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86|回复: 5

马化腾:我的创业史,以及给创业者一点建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 10: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创业第一步是要生存,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这些人想法太大,创业者最好将想法聚焦一些。                   
3 i& {7 F! Q& T; x: ?  h; D0 l/ i. c% r       投资人说  马化腾
     , [1 w3 s6 z# J; ^2 Q5 h

# c& c: n1 I+ [! d* Z5 Y  创业维艰
  \9 r! G+ B4 C# Q0 F: ^
# C& p8 C; I1 x0 h4 r  \0 u  A  我在1998年注册了腾讯公司,当时父母都没有想到,他们说:“你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去开公司啊。”所以他们建议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 R. l: S4 h4 ^2 B# {2 m6 d' A) L# s' m: X! F( m5 t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对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长得就像老板,出去别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写工程师,不敢写总经理,怕人家觉得你们这公司玄乎了。
) }0 I3 n8 O$ K; X. f' x
+ V& a5 C$ B: h8 |8 t+ z  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网络寻呼机」,最早的图标就是一个「BP机」。我们开发出来这个产品是想卖给别的运营商,可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 \& ]  d# A( v$ s% x) c+ h" x3 A( o) ?: ]6 p3 D
  产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户又疯涨,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没钱买服务器,这逼得我们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夜以继日地接一些琐碎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用来养活QQ,比如我们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b2 Z. a8 x: {0 l' f

1 w3 K2 v+ L$ K+ g$ o2 O1 P  此外,我当时也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我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我们400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就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那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h: w- v) s7 d. P8 e8 h
- V7 @1 u. P' a$ B5 o9 W
  2001年的时候,前几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上市赚钱了,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到通过与运营商走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 u/ T; u$ J( M4 \+ W6 C: c- o0 }
5 ~3 h5 s6 x6 v$ g" {5 t
  之后我们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为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3 H0 e  W9 ]4 S& ]2 q* t7 O, S

. j' Y1 T9 }4 z, A3 S; b  那时候MSN很强势,基本上大家认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但我们针对国内网络结构做了大量的优化。我们传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们的头像是个性化的,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u( c1 S4 r2 `

2 d0 Q* ^8 P2 W: }  讲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说创业最开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来,但这也是最难的。你要创业的话,第一个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着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电你能不能挣回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领导力的,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难说,小企业的成功概率算下来是很低的。现在创业的这个条件比当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为门槛低了,竞争也更加激烈。
( B3 i  _  h" ?& D4 i, a& ?$ H. c

" I9 e7 i& D! X& k( J  这里我也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2 L0 U; p. \1 A. p6 h
+ ~6 u$ A' a% G6 i$ Q
  1)创业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
( j* C' @( }; u" ^" C7 t9 b$ D3 m! C' `* c' n% b' V
  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些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一般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实创业者就要将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9 a5 u7 c+ _8 n4 [9 N

: q8 i5 X' g( m3 D0 |2 c  2)留意跨界所产生的机会。
% i1 `9 L# n1 f) m; f8 J* ~' r- u1 [6 S: K6 c$ |! m* l" p
  现在我们提互联网+,谈论更多的是两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机会,那是蓝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两边都懂,就有很大机会。
1 f$ i3 _' l$ G+ s
& ^8 G' F8 ~+ Y' W% X" ^& j# W
  自我颠覆8 A+ P# G* p& m3 e6 r. J- f* f6 f
* J9 ^( |6 A, ?: Q5 U
  很多人说腾讯是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确是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机为主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M( R" z6 G, T; `3 H

