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老鹰

机械产业环境存在问题及改良办法---大讨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0 13: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杭州学徒 于 2008-4-3 21:12 发表 * J4 S2 H: e5 e& K9 _& u
唯物主义观点,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于是就出现很多“唯物主义”的机械行业从业者。特别是为获取利益不择手段,或者为了市场,违反市场规律,做恶性竞争,超低价做业务。不顾产品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 ...
) a6 M" ?4 ]' u0 m+ U  c
国内的很多企业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而日本确实控制成本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也是观念的差距。% V4 g) d/ ]- W3 A- O, Q" o
国内的企业总是要求以尽量快的速度和节奏生产,结果出来的废品很多,质量总有问题,日本的是研究人的动作和时间,控制节奏在一定的水平,力求没有废品。这个也是观念的差距。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老鹰 + 30 总是思考和研讨实质问题!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4-10 16: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想了好久,几次我都欲言又止。* [, q1 H  }5 k( |9 j
我在自己这个行业(医药化工、食品饮料机械)几十年了,可以大胆地说:所看到行内的景况没有多大变化。我所指的是技术、质量及产品结构方面的问题。
' t/ `8 c1 J* i1 t% e: K7 ^8 p+ L5 w/ s30多年前在国企,已经有做模仿进口设备的工作,技术部门将进口测绘,之后将图纸交给生产车间。在图纸上,技术部门的工程师们,一定会将技术要求,公差尺寸等等,都标注得一清二楚的。但是实际产品的质量是否如此呢?我在一线足十二年,很清楚产品的情况:
& o* F. Q/ N$ _3 z/ D" t1、板框过滤器:进口的板框是精铸的,板框四周的平行度非常好。我们仿造的用平板加工,铣床加工板框四周的两平面,由于工艺不同,必然会存在一定误差;% ]; ]6 u9 s9 S/ I! M/ P
2、卫生泵内的流向板,进口的也是精铸的,但是我们当时也是使用铣床(X52K)加工,靠熟手工人操作,但即便是最熟练的工人,亦根本没有可能将那板上的水流分流槽做到全部零件都一模一样;. k! d# q* ?. H4 F( @5 y3 U* B2 E
3、配泵用的电机:由于泵的制作工艺问题,达不到设计应有的参数(流量、压力),无办法之下,将外购的电机改造,修紧其轴向间隙;
1 V. x1 f; G$ c& c2 v2 n2 b光是一台非常之简单的板框过滤器,部件不多,但可以说每一个部件,都与原件(指进口的)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质量上),致使整机在性能上远远低于样机,这是很正常的事.外观就更别提了,但是其材料成本,就不一定比进口的少。比如:样机只需要9块板框,就达到了要求了,但是我们的则需要11块。就是因为上述第1、点问题了。) ^7 g% h9 b# d, @8 N  o
这些问题难道当时的领导及技术人员不知道吗?非也!只因当时一没有精铸,也没有CNC数控铣床,有的是当年很经典的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本来如果真创造了条件再上那是没问题的,但是那“创造条件”四个字都变成了“硬着头皮”了,这能做出好东西来么?) _% X  `# I  l0 _' t% m2 p
本人在车间多年,经常看到技术部发图纸下来,车间主任第一个动作就是改公差,边改还边唠叨,这个不行、那里做不到。我都觉得奇怪,但慢慢也就见怪不怪了,没该的才怪呢?
& o! I% e% w/ ?/ H(注:我说的这个工厂,已经倒闭多年了,上面所说的,也只是一点点例子,但保证百分之百是事实)  Y( L  @* R& J9 m. X( B. Q
! v: B* H8 B6 H6 _3 S
时至今日,我所观察到的,行内中还有大量如上述例子的设备,包括自己也有在做类似的事。
+ w7 X) p7 Y! L6 U" B4 `( T5 l昨天看了小白菜社友一贴:请教业内朋友关于:利乐(http://bbs.cmiw.cn/redirect.php?tid=73914&goto=newpost&frameon=no)关于利乐的东东在国内为什么没有对手,主要是靠什么方式达到的,...* {/ F. ]  p, R% w' h
这的确问得好!! E( |/ G/ I: _
十多年前我在合肥一家部级的机械研究所里,就看到有模仿利乐包装机的图纸了(当时电脑还没广泛应用,几米高的图纸啊),但是去年在广州的食品饮料机械展览会上,看到一台样子有的象的机器,满心欢喜地挤了过去看,看了还是大失所望,包装的速度慢如蜗牛。利乐已经淘汰了的TAB3,每小时都能够包装250ml纸盒饮料4500包,而那台好象不到一半的水平。$ D9 y4 X/ f; D# W3 l, v
这是怎么回事了呢?三十多年前没开放,那没得创造条件还说得过去,现在开放已经足三十年了,差异还那么大,说得过去么?5 ]) J5 D. n- f& z+ _" ?( y
但是一回到现实,我又感觉到无可奈何。因为我也在做者这些糗事,不是不想做好,而是现实不容你做好,钱大于一切!
