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现在经济不景气,但市场还是很繁荣?& I4 N! Z0 Y' n6 p8 ~4 [3 z, F# \: \
来源/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 [" N, D+ G- e, {) Q7 ~作者/人神共奋6 |! ]7 x6 h4 a3 t
* `. V# E7 P# E8 F( i: D
3 q6 f0 d7 v* @' i5 ]$ p1/ 买买买才是经济发展的王道# {5 J5 B' u4 w% Q* V+ a9 K( N2 M
& I% r& E# I$ K
前几天吃饭,席间有长辈问我:“为什么都说现在经济不景气,但市场还是很繁荣?”- B0 n C6 A) J o
- q9 y. K6 P1 \: N8 p1 Z* C$ y# }我试图用很多宏观数据证明经济有多么不好,但结果是他们更糊涂了。宏观经济的各种复杂的、自相矛盾的数据指标,常常会把人带到沟里去。所以这篇讲宏观经济的文章,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从微观可感知的东西讲宏观,不用任何经济数据,也尽量不用经济术语。4 [& F, x- F% y
) I5 S; y5 ~5 h% i j+ K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合起来叫一个“经济周期”。普通人想要理解经济周期,可以从产业这个接触比较多的角度入手。/ z2 D1 s/ c7 E8 }6 _- V
( e0 F) M3 |9 ]" S首先我们把产业分成三大类,不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分法,而是下游产业、中游产业和上游产业,这才是造成经济周期的微观原因。# e; ?* E0 _2 S+ B) j
9 o. K& R0 K3 j9 M4 T2 D# S* d1 {1 d下游产业都是大家最熟悉的消费品行业,你去买衣服,做衣服的服装厂、卖衣服的店都是下游产业。包括衣(服装)食(食品饮料)住(房地产)行(汽车),还有消费电子、家电家居、餐饮零售、娱乐教育、宾馆旅游等等。- h2 |3 t. J/ g9 w, p
3 I2 |- U! i9 ~( m G. b
这些衣服是哪儿来的呢?中游行业。产生面料的纺织厂,批发市场、产生缝纫机的纺织设备厂都是中游产业,中游的产业是指为下游产业提供原材料、机器设备的行业。 & D& C; N* E: _3 A1 [+ A
" f D2 q4 H/ W/ [
中游的产业又需要上游产业提供原料,像面料的上游就是化纤,还包括石油石化、钢铁建材、矿业农业、电力煤炭等等行业。4 e1 T4 G& W8 ~8 R
# a5 q$ f3 Y# |& q1 x, F
这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完整的产业链:消费需求是由下游向上游传递,产品供给从上游向下游传递。) B7 a4 z! N( _9 F
" G8 j% b/ V9 e; H# z ?* M) f( ]$ F3 D
' `: N/ j- O1 C+ r. x所以说,消费需求是最大的经济增长动力,买买买才是经济发展的王道。2008年以前,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健康正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它是由真实的下游消费需求推动的。" O8 v5 d/ |& l0 a: q
7 @; b5 u2 C; l$ P当时的下游需求有三大块:第一个是国民收入的提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随着收入提高,整个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也越来越丰富;第二个是出口,也就是国外的消费需求,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全球产业链,成为产业门类最丰富的国家,没有之一。第三块是国家在教育医疗文化交通基建方面的投入,可以看成是国家替老百姓“消费”。此外还有一个变量:科技发展。网络新经济,创造出的新需求。
