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提了个问题:为何一提到德国的产品貌似就是很好的?大到汽车,小到牙刷牙线。而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名声就是便宜、廉价、劣质的。 8 G/ j* Z% O9 W7 H
有一位叫城市猎人的网友回答我觉得相当中肯,分享给各位社友:
: [6 t& [2 S- J: V$ W# z5 X
为什么德国制造口碑那么好?有人说,人家教育质量好(尤其是对技工的教育)。有人说,人家的民族性就是严谨,不浮躁。 比如说,有网友提到: ! M7 P* h6 c2 [& ~
“中国曾经也有技术科学学校或者传统的理工科学校,但是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真的耐下性子愿意在工厂里待下去的不超过一成,你可以知道扩大出来我们和德国的差距有多少。”
# i& b6 K' s2 ]& Q“之前做了四年技术的同事反复跟我说的只有一个意思,我要转去做管理,我不要在厂里做技术。”
5 }' L" F+ Q8 o6 ]) d“事实情况正是如此,中国的学生,商科的不谈,甚至我这种纯理科的学生都没几个愿意安心做研究,搞技术的,有机会一定要向commercial方向去发展。”
3 ^8 e. K. |# ?8 @! }& g
这个问题不单纯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一个社会要抑制人们过度投向管理、金融、销售等所谓的“虚”的岗位,引导高质量人力资本投向科技、制造等所谓的“实”的部门,必须拉低社会的贫富差距,同时给技术工人比较强的保障。 ) L0 i: }$ I# ?
德国是一个福利社会,日本则是公司(注意:我说的是私营企业)CEO与一线工作人员薪资差异最小的国家之一。日本、德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一线的工程师、工人有可能被说服老老实实坚持搞工程技术。 我认为,单纯号召中国人学习德国人或者日本人的民族性,那是徒劳无功的。关键在于经济结构的变革,窃以为至少要做到三点:
: @1 I; m3 B. U4 W# H: k1、拉低贫富差距。不仅仅要拉低全国的贫富差距,还要拉低企业内部高管与一线工程师、技工的贫富差距。
& q5 ^) v" W' X- ?% A1 E
2、给工人比较强的保障。私营企业的工人有了工伤,社会、企业就能抛弃他么?不能。
- G* ~1 U. B/ D: Q/ r3、适当抑制社会“赚快钱”的渠道。适当抑制金融业、房地产业。
2 H2 @/ Z# w7 K% v. ^7 M' H
F" |: a! g; O4 B# W
$ R9 k/ ^0 w$ M3 d# \( j1 q& ?( d- @如果做不到上述三点,一个国家的人当然热衷于搞管理、当官、赚快钱、投机,谁扎扎实实搞技术(尤其是传统工业技术)谁是傻子。 ( F+ R @* @1 Z/ a a. o/ z
* q! t7 b: r, E1 {7 k
- h4 V; H$ i$ E, Y# ]建议广大羡慕日本、德国制造业的同胞们不要花太多时间研究所谓的“国民性”“文化”,应该多花时间研究日本、德国的产业结构、薪酬结构等等。 + d- F( @4 \5 T: \
" p; J$ w" S$ w. K) i我不相信德国人年纪很小就服从该国教育分流制度、自愿去走技术工人之路的主因是热爱技术、报效国家,我认为主因是德国孩子与家长觉得走这条路经济回报很不错(至少不算差)。
* r9 K& {) L* Q, u3 B% ^4 u2 k6 z- E7 L3 b- ?/ y8 V
我也不认为日本人对工作无比负责的第一原因是文化,我认为第一原因是日本私营企业家把公司利润的更多份额给了一线人员,然后才能做到对员工洗脑说“以公司为家”。 ' B0 Y8 f( M; A+ Z# J4 K0 Y
3 n% N* g1 i& k# q+ x, ?老板住海景别墅、销售经理买得起大房子、一线工程师与技工买不起房子的国家,大家当然不愿意搞技术工作!
7 U k. |- o$ h- ]
4 _7 l4 W9 g7 X% ?. J3 ~来源:摘选自知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