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530|回复: 49

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8 02: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新领导正式任命了,同时第一份工作命令也发出了,要求所有部门正副职领导写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新领导班子的期望。我不想写冠冕堂皇的大话,就写一下我的心里话。
7 R5 D7 |( @, k% K0 h
. A2 {3 Y, t" Q  O$ t5 j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机动部门从事设备维修工作,至今已23年了,从未离开过,我所看到的设备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就是年复一年推拉扯皮,共同推卸责任,到大家都没有责任。机动部门从前苏联体制时的一个庞大的、门类齐全,人员众多的要害部门,萎缩成一个可以随时消失的鸡肋部门。我个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计件工资制度,害了中国工业。( Y  M; ?, G4 S0 y4 A/ U$ E, g, ~
/ U" z1 [$ r+ \1 L
这种制度确实提高了生产率,但他对安全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劳动技能的伤害也是最大的。就以本公司为例,生产车间以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设备操作工人,加工工件数量的最大化,就是收入的最大化。为了利益最大化,那么安全生产、设备保养,产品质量,劳动技能的提升,一切都可以成为浮云。原因就是为了生计,没有时间。车间生产和设备管理天天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设备维修部门天天充当着消防队员的角色,疲于奔命,如此恶性循环,最终是没有出路的。
' S: E- c$ s' A
( B  E  {9 B; l设备管理是保证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生产和设备保养并不矛盾,现代生产与设备管理是全员参与管理( “TPM”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它不是某一部门的事,从最高管理者至第一线从业人员全体参加。改变当前的事后维修为预防维修,以设备全体生命周期为对象,追求零故障,防止事故发生,协助生产车间发挥设备效率最大化,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 e1 L- ?+ T; p. H( j
# @, u; s: G( C. e. l1 r设备就好比是一个人,在工作时也要自己注意保养身体,我们不能因为要挣钱,而去透支生命,等到生病,才去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合算的。% |, x) d0 e) a. E" I2 ^+ Z

3 V0 ^0 Y$ a- m; ^4 P我们不缺制度,缺的是怎么能调动工人积极性,使操作者真心去爱护设备、保养设备、使用设备。使设备维修人员自觉提高工作技能,主动协助设备操作者去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率。
7 n# q9 T/ t0 K. _
" \" \% l6 O2 b7 s设备管理部门有一个很尴尬事情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所有的领导都说机电维修人员闲的时间越多,我越高兴,说明设备管理的好。但要机电维修人员真的闲的很,又有几个领导心里高兴。在现有管理模式下,设备故障的不确定性,使得设备维修人员有时确实很闲,但忙起来又深感人员不够。维修人员的流失,后备人员的缺失,是整个集团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
' m& O0 C$ ^. [
8 y0 J0 o* ?$ G  s! q我认为困难和机遇是并存的,把设备管理维修当做一个产业去发展,前途是光明的。红轮公司正处在设备更新的前期,我们有大量的旧设备可以去培养设备维修人员(如,购买一台导轨磨床,一些检测设备),从设备大修做起培养新人。同时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对旧设备进行改造,来满足生产。在满足本公司设备维修管理的情况下,进行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据我了解,集团公司没有设备维修人员,其它2个产业公司的维修人员也是青黄不接,大量的数控设备无人维修,如果全靠生产厂家来解决,时间、金钱是他们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承受的。. g0 E- t/ b) A: i  o+ Q

+ j  I) }, O7 T' L& j设备外包是机床行业的朝阳产业,也是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不抓住现在这个机遇,发展自己,那么有可能我们有一天就会沦落到被别人外包,处处受制于人,生产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我热爱我的工作,把设备部门建成设备医院为生产保驾护航是我的梦想,如果你说这个想法是好的,企业现在比较困难,等我们有钱了就要向这方面发展,那你就全当我做了一个梦。

点评

前端计件是没错,零件品质关键你们在后端检验做的怎样,有没有绩效考核权 要求工人自己做日常维护也没错,关键是检查维护的人员有没有权利去打分,考核。 每一种制度的设计都要考虑到它的约束力  发表于 2012-8-21 15:3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0 假如都有这样的员工和部门领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0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设备外包这行,目前国内和国外发育得怎么样。我主要说得是机床。据说工程机械这行得外包发展得不错。
& }$ H- G" p% |/ s2 X5 t4 I$ x/ Q: P+ ]1 h
对于特别昂贵的设备,确实应该外包。
3 q9 s, J9 W. v' E
$ o1 K( }. j  q* H; {/ l请楼主有时间多发帖指教。