# _* t+ c& I6 D( O4 h; c# U# U* T( F. w0 ]/ a* n/ G" |' S
大家可能要问:“需求的增长”从下游传递到上游,看上去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为什么会产生“有时增长、有时衰退”的经济周期呢?因为还有一样东西影响着“需求信息的传递”:人的预期——从好的角度讲,叫“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从坏的角度讲,那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Z# K' N3 d( E u' r/ B4 Q
5 ?+ \" A/ ?4 a, {( a' \- `& N1 @% V- P0 r. |2 f+ E7 A
2/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 h3 I& |6 l U7 `$ J1 p4 }/ D$ S4 }# h: g i
前面我们都是就事论事,但漏掉一个重要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光会总结事实,还会据此推测未来。
2 `* x7 G, U. n) u$ ]* a' P3 z) ?: O2 K0 \
王总是一家文具用品公司的CEO,大家知道,文具用品这个东西,消费量很稳定,按理不太会波动。事实也是如此,下游的消费品行业的特点是需求比较稳定,特别是其中的生活必选消费品,其增长速度只跟人口有关。
0 i" l# S* [' d# e
# X3 v3 T/ X F但这个稳定性,到了中游就被打破了。
6 |9 c" X, c. I$ \- j9 R- e8 }1 I# x2 n4 U1 N X E0 K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到店里去买文具时,是不是每次货源都很充足,很少出现买不到的情况?为什么呢?因为王总会提前生产,并要求批发商、经销商备足几个月的货。
9 Q* z9 m S* R$ T) F, z. |' U8 _/ x" o7 J3 \: I2 \+ }
那到底要准备多少货呢?这就是预测了,因为下游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厂商的经验是按往年的增长速度,比如8%,那今年的产能就要扩大10%,留有一定的余地。
/ [( | K; V- D, G. T$ v- X9 D5 P1 V" d. y0 z- Y% N
王总回厂里一看,现有的机器设备厂房支持不了这个新增产能,还要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但固定资产不可能年年投资,此时就要提前预测未来三五年的产能,假如需求每年增长8%,那这次投资的产能扩张可能要放大到50%。
. _6 ~+ ?0 D, E/ M$ j9 R7 G! t7 B( ]
大家可能会想,按需生产就行了,为什么产能总要比需求“放大一点”呢?因为有竞争。
* X) n. p' T# c' f0 T1 k) Z8 [
6 c( |: q0 O7 V5 k, R! X) s7 t8 p O) Q) f文具的需求虽然平稳,但时间分布上却不平衡,开学集中采购文具的时候,如果供货不及时,就会被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所以宁可多生产变成库存,也不能断货。0 g2 R8 S3 N( C$ k9 M
) R4 R9 ~4 A8 y7 [
文具公司把下游的需求“放大”传递到中游的文具制造设备商处,中游厂商也以通常的理由再“放大”到上游的钢铁行业。* p U- ]4 K5 W( f6 b$ M' J8 k
, a5 E, u2 ~' u( |" H上游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投资巨大,工期也长,产能的增长比较慢,常常来不及生产,结果就是“原材料涨价”。而且,这个涨价又受到预期影响,而被进一步放大。比如文具设备制造商明明只需要5000吨钢材,可发现价格一直在涨,那就进一万吨,多的囤起来。
2 ~, s5 n- W) e7 a4 S+ D6 V& w& @5 a; ^& m
