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6912|回复: 33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9 09: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论坛有点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大多数都看过日本品牌的产品型录吧。没有的可看一下  机械2006 发表的贴子 同步齿形带的选型方法 这一帖子。从这个产品目录大家有什么看法见解,请讨论一下!

     我先谈一点,日本人的细致,从此可见一斑。其机械产品在中国大行起道,与日本人做事细致认真是密不可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9 10: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日本人没有中国人聪明,因此他们在做产品的时候老老实实,一丝不苟.所以做出来的东西经久耐用,
像三菱,富士,欧姆龙,SMC这些产品的质量都可以。
我想我们要学一学这些笨猪的工作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9 10: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日本人工作认真,负责,做产品讲质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力量!要提高产品质量就先学学日本人的诚信精神.中国人的聪明只是会钻空子的小聪明,比较聪明与不聪明是好无意义的,这聪明与不聪明好像只对小孩说的.中国真正能拿出来推动世界机械技术进步产品的有几个?还是老实一点像钉子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试想一个连自己的本份工作都不认真做的职工还有什么可说的!就是他比爱因施坦更聪明也无用啊!人人都很聪明还能生产产品吗?我们的企业就需要大量不够聪明但能干活的职工,不需要小聪明的人,宁要苯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0 22: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关键是要各得其所。日本人普遍是不聪明,但他们恰好安排在不需要聪明的岗位。聪明的日本人在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一样要跳槽。
企业抱怨员工不踏实的话首先要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给了人才适当的空间。有的企业招了大学生,却让大学生作重复性体力劳动,然后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连技校生都不如。这不是大学生做不好这个工作,而是企业选错了适当的人。你和他对本份工作的认识就不一样。你叫爱因施坦来给你当维修工他也未必超过技校生,而且他肯定很不安分。这点不意识清楚,企业永远处在抱怨当中。幸运的是,聪明人永远是少数,需要聪明人的职位永远也是少数,企业的工作首先就是把人才各归其位,尤其是要剔除自以为是的伪人才。不需要能力的职位绝不使用能人(你不要看见大学生普及了,就非招几个大学生来干简单的工作,这是有代价的),需要能力的职位就更重要了,一是他要够格,二是你给他的发挥空间要够大,否则还是留不住。这是谁的错?谁都没有错。这是你一开始选了人就注定的事。如果你使用的不是伪人才,当你抱怨对方不踏实时,先不要着急扣小聪明的帽子,凡事必有原因,你扣上了帽子最后他肯定一走了之。久而久之等到你的手下真的都是忠诚的笨蛋了我想你也未必就高兴。毛主席说得好,自我批评是很重要的。企业要反省自己有没有选对合适的人作合适的事。人才们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以及什么是你该做的事。
大家只是看到了日本人工作认真负责。却似乎没想过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日本人天生血统优良?日本人工作认真负责不是日本人的本性,而是日本企业的用人之道。作为企业家,你不要指望可以招到一个和日本人一样认真负责的人才,你要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用人之道,符合人类本性的道。不认清这一点,你就无法避免的对你的属下失望并且重复自己的过错。很多的民企招了人才,过不了多久人才流失了,企业说什么?这人真是忘恩负义(不踏实,年轻啊)!然后又招人又流失。最后说:我这不是企业啊,我在给竞争对手培养人才啊!就恍然大悟了,但还是没看出来解决办法,没反省。在西方国家(现在咱们这边也有这个倾向)博士生比本科生难找工作得多,就算你要和本科生一样的薪水都不行,为什么,人家知道你能力高,不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干脆就不用你。不是他们怀疑你工作起来会不认真,而是如果你干着本科生的工作拿着本科生的钱还很忠诚还很认真是不正常的,也是无法持久的,这是人的本性(或许有例外但企业不是赌徒)。企业用人要符合人的本性,这就是精髓了。西方管理和日本管理差别很大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各有所长,也就是充分符合本国人民的本性。所以你看美国的,日本的企业在华投资,开始也有失败的,因为他不了解中国人。后来明白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全部了解了。于是策略变成了先改变你的价值观,世界观,然后再实行自己的管理方式,就成功了。中国企业很多也在学习西方,日本,从思维方式到管理方法。难的就是第一步价值观,世界观是很难改的。那些进了外企的,适应能力很强的,适应不了你就要出来。中国企业不能把适应不了美国思维的都赶出去吧。我们要发展自己的用人之道,自己的管理方法。总之这是个方法问题,不是人种问题。日本的认真是好啊,不过你学不过来的。学而不思则罔。学了半天没有效果很迷惘吧?你要思考日本人这个优点的来源。和风细雨说:日本人没有中国人聪明,因此他们在做产品的时候老老实实,一丝不苟。这只是日本的博弈策略之一。针对低端产品的,特别是传统行业。日本有聪明人,不过不适合这类行业,所以就不招,招中等智力的可以取得最佳的平衡。德国人是以严谨著称的,但是他们严谨可绝不是因为他们智力不够高所以不严谨不行呀。德国有德国的方法,不是德国人血统好才严谨的。道是大智慧。老板需要有大智慧才能做成大事。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各位有收获没有,我自己今天思考了这个问题倒是觉得有点收获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0 22: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目标最强的收获可不是一般的大啊,你的总结太精辟了!

老祖宗说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肯定是对的。。日本的图纸,日本人工作态度是很值得学习。。。而最值得学习的是“认真”两个字,工作如果不认真,如果不学会去认真,那前途肯定是暗淡的~

而目标所说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还得肯定是多大的萝卜多大的坑,否则小萝卜下不去,大萝卜不稳或者浪费土(知识)资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1 07:51: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真是太精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1 09: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我儿子现在在日本工作,从他的博客中(http://blog.csdn.net/tonylk),我常常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人的工作敬业精神,我们为什么那么怕日本人,就是因为他们那种认真的精神.
    从我儿子博客中拍摄的大量日本风光照片中,从来看不到一点点随地乱扔的垃圾,我就常常感到那样一种自律的可怕!
   还有很多很多的震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1 09: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华人也可以做到,新加坡就不比日本差。但我们大陆的人太需要这种精神了。我一次问过核科学家王淦昌,他说接触的科学家应该数日本人笨一些,中国人和欧美人感觉智力在一个水平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1 16: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目标最强的分析果然入木三分。
就拿管理的基本常识5S来说吧,5S是来自于日本的管理方法,日本企业称起为治疗企业病的良药。5S到中国,海尔加一项safe,于是就有了6s。5S作为一项日常管理,是一项持续的,永不间断的管理方法。我对其本质的理解是把日常的手边的无秩序状态改变为有秩序状态,以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如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等。其表现多为区域划分,放置不同物料。工作空间干净整洁等。当这种管理被引进到今天多数的国企民企时,这种表面的现象似乎都在做。可真正有没有学到5S的精髓呢?这种持续的永不间断的管理,在我们这里是持续的吗,你有没有听到这样的话“今天是星期五,该做5S了”,这样的5S是什么?不会是大扫除吧。在我的周围,真有这样理解5S的,5S就是打扫卫生。也许你会发笑,但紧跟着什么6 SIGMA, 丰田式管理,目标管理等表面运动又开始了。
毛主席因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领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不是王明之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1 16: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讨论:从产品目录看我们与日本的差距

不能认为日本苯,那是假象,日本人150年在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持之以恒,不懂的东西,明确说不懂,就这点,我们就得学。

试想,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在海上和美国打一仗。

美国人认为15年中日必有一战,不知诸位有何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4-6-8 15:28 , Processed in 0.06060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