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455|回复: 68

有社友知道这个 光明日报报道的 机床奇人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5 1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鹰毛 于 2013-1-15 15:19 编辑 + ~, t/ l8 C  q# v! g  ~7 r9 M

7 J5 ^7 H2 Z: Z- m  S% z( |6 Q9 O他,一个无职称、无正式项目研究经历的中专生,凭什么承担国家“863”项目,率先闯出了世界先进机床的创新之路?这个疑问,正是国人的普遍问题。
9 ?/ F! a5 }2 w& n+ r9 F8 v  或许,当一个个创新人才从偶然事件成为必然事件之时,就是“钱学森之问”破题之时,就是无数中国梦成就之时。9 ~1 _0 P1 _6 i
  现在想想,去年12月的那场鉴定会只是再一次对潘旭华的肯定。" a. v' w& W3 Z5 D+ X; b" W
  在浙江上虞浙江太阳股份有限公司和春晖集团的工厂里,国内最顶尖的机床专家会聚这里,对潘旭华研制的机床进行鉴定。+ u4 v5 X) n; D+ P, R/ z
  似乎是实力悬殊的开场——
4 t3 r6 U# j9 i' y  英、日的机床外观精致、豪华,潘旭华的设备更像“丑小鸭”;进口设备主要的易消耗品砂轮、磨轮、冷却液都是价格昂贵的国际顶尖产品,而潘旭华的设备易消耗品都是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内产品……
* ]$ s, P* x% t+ h  但,结果令人称奇——4 V0 r! |* l/ X( f- G
  在同样严苛的检测标准和测试条件下,相同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潘旭华机床加工的产品均优于国外最先进同类机床的加工产品。更为关键的是,潘旭华研发的机床,因成本低廉,可同时满足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加工需要。