0 Q N5 o6 @, ~! P0 M8 g每个中游厂商都这么干,上游材料的价格就涨得更厉害了。如果下游是汽车、电子、家电等等本身需求就有变化的可选消费品,那波动就更大了。$ k+ K+ Z! }" e/ j. b* d
; H d5 Q: Z6 [3 h, h: S* l
上中下游开足马力生产,整个经济一片繁荣。但实际上,我们知道,下游文具的需求并没有超速增长,那么这些多生产出来的设备、产品去哪儿了呢?全变成上中下游的固定资产和存货。
, R& g2 L+ x$ L- u4 _. c: e6 _" C( [4 u9 Y7 q* M R$ s# h+ G% Q: g
存货到了一定时候,有敏感的商家发现卖不动了,就开始低价“清库存”,那么生产就会停止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问题不对,都不敢生产,更不会扩大产能,这时,就会出现经济衰退。
- I0 G6 `% o3 @9 s7 C* D
) {$ J/ b3 k9 L' ^这就是一个“经济增长—经济过热—经济衰退”的周期。
; d3 a* g, x6 z& ~/ h3 o, B6 Y9 f
! o* ~1 a) A9 v# I+ G# j衰退时人人好像末日将至,但实际上,下游消费能力依旧,放在仓库里的文具再过一年也会被卖掉,产能过剩的机器设备早晚都会产能不足,到时候,所有的增长故事都会再来一次,这就是周期。, L* s" \. M9 |3 H7 }; r* N
& ^& @ [; C) e/ f' A; {6 V* _所以,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的“经济高速增长”,其本质只不过是“寅吃卯粮”,把未来的增长提前到现在实现;而经济衰退也不真的衰退,而是“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为此前的“经济增长”还债。
I/ J4 N E& S9 R1 C9 {. O+ t! |' j- O7 v" O
周期的罪魁祸首是“人的非理性预期”,但话说回来,经济没有周期,说明人没有梦想;人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 {0 V. Y* K! D7 o- P
9 W/ x' k, q' U& t; I由预期推动的“经济周期”,幅度也不会太大,本质上还是健康的周期,就像潮水一样,增长是一种“励志”,衰退是一次“洗澡”,而且每一次试错的过程,每一次周期,都有新的产业出现,新的明星企业诞生。$ X: {. f% t% k
2 U: w5 Y/ Z* j1 m! e6 A
所以光有预期,问题不大,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有了另一样东西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人会变成“魔鬼”,经济衰退就有可能从“退潮”变成“海啸”。
* ?- e K. ~. O
" h4 z3 M- j1 ~# e0 _这个东西叫做“金融”。
+ {6 q) {" z' M8 `5 a# F
/ Q* g: p# `/ R5 n5 Q$ x
: C" u: G% |' \: l+ e3/ 银行是如何“变钱”的
& ?& `9 d! O* y K$ q) ?! q5 \% Z9 q v' z+ y7 v
一般人对银行的理解都是这样的:把储户手里的钱吸收进来,再把这些钱借给企业。不光是老百姓这么认为,就连很多银行的人都这么理解。
1 s+ |# w( A1 b5 [
( I; y& G! G7 Q. Y$ b- T4 ^; H0 F这就大错特错了。最简单的证据:如果银行把你存进来的钱,转手借给企业,那么你存在银行的钱是不是应该减少了?但你去查查银行卡里的余额,一分钱都不会少。真相是,银行放贷款的钱,根本不是你存进来的钱。如果不是金融法规的硬性约束,银行根本不需要你的存款也能放贷款。
. j: \$ e$ T; y8 c' \6 \! t' S- F( ^9 k9 f8 ]) J! D1 s& d
那么银行到底哪儿来的钱放贷款呢?答案很魔幻,但却是现代经济高增长的根本原因:钱是银行凭空“变”出来的。
/ g/ y" E4 p6 Y
$ w1 f( y+ c) A; f$ `, v1 y0 V放1千万贷款的过程是这样的:银行会计先在借款账户上增加1千万,再在企业存款账户增加1千万,Bingo!就这么简单,整个国家的钱就凭空多出1千万,企业把这1千万用于进原料买设备,GDP就增长了1千万。
