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894|回复: 3

​“王安石变法”是怎么被KPI搞死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4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能影响一千年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 a$ b4 X" G5 v  ^( X  r$ `) c
1/6、病急乱投医的宋神宗
* A9 Z+ C& ^( {4 g
3 W8 o! I% d. ]0 Z
公元1067年,19岁的太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
1 b6 b7 t' j" W* B' q
皇帝即位,按例要赏赐群臣,可是很快宰相韩绛就带来一个“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坏消息,自己原来继承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大公司。
; [' r* R6 d2 M$ m1 R9 F
神宗把先帝留下的老臣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既不增税又能增加财政收入?

5 _/ k% x5 [, I6 Z! {6 q
老臣们群策群力,有说“二十年不打仗”的,有说“要对内稳定”的,神宗一听,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说这些道德文章,难怪国家治理不好。

; W% x' A4 W- ~5 S6 m$ D+ l
神宗将目光转向群臣中最德高望重的司马光,这位老臣不慌不忙地说出六个字:“官人、信赏、必罚”。
; O. _1 E1 v; |4 m1 S! j& r' z
神宗失望之余,想到一个人,当时朝野有这么一种说法:“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介甫”就是王安石的字。

1 }" x! ?4 j: V0 Q' N
神宗很快召王安石进京,一场改变帝国命运引发后世无穷争议的变法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 U% [0 n- c$ N7 V6 r/ E
其实,神宗在启用王安石变法之前,本应好好想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宋百姓富足,国家却没什么钱

$ ~& N. C# F: M1 I, R
5 V3 ~  Z# P0 D. T5 s- w

+ i' q6 E! {% y
2/6、“冗员”和“冗兵”
2 M% l  Y4 i0 c9 S, I
如果你是一个公务员,那么最好的年代可能就是在宋朝。因为收入高,宋代官员的收入,是明代同级别官员的五到几十倍。

0 w6 o. V! ?7 {8 \( w" \
不但工资高,官员还特别多;多也就罢了,最糟糕的是,宋实行的是“官、职、差遣”三分离的奇葩制度,形象地说,一个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司司长,实际上干的是农业部养猪司的活儿。

+ F2 u+ B3 B& X* |6 R' x( f& S4 p
结果就是70%的官员领着高薪,却没有工作让他干。
8 u- h7 j. c" f* H# `
财政亏空的另一个原因是军队国家终身包养的“募兵制”,水浒传里的林冲,只不过是个军校教师,生老病死、老婆孩子,所有生活开支都是国家承担。这样的职业军人,神宗即位时有一百四十万,用了80%的财政开支。

" W3 s% U( M' {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制度呢?大家一定听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但这个故事还有另一半:将领的指挥权被剥夺了,那些士兵怎么办呢?遣散回乡?那就是流民,造反怎么办?
2 P7 v; s5 g: W  Q$ V( O
太祖大笔一挥,全部养起来——名为养,实际上是把军人和社会隔离开来。

' k% L5 {. ~7 [( }( o7 z6 p
1067年,本应是北宋的最富足的时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民间的土地开垦面积达到了新高,更重要的是,宋鼓励工商,整个社会经济相当发达,整个国家的财政应该相当于汉武帝即位时“文景之治”后国库极度充裕的情景。
* _  Q; D( X' K  r
所以这次的财政危机,完全是因为“冗员”和“冗兵”,大宋的政治经济,本身的运作还是非常健康的。
+ x5 X* V3 J7 W' d$ N
应对财政危机,中国历朝都有很多“精兵简政”的方法,可以神宗毕竟是年轻人,沉不住气,又太急着用钱了,他支持王安石变法,目标很单纯,要增加财政收入,而完全不管王安石接下来的改革,是一个多么大的坑。
& X  }, R1 N) Z7 b1 ~  L
因为王安石要做的事,如果真的办成了,会在一千多年前,就把中国带进现代财政与金融的国家。