- \3 y0 w& Z6 F" a9 T
5 z/ l. {/ D' l9 ]- M# f, Y
  那一天,新华社发布了这样的消息:可以掌控万分之一毫米细微移动的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在中国取得突破。
2 E3 T7 @9 [6 L1 Z
! O8 x7 D# g( X# w  ~4 @  Y: o
  此时,“机床奇人”潘旭华已是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这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863”重点项目科技成果,意味着汽车等各类机械设备的发动机有望延长寿命、降低油耗,中国制造的发动机有望第一次“驱动”到国际先进水平。
; x) S, q( y* `  r9 d! Z" b  d
2 m1 m% i/ I/ t+ w7 v' V: A  小老板误打误撞钻研数控机床
* Y- x/ ]+ F# @" H3 ~, C7 B  一个没有专业知识训练的人怎么就误打误撞走进数控机床,还走到前沿?
  s8 i" q: C2 [& g/ d; i, a$ S  其实,在没成为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之前,潘旭华就是一个如魔术般地重叠一体的名字——他是梨耙厂最年轻的技术骨干;他是小镇柳城坐拥千万资产的民企老板;甚至还以“三无人员(无大专以上学历、无职称、无前期立项项目研究经历)”的身份,获得了“863计划”特批“通行证”。
% B! `+ u  X0 k* ~9 O3 |7 g+ J  一路从质疑声中走来。
0 Y( w% _4 I4 |3 ^* X7 j  人们根本不信,他怎么就能拿到审批条件和程序极为严格的国家“863计划”项目?他怎么会拥有近40项机床研究的国家发明专利?
' s, Z( V+ P) V* a" Y  是奇才?
8 Y2 C) e- l+ Y. V- Q  有那么一点儿。1981年,潘旭华中专毕业到梨耙厂,就被同事誉为“能解决任何技术难题的怪才”;1991年,潘旭华发明了特别适合南方水田耕作又省时省力的耕耙犁;1993年,他离职创业。10年后,他创办的南方齿轮厂成为柳城最知名的企业;2004年到2006年,他制造出了高精度的静压导轨,并且居然只花3年时间,把它发展成数控外圆磨床……! B$ @7 |+ q( R3 S3 z
  却也不是。2 M0 y5 V( B, Y  X- D' Q
  潘旭华对机械创新的痴迷程度和专注精神是朋友们皆知的。在无数次失败中,人们看到了他的另一种天赋:从不灰心,立即转换思路,继续执著地往前走。2 r4 x- C1 S: v( z6 x1 a
  他喜欢让机器不断“生长”。在他看来:任何东西都可以无限进化,包括机械设备,因此要始终保持高度的“理性自信”。
1 F. o5 D8 ^- ^, [  正是这种“机械进化论”,让潘旭华在研究过程中,能够不断“偏面掘进”,在搞定静压导轨这个机床的基础后,居然研制出了连他自己原先都想象不出来的各类复杂机床。这与现在许多科研工作者往往先注重设计整体、再关注局部不同。也许这是让潘旭华大获成功的诀窍之一。1 b6 Z$ d. F4 N- I- G6 {! Q
  越来越接近梦想。从柳城到金华到上海到北京;从技术员骨干到专利拥有者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拥有者;从开始研究静压导轨技术,涉足高精度数控机床领域,到研发出世界先进的数控外圆磨床,到研制出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的曲轴、凸轮轴随动磨削机床,使我国高端数控机床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 a) |5 X9 \  h. Q5 t' O' h/ M
  过去,国家“863”计划都是从教授、博士中挑选人才、授予项目。潘旭华有幸成为国家“863”计划打破常规、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的特例。
; E4 a7 H* K2 j& B  比如,分量颇重的“定点指南”,以往只下给一个单位,而那次,破天荒地下给了一个普通人!特批文件下达的过程,前后不到半年时间;而别的“863”项目,从问题提出、论证、答辩,到审批立项,最起码要两年时间。
3 _/ D- C" j% b3 P  这源于他的实力。: |4 a) @1 r& H4 z7 o6 G. [
  上海机床检测中心和国家机床检测中心的两份检测报告,记录了潘旭华发明的液体静压导轨无法让人平静的测试结果。4 _6 k! c! ^5 m1 e( H4 J! a
  看到那一组国际领先的关键测试数据,时任高新技术产业化司司长冯记春、副司长戴国强当即决定,会一会这位“奇才”。因为数据表明,当时的潘旭华已经解决了磨床加工精度的基础问题,而这是国内尚未被攻破的难关。) U4 E- S& x0 b8 P; O# |
  在冯记春的办公室,冯记春、戴国强第一次与潘旭华闭门会谈了45分钟。* B  N  F9 N, y/ A( G; }2 x" v0 Q6 s
  “为什么是在你们‘杨柳镇’做出了世界领先的技术设备?”戴国强脱口而出。由于对这个在机床行业从未听说过的地名很陌生,他把“柳城镇”说成了“杨柳镇”。$ y$ J- _2 f6 @) l6 T! [
  潘旭华没有直接回答,他掏出了自认为能够研制成功的一系列的设备技术清单:叶片磨床、齿轮磨床、随动磨床……: \+ j1 t& i, _0 `3 t! K  ]
  戴国强说:“高精度随动磨床是机床领域最难的技术工艺之一。”
* V! `+ m8 [, k6 H  潘旭华马上说:“如果国家有需要,我就先研制随动磨削机床!”
& I5 K: P- \( J3 w1 n  ~6 x  一直在一旁认真听着的冯记春当即表态:“10天以内,我们派专家来实地了解!”
/ z: U/ o, r3 {( d) ^3 h  一个中专生只用3年时间就搞定了高校和国企科研人员在大型实验室几十年都没研发出来的机床工艺?有的专家根本不信,他们的表示是拒绝。. q% S) h' n8 C& C" e
  第三批专家来了。“思路开阔、方法独到,他能做出世界领先水平的机床!”看完潘旭华研发的东西,专家组组长、北京第二机床厂总工程师陈耀昌这样向科技部汇报此行结果。
. ^  W, p, i/ O7 b  谁的成果好,就相信谁。在和国内多家单位的比拼中,从“相马”到“赛马”的转换中,从特批到授权的过程中,潘旭华得到了一条从未想过的“专用跑道”。
) B9 p- E7 a% @. O  “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即使‘倾家荡产’,碰得‘头破血流’也值。”潘旭华要把“犁耙耕上天”。/ n4 j1 y( [! q# D6 S5 O! j
  倾尽家当,“小作坊”叫板“大系统”
" ~: l  }# E& ]4 y! q  无疑,这就是“门外汉”冲击世界先进、10年比拼100年、“小作坊”叫板“大系统”的艰难逾越。+ Y' r2 s3 m& Y5 X/ ~* _* K
  “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接到他的电话,给我讲解正在攻克的技术难题和机床设计的下一步思路。”员工詹为群说,他知道老板的这些灵感并不是上天恩赐,而是来源于日思夜想。- m! P7 Y1 f& Y) `. r6 I
  “为什么你做得出来,别人做不出来?”这是每一个见到潘旭华的人,都要忍不住反复问的问题。' o1 Y" M9 L- S1 q
  潘旭华清醒地说:“我唯一的优势只是比别人多想一百种方法。有些想法是很荒谬的,但绝不是胡思乱想。而且,想的方法要比试验的方法多10倍以上!”' \( b- T/ Z' C
  他越来越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 N: v' A& s. v) {/ r; p% C  自己的两个工厂先后卖掉了,筹到近5000多万元投入到研发。他失去了每年数百万元的收入,把自己推上了倾其所有搞研发的“华山一条道”。
# I6 D* [. J' C$ d/ F: ]- O
  身边的人不解:“科研型的老板就已少见,为科研敢于倾尽家当的老板压根儿就没见过。”3 P* o! p/ X# E
  “第一代液体静压导轨是老板按书上的原理摸索造出的,第二代几乎改变了书上的模式,第三代则完全颠覆了书本内容。”工厂员工谢陈宝说,他的脑子里就像有个巨大实验室,里面装着无尽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潘旭华说:“所有的图纸都保留在我的脑子里。要使每个零部件组装成一台完整的机床,一是要对机床的所有结构、数据都须烂熟于胸,取用就像计算机一样方便;二是要求设计思路简便优化、逻辑关系十分清晰。”
* t! z' Y/ c+ t: Q" P6 ^  即便拿到国家“863”项目,即便专家一次次地肯定,他依然换不来周围人百分之百的信任。此时,浙江师范大学却对他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尽管“待遇任由本人提出、不限具体目标任务、来去自由”等承诺对他毫无吸引力,但时任校人事处处长的周瑞法连续数月的“软磨硬泡”让他大为感动。
" T: l3 z! W- i5 G7 X  `  潘旭华最终被聘为浙师大特聘教授,学校为他攻克“863”计划项目提供了各种支持,组建科研团队、成立了精密机床研发中心等。; h3 x0 h- t& A/ g" |3 j
  思考,就是他与众不同的标志,他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那份欣喜。走上讲坛,他把“不断试错”的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做、大胆出错”。
1 Q9 [/ B9 F5 [/ j* p  他的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93班周泽斌这样告诉记者:“我还记得那段时间,睡觉前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思考潘老师布置的作业题,原来创新这种东西真的是越想越多的,推翻了一个就会有另一个更成熟的想法冒出来,那种感觉很好。”
2 P8 L; v) L0 z. z, {; v+ ^; P$ N  潘旭华坦言,即使微小的创造发明,其过程都是艰苦卓绝的。
# C2 ^0 ]' U0 p+ S! k2 l  正是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累积成了无穷的勇气和动力,让潘旭华的创造从边缘站到前沿。
3 p. O. W+ H: F1 d
$ t( v- n' s( Z" P5 }1 @2 k9 z(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王小民 陈仁伟)
4 _+ |% R1 J& F* `
: W  |# Y$ M& G7 F  E& A4 R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8微米左右,潘旭华的机床重复定位精度达到了0.6微米,相当于每次用一台起重机操作穿针眼,居然百发百中。7 T5 [! E$ ^, X; a  q% z5 m7 K8 y
" q2 O" L. }; I$ T5 e# d
http://www.zjol.com.cn/05zjol/system/2013/01/08/019072923.shtml5 A. O  |9 K" J
8 E9 \, h1 V& z% G' \7 V- ?/ [
新闻是这么写的 ,我不知道谁的头发有这么细7 ]! i8 ]4 X0 U: [
9 q6 G: z0 N% O* S: {
/ Y7 ~& p7 S, c8 B" F8 s2 ~: G
2 |2 V2 O! C! 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2: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若真的有这样的奇人,我愿裸辞前去投奔!!!不求薪酬!