; s0 Q: E# @1 W, x! F& _! `3 |/ r4 `9 d
事出反常必有鬼,钱当然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的,到底是哪里来的呢?答案很简单,贷款都是要还的,这一“还”,一笔存款和一笔贷款变同时消失,财富也就烟消云散了。
. c0 g; J8 P& t
! Y5 W0 J6 R4 d. }4 J) r, L4 \金融变出来的钱不是魔术,仍然是“未来的钱”,仍然是“寅吃卯粮”。3 A- I) Y+ T& {6 `8 X
) o4 m- j5 q) r
你很可能会想,那银行收回贷款的同时再放出来,不就可以一直保留了这笔财富了吗?只要银行不停放贷款,企业就能不停地扩大生产,经济不就能不停增长了吗?4 d* r* u M% H7 D, B
M! Q: O5 Q! A+ K+ A2 X! J但别忘了,前面说过,下游的需求是相对稳定,信贷扩张导致的生产过剩,卖不掉就变成了库存砸在手里,企业不是傻子,才不会乱贷款呢。
8 z8 q6 ?) ]3 z- G% L- ]3 A! |% m } W
; U2 ~( ]# n: ?) u4 N! O正是因为下游消费需求的制约,银行这个魔术师大部分时间都在玩“变兔子”的小把戏,不会轻易“大变活人”。
# W6 m: E6 L# f1 t' d1 I8 ^& L! W/ t+ r+ v; U" F) e
事实上,在预期这一件事上,银行比企业还要理性,银行家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保守,最悲观的人,甚至老是做“晴天借伞,雨天收伞”的事——没办法,银行的收益也就是存贷差,风险却是无限的。
+ L' W. Q: ~" A0 L$ s6 W' T$ B( k1 ]( I1 _
K/ S; U4 N$ g' H( {所以历次经济衰退,都是银行率先反应过来的。1 c( \, J( _ J% ^! G( Y) R
2 l t: [+ v) W+ B7 g2008年,由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银行不再向企业“借伞”,反而纷纷“在暴雨中收伞”,美国企业没钱,就砍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前面说过,企业的产能都是几年前就投资下去的,原材料也是提前备好的,这订单说没就没了。支持增长的三大需求中的“出口”突然消失,美国的金融危机就这么传导到了中国。
' P( F2 T/ j* Z+ p
- E9 Y7 d& [% ^2018的经济不景气,是钝刀子割肉,2008年却是“断崖式的下跌”,今年是困难,十年前是危险。而“危险”历来都会比“困难”更容易让人反应过度。
4 Z( ~# [* O& F' D+ ~- @8 B, A" f& p* Y* t- X4 Z8 Y; V
中国银行家的第一反应当然也是“收伞”,不管你效益好不好,先把贷款收回来再说。因为我不收,别家也要收,这叫“囚徒困境”——哪家银行收得早,就可以减少损失。' z! Q" X! u Q; g8 w. b$ T
0 \8 q" V, K' r但这么一来,引发了债务链,谁都活不了。因为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占的比重太大了,完全靠市场自身的调节,几乎不可能,政府就不得不出手了,全球各国金融主管部门都在干一件事,把银行家拉来,逼他们放贷款。
( ^/ ?. j4 V" {7 j0 L& H
; w6 f# i k/ \9 c别以为只有我们这么干,美联储把各大金融大佬叫来开会,商量政府投资各大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做人质”,不答应不让走,哪有什么“商量”啊。
. ^/ j3 w9 h/ o% E7 z. ?+ O9 w7 m7 K4 l8 ~! `' o7 A4 E" ~9 W% V
中国的银行平时吃的都是“存贷差”这种政策饭,到了国家有危难的时候,自然不能在一旁干看。这就是2008年底,国家撒钱的背景。我们俗称的“四万亿”。今天很多人对这件事不以为然,但当时每个国家都在拼命向市场撒钱,任何反对的经济学家如果自己去做总理,也都会这么干。; w2 y( o) }; f8 w$ _0 q3 s3 o/ q
