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什么能影响一千年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 w% d ?; M2 C! ]- t
1/6、病急乱投医的宋神宗0 j: l; @" `6 Y, V; @& f9 x z. h2 o
3 R" D" s) y3 p$ H6 C5 X/ Z
公元1067年,19岁的太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
" h k* O5 r; D1 l2 G! O- g
皇帝即位,按例要赏赐群臣,可是很快宰相韩绛就带来一个“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的坏消息,自己原来继承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大公司。
6 A7 N8 `; u0 h% x, v6 u: l* o
神宗把先帝留下的老臣们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既不增税又能增加财政收入? * C+ y. ~' B/ B R7 f' M
老臣们群策群力,有说“二十年不打仗”的,有说“要对内稳定”的,神宗一听,日子都过不下去了,还说这些道德文章,难怪国家治理不好。
2 r, z J1 [$ C. J8 A
神宗将目光转向群臣中最德高望重的司马光,这位老臣不慌不忙地说出六个字:“官人、信赏、必罚”。
0 M8 E# t1 q! H3 ]
神宗失望之余,想到一个人,当时朝野有这么一种说法:“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介甫”就是王安石的字。
4 _" q% D! Y2 @9 C8 ?
神宗很快召王安石进京,一场改变帝国命运引发后世无穷争议的变法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 a$ a, f4 D* v& O9 J
其实,神宗在启用王安石变法之前,本应好好想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宋百姓富足,国家却没什么钱?
7 ^2 p. m5 k) q# s( J7 m
' ]1 @ O7 g8 w3 K, m' W- V
* W1 D& x. i6 e3 T$ @2/6、“冗员”和“冗兵”
1 N% \; f, A- ^9 C1 c% }
如果你是一个公务员,那么最好的年代可能就是在宋朝。因为收入高,宋代官员的收入,是明代同级别官员的五到几十倍。
; e9 [! g$ d3 i: Q* k4 {
不但工资高,官员还特别多;多也就罢了,最糟糕的是,宋实行的是“官、职、差遣”三分离的奇葩制度,形象地说,一个教育部的高等教育司司长,实际上干的是农业部养猪司的活儿。
- V' X/ V) Y A% O
结果就是70%的官员领着高薪,却没有工作让他干。 5 k7 R! B( Q4 V9 C4 m. `
财政亏空的另一个原因是军队国家终身包养的“募兵制”,水浒传里的林冲,只不过是个军校教师,生老病死、老婆孩子,所有生活开支都是国家承担。这样的职业军人,神宗即位时有一百四十万,用了80%的财政开支。
/ @- m6 m+ v" i# w% X- p
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制度呢?大家一定听过“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但这个故事还有另一半:将领的指挥权被剥夺了,那些士兵怎么办呢?遣散回乡?那就是流民,造反怎么办? ! @4 p0 d8 A* o3 E: t- X" N
太祖大笔一挥,全部养起来——名为养,实际上是把军人和社会隔离开来。 % ]3 e p- l; g& W
1067年,本应是北宋的最富足的时期,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民间的土地开垦面积达到了新高,更重要的是,宋鼓励工商,整个社会经济相当发达,整个国家的财政应该相当于汉武帝即位时“文景之治”后国库极度充裕的情景。 & h) c: V9 B3 t. n1 z/ E7 \2 t
所以这次的财政危机,完全是因为“冗员”和“冗兵”,大宋的政治经济,本身的运作还是非常健康的。
: m. j* u- z8 B6 S' Q P8 ~3 A