点评

你去投奔他,你就能成为另一位奇人?还是学学别人做事的方法和精神吧。  发表于 2013-1-20 15:39
发表于 2013-1-15 12: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分之一毫米微进给??
% N" \4 o$ {4 u& M  u$ i8 S8 Y% T
% U+ e3 b7 O8 d& ]6 V我想知道他有高精度恒温室没......
发表于 2013-1-15 12: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母机这玩意,是逐级进化的,手上没有千分之一毫米的东西,绝对做不出万分之一毫米的东西。什么消息都没有突然冒出一个万分之一毫米精度,你懂得.....* f2 G) H4 z  v( l6 F% t* G
& \. Y6 S+ G! G! C4 ]+ s
我觉得又是套取国家项目资金了

点评

同感,有一分便能吹成100分,我觉得是不可轻信  发表于 2013-1-23 08:29
也许真有其人,天才的思维不是我们能理解的  发表于 2013-1-22 13:31
猴子到人的进化 是不可能一夜之间 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 都必须要有其生长的土壤  发表于 2013-1-15 20:51
正解  发表于 2013-1-15 20:50
发表于 2013-1-15 12: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任何国内奇才本人一律相信胡编乱造

点评

这让我想起了CCAV报道的神医什么刚的那个新闻  发表于 2013-1-19 23:05
我有回去翻一下龙芯出道时的新闻报告的冲动  发表于 2013-1-16 11:14
风版主 也觉得这是亩产三万六的新闻??  发表于 2013-1-15 20:52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kenily + 1 鹅也不信,只有历史才有奇人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1-15 12:3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是真的啊
发表于 2013-1-15 12: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是有一定的实力,这确实不假
5 s# K. k/ a+ Y8 X; R% U1 H& C但是否真如报道中那么真实% Q: K, M9 i6 k4 R7 J3 ^% X
不知道9 Z& _9 r8 Z# N& i$ n2 e
你懂的,天朝的报纸,可信度有多少
发表于 2013-1-15 12: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就相信了吧,给你那么多信息,你不相信这个,总该相信那个吧,哈哈……
发表于 2013-1-15 12: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是真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发表于 2013-1-15 13: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新闻的,基本没什么价值,就好比工人挣万元工资一样,个案能说服力吗?国企能成为人才摇篮,那是无数前辈用事实证明的,所以才有说服力。
' G/ r3 x* j7 q. g. V# n+ B" K! p8 ?再者所谓的成本低廉,就是最大的漏洞,怎么可能低廉?为什么要低廉?低廉有什么好处?难道中国人天生自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solo0352 + 1 成本低廉明显是新闻说词,你讲的对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11 19:00 , Processed in 0.08196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