* G5 x! K" F2 W银行放钱,就是整个经济“加杠杆”的过程,但银行肯放,不代表企业肯要,企业要看到需求,至少也要有预期的需求,出口已经废了,就只剩下居民消费和国家投资了。
7 [" x; |% R1 Z/ Y4 b# U) q
6 p1 S8 k, U( x0 z2 G! l& P既然是国家要求刺激经济,那自然是“你行你先上”,国家投资率先启动。这就是加杠杆的第一步,政府加杠杆。
0 M7 K; h* R, W
+ Y! A" `! v! D. f1 o( h. b+ S: ~, K$ `, z: L
4/ 钱的唯一出路就是房地产& c3 C$ x1 @6 s% C# @# Z7 P
* A$ L9 g3 \# n, W' ?- D
在一般老百姓的心里,国家投资就是国家出钱。可国家哪儿有钱投资啊,财政收入都是有明确用途的。所谓国家投资,一般而言是“国家请客,银行出钱,基建买单”。当时的设想是很好的,这些钱主要投向基础建设。9 S; T9 N& z7 p7 U) [- y5 K3 H
2 E3 R$ M! A7 z% d/ b Z借来的钱也是钱,也可以用来买东西,银行凭空创造了“消费需求”从基建项目流向上游产业链,而钱的一部分也变成工资收入,创造更多消费需求。
& M4 F1 V/ d& g1 Q' f2 D
- Q5 M7 N) z$ F5 a整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马力又全开了,开工就要投资,企业投资就要贷款,别忘了,国家的刀还架在银行的脖子上呢。 ^/ _ P: g; ^2 r$ o
; \2 {$ k0 z2 j! _; X* Z
这就是加杠杆的第二步,企业加杠杆。
' A. K% |; [, ?9 L. j* d A5 B* k9 S9 X% a
6 v; _7 V8 O. O8 {
$ N: E( w# \ W9 M B; _3 Y看上去没毛病,从2009年,经济增速又开始往上,好像走出了危机,但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1 U X& X$ b9 W
! ], K. [9 m8 {# H U' T. X“四万亿”是政府创造“需求”刺激经济,但问题在于,政府的基建是一个特殊的产业,既是下游,又是上游。. t- t1 v; y# g
; U/ E( m4 t# F1 V基建有一定的下游消费产业的属性,比如政府造一个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本质上是政府替市民消费。但基建又有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属性,为什么呢?因为它有一个副产品——土地。. O! t w" y( `
- I( T, J U p$ B6 y
基建的结果之一是城市化,城市化的结果是增加土地的价值,一块荒地,征收价格很便宜,可是“四通一平”,规划了商业、医院、学校、公园等市政项目后,立刻翻十倍、百倍。而土地正是房地产最主要的“原材料”。
* ]6 n8 Y6 F, W7 o" J- `, r9 P9 T+ L
( z, L; ]; C# r$ J; h; H6 L# I" b5 D+ J
" A d4 \! n1 A) i
所以国家投资并没有真正解决需求的问题,就算房地产开发商把房子造好了,在没有卖出去之前,都是“库存”,问题绕来绕去,又回到了原点——消费需求在哪儿?
, A/ k% W( R$ ?) u- M( \ ]: h" |+ F M/ [2 J% o$ _. L/ b6 N4 W5 z
所以我前面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只有需求增长支持的经济增长才是健康的,否则不过是空中楼阁。3 ?2 a2 ?+ r; H' Y4 u
" i& H8 |) M4 i( c' l8 d% Y
消费行业是稳健的,撒不进钱怎么办?可有一个行业除外,正是兼具了消费和投资双重职能的房地产。0 h( Z( o- B" t* a
- }* ]& G1 x2 l9 b8 ^# G而且,2008年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像经济学家预料得那么长期,反而是走了个V字底,从全球到中国,经济恢复比想像的快多了。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钱太多了!
