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一家公司担当品质管理时侯发现的一个级具代表性的技术型质量问题:& x6 {% l/ o* V, x8 w* r4 w
& K2 t% E5 z7 y, ?: z: f
今年我兼职的一家公司使用的一种小型齿轮泵运作一段时间出现经常性返修,拆卸4台后发现
{: P# e# \* J6 J 1,其中一台, 非金属齿轮齿部有损坏现象. s% z. [( Z; C3 { z
2, 另外三台, 内部均有加工后产生的金属遗留物卡在非金属齿轮部位
; ]1 G& C% n2 l; y
4 P- T+ K3 Q0 w" W由此造成该齿轮部件不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现象,并导致泵整机不运作。而该泵注重整体包装保护及外# ~" z/ Q! |$ s4 H0 |9 |; A
; U1 `0 n4 q9 C
观,加工尺寸以及可以目测到的连接部位都无杂质附属问题。因此,技术部判定金属碎屑问题来自于* _. P) J: ^% e8 F& K, o. l
. Z5 l6 x W/ H# Z4 S& O# D其它加工部件内部,可能是清洗部工作失职,某一部件留有加工后产生的碎屑,尤其可能是来至于不
0 {1 T4 V% m* P( J6 T% D/ A
- }" W1 W: n1 R! k3 p' B锈钢攻丝后遗留下来的,(攻丝油用的是猪油,不宜清洗彻底)7 l* ~6 Z) W5 B2 H
' K% Y3 p" j" Y4 Q& l. }8 e工厂随即加大对清洗部的管控,采用超声破清洗,并每件必检。
! F8 U: ]( v) T( A3 ?6 v5 N0 _
: \" q6 N5 {3 P# X可是,随后的机型依然出现文章开头说的情况。
; l+ z& w/ R! R' Y% {! F2 D/ u K# R5 p$ V
然而,技术部依然判定问题出在自加工件上。
( i- l q4 x( `& T! C- \* V5 P" G
, H# U3 K1 b, m' z3 Z" y, l) X在了解情况后,我随即对13台泵中出现问题的和5台未使用的进行拆卸,经观察得出结论:问题是出自& X5 ^) [& Q, `3 g, e/ i
: |/ d9 H; v8 D" M
该泵自身,判断依据来如下:+ H4 [$ _6 E+ O* @- T
! n3 r- g* M% y
13台问题泵均有前述2种现象
2 t7 U3 A4 D9 Z' d$ S1 i# A2 Q* h: p! Y$ `% b. j8 R( K6 l/ }: f/ f4 y
5台 新泵中有2台在M12尾部,有由攻丝留下的长短不一的毛刺,就一根,紧贴内部死角。
& F4 F @* `, Z- D2 c6 u
$ f4 h% b8 b/ U. G# F对这根毛刺的作用推断: 当将含有一根(注意,只有一根)毛刺的问题泵组装后,使用者在使用时
5 y. F, r8 W. _" D7 P
$ l* T+ v. a! x# x0 ?,接通含有腐蚀性溶液后,就会在保质期过后出现问题。
, r. m& g7 k/ i- D6 f5 n$ ~# s+ H4 c h; F3 l% [% P; T; o j/ y+ D
找到问题后与供应商交涉就不是我的主题了,当然很快解决,如何解决没有意义。值得思考的是:
! n" |$ M% r4 m% N
0 Y# r0 V0 B, ~4 T为什么如此干净的的内部会有这样的毛刺?又隐藏的如此有技术含量?仅仅是攻丝没有去刺是不会形2 g6 P! B# W0 ]8 ?; @' O$ M K" s
6 S5 f! k1 H& Y, {, h; k _/ O& r
成这样的紧贴内壁死角的,只有刻意去找问题才能看到。
/ D6 v' n& |5 ^
2 J( j3 T+ |; b& t, P4 Y: A' [此泵生产厂家在售后服务中有一条是:非销售商不得擅自拆卸泵,厂家不维修自行拆卸的泵,不免费& e& u* f4 \) \! q' N& r4 k- w$ L
) o# R. e% o# g维修非自身问题损坏的泵体。
6 M% p3 z& X2 o( }" }. I, F) M# f# R1 Y
由此又联想到前不久一位女性朋友的电话求助:如何减低轴承的正常使用寿命,增加维修次数;轴承 l b! H( q# Z7 {
. {* b7 L7 t7 g( o4 N本身无问题,却要我解决如何降低它,还要根本就找不出轴承本身的质量问题,即找到问题也有极好3 _0 l/ i. ?1 [7 }& J
; c) M- {5 b) Y# e# ?9 z
的推辞,工人安装技术或疏忽了等等借口。9 N- S5 _, F" w& k k
X: d! [" J2 R' Y+ l
我不能说上述厂家和我的这位朋友是不是出自同一观念,但这是怎样的品质我也不能下定义,我只是
" X$ U3 P, a* s, p) s' Q. T2 T3 w5 k6 l" {: z; y5 q& T& D7 |" ^
想说:深谋远虑的质量欺诈。" \" C8 B% }3 o
# `& O! e5 x/ h: @
$ L2 _7 m( O$ S9 `/ W8 E6 J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是技术部没有尽力监督。技术部曾经用4台泵做过49个小时的负载实验,转速正常
8 U% | n3 n% T1 W" t5 h% @
# L# K4 F9 s) C,压力平稳、温度正常。
6 Z. o% x* | k \: S( u Z( w. N+ ]' `6 d7 p, R
仅仅是因为一句售后服务条款,技术部就忽视了对新泵进行拆卸分析,当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先没
