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767|回复: 49

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8 02: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天新领导正式任命了,同时第一份工作命令也发出了,要求所有部门正副职领导写对本职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对新领导班子的期望。我不想写冠冕堂皇的大话,就写一下我的心里话。
6 e. k7 f3 ~9 C3 y8 ]( S4 W' i3 j2 `5 |9 ?
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机动部门从事设备维修工作,至今已23年了,从未离开过,我所看到的设备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就是年复一年推拉扯皮,共同推卸责任,到大家都没有责任。机动部门从前苏联体制时的一个庞大的、门类齐全,人员众多的要害部门,萎缩成一个可以随时消失的鸡肋部门。我个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计件工资制度,害了中国工业。3 E3 ~. x7 \; L* a
) q9 A2 `/ O1 T7 X$ [, h
这种制度确实提高了生产率,但他对安全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劳动技能的伤害也是最大的。就以本公司为例,生产车间以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设备操作工人,加工工件数量的最大化,就是收入的最大化。为了利益最大化,那么安全生产、设备保养,产品质量,劳动技能的提升,一切都可以成为浮云。原因就是为了生计,没有时间。车间生产和设备管理天天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设备维修部门天天充当着消防队员的角色,疲于奔命,如此恶性循环,最终是没有出路的。
! ?$ P& ]' d) S$ _0 ?7 e) m% u2 M7 \! X4 b
设备管理是保证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生产和设备保养并不矛盾,现代生产与设备管理是全员参与管理( “TPM”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它不是某一部门的事,从最高管理者至第一线从业人员全体参加。改变当前的事后维修为预防维修,以设备全体生命周期为对象,追求零故障,防止事故发生,协助生产车间发挥设备效率最大化,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 q" f5 I# F) n' N2 n/ f+ @
/ k, q; G8 w' H, M7 D$ X2 w/ M8 `设备就好比是一个人,在工作时也要自己注意保养身体,我们不能因为要挣钱,而去透支生命,等到生病,才去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合算的。( w8 C( l. a9 D. w

* a) Y! O4 q# G, t我们不缺制度,缺的是怎么能调动工人积极性,使操作者真心去爱护设备、保养设备、使用设备。使设备维修人员自觉提高工作技能,主动协助设备操作者去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率。
, b9 K8 X" g, m9 b
' i5 c6 W4 t; U1 D# }9 x6 s) g5 i设备管理部门有一个很尴尬事情一直在困扰着我们,所有的领导都说机电维修人员闲的时间越多,我越高兴,说明设备管理的好。但要机电维修人员真的闲的很,又有几个领导心里高兴。在现有管理模式下,设备故障的不确定性,使得设备维修人员有时确实很闲,但忙起来又深感人员不够。维修人员的流失,后备人员的缺失,是整个集团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
' y) ^5 S4 W8 @3 l0 Z0 y' [! q9 N) d  q, n/ j$ i$ k
我认为困难和机遇是并存的,把设备管理维修当做一个产业去发展,前途是光明的。红轮公司正处在设备更新的前期,我们有大量的旧设备可以去培养设备维修人员(如,购买一台导轨磨床,一些检测设备),从设备大修做起培养新人。同时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对旧设备进行改造,来满足生产。在满足本公司设备维修管理的情况下,进行设备维修管理外包。据我了解,集团公司没有设备维修人员,其它2个产业公司的维修人员也是青黄不接,大量的数控设备无人维修,如果全靠生产厂家来解决,时间、金钱是他们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承受的。9 B& c# n# f+ m; K( J  {, |
4 U! v; f8 L. a5 T/ y1 N" ~4 i6 U1 H
设备外包是机床行业的朝阳产业,也是发展方向,如果我们不抓住现在这个机遇,发展自己,那么有可能我们有一天就会沦落到被别人外包,处处受制于人,生产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我热爱我的工作,把设备部门建成设备医院为生产保驾护航是我的梦想,如果你说这个想法是好的,企业现在比较困难,等我们有钱了就要向这方面发展,那你就全当我做了一个梦。

点评

前端计件是没错,零件品质关键你们在后端检验做的怎样,有没有绩效考核权 要求工人自己做日常维护也没错,关键是检查维护的人员有没有权利去打分,考核。 每一种制度的设计都要考虑到它的约束力  发表于 2012-8-21 15:3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0 假如都有这样的员工和部门领导。。。。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0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设备外包这行,目前国内和国外发育得怎么样。我主要说得是机床。据说工程机械这行得外包发展得不错。7 Q/ t5 r: t2 F+ g& I; t' K* x* ]4 y