/ W( R5 ], O$ O* p) x; D+ Y, q! |& N$ v( _$ v- v& G2 m5 t
还记得“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吗?任何一个行业稍有机会,热钱就蜂拥而至,又呼啸而去,只留下一地鸡毛。这些钱,任何一个行业的需求都无法承接,最后归属只有一个可能——买房。
% k1 ^' ^) y3 y* k# \0 h) \; ~2 p" |( ~9 Y, X# P& i
2008年以前的房地产,基本上是正常的,增长的动力来自城市化、居民收入增长,以及房改释放的需求。但2008年以后,为了启动这个最大的消费市场,银行魔术师要开始表演“大变活人”了。
9 v. K+ L D Z7 W" p: V& J; o2 E) b; Y4 B7 X4 r6 i1 _! D
) j! W' O" [+ }
5/ “三大杠杆”完美会师3 M6 k7 r! p0 p0 u
" ^' ]* |, D; i6 S
二十年前,曾经流行过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美国老太太年轻时贷款买房,终于在临终前还光了最后一笔贷款;中国老太太存钱买房,终于在临终前存够了钱,拿到了钥匙。, Q) ^& v: l8 V5 G, a1 W% u
. \- @- I( @% R* k# l8 ^: t2 @故事的力量是无穷的,比书里的故事更有力量的,是“发生在您身边的故事”。一套100万的房子,首付三成,贷款70万,你此时的净资产是30万。五年后房价涨一倍到200万,加上还掉的10万,净资产从30万增加到140万。
# N( m0 l" b% _3 o, ^
' p) {" I- P( r) @2 [, p有人说是房价涨得太快,但你要知道五年涨100%,年化收益15%,并不离谱,但加了杠杆就是366%的收益。
% {7 T [/ `8 ^: c- r: Z7 t2 T3 n& s( P# ~
房价涨得再快,发财也还是要依靠银行杠杆来带。哪怕房价涨幅每年只跑平通胀的3-4%,加了杠杆就是10%以上,也足以让这个财富游戏继续玩下去。
& f* L/ Y( \7 p2 ^' {4 D% b! x7 S# `( E) k
财富效应可提升消费信心,以前给孩子买一个文具盒就行了,现在要升级,豪华别墅装文具盒,家里放一个,学校放一个,这就解决了王总和产业链上游的厂家扩大的“产能问题”。
6 G7 U( L" T9 ^! C) Q2 m" C
6 G6 K% W; M$ j虽然它只是“纸上财富”,但也足以吸引后来者效仿。这就样,最后一个杠杆——居民消费杠杆也加上去了,“三大杠杆”完美会师,中国经济终于稳住了。
4 q; `7 @( C1 R
3 ?/ ?' i6 _+ S( z可凡事要回归常识,房子最终还是消费品,而消费的长期增长永远是受人口增长制约的。杠杆是“寅吃卯粮”,房贷也是把未来的房地产消费需求提升实现。
8 n$ d4 m: j Z" v- z, S! t5 j! r& S$ X
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这么简单的道理,国家不会不懂,所以经济前脚启稳,后脚就开始“去杠杆”,不去不行了,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到了不敢看的地步了。
8 y0 U9 `8 i2 n' D, C$ J; C: Y& A# ~) E! M6 Z
去杠杆产生的波动,叠加了经济本身的周期性波动,这才是2018年衰退的主因。) U5 Y4 G7 t! o, @* R6 p7 ]
# \) R$ ~8 K) c3 g“去杠杆”就是逼债,可问题在于,银行变钱时,个个踊跃报名,要收回时,咦,杨白劳呢?
' i$ K- c7 A; @( U2 D0 l1 k0 U3 X) v
W: B+ m0 B- A* L5 B0 _" i' y) W5 U8 Y) S
6/ 谁都不是“杨白劳”! j7 n% T2 o0 F4 t6 S/ ^( ^' y; g
- F9 A& v" H |5 W- S8 D2 _谁是杨白劳?这是去杠杆的首要问题。
7 L8 F* p7 L: A' V' _
# B9 |) C8 ~8 }9 R9 e首先,欠了房贷的人不是杨白劳,房贷是银行真正的优质资产,要真的收回,银行坏账率就要蹭噌噌地往上窜了。而且下手狠了,又伤及人民群众正常的居住需求,只能控制住,慢慢来。2 s# l3 r5 o2 O4 Z! S
9 p+ V3 M, f9 a! C6 ^
其次,政府更不可能是杨白劳。因为贷款已经转给投资公司,连法人代表都换成基层员工。然后手一摊,我哪有什么杠杆。3 n: Q; C& e$ H' c+ [
" T% l+ d" K6 u- y# d8 u( g
当然,账是不可能赖掉的,只是大部分“流动的活钱”都积淀为土地价值,变成了宽阔的道路、便利的市政,空荡荡的园区、空置的商品房这些“暂时的死钱”,等待未来的经济增长去消化后,才能重新变成“流动的活钱”。
) _$ }# Q6 S" c4 N# C- Q
0 f" ^6 q9 \6 @3 [当然,还有一部分土地,确实从房子变成了真正的财富,但问题是它不在“欠钱的人”的手里,欠钱的没钱,有钱的不欠钱,有钱又欠钱的都是银行的财神,你怎么“去杠杆”?, r( b7 l# I5 p/ ]
; w8 S. s+ [/ l% h! f
能够收回来的,就只有企业的杠杆了,但2018年的问题也正是出在这儿。当初放贷款的对象大多是国有企业,但后来不知怎么,降杠杆的光荣使命却落到了民企头上。5 h* r+ _( c$ H* J# X$ g
/ e, X1 t l9 o1 a' v+ ?
