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新的传感器,他们计划将其部署在一个全球监测系统中,以便更好地观察全球海洋发生的变化。% _, } _7 i( P y# y! x* }2 T
. h/ C+ a+ |2 d @; w7 I7 e德国亥姆霍兹市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Karen Wiltshire表示:“在某些方面,我们对于海洋的了解还不如对火星的了解多,尽管前者支配着从区域气候到经济的一切事物。”8 V0 X7 J3 H# ^
% d. c. S O5 u3 i9 w1 M
作为全球海洋观测伙伴关系(POGO)主席,1月25日,Wiltshire在于日本东京举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测方案。之后POGO将召开年会,届时将有全球40家海洋机构参会。其目标是在2030年建成一套新的全球海洋监测系统。6 w; D& T! j6 ^% {: a* D. g
4 C" h: q( _5 s! @. b6 J+ G0 b7 F- P L
自1999年成立以来,POGO已经协调了约2万个自动探测器——被称为Argo浮标——的全球部署,该浮标能够收集温度、盐度和流速数据。其中的10%还携带了氧传感器。7 Z9 \" v( Z( y9 n7 D8 U
5 F" v! n6 L! I# `9 ?* m
这些探测器随着水层在2000米的深度范围内起起落落,并且在处于水面时通过上行链路传输数据。公众在24小时之内便能够获得相关数据。该探测器大约能够使用两年,目前有4000个探测器依然很活跃。, F# s8 k- d! e: ?+ S
9 \- i0 c* k4 e2 L研究人员表示,尽管Argo已然改变了海洋观测,但他们有迫切的需求获得更多且更好的数据。
Z: _ D0 T6 T3 n% m$ G+ B. s
5 q' @( U3 V5 ?- {8 X5 q# s* n& n英国国家海洋中心执行董事Ed Hill表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已经变得停滞不前;在这种速度下是实现不了想要的进展的。”他强调,除了添加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容量之外,科学家还需要监测深度大于2000米的海洋中的碳储存以及可能的温度升高情况。
5 x' C# v- _% Y' z . M$ j+ ^3 q1 L0 d; I1 w2 i
东京市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机构研究执行主任Yoshihisa Shirayama表示:“例如,测量叶绿素会向你提供有多少生物活性正在发生的信息,并最终了解海洋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更多信息。”# g6 ~+ r" W; H& Z7 U W% E
$ s1 B, I9 K# C, j8 H/ F; o为了收集这些信息,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传感器以测量海水中的碳含量、酸度、营养物质浓度,例如硝酸盐和磷,甚至收集基因组数据。" t& S5 r* j! v& I
( O9 i' H0 {1 l# @0 F9 m. G' A
新一代的传感器可以适用于多种平台,包括沿海系泊设备、当前的浮标、海底网络电缆、石油钻机和船舶。光学传感器可以安装在船舶上,例如能够确定海水颜色,从而反映处于食物链底部的微藻活性;而检查彩色卫星的观测结果,则能够支持在一个特定海洋区域发生了什么的推断。' F: z- ?1 k& k2 c
) S r5 l8 k5 {' J. cWiltshire说:“你用一个小装置测量的距离越远,你需要校准卫星数据的信息就越多。”5 i Z& k! a& e0 w& q, C- o
: f* @& S% ~; S3 A, p9 T其中一些传感器已经在运行并正在逐步投入使用。其他一些传感器,例如酸度传感器如今还只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利用这些技术,科学家不必再采集一桶桶的海水。”Hill说。
- i+ E( Z+ g- F * Q7 b* e4 F, O7 u0 g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现实,它是必需的。”Wiltshire说,“这对于我们这颗行星是绝对必要的。”+ O" e9 x2 a* F7 W
- k% Y! l; z6 H9 g) H9 OArgo计划又称“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是由美国等国家的大气、海洋科学家于1998年推出的一个全球海洋观测试验项目,构想用3年至4年时间(2000年至2003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个卫星跟踪浮标,总计为3000个,组成一个庞大的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旨在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盐度剖面资料,以提高气候预报的精度,有效防御全球日益严重的气候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威胁,被誉为“海洋观测手段的一场革命”。( F7 N0 i* a/ V6 [: z, A R,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