8 f# }5 B" t' M* ~$ y4 h" k$ @6 {% o' T
有告诉技术部的人)拿着拆卸的新泵让他们看,他们还是看不到问题所在。我问为什么说明书上写的8 y9 w3 {1 x7 d+ B e* L
# ~+ J& `; M: V, h0 H4 s5 C是全钢齿轮,而实际是非金属的齿轮呢?技术部的人回答说可能是改进型吧。而且反过来还有怨我拆1 A% v- ], n/ n
4 I* _4 h2 q* Z- W% n+ }% X卸新件的。可想而知,我这个“兵”是怎样看待“秀才”的。2 I9 [. ^5 ^# p! [0 F* ~+ Z* N4 ?
( F, [- z: l0 q
反过来生产厂家的确是聪明,为什么我要说这个毛刺是技术型的?从表面看,仅仅是个毛刺,可这根
& G! P0 p8 ~% w( W! B0 T) b. N
' b+ X2 ?5 }% p6 K毛刺的确有含量。齿轮的材料变成非金属的,优点是降噪降温。可是当毛刺脱落时,高速运转的齿轮" l6 v' b) r; X2 y" ?2 u# K
3 t2 \1 O/ H* v" @6 U2 R- v
突然卡一毛刺,因为齿轮是非金属的,毛刺是金属的,这样一来,毛刺要么损坏齿面,造成齿轮运转
$ f4 l, K" g" X4 v; N& m8 \* O: ~5 w4 h) L/ c) |4 a
不正常,要么卡住。而且,毛刺又进行了一定的处理。非常隐蔽。
7 h1 p% k O |. T7 w( q1 o. P! o g6 }. u
你如果发现问题所在,厂商非常容易找推辞推脱责任。可是你如果发现不了呢,永远是冤大头,以后
3 L! } S! ?/ E# ?6 Q9 e6 q# f% b1 \* Q% X$ w1 {; x
再发现问题,厂商也会说只是这批产品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以前的不会有这样的。维修报告总是写对
+ P. c K. U0 c" `3 ^0 c" X+ J, f, U$ ^
他们有利的。另外,在说明书和售后合同上对客户进行制约限制,让客户依赖于他。这不算技术性吗/ _2 D. Y% z+ K7 p
4 q+ R. S8 L- d; N! @: D) Q
?
" R9 S3 j* Q" x, B
+ }' x% D1 f& p- E, R/ a运用一些隐性的技术手段,使产品在保质期内出现看似由于用户使用正当造成的损坏,巧妙的依靠责* S+ W; ]2 {8 p2 W
! D G0 Q$ Q. j+ P" a
任转嫁提前进行收费维修,是现在很多产品的制造者有意运用的手段之一。
: z) C; ]) H4 m; y3 h" Y' [* ?
+ b5 c3 u! n; V8 ~- ~* J还有一个现实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汽车经销商鼓吹每百公里耗油量多少,非常的经济,实际上你使* i e! G0 o }
/ Q [* w/ _$ S7 @% H用时根本达不到这个指标。换成经销商他来开车也一样,都达不到这个指标。但是,他会承认是车的
9 D- _7 g8 D1 l* H
' p+ k! ` W% m* c问题吗?不,他会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说明你不会开车啦,什么路况不同了,甚至是标准不一样啦等等
9 J7 B! w5 s) d$ x: a/ y" y- A
2 Y3 K: ~7 Z" d, N6 a" n。其实就是欺诈。% f( q4 |" V+ n2 a D, b
1 \+ q2 ~& g( A0 ?! m8 j" u$ U$ v国际化提到药品和食品,其实这种现象更多,只是变了个方法进行欺诈,换汤不换药。比如阿莫西林: C6 k$ t; Q# h$ j# {6 a# ^
8 b1 _/ y0 p, y$ v* G
,市场上有多少品牌?价格相差还是很多,有便宜的吗?当然有!, i2 l! o# O5 E, Y7 A. p
便宜的一次吃4粒,每日3次。贵的呢?一次2粒,每日3次。同样都是3天药量的包装,为什么每次服用
7 w- z7 t7 ^$ P; z7 }+ R5 t, b" A3 F1 q$ Y" P+ U# w: e
量会有2粒与4粒之差?理由很简单,含量(纯度)不一样!医生知道,老百姓知道吗?没有几个买药的
) l: _# M8 ^3 S; A% G7 J, ^
# J" O9 y2 Y5 N9 J1 }/ Z A是看这个的,看也找不到。说白了,还是经济利益作怪。进一步讲,即使含量一样的东西,价格还是/ w+ n* a/ I+ _# E0 n/ M
0 J. H+ b( F% ] U! o
不一样。那么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出现不一样价格?抛开广告、名牌效应以及原材料等其他外在因素,' y4 P0 m; c7 T8 V9 p. ?
: L7 e9 f6 A3 l2 k3 r1 L, J, l
内因就是质量问题。几个厂家的同一型号产品在相同条件下有谁比较过呢?有好有坏是肯定的,一比
3 \$ ?# Z0 ?! B# `0 J8 N+ W
& ~1 g8 a# |2 `, g较就知道品质有高有底啦。可是又有谁知道品质低的有可能却卖了个高价呢?物有所值是很难判断的% d: j. y9 B9 a. H; v
9 {. D, c( h& a! a* u/ V
。
! |! V( F- t8 z( j再就是假药了,现在作假方式发展到换商品名了,一换脸,价格就翻番了。你买药看过学名吗?我估
$ Y; z1 L; p( ~" Q1 y( b4 G3 i- T& _5 L- V, S A4 F# J
计卖药的小姑娘大多都不知道。 8 u# e; y$ t6 e, b# o* N
吃的那就更不要提了,以次充好的例子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