看上去是大家一直在讨论的“国进民退”,但实际情况没这么简单。, b6 `& H4 B: Y6 ?: j9 w9 _' X7 `2 O
, _: F0 h* \0 a2008年之前,经济是超常增长的,之后回归常态,但请注意,宏观经济速度的变化的背后,隐藏着微观企业竞争力的改变。
7 E0 a! [3 B1 A F( w/ X! ?
' ]) h3 e4 |& O; B经济高速增长期,新需求大多来自新的细分市场的增量,龙头企业很难顾及这些小的细分市场,中小企业的增长率常常高于大企业,行业趋向分散。而经济常态增长或者衰退期,各行业都进入“你死我活”的存量竞争,龙头企业凭借规模优势,一步步收割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行业趋向集中。
6 D9 E# A3 ]$ N, j
7 N& m) n1 `7 e9 B0 p; `国企经过“抓大放小”的改革,“胜”下的都是“行业巨无霸”,而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企,“大鱼吃小鱼”的存量竞争,反应在中国经济上,就给人以“国进民退”的感觉。再加上近几年有一些对民企不太友好言论,让民营企业家不敢投资实业,纷纷在热钱上打转转,也进一步削弱了民企的竞争力。1 w: J# @( S9 b( c6 u% k
& E7 B: s; }9 e/ h7 U" V
但问题在于,民企是贡献就业的主力,就业决定消费,消费决定增长。民企也不是杨白劳,地位绝无可能削弱,所以,企业“去杠杆”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 |2 t* I: U- U" m7 x2 X0 I- H0 q2 o5 y- l+ E8 L* z8 |
而且,此时的经济周期已经不是2008年以前的周期了,中国经济已经被房地产深度绑架了,而房地产又具有极强的金融投资属性,集齐了“贪婪、愤怒、嫉妒、懒惰……”的人性七宗罪,不是大起就是大落,几乎不可能平稳小步增长。0 L) o# w( M5 L. b9 i: ?
8 g, V* k9 S4 P+ ?5 o( C
更糟糕的是,被房地产绑架的消费者也是有预期的:房价走高,影响到无房者的消费信心;房价走低,又影响到有房者的消费预期,这等于把消费的波动也加大了。消费波动一大,上中游的产业就更大了。
$ a2 j& w- P$ m, u/ |9 x. b) i
6 `! s6 z) t8 [2 w; n从2010年到现在,热钱在不停的流动,但只要你一收,立刻伤及无(民)辜(企),经济数据立刻“死给你看”,吓得不但收回来的钱又重新放出去,还要再赔上一笔“精神损失费”。
! R, Q* S1 Z: v6 G
) o; i* R- ^' M% Q3 F- O( A! G3 u" n8 r. f. a& x+ ]; t+ o
- }' ?2 e: \' v" A5 S6 ?% @. G& M看上去是个死结,难道中国经济就没救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前面说的“经济周期”和“信用财富”的本质上来。8 c. G+ o$ z' E( T
4 [' ]$ g! m3 p: \! D5 R
0 ?+ c& A8 h8 _( U( T
7/ 2019年会更糟吗?9 K( I0 N* x N# |* e
( {- _0 t7 V2 S) Q
前面说了,不管是由非理性预期带来的经济增长,还是由银行创造的财富幻觉,只要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其本质一定是“寅吃卯粮”,用未来的经济潜力,来现实现在的GDP。
& M0 u- s/ c H' |/ c
4 T/ m4 U7 Q- n, V' f/ ~- [( o相应的,所以“经济衰退”常常并非是消费需求衰退,而是“卯还寅账”,还过去过度增长的旧帐。; D. {, P3 L6 [; f