# |/ m+ T8 S! N% a, j( Z

  o9 G& j5 B$ O: K( x; k7 v! y

: d( M$ V6 ?8 q6 ?! |6 @; G# x
3/6、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名臣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q0 J" P5 v' W1 P! P% j; W! S
' Y. h( q0 q0 x3 \: H
如果“穿越”曾经发生过,我高度怀疑王安石是现代某位央行行长“穿越”到宋朝的。
+ o) n. h% T* \1 k6 s
研究财政史起家的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变法”就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的“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就是用国有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使经济总量增加,这不过是现代国家的财政常识。

% ~: D$ J) k+ k5 m. J( K: ]
以青苗法为例,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无钱买种,只能向地主借高利贷。而青苗法就是现在的小额农业信贷,政府自己把国库的余钱以较低的利率借给农民,既增加了国家财政,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 T5 n. t; }! X; Z5 X
穿越过去的王安石,用的是现代人的智慧,而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判断依据是古人的经验——一切以“政府理财”为名,想要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一旦基层官员实行起来,都会变成“苛敛民财、与民争利”的工具。

! Q) q1 U% H' b
3 P, x4 K/ K9 \. n* I! o
在“改革”拥有天然正义的今天,我们都希望王安石赢,但结果却不幸被司马光言中:
. `' W/ b$ l( Q/ S9 |$ f( s
青苗法本义是“农民有需要,政府要提供帮助”,但实施的结果,“放贷额和清收率”变成了“政府官员的KPI”,官员们只好每年把贷款摊派到每一位农民头上,再每人捆绑一个大户担保。偏巧“青苗法”的头几年,年年有灾,年年欠收,结果不是大户破产,就是农民失地,唯有政府财政年年增加。

+ I" C1 G9 s$ O) s, z/ t& _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3 I  T$ M2 Z% Q& |7 l( Z
今天的历史书上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人不当”,但仔细史书,你会发现支持“变法派”官员除了王安石之外,几乎都是善于钻营投机的佞臣,而当时的名臣,如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无一例外都反对变法。

" g% `; M5 v1 C$ H8 }$ t
这就绝不是“用人不当”四个字可以概括的——不是“坏人”支持变法,而是支持变法的都会变成“坏人”。

+ c' d( s$ ~8 R# L2 `2 }' w

/ i/ O3 y( {4 A$ t) f9 X2 V" K" [+ t
4/6、为什么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都是小人?
- J$ y+ I3 z$ ]' S% W9 J1 G
' m) y; Q3 G4 H9 c) X& Y
有一种观点,认为王安石是干实事的人,司马光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思想保守,只会做道德文章,才会用“不与民争利”这种泛泛而谈的空话去否定变法。

) `. g& ^# Y4 D& X! X; \
这种说法就是把“道德文章”和“干实事”对立起来,非常符合“五四”之后,知识界对传统道德的反思。

4 ]  n( M& p* }' y
但“道德文章”真的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说教吗?
( ~- L3 L' _( i0 p
以“百善孝为先”为例,为什么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它当成帝国最重要的道德支柱,还要求皇帝身体力行呢?不是说“孝”比其他的道德更道德,而是因为农耕时代的生产力不足以提供社会福利,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如果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就会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

8 ~/ R6 }5 B# W$ \/ `: j) s& g
农耕经济养活不了太多的官员,农业时代的管理能力也完全不足以统治如此幅员辽阔的帝国,类似“赡养老人”一类“法不责众”的要求,又很难通过法律来强制。统治者只能要求官员先“以德服人”,再让万民效仿,“道德”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统治手段。
6 t/ e! i, l6 @  q  O
这就要求,所有让百姓去遵守的法令,都要在社会广泛认同的儒家道德中找到依据。
9 s' w0 w3 T7 G5 g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对官员的要求,既不是高瞻远瞩,也不是精明算计,而是道德崇高的人。
* T, ?$ ]2 @8 B7 i# q  ]7 S& s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政府官员亲自放债,显然破坏了这一形象,也破坏了王朝的统治根基。
) S% T5 L: a: S6 ~" E& w; d( i3 Q
事实上,历代王朝对官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扰民。
' P7 g; M0 U/ y6 x/ z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认为:欧洲农民习惯粗放耕种,就需要封建领主带领他们抢占土地,所以封建贵族们个个粗鄙不文,孔武有力;中国农民很聪明,擅长靠精耕细作来自给自足,对政府的最低要求只有三个字:别烦我……,不对,是“不扰民”。
6 L# T7 S/ R& l$ Q1 K" }5 e( A
这就是中国百姓与王朝统治者的契约:你只要别来打扰我,也别让外族来打扰我,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能给你交税。这也是汉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注重“休养生息”的原因。