5 u* I. s) V8 [/ ]" M+ Z  以前都是在传统互联网上做好,换掉屏幕,转到手机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反而特别有魅力呢?因为这个产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独特的体验。它充分利用手机和PC的区别,把移动端变成人随身的一个器官。
3 J' N* ]( N+ D. @# g$ z7 \+ G  R2 P$ X3 G6 _) |
  微信的诞生源自于腾讯的危机感,因为微博的出现,还是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来了微信。/ p4 c9 E2 p( w' P9 {; b- |
" U" z% @1 d! c# ?9 {. b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个公司,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
( H: Y7 q5 Q' ?$ n) y( ^( X; D- _- z: p4 F/ U/ f
  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没有做通信录匹配,当时中国联通说你做了,就触红线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来的东西就好像一个阉割版的QQ,没有意思。即便这样,正在广西、云南开会的中国移动知道了也立刻打电话给QQ无线说,这个东西谁做都可以,腾讯做就不行,我们在别的地方要惩罚你。
6 _( u, N9 W' r0 b3 h2 Q2 B1 s
3 s' V3 U  \- {. k, B  后来市场竞争起来了,国内出现了好几家同类产品,我说不行了,不管了惩罚也要做,于是通信录便加进来了。这样用户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来,互动就高了。
  V- Z# ~+ c* ]) A# o: U! p8 {; ?$ z' U% E  O
  因为这些缘故工信部压力很大。我就问工信部,我说如果你能出一个命令禁止微信也可以,我还有手机QQ,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国外的那些软件就进来做了。
) d. n' u9 B7 d# q0 X) c: n# a6 J1 j/ v8 J% w7 P0 [1 K
  微信做起来后,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原来我们有一款老游戏,是单独的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是音乐类的,已经上线一年多了,日活跃70万,一放到微信上立刻变成1700万,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 Z7 P3 P4 q8 v( S* E* }. ^) w( y. S- Y  Y7 X/ D$ w$ B
  经历了这些危机和转型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大的感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社会的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很可能灰飞烟灭了。  l! q2 W; t- C$ P0 `

7 A% U" A) a- s5 e7 q$ U  很多人问我潮流来了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DNA不适应。我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个准备,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不妨尝试,因为你主动放弃不做,市场上的对手就一定会做,这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H3 _- u8 i& C$ Y6 ^6 y
- _4 t, r) |: t* w& Y
  产品思维$ X! V/ b, K' F) ^3 A0 W9 l: h9 c
. {( L9 T. x" j2 y
  其实抓住机遇只是一个开始,对于互联网企业产品才是王道。但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
( g' G* K# e, u! o. `- ]2 \9 o
5 N4 h* U7 U5 Q  另外,创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我每天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爱给产品部门挑错,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 R; ]' y- F5 B& N
2 Q& J- g/ s" y& [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他们必须每天都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不仅如此还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订阅,因为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做产品的人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这样,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u3 x: T* U# s( j, \

1 v+ x; ]% ]: F, V4 j0 r5 f8 y: Q% ~  有了这些基础后,该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进来,一同打磨产品。在产品中,有很多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并不是应该做的。比如,微信选择不做「在线」、「离线」的概念。第一,因为手机移动端一定是「在线」的,做一个「离线」画蛇添足。
( @8 e: e) {: @/ r) F) _6 Q9 t0 e5 |
  但为什么也没有显示「在线」呢?这里面又考虑了很多细微的区别,消息送达后,你收到了还是阅读了,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做出来,但我们希望人们在便捷的时候,又保持一份隐私。
3 V1 |/ K7 I8 n* {% r! E
& W! ~/ R2 a7 V8 S7 z4 C! `  后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做一个「已读」,但这样发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这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或者是一个软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对人性的把握。
9 X+ ~5 X% o) j" O
( D" q1 Q# i3 {; s0 L3 s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语音搜索,我们没有作为重点去做,这个功能看起来方便,其实未必,比如一个人对着手机说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这么说,而且也不私密,宁可多按几下。
% U4 i3 b" q# M0 i9 u1 V9 d( O3 s. A. q) M# Y: [2 S
  当然,我们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发现复制别人的路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的团队曾经照着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所以并没做起来。但搜狗就很聪明,他说我拼搜索拼不过你,我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就比我们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钱是我们的三分之一。; ], z2 Q# ?* j9 j4 [) e) N$ U

