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阿松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0 10: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有没有3960的标准啊?英语版的
发表于 2006-11-10 15: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看到这个帖很久了.' S. g- D9 T! j3 R, r- {
前一段时间一直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没有细心的研究这个问题.
4 e5 `4 b- D, d: @  @: B/ `/ E0 m最近比较轻松,今天有看到这个,就好好看了一下.1 U* l- l$ V7 X. |: t  P& K
刚才找了一个斜齿轮好好看看,阿松说的问题的确是存在的.* ]0 Y4 t& _, p( F/ b7 v% @  ]# y. b
如果只是考虑钢球接受测量的力的话,那两个球肯定是不在一个端面上的.
3 P: O2 `4 i8 a2 O你对这个问题研究的很细致啊,老兄!& ~4 z- V/ _" W
你给出的理论公式我还没有看,这个需要时间.我想你既然能发现这个问题,以你的研究问题的精神,应当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b/ u+ U" W# O; v3 A6 ]
我想说的是,在实际的使用中你的公式并没有标准中给出的好用.
# o. I( s# d' Q  e  C在生产的实际测量中,利用专用检具很容易找到在一个端截面上的两个球的.就是你上边提到的.
4 W- h; B. O1 b9 \* }4 ]反而是你要求的位置是很难找到的.; H$ k9 L# S7 K  A
你说呢?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0 20: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对于量球来说,确实是我的位置不好找。用量棒的话,就好找了。
; J: G8 U8 q$ r5 f! {- O7 j' s如果量棒的测量点和在齿廓上的受力点是同一端面的话,应该和用量球是一样的了。
3 \9 A% x4 B/ p) ]+ s我还没有在实际中得到验证,有一次加工一个螺旋角是20度的齿轮,分别测公法线和跨棒距,两数据还是对应不起来。
( p) @. r( Z% X9 K) U& d! a我的帖子能引起你那么长时间的关注,我这里谢谢了。
发表于 2006-11-12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第8楼说“跨棒距是测量齿厚的比测量公法线精度更高的方法”,理由何在?
发表于 2006-11-13 13: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替8楼解释一下.

- t, v' f7 H& Z. y! v

1.跨棒距(即M值)测量比使用公法线测量更加符合阿贝原则.

- m/ a- o+ c4 M8 Y! E

2.对于齿厚的变化,M值比公法线更加敏感.一般敏感程度在两倍以上.

8 Y9 N# @' W$ y0 R

3.公法线测量对使用手法的要求更高一些.

6 ~* q4 T% H$ }, N' p# D) V: g

 4.对于有鼓形的斜齿轮,公法线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 g0 X8 V+ _. e/ n2 ]- C) U" r

基于这些原因,现在专业生产齿轮的厂家,对于高精度的齿轮一般使用M值测量,而不使用公法线测量.

& y+ c( w6 ^$ \; ]# i, \6 G6 L

另:

+ [ P3 r) u% u4 F8 p8 r) P: k

1.M值测量对量棒或者专用量具的要求较高,通用性不好.所以小批或者单件制作一般使用公法线测量.

: s; R& ^1 v2 g2 V5 k

2.对于大螺旋角或者齿宽较小的齿轮,有的时候没有办法使用公法线测量,必须使用M值测量.

) M, l) E8 w1 W7 n

3.对于有鼓形的斜齿轮,公法线的测量偏小,宜采用M值测量.

" h, h* y7 w1 c0 N2 h

4.对于短齿,M值测量更方便.

" ]1 |4 a& o. p3 W9 k

5.对于调整过程,工件不便于从机床拿下,使用公法线测量更方便.

; v* [" u; E! `7 f2 [$ N

另:国内老企业习惯使用公法线测量,但是随着精度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设计要求使用M值测量.

t: [" f0 A2 r% u7 C! a: R

个人观点,不见得正确.

发表于 2006-11-20 11: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看到这么多高手的精采论谈,刚入门的我受益了,非常感谢大家.

发表于 2006-11-25 11: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记得上世纪末“川齿科技”上有一篇论文,跨任意齿的跨棒距算法和测量方法。很有趣,同一个齿轮,无论奇偶,跨任意选定齿数两棒间跨棒距可算,齿数少时和量公法线的样子差不多了。有机会找出来看。有助理解通过跨棒距测齿厚的原理。
发表于 2006-11-25 15: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我觉得,测量齿距时跨齿数奇偶都可以啊?可以说一说你是做什么的吗?交个朋友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6 0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27楼说的,完全可以计算出来的。还可以是用不同直径量棒得的跨棒距。
% Z4 V, [7 ^! A( K0 i
( g# W" v& V, x2 l! Q; y/ @3 K! ^楼上的,跨棒距奇偶不可以嘛?你是想说用公法线不论奇偶公式一样吧?
发表于 2007-9-4 1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关于奇数齿螺旋圆柱渐开线齿轮跨棒距的理解(原创)

请教楼主:您说rM是量棒中心轴到齿轮轴线的距离,我今天有个法国客户传给我一个参数是这样写的
2 i; [" A/ L4 |RM:900~1200N/MM(平方毫米怎么打?),按单位应该是转矩,前面RM不知道怎么解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16 23:05 , Processed in 0.07731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