- v4 J1 m) Q* V$ ~! q
不扰民,看似“无为而治”,其深层含义在于“政府的自我约束”。
  V1 M+ C% Q% y9 l$ {7 L) V
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孔子的警告让司马光对这身后的这帮官员们,有了更清醒地认识:当官不过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一旦摆脱了道德的束缚,一旦“见小利”,一旦被KPI缠身,就会表现出惊人的破坏力。
- c) u* J8 A. ?# q# R
而王安石就像一个穿越到宋朝的现代技术官僚,在他看来,有没有人执行,执行人的品质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把这些改革的条文变成一个个指标,强行派发下去,不管能吏廉吏,能完成KPI的就是好吏,最终就能实现他的“变法大业”。
! a+ n/ x; j1 q, v9 c2 J, b
司马光的忧虑终于变成了现实,缺乏道德约束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横行。《水浒传》里的头号大奸臣蔡京,曾经是著名的变法派官员,可一听到司马光复出,五天之内废除了自己管辖区内所有的新法,向司马光报功。可后来支持新法的宋哲宗亲政,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变法派的中坚人物。

3 e* {  a% }6 }" d
当司马光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抬起头时,他对于新法最为担忧的,恐怕还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

1 J8 s4 s( X# z/ g. D

& f2 t2 K7 E% Z& w& B# \
5/6、“王安石变法”是怎么被KPI搞死的?  c$ ~. _  d5 Y* G) g5 z- G
  D' T8 V8 @5 B: _  I) F1 }1 k
王安石本该想到,这场改革最初的支持者宋神宗,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站到他的反面。
1 n) k& Y6 c  I4 s! p; N
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解决财政危机,这个目的很快就达到了,变法没几年,各级官员好像变戏法一样的,把钱变进了国库,也出现汉景帝时钱都堆不下的情况。
/ M5 N; D0 h+ a
财政困难解决了,而新法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还要不要继续支持新法呢?神宗对王安石一会儿任用,一会儿又贬官,就体现了他的矛盾。

$ M) `. e, V2 e$ r8 d
在这场“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帝国官员大分裂中,神宗恐怕要哭笑不得,我就是想多弄俩钱花花,诸位大人何至于此啊。
" F+ I) Z& y9 |& F6 M6 E
而神宗之后的皇帝也同样如此,没钱想到要变法,有钱又要恢复旧法;新帝亲政想要有新气象,就支持新法,搞砸了,想要安抚天下,就下罪己诏恢复旧法。

. ~( |9 K  C* \/ H
这恐怕也是司马光反对变法的重要理由:财政嘛,有时好有时坏,大不了有钱多花点,没钱就省着用,唯有道德是永恒的,怎么能一会儿变法,一会儿又不要变法了呢?皇帝自己钻营投机,还怎么成为官员的楷模?官员个个如狼似虎,还怎么让百姓安份守已?
) O  S" T7 A( V
我在《只要认真搞,没有什么KPI搞不挎的企业》一文中,说过:
) k% X$ L! c2 ~& w4 {: D( L; W
KPI是个好东西,你考核什么,你一定会得到什么;
但KPI又是个坏东西,凡是你不考核的东西,都会成为业绩黑洞。
评论区显然很多人认为我反对KPI,其实并非如此。
) e. t3 w- D& t2 {( ]# A
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不同市场环境中总是要变化的,导致KPI也在不停地变化,如果领导人只盯着KPI,必然一天一个想法,员工无所适从,必然会把工作变成“制造数学的游戏”。
* Q/ w  D. S& ~- G/ d7 o
5 U5 t) ]$ d  ~& C2 e8 O% f: W; W
所以任何KPI考核都必须以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为前提。就像失去了道德的统治,必然产生道德风险一样,抽空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企业管理,要么沦为员工“欺骗”公司的工具,要么变成公司压榨员工的制度。

