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韦编三绝 于 2012-5-9 08:46 编辑
% ^+ M- }% |2 M% l+ t6 {
0 Y7 x+ N2 m5 R& C* P' j 偶然看到这个帖子,说的是螺栓受力情况分析:
7 n1 _) l, Y( f- }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0472&extra=page%3D28 R% k# _6 X/ D I: k" T
看了一下,怎么都感觉似曾相识。搜索了好久,原来此贴所言亦与此理相合:# ~) Z3 K7 K5 |3 P/ E' c# Z3 |
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748
% {' F4 i' D Y! o9 O) E* _5 B4 a 奇怪的是,后面这个帖子,我粗粗看一遍时竟然没什么感觉。不禁哀叹,做技术的人真是辛苦啊,看贴时若不聚精会神,简直跟没看一样……- O2 T( Y& ]( ?( a& p* Y, @5 V1 n/ |
敝人琢磨良久,就这种问题,突然想到一个比喻,在此不揣鄙陋,野人献曝,以免大家再费力的去思考。比喻如下:( V' r/ d+ x9 L( [
你跟另一人,两人抬着个东西走路,这个东西重100公斤,两个人抬,每人肩膀上吃力50公斤。这时你突然感觉肩膀酸痛,有点吃不消,就喊我来帮你换肩。这时那另一人就说了,说你俩换肩要轻柔点啊,我这肩膀也酸痛,可受不起大起大落啊,给我稳住50公斤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的来了,我俩打着号子,说声“着”,我肩膀就吃上10公斤,而你则剩下40,再喊一声“着”,我吃力20,你则剩下30,就这么一步步下去,我吃力50,你就彻底放松了。7 m% H3 S3 _& D: @' h0 P6 X
这个比喻到这儿呢,只说了一半,还有关键的地方没说。那就是你的肩膀呢,特硬,轻身站着的时候,肩膀高1.6m,担50公斤的时候就变成1.5999m了,差别肉眼不可见,可见有多硬。敝人肩膀就有点软了,轻身的时候高1.7m,担50公斤的时候就变成1.6m了,可见多软。换肩的时候呢,敝人是半蹲着切入位置,到位后往起扛力,一边扛这肩膀一边就下榻,等到扛起的时候就塌了10公分,刚好1.6m,而你呢站着纹丝不动,肩膀高低肉眼看不出丝毫变化。这时旁边看热闹的人就笑了,说看你哥俩,共吃50公斤力,每人只合25公斤,你朋友一脸轻松,你却龇牙咧嘴的。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时候咱俩虽然看起来肩膀一样高,且还都挨着扁担,但力却全在我这儿呢,你那肩膀上的力早已悄然卸去。* c( t% C" k' U% C$ \! S$ h- t
呜呼!比喻至此,好不费力。遂有感,不得不发焉,发之如下:
- H# R/ f7 g9 w7 ] 刚体之道,毫发之间,千变万化,不可不察,然而又非久于浸淫其中者可察之也。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为巫医。盖悬壶济世之道,非倾注一生精力而不能精通之也。也许有人会觉得夸张,但当你看到病入膏肓之人,或为至亲,遍医无效,哀哀待终之际,偶遇高手,明辨阴阳,一剂药起死回生的时候,你就会被深深震撼!当你看到先进设备上12厚的钢板,而山寨设备换上35厚的却依然折断,且并非从焊缝而是从钢板本身中间折断的时候,你也会被震撼!这个社会,不能光靠碌碌之辈,还是真正需要技艺精湛的高人的,不管他们如何籍籍无名。
8 e2 x: Q; [/ p5 @$ ~# R: i8 d 也许,溜须钻营,能让作为个体的你我一辈子顺利度过,且顺风顺水,但若整个社会的人都向往这样的话,那是不行的。也许大家都这样做,能让泡沫暂时浮起,但到那大雪压顶之际,国家之屋宇,又何来真正栋梁以支撑!+ q8 m! l$ [) a- `!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