7 r6 y' z* w9 I( [$ S
/ b5 \" i+ X+ ~1 J[ 本帖最后由 憨老马 于 2008-4-11 07:20 编辑 ]
发表于 2008-4-15 00: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想法,一直没总结过,另一方面自己从业的时间也短不知道认识对不对。
. r3 |3 M" l$ e' N; Z% q5 V  v0 y先说几个想法! e# X: u4 ^8 x, @
我们的机械行业(特别是设备制造行业)不够专业或者说是分工不够详细。
( p" a5 K; f7 ?    我所接触到非标设计行业一般都是一个人来独揽设备的总体设计,总图设计,到部件图设计,最多找人帮忙拆下零件图。一个人要设计动力系统,进给系统,夹具等等各个部分,对人的能力的要求也就相应的提高了,也加大了劳动的强度。后来公司请来一个华裔的美国机械工程师搞座谈会,我们问他们公司开发产品的设计流程。他说美国的主机厂的设计师主要的设计工作就是床身的设计。设备的其他部分都是由专业的设计公司完成,有专门设计夹具,有专门的液压站设计的等等。这样做好处很多:- s  @* f6 J) E0 ^; R
       1.专业厂制造保证产品的质量。# N- t( G6 S+ \
       2.缩短制造周期。! J1 U" m3 a! t; S: X
       3.降低了对设计者的要求,也降低了劳动的强度。5 h7 x+ {+ n! U! F
    另外很多专业的设计厂家都是针对某一个行业,对这个行业很熟悉,能针对该行业的瓶颈进行研究,开发专用设备形成标准化的产品,并不断的开发创新形成一代,二代。。。。。。很多专利技术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 O0 @5 j# _# G, I  q2 n    很多人说国外的设备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先进。那都是人家第10几代的产品,人家有足够的技术积累。谁知道他们第一代的东西长什么鸟样。
/ n2 K) E- \2 s) n8 A' T    我们需要有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我们比别人的起点低 ,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但是我们做非标设备的常常是设备出厂就一切工作结束(有些更是不管用户的使用效果如何),不会去考虑是不是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是很难形成技术积累的。
) }( @/ l8 V4 T% }
6 ]. L; z; J! W, ^. `9 b9 B8 t9 Y7 i, k/ x0 h
题外话  :每次看了好点的机床展会来,都在问自己我们和国外的技术差距是缩短了,还是加大了?
9 b  {" h7 V1 ?, l6 r8 K7 N6 [
3 }; q4 f1 d1 ]! Y" ?3 X[ 本帖最后由 待业青年 于 2008-4-15 00:15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老鹰 + 30 从不灌水,总是认真参与实质研讨!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4-15 19: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大家的讨论,也是感慨万千,相对各位大侠的意见,本人也想发表以下看法,可从何谈,只有叹息一声,造成现在的情况,不是一人说的光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对技术发展的认识问题,回想八十年代,社会机械行业还是非常完整,工人,设计人员保持着年龄的连续,到九十年代做技术的不如做贸易的,人们纷纷下海经商......不是造成三十到四十岁机械行业的断层
; ~( q0 V" F# K. H1 T( B要知道技术的发展是要保持一定的连续,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付出,才能有一定的基础,如果都是推倒了重来,付出的代价不光是重建那么简单,记住行业和行业是息息相关的。
0 ~" Y) N2 h8 G5 H, U1 P& C整个社会是功利的,但应该有这么一群人,不止是技术上好而且品德同样高尚,坚持付出......4 h) y  v; E* y5 B, y
不能光发牢骚,想办法现在开始解决
+ u2 x. M' L0 d. b5 b% L* z2 v社区内人才济济,解决不了的实际工作问题,可能别人根本不是问题,望多以图片的形式提出,大家讨论解决
" F* @; w; n4 G( w8 V同时大家一起保护我们的这个技术乐园.
