大方地正式登上了工业舞台。1 a/ X- u* ^2 a b3 u! d
% m6 Y- Y: F8 S* {# }$ h l待续。/ n% D: [, l% e4 T% G: M/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