应对财政危机,中国历朝都有很多“精兵简政”的方法,可以神宗毕竟是年轻人,沉不住气,又太急着用钱了,他支持王安石变法,目标很单纯,要增加财政收入,而完全不管王安石接下来的改革,是一个多么大的坑。 & U' e% Y# m1 L2 O1 d; Z @
因为王安石要做的事,如果真的办成了,会在一千多年前,就把中国带进现代财政与金融的国家。
3 X6 u. @. K1 W) [, e q
2 F4 R& k$ Q8 E$ s! [4 _# H( v- D# z3/6、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名臣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 x0 K& G% F6 ^; r9 M: C* i: S, R; F d" W% Q; T1 B
如果“穿越”曾经发生过,我高度怀疑王安石是现代某位央行行长“穿越”到宋朝的。 4 P9 Y6 ^* c( F( w- G1 n. _
研究财政史起家的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变法”就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的“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就是用国有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使经济总量增加,这不过是现代国家的财政常识。
. c+ j# K! M. m3 D9 n/ r
以青苗法为例,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农民无钱买种,只能向地主借高利贷。而青苗法就是现在的小额农业信贷,政府自己把国库的余钱以较低的利率借给农民,既增加了国家财政,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 [" _' T7 Y0 p+ @$ p
穿越过去的王安石,用的是现代人的智慧,而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判断依据是古人的经验——一切以“政府理财”为名,想要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一旦基层官员实行起来,都会变成“苛敛民财、与民争利”的工具。
& A: w# z1 m; o5 s; _
+ ~4 I) F2 b" n) I- W+ O/ L
在“改革”拥有天然正义的今天,我们都希望王安石赢,但结果却不幸被司马光言中:
& d7 m% G; u6 v" w9 w
青苗法本义是“农民有需要,政府要提供帮助”,但实施的结果,“放贷额和清收率”变成了“政府官员的KPI”,官员们只好每年把贷款摊派到每一位农民头上,再每人捆绑一个大户担保。偏巧“青苗法”的头几年,年年有灾,年年欠收,结果不是大户破产,就是农民失地,唯有政府财政年年增加。
8 |; x0 s: b! i2 L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6 v+ t6 ]# ]9 V$ {) g' F
今天的历史书上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人不当”,但仔细史书,你会发现支持“变法派”官员除了王安石之外,几乎都是善于钻营投机的佞臣,而当时的名臣,如苏轼、欧阳修、司马光,无一例外都反对变法。 r0 U: [$ h' _- ]+ B
这就绝不是“用人不当”四个字可以概括的——不是“坏人”支持变法,而是支持变法的都会变成“坏人”。 % W; o+ ~2 j9 d3 ?
: ?4 Y" M- U4 k. x" v; A+ P
4/6、为什么支持“王安石变法”的都是小人?
- @6 ^3 f6 g. M+ V" Q1 j1 ?5 @/ N7 Q+ B$ S7 p
有一种观点,认为王安石是干实事的人,司马光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又思想保守,只会做道德文章,才会用“不与民争利”这种泛泛而谈的空话去否定变法。
* H: v- R9 H* V7 X
这种说法就是把“道德文章”和“干实事”对立起来,非常符合“五四”之后,知识界对传统道德的反思。 9 F6 J: j9 s# f- U/ K1 n! F0 F
但“道德文章”真的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说教吗?