发表于 2008-4-18 09: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国内市场的规律,过度追求便宜的价格,导致的恶性循环。我认为,别人弄得出来,我们也弄的出来,关键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我敢说我们中国市场不向日本开放的话,他们的经济撑不了一个月,就要崩溃。”
6 D1 z' N: `$ u2 K1 V' N6 j善战者,求之于势,不于人。中国人需要团结。在这奥运举办期间,我们要拉起手来抵抗侮辱中国的一切行为。我们更应该使我们的机械制造环境更加完善和趋于完美。
发表于 2008-4-27 20: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机械行业总的来说还比较年轻,需要各位坚持不懈的努力。正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让我们共勉吧
发表于 2008-4-27 20: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口号固然重要,但不要只停留在口号上。
6 d# N9 a6 W. ~" T我们的技术虽然不够先进,但这并不是全部,我们需要的并不都一定是先进的东西。5 f2 P2 t* H8 _/ Z0 X6 f* m" B) _  ^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分工的问题,有实力的企业或国家确实要增加开发高科技产品的投入,小企业呢?他们并不具备这种实力或者说精力,他们只能在实战中汲取营养,而且要冒一定的风险。简单的说,他们赔不起。0 L* R) S+ t1 v9 z; z+ I# \! W
因此我们的路确实很长!◎
发表于 2008-5-3 13: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一点我的看法吧:
4 B  x0 k! Y/ n1. 技术方面,现在最重要的缺陷是关键性和基础性研究严重不足,天天虽然叫着“自主产权、技术创新”,真正拿的出手的有多少,基本上就是靠抄,别人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好奇心和动力去研究人家为什么这么做,部件为什么这么设计。前苏联(包括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以相对较低的工业水平能在军事装备制造业上和美国抗衡,与他们大力投入基础研究是分不开的。前苏联的喷气发动机制造厂的设备、加工水平不见得比我国高很多,但是他们就能做出我们做不出的发动机来,原因就是人家弄清楚了发动机设计理论上的所有基础性原理和细节,所以总能想到变通的办法加工出来。, Q  x6 Q* I3 r2 l
2. 管理方面,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依然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种种弊端想来社区里众多大侠肯定不会陌生,其直接后果就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昂,人才流失严重,偏偏这样的企业还占有大量的资源,某些国家必须的技术升级或者技术创新还只能依托这样的企事业按照当年“两弹一星”的模式不计成本的开发,出来的东西不管是好是坏,好歹也是自个亲娘生的,只要还能用,就能评个什么科学进步奖,CCAV再宣传一番,以振国民士气,或者作为购买国外先进技术的筹码。可叹这样的搞法仅仅能在极少的命脉产业出极少的成果,对整个产业带来的推动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与此相对的,私营中小型企业的管理能够做到灵活高效,但却没有过多的资源用于技术开发,有心无力,只能靠买国外的东西度日。9 J  U8 x: t8 _- i! y' |) e
3. 大环境方面,前面的大侠们也都提到了,文化、教育等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再赘述。
7 i/ R) e* q  I+ e$ ?- B( R( K4. 在这种国情面前,我们能做些什么?像大环境之类的东西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能够从身边做起,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为未来保存了一点星星之火,至少以下的事情我们可以去尽力做好:. Y+ J8 m: N; ]" W4 e2 p
(1)工作中不忘学习基础性的原理,至少把接触的部分从原理到加工装配的各个问题搞清楚,有机会做做小的试验,看零件改动一下对系统有什么影响。如果要抄别人的设计,多考虑为什么,了解别人设计的优缺点,不要仅仅是炒过而已;1 K/ E! K8 d0 s% t6 r
(2)如果做技术管理,多听听下面人的意见,尤其是在做方案的时候,从设计、加工、装配到售后,他们的意见往往就是优化和创新最好的灵感来源;. D# ]( H( G: h) |
(3)探寻管理和合作方式的新模式,网络是个好东西,机械社区也带了个好头。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收起 理由
老鹰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5-22 21: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是个社会性的问题,如今的社会充满功利,急燥,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做技术,就是你想要静下心来也不可能,领导层的勾心斗角一样会波及技术人员,比如管生产和管技术的永远存大的矛盾...等等多不胜数.
- ^4 y. w) B, p  P/ V# F这几年做了不少的非标及自动化设备,感觉很无奈,关键的零部件你就是必须用进口的,不然客户也不会接受,比如密封圈,弹簧,国内的寿命总是较差,再到热处理工艺等等,而且你不能和客户说,"我们支持国产,支持国货",那样客户直接就把你PASS.长此以往,这些基础工业可能就要完蛋了,所以说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不是技术人员可以左右的,可以说,就算你做出来的产品在性能上超过进口的,而且价格较低,国内的很多客户的首选都不会是你,.人们相信进口,不会相信国货,这就是现实,长此以往,堪忧呀.
发表于 2008-7-28 10: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质量的好坏最主要是靠企业的带头人,一心只想赚钱,而置企业的名声不顾,好设备也干不出好活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29 14:14 , Processed in 0.08127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