" ?* e+ k: L1 g, c0 k" X& U7 v( s

0 p, B& @5 I' J" e6 e2 r) E2 ~
本文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按照黄仁宇的说法,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手段落后,不足以以现代金融财政的方法管理帝国的财政。
5 m+ ^8 v0 F& J5 ?$ q
那么到了管理手段很丰富的今天,或者大数据明天,是否可以彻底抛开道德与价值观,直接用数字对整个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呢?

% }  k6 g# \8 u6/6、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 E& w9 f/ w! n) v; a. D! s8 h

' X8 H/ Q6 R  Y4 u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标志着罗斯福新政延伸至农业,其核心的政策就是削减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保护农民利益。

1 S: W! A* o2 _$ ?3 s
其中有一项“农产品无追索贷款计划”,政府以高于市场价预购农民未来的农产品,其实就是小额农业抵押贷款。
" |' f: w( @) b* M* Z& u; o
是不是很熟悉?事实上,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后来说:
& z) t5 k( u& i' f  ^( x
我接任农业部长后,把中国古代农业政治家的实践——“常平仓”引入美国农业立法中。

- w% @0 J9 u6 M8 `5 u0 Z
而青苗法正是宋代的“常平仓”——“常平新法”。1911年,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叫陈焕章的留学生写下了他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里面介绍了中国“常平仓”制度,并重点介绍王安石的改革。

3 F' }6 n8 G+ j+ N
华莱士后来读到了这篇论文,产生把“常平仓”制度引入美国立法的念头。他最终成功了,因为罗斯福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一样,也是财政扩张政策,只是前者有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指导,而后者完全是王安石天才的想法。
5 g9 u0 S: P2 ?; T  ~( h
$ f$ h* a0 a- ?+ h7 F
这可算是王安石变法在一千年后的现代制度下的再次尝试,然而,罗斯福新政实施中的问题也再次证实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比如,我们在政治课本中看到的的“倒牛奶事件”,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 }  q  r7 Y9 U! I
政府通过要求奶农减产保价,但奶牛不管这套,它每天都要挤奶。奶农联盟组织于是开始设路障,禁止奶农销售,逼迫他们倒牛奶。结果引发了奶农间的“偷菜游戏”,大家都想办法把自家的牛奶偷偷卖掉,转而又大肆抢别人家的牛奶倒掉,就是照片上的那一幕
. R! j5 z! H7 G1 `& M
6 l( G: Q4 q1 w% X5 I- K

7 c& d% R/ \7 q" P8 N3 E; ]8 c
当时有一句对农业政策的嘲讽——骡子都知道不能践踏别人的田地。" X$ |* S" C$ a% K7 b* ~: j

" b* d5 v/ a9 C% m4 F
“道德风险”从来不会因为经济发展而消失,人性也不会因为科技管理手段的进步而改变,道德、价值观、文化、宗教信仰……,这些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度,也必然长期存在。
公众号 人神共奋

5 X& Q: S; @! l- j) B5 t: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5-4 16:4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文章,没看明白主题思想。 直说吧,企业怎么管理?
发表于 2018-5-4 19: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了那么多,好像也就分析案例而已
发表于 2018-5-5 1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争相要代表皇上的利益,宋神宗也想把社稷搞得好一点,开始年轻有一股子劲,鼓励变法,随着年龄,阅历渐长,体力渐衰,还是保守一点吧。但是,毕竟,社会还是前进了一大步。
  f0 d* @* K" F# U; d若有人接龙,还可以多讲几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28 10:04 , Processed in 0.06478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