$ i: y" c& n) x+ Y6 }  像我们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后越做越没希望。包括我们的微博,虽然说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终没办法突破,最麻烦的是新浪微博也没突破,跟着别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6 |( K4 _8 q0 e, t: u8 ~7 P8 I8 `, w
  我最大的担忧
( s+ p0 @$ ~; y* s
0 }, a! v6 V8 K6 B1 h6 q) [  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也都没有对错,只要用户没兴趣了,你就会被淘汰掉,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 `1 m; [) Z& l: M' U# H

3 i/ B! o$ m8 h- V/ I$ C" d9 v: Z' W  有时候,各个行业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会冒出来。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这是自己最大的担忧。虽然我们干这行,却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B& f' L9 @/ P6 ^1 H# P

, v3 _& d, S5 F7 [/ l  而且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瞬息万变,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没有人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因为人性就是要不断更新,可能你什么错都没有,最后就是错在自己太老了。怎么样顺应潮流?是不是没事把自己品牌刷新一次?
' |0 p. w5 i1 Q) x  o9 o% @. K" Y' ?2 t# N" Q
  我的看法有两点:/ v8 W! h2 u8 m+ }( A/ u

9 ~6 p& Y& g6 w  1)如果你自己不理解,那你应该找能理解这些的人让他到前面去闯,让他们多和年轻用户接触,了解需求。我现在有时候就去问小孩,测试一下,这个产品你会喜欢吗?再问他的小伙伴喜欢吗?他们有时候比我们还看得准。
) p8 D. }6 E! F/ n7 A% n
6 |- F& V: ^( P: r, ]* J* H( P8 D* Z  2)通过投资一些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投资中,看不懂和后悔的经历最令我深思。我记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时候,自己通过私人银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还往下掉,都快跌破当时拿的那个价钱了,后来终于上来一点之后,熬不住了,25块就出手卖掉了。, o) n. P5 p+ d

- x, V5 X- B; k) i  当时我都觉得Facebook很难商业化,但人家最后就做到了,并且金融广告、社交广告的水平还是全球一流的,当然这也得益于各种各样APP需要大量广告。所以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这个行业内的,都会看走眼。4 D) Y: h/ s% s1 a! Y4 o# k! k( X
# b4 c6 A& y8 r6 h
  还有一例就是Instagram,我投了点股票,现在说起来很后悔,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还不到1美金的时候没投。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我们副总裁说,这个公司不太靠谱吧,在靠近海边的一个玻璃房子办公,外面都看得见,扔个砖头就可以把电脑全拿走了。但后来它的数据增长不错,我们是在它8亿美金估值的时候进入。7 \8 \! W" O  n) p$ ~4 k& b

( E+ m2 ?& @* p. ?7 Q  我试着研究它火在什么地方?发现12岁到18岁的女性用户很喜欢这款产品,它的服务类似微信,但是不发消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着才能看,你一截图,对方就会知道你在截图,这个软件打感知截图的卖点。后来投资调查指出,用户觉得这个应用没有压力,就是消费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
; J+ W' u1 d+ |% C
  _. N) w" S: ]: H$ ]  相信很多创业者会问,我什么不谈谈钱的问题,因为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拼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 y8 F4 {* y: `5 D# 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2 11: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做大是一下指的事情,但机械做大真的慢慢积累。没有那家在几年内翻几翻吧。机械的研发成本与周期太长太长了。
发表于 2017-3-2 11: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械行业有哪些痛点?大家说说。
发表于 2017-3-2 12: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身边有见过做机械的同事跳到IT行业,但没有见过IT跳到机械行业的。

点评

呵呵,确实真没见过!  发表于 2017-3-2 12:56
发表于 2017-3-2 13: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句就是真理: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7-4 01:29 , Processed in 0.07358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