$ G" W' z2 i' R8 L0 b! G1 N对于特别昂贵的设备,确实应该外包。/ T; {6 ]8 v# x9 J2 r, F5 z

; f" ^0 L8 @4 }2 b6 {请楼主有时间多发帖指教。

点评

作为曾经做过设备管理的说一句话,对于特别贵的设备,肯定是外包,但是肯定是原厂厂家,不会是外包公司,没人放得了那个心。  发表于 2012-8-22 09: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07: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
/ \6 L1 Y! \" S  q3 d# F  u建议这样写会比较好点,一开头要写一些 本厂的优点和优势。后面就写楼主上面的文章。4 q9 v  L& U. e; b  I9 U; y
这样应该会比较好点。
% b& m, }, k* X8 `# b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07: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讲的设备外包是指设备维护及修理外包吧,就像工厂用保安那样。维修人员专业化应该是可行的。

点评

前段时间公司也在和用户探讨整个公司生产设备维修外包的问题。我们不仅提供配件,而且维修和保养。有意向,细节落实还有段路程。新型机电设备越来越多,靠用户自己建立庞大的设备维修队伍越来越困难。  发表于 2012-8-18 14:15
哦,服务外包,不是设备租赁。  发表于 2012-8-18 08:0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08: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大企业,外资企业都是外包的,他们只专注产品和公司的文化。  e5 U& ~) \# t4 z
生产线,生产线维修,工程,建个平台什么的.......有很多公司专门做这种完全没有自己产品,以服务其它公司为宗旨的公司。
' r& x$ }  u# O: u5 p9 D. g& q* y  s9 f% z
至于机床外包我就没听过了。因为大企业一般都没有机床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老鹰 + 10 思想深刻,见多识广!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09: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一句话触动了我:
- S  q1 K; L$ [: h- s+ ~我个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计件工资制度,害了中国工业。
/ e4 T. m: u: ^: ^% c) u8 q这一点,之前还一直觉得是一种多劳多得的制度,现在比较认同楼主的说法
0 ]8 g/ A9 N! \! K  L1、生产节拍不能由管理控制,完全由工人水平决定了,工人高兴,可能干的多点,不高兴,可能不干活- X+ ?/ l: ]' w& W
2、唯工时论:我靠工时拿钱,没工时的活别找我,因此什么设备保养,什么保洁卫生,甚至产品检测,统统跟我没关系。/ L( J8 W0 R' h* s9 w% e3 U2 l* t
反观非工时制的企业,大家来单位上班就是干活的,按任务要求做,按生产节拍走,该加工时加工,该保养时保养,全在管理人员如何安排。所以以前的国企其实很健全,设备人人爱护,资料保存完整,活动积极参与,现场干净整洁。国人的不自信,盲目跟随,造成的整个行业的倒退。

点评

待遇也没有到位。  发表于 2012-9-1 10:58
大锅饭啊那有什么办法啊,这么大的市场却还有靠老外赏饭吃。。。  发表于 2012-8-21 09:46
我也对这话深有感触。说中要害啊!!!  发表于 2012-8-18 22:51
国企的问题出在领导层,而不是工人这层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8 13:01
发达国家怎么管理工人,有工时制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8-18 12:59
不记工时,可以让工人把活干的更好,技术会逐步提高。现在好了,大家都要快,质量就差了。  发表于 2012-8-18 10:2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老鹰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09: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酒 发表于 2012-8-18 09:11 ' W. I: R  [% W+ |* ?9 Y( t  V& g
楼主一句话触动了我:$ o! k3 y) Q2 i# P. {- M
我个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计件工资制度,害了中国工业。
& T  b, o, z- S& A3 Q  E) u这一点, ...

/ V. t# D! {0 ~+ L关键是生产管理者应该有这个意识,第一要懂,明白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第二要与他的经济利益挂钩,比如他有股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09: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10: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机械是现在发展的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8-18 1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酒 发表于 2012-8-18 09:11
7 a6 S: F0 Z: R  k楼主一句话触动了我:5 `: p; M0 W8 _! P2 a! q9 h
我个人认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引进的计件工资制度,害了中国工业。5 Y& D4 f# X' _" F! V
这一点, ...
1 q! |1 k9 A+ a8 M
你的话好模糊啊,到底是工时制好还是计件好啊

点评

都不好那就混了做哈哈~~~批量大计件,批量小工时~~~  发表于 2012-8-21 09:48
工时和计件,叫法不同而已,本质是一样的,比如加工一个零件工时是5个小时,准备工时2个小时,你做10个就是50个小时在加上准备工时一共52个小时然后再把工时换算成钱。计件是加工一个零件给多少钱。都是靠数量。  发表于 2012-8-18 13:49
都不好。  发表于 2012-8-18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5-3 20:09 , Processed in 0.0704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