点评

作为曾经做过设备管理的说一句话,对于特别贵的设备,肯定是外包,但是肯定是原厂厂家,不会是外包公司,没人放得了那个心。  发表于 2012-8-22 09:00
发表于 2012-8-18 07: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  e" F8 O% O7 j* d
建议这样写会比较好点,一开头要写一些 本厂的优点和优势。后面就写楼主上面的文章。0 |1 ^3 K' w; H$ r  u2 b7 J
这样应该会比较好点。2 w' C  Q: D" J- i; X. W/ q' K- I( B: r
发表于 2012-8-18 07: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讲的设备外包是指设备维护及修理外包吧,就像工厂用保安那样。维修人员专业化应该是可行的。

点评

前段时间公司也在和用户探讨整个公司生产设备维修外包的问题。我们不仅提供配件,而且维修和保养。有意向,细节落实还有段路程。新型机电设备越来越多,靠用户自己建立庞大的设备维修队伍越来越困难。  发表于 2012-8-18 14:15
哦,服务外包,不是设备租赁。  发表于 2012-8-18 08:0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8-18 08: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大企业,外资企业都是外包的,他们只专注产品和公司的文化。
" V& t9 S& [( C生产线,生产线维修,工程,建个平台什么的.......有很多公司专门做这种完全没有自己产品,以服务其它公司为宗旨的公司。
% X$ X+ W% e9 y  h9 Z, |  \, I+ ^2 J" u$ j" w3 D2 x/ Y
至于机床外包我就没听过了。因为大企业一般都没有机床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8-18 09: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一句话触动了我:
+ R+ `2 j4 h5 J我个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计件工资制度,害了中国工业。5 g; ?- i7 b3 Z. I* |
这一点,之前还一直觉得是一种多劳多得的制度,现在比较认同楼主的说法
6 B  `1 a6 R7 P, [, H& h$ [1、生产节拍不能由管理控制,完全由工人水平决定了,工人高兴,可能干的多点,不高兴,可能不干活. f1 I# u0 ?* g7 e0 R2 u, B0 E
2、唯工时论:我靠工时拿钱,没工时的活别找我,因此什么设备保养,什么保洁卫生,甚至产品检测,统统跟我没关系。2 P' t+ ?' r# K; }" j9 q  y
反观非工时制的企业,大家来单位上班就是干活的,按任务要求做,按生产节拍走,该加工时加工,该保养时保养,全在管理人员如何安排。所以以前的国企其实很健全,设备人人爱护,资料保存完整,活动积极参与,现场干净整洁。国人的不自信,盲目跟随,造成的整个行业的倒退。

点评

待遇也没有到位。  发表于 2012-9-1 10:58
大锅饭啊那有什么办法啊,这么大的市场却还有靠老外赏饭吃。。。  发表于 2012-8-21 09:46
我也对这话深有感触。说中要害啊!!!  发表于 2012-8-18 22:51
国企的问题出在领导层,而不是工人这层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8 13:01
发达国家怎么管理工人,有工时制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8 12:59
不记工时,可以让工人把活干的更好,技术会逐步提高。现在好了,大家都要快,质量就差了。  发表于 2012-8-18 10:2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老鹰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8-18 09: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酒 发表于 2012-8-18 09:11
; L" O/ j! D' O8 H/ t' m楼主一句话触动了我:0 g* i( r8 M) |4 Q0 `/ p/ X
我个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计件工资制度,害了中国工业。
1 b# @7 ^, n. F/ }8 s) l& P这一点, ...

1 W! {/ F, W1 g' l关键是生产管理者应该有这个意识,第一要懂,明白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第二要与他的经济利益挂钩,比如他有股份
发表于 2012-8-18 09: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的!
发表于 2012-8-18 10: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机械是现在发展的动力!
发表于 2012-8-18 1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酒 发表于 2012-8-18 09:11 2 d: W& h1 X6 t( _* z
楼主一句话触动了我:
) o% Y. F% C8 O3 A4 }我个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计件工资制度,害了中国工业。
* ~; ^+ ^! d* S/ v3 \这一点, ...

: j; h+ \1 C! I/ A6 L4 ^你的话好模糊啊,到底是工时制好还是计件好啊

点评

都不好那就混了做哈哈~~~批量大计件,批量小工时~~~  发表于 2012-8-21 09:48
工时和计件,叫法不同而已,本质是一样的,比如加工一个零件工时是5个小时,准备工时2个小时,你做10个就是50个小时在加上准备工时一共52个小时然后再把工时换算成钱。计件是加工一个零件给多少钱。都是靠数量。  发表于 2012-8-18 13:49
都不好。  发表于 2012-8-18 13: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3 21:57 , Processed in 0.06600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