+ T# W% s8 X/ W7 S0 T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去杠杆”,或者说,经济常态增长本身就是在“去杠杆”。以房价为例,只要稳住五年不涨也不跌(其实相当于跌了15-20%),回归居住的本质,不管是居民杠杆,还是政府杠杆,都会明显下降,而对GDP的影响,顶多就是每年一个点,对就业的影响就更小了。
# m+ H0 R/ P/ P7 A0 I) ^' Y; O
' y# D- Z: M+ W现在所谓的“去杠杆”,其实一个是控制新的杠杆,二是部分杠杆过高的行业的结构性的“去杠杆”,只是今年刚好叠加了一个经济衰退的小周期。! ?: S( G6 F; X" q/ W+ R
/ p# J8 ^7 }* G% D1 d6 J4 |
长期而言,要回归常识,回归本质,本质就是消费,只要稳住就业,消费就不会出大问题。
$ q3 r1 V4 n# K' F1 L) }+ r: c
, M$ I5 C5 Y3 N p4 I- u' g插一句嘴,中国经济真正的大麻烦是人口增长放缓,但真正的影响可能还要十几年后才出现。因为人口增长指的是“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后者目前大多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属于消费能力比较弱的一群人,目前前者对消费的拉动远高于后者的消失。4 L) ^1 A. }" s5 T
4 t; z/ {# g& P1 m7 J而且,前面还提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有时是决定性的)外生变量——科技发展,像5G、新能源产业,本质上都在创造人口增长之外的新消费需求。
) q4 K i& ]2 e4 h9 q |# m: l8 q1 B4 r$ l- K
所以说,我个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这次始于2018年的衰退,只是一次比较大的波动而已。
- n! z/ w8 j) j
6 |! }& D* J' A2 K8 {7 r% ~之所以乐观,因为真正吓人的只有“宏观经济数据”,你完全没必要关心这些被预期“污染”的数据——人总是在萧条时谨慎,在过热时狂热,再加上政府为了逆转大家“涨时看涨,跌时看跌”的预期而进行的“平衡调节”,经济数据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2 J5 Q) U0 [7 ?% [1 O$ X
) K: k5 _& r* H, x" R; Y$ m6 ?我的乐观来源于身边的微观信息:一部分人在甩卖房子,但更多的人也准备入手;虽然手机、汽车没以前卖得好,但网红食品排的队还是那么长;酒店少了一些商旅客户,但出国旅游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虚高的药价、骗人的保健品、K12过度教育等 “久治不愈的消费毒瘤”正在被一波波“清算”,其中释放的消费力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 W& ?8 X# C, ?+ ~" _' g7 c; `, F
* ~1 D: ~/ ?9 K; w4 R U但也别小看周期,毕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w# Y, }4 X0 C" D+ |; C8 B3 \ I/ d4 ]8 L/ K
有一个笑话,两个人坐电梯到了二十楼,记者问他们是怎么上来的,一个说要不停地跑步,一个说是不停地做俯卧撑就行了。现在这部电梯又下降到起点,那两个人终于认清电梯的本质,骂骂咧咧地准备离开。: A6 v0 G0 t, |( s/ {; M/ C- a5 S
[* w' z7 u5 S+ b" f
这就是经济周期,就像电梯来来回回,只是每一次的乘客都不太一样,唯有认清这个事实的人,才能避开下降的电梯,等到上升的电梯。
- C6 G; l8 `2 O: n
, X O# g% c6 \- l" R! }+ b。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