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领导正式任命了,同时第一份工作命令也发出了,要求所有部门正副职领导写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新领导班子的期望。我不想写冠冕堂皇的大话,就写一下我的心里话。
6 e. k7 f3 ~9 C3 y8 ]( S4 W' i3 j2 `5 |9 ?
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机动部门从事设备维修工作,至今已23年了,从未离开过,我所看到的设备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就是年复一年推拉扯皮,共同推卸责任,到大家都没有责任。机动部门从前苏联体制时的一个庞大的、门类齐全,人员众多的要害部门,萎缩成一个可以随时消失的鸡肋部门。我个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计件工资制度,害了中国工业。3 E3 ~. x7 \; L* a
) q9 A2 `/ O1 T7 X$ [, h
这种制度确实提高了生产率,但他对安全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劳动技能的伤害也是最大的。就以本公司为例,生产车间以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设备操作工人,加工工件数量的最大化,就是收入的最大化。为了利益最大化,那么安全生产、设备保养,产品质量,劳动技能的提升,一切都可以成为浮云。原因就是为了生计,没有时间。车间生产和设备管理天天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设备维修部门天天充当着消防队员的角色,疲于奔命,如此恶性循环,最终是没有出路的。
! ?$ P& ]' d) S$ _0 ?7 e) m% u2 M7 \! X4 b
设备管理是保证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生产和设备保养并不矛盾,现代生产与设备管理是全员参与管理( “TPM”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它不是某一部门的事,从最高管理者至第一线从业人员全体参加。改变当前的事后维修为预防维修,以设备全体生命周期为对象,追求零故障,防止事故发生,协助生产车间发挥设备效率最大化,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 q" f5 I# F) n' N2 n/ f+ @
/ k, q; G8 w' H, M7 D$ X2 w/ M8 `设备就好比是一个人,在工作时也要自己注意保养身体,我们不能因为要挣钱,而去透支生命,等到生病,才去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合算的。( w8 C( l. a9 D. w
* a) Y! O4 q# G, t我们不缺制度,缺的是怎么能调动工人积极性,使操作者真心去爱护设备、保养设备、使用设备。使设备维修人员自觉提高工作技能,主动协助设备操作者去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率。
, b9 K8 X" g, m9 b
' i5 c6 W4 t; U1 D# }9 x6 s) g5 i设备管理部门有一个很尴尬事情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所有的领导都说机电维修人员闲的时间越多,我越高兴,说明设备管理的好。但要机电维修人员真的闲的很,又有几个领导心里高兴。在现有管理模式下,设备故障的不确定性,使得设备维修人员有时确实很闲,但忙起来又深感人员不够。维修人员的流失,后备人员的缺失,是整个集团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
' y) ^5 S4 W8 @3 l0 Z0 y' [! q9 N) d q, n/ j$ i$ k
我认为困难和机遇是并存的,把设备管理维修当做一个产业去发展,前途是光明的。红轮公司正处在设备更新的前期,我们有大量的旧设备可以去培养设备维修人员(如,购买一台导轨磨床,一些检测设备),从设备大修做起培养新人。同时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对旧设备进行改造,来满足生产。在满足本公司设备维修管理的情况下,进行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据我了解,集团公司没有设备维修人员,其它2个产业公司的维修人员也是青黄不接,大量的数控设备无人维修,如果全靠生产厂家来解决,时间、金钱是他们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承受的。9 B& c# n# f+ m; K( J {, |
4 U! v; f8 L. a5 T/ y1 N" ~4 i6 U1 H
设备外包是机床行业的朝阳产业,也是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不抓住现在这个机遇,发展自己,那么有可能我们有一天就会沦落到被别人外包,处处受制于人,生产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我热爱我的工作,把设备部门建成设备医院为生产保驾护航是我的梦想,如果你说这个想法是好的,企业现在比较困难,等我们有钱了就要向这方面发展,那你就全当我做了一个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