; _8 p1 Y0 g3 U# A, x
以“百善孝为先”为例,为什么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它当成帝国最重要的道德支柱,还要求皇帝身体力行呢?不是说“孝”比其他的道德更道德,而是因为农耕时代的生产力不足以提供社会福利,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如果得不到子女的赡养,就会成为朝廷沉重的负担。
& t; T0 Y5 a5 v6 c/ D# O% `* ^& H% m
农耕经济养活不了太多的官员,农业时代的管理能力也完全不足以统治如此幅员辽阔的帝国,类似“赡养老人”一类“法不责众”的要求,又很难通过法律来强制。统治者只能要求官员先“以德服人”,再让万民效仿,“道德”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统治手段。
1 {: Y& B: b. W6 c
这就要求,所有让百姓去遵守的法令,都要在社会广泛认同的儒家道德中找到依据。
/ O4 @2 J7 F2 J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对官员的要求,既不是高瞻远瞩,也不是精明算计,而是道德崇高的人。 - ~' T( F4 [. m6 D& s, h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政府官员亲自放债,显然破坏了这一形象,也破坏了王朝的统治根基。 - j2 h2 ]# o7 v
事实上,历代王朝对官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扰民。
) ^3 l B+ C1 J7 e1 E+ h. s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认为:欧洲农民习惯粗放耕种,就需要封建领主带领他们抢占土地,所以封建贵族们个个粗鄙不文,孔武有力;中国农民很聪明,擅长靠精耕细作来自给自足,对政府的最低要求只有三个字:别烦我……,不对,是“不扰民”。
1 G7 f' N3 B/ f! y9 h8 B7 P
这就是中国百姓与王朝统治者的契约:你只要别来打扰我,也别让外族来打扰我,我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能给你交税。这也是汉以后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注重“休养生息”的原因。
6 p; Q h! p! w$ x
不扰民,看似“无为而治”,其深层含义在于“政府的自我约束”。
0 n- F. g: h: s
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孔子的警告让司马光对这身后的这帮官员们,有了更清醒地认识:当官不过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一旦摆脱了道德的束缚,一旦“见小利”,一旦被KPI缠身,就会表现出惊人的破坏力。 ) o4 w1 V9 f" U. u
而王安石就像一个穿越到宋朝的现代技术官僚,在他看来,有没有人执行,执行人的品质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把这些改革的条文变成一个个指标,强行派发下去,不管能吏廉吏,能完成KPI的就是好吏,最终就能实现他的“变法大业”。
" t9 p7 Z2 a. L! [: k
司马光的忧虑终于变成了现实,缺乏道德约束的“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横行。《水浒传》里的头号大奸臣蔡京,曾经是著名的变法派官员,可一听到司马光复出,五天之内废除了自己管辖区内所有的新法,向司马光报功。可后来支持新法的宋哲宗亲政,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变法派的中坚人物。 X; W4 c% n2 `3 V5 t
当司马光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抬起头时,他对于新法最为担忧的,恐怕还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
# k# L% x2 G7 Z1 j
5/6、“王安石变法”是怎么被KPI搞死的?( ^. g+ f' D' t' ]4 r
6 `0 @; P$ S, f: q/ S; z4 a 王安石本该想到,这场改革最初的支持者宋神宗,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站到他的反面。 ; x5 `3 U! w/ G5 ?0 l' Q; s
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解决财政危机,这个目的很快就达到了,变法没几年,各级官员好像变戏法一样的,把钱变进了国库,也出现汉景帝时钱都堆不下的情况。 # p) V; W. W( o" V: \
财政困难解决了,而新法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还要不要继续支持新法呢?神宗对王安石一会儿任用,一会儿又贬官,就体现了他的矛盾。 ( W, R6 M0 W0 h1 e y+ ]4 H' h
在这场“藏富于民”与“藏富于国”的帝国官员大分裂中,神宗恐怕要哭笑不得,我就是想多弄俩钱花花,诸位大人何至于此啊。
+ s$ x' A% U/ u/ [8 y# C
而神宗之后的皇帝也同样如此,没钱想到要变法,有钱又要恢复旧法;新帝亲政想要有新气象,就支持新法,搞砸了,想要安抚天下,就下罪己诏恢复旧法。
) U, N& J7 l3 A. `6 u
这恐怕也是司马光反对变法的重要理由:财政嘛,有时好有时坏,大不了有钱多花点,没钱就省着用,唯有道德是永恒的,怎么能一会儿变法,一会儿又不要变法了呢?皇帝自己钻营投机,还怎么成为官员的楷模?官员个个如狼似虎,还怎么让百姓安份守已?
6 N) A8 }' _2 k8 s# D+ N; D
我在《只要认真搞,没有什么KPI搞不挎的企业》一文中,说过: ; q! \6 S! y( _" t. a8 _' e! K
KPI是个好东西,你考核什么,你一定会得到什么; 但KPI又是个坏东西,凡是你不考核的东西,都会成为业绩黑洞。
评论区显然很多人认为我反对KPI,其实并非如此。 ' E' _, |' m/ s% c* P2 t1 S
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在不同市场环境中总是要变化的,导致KPI也在不停地变化,如果领导人只盯着KPI,必然一天一个想法,员工无所适从,必然会把工作变成“制造数学的游戏”。
. N/ A9 S! g! U; F( H6 P- m. x& n# S5 d7 V* x2 s- ?9 @
所以任何KPI考核都必须以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为前提。就像失去了道德的统治,必然产生道德风险一样,抽空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企业管理,要么沦为员工“欺骗”公司的工具,要么变成公司压榨员工的制度。
0 H! ]9 h, D: A% H; ^9 V. [ I
( u4 w8 n+ D$ T' x. u/ D6 X
本文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按照黄仁宇的说法,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手段落后,不足以以现代金融财政的方法管理帝国的财政。
9 f: x, K* t7 `7 k" K3 }1 Y
那么到了管理手段很丰富的今天,或者大数据明天,是否可以彻底抛开道德与价值观,直接用数字对整个企业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呢?
% W( e3 L! X; u6/6、王安石变法与罗斯福新政
- p0 x" |* N8 J% m- U! `, a! Q
7 D6 Q# T5 ]/ l# R' ~+ n5 o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标志着罗斯福新政延伸至农业,其核心的政策就是削减农产品产量,提高价格,保护农民利益。 % A0 K$ {/ q4 N" E: ?
其中有一项“农产品无追索贷款计划”,政府以高于市场价预购农民未来的农产品,其实就是小额农业抵押贷款。 7 _& N) Q: m% Y3 Y
是不是很熟悉?事实上,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后来说: % ~" L- O2 b, `0 H' K7 O( Z0 k
我接任农业部长后,把中国古代农业政治家的实践——“常平仓”引入美国农业立法中。 [6 v. O# ?* r. F; \
而青苗法正是宋代的“常平仓”——“常平新法”。1911年,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叫陈焕章的留学生写下了他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里面介绍了中国“常平仓”制度,并重点介绍王安石的改革。 " b# U! Y7 w$ }0 P2 \: x" C
华莱士后来读到了这篇论文,产生把“常平仓”制度引入美国立法的念头。他最终成功了,因为罗斯福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一样,也是财政扩张政策,只是前者有凯恩斯主义为理论指导,而后者完全是王安石天才的想法。% E# B. k- W9 r' s' b4 _
$ @, Z0 f: y: z: P0 Z6 s 这可算是王安石变法在一千年后的现代制度下的再次尝试,然而,罗斯福新政实施中的问题也再次证实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比如,我们在政治课本中看到的的“倒牛奶事件”,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3 U. r, l( E# K! d
政府通过要求奶农减产保价,但奶牛不管这套,它每天都要挤奶。奶农联盟组织于是开始设路障,禁止奶农销售,逼迫他们倒牛奶。结果引发了奶农间的“偷菜游戏”,大家都想办法把自家的牛奶偷偷卖掉,转而又大肆抢别人家的牛奶倒掉,就是照片上的那一幕。
5 y: t6 X+ r3 B' j5 J2 A [
0 u2 y: N- V% o2 Y" g% o6 W
当时有一句对农业政策的嘲讽——骡子都知道不能践踏别人的田地。( c1 ]5 X4 ^) a1 m! k3 X& I6 r
7 c# a# r' k, B# ? “道德风险”从来不会因为经济发展而消失,人性也不会因为科技管理手段的进步而改变,道德、价值观、文化、宗教信仰……,这些低成本高效率的制度,也必然长期存在。 公众号 人神共奋 " f7 M G; i. g: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