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壹佰米海洋 于 2016-2-18 16:49 编辑 " @# s J8 v' {4 d
, \, T. B2 j& v5 q9 b' O( J
问题描述
' F& x, F0 M0 C进气管和歧管通过O型圈密封,进气管属于快换卡头的连接方式,装配操作时工人只需手动将进气管压入歧管对应的孔中即可。
1 |9 P3 p- |7 E% X6 ~
/ I0 t( c+ z+ v. i6 V(图片插不进来了) ( V+ U2 d: T4 ?
进行泄漏测试时多台产品该连接位置发生泄漏,于是开始排查原因,发现连接处很容易松动,用手摇晃一下就会发生大量泄漏。对已经下线的合格产品拿回来再测试,用手晃一下也会泄漏。这下麻烦大了,意味着几个月以来生产的产品,这个位置都不能晃动,一旦晃动即有发生泄漏的危险。. k, `: `$ M$ p* e& O
排查原因3 A0 y8 Y& A8 X2 n
经三坐标检测,O型圈密封位置歧管孔的直径超差,公差为+/-0.05,实测值比上限超了0.05-0.08左右,由于是塑料件圆度不好,实测值为0.07左右。看来是这个孔干大了,所以密封位置间隙增大,导致泄漏发生。) r6 p3 Y9 G! S" N
连续测量了5个件,都超差,包装好返回供应商测量,供应商测完了说合格。一个简单的孔,三坐标测量,直径能差6、7道?疑惑。还是这个件,供应商再包装好拿回来我们测,他们人员也到场双方进行对比,原因终于出来了,测量没问题,评价方式不同,我们用的是最小二乘法,供应商用的是最大内切圆。供应商修改模具,修改测量评价方法,重新供货,测试,不漏了。; B* p7 s* `% O# J
总结: D* S$ z& A- |9 v6 N9 @( w
塑料件圆度不好,但是图纸没有给出圆度公差,用最大内切圆法评价直径显然不合理,不知道为什么最初他们这样选择。解决问题期间曾经找了几件进口歧管做对比,发现用进口件不漏(即使用手晃动),测量结果发现进口件直径在中值,国产件偏上限偏得厉害,圆度虽然没有图纸要求,但进口件圆度0.03,国产件圆度0.07,如此,泄漏容易发生也是正常的了。
+ E( r7 f; d2 [思考
S8 g2 u* M/ S2 w4 c" ?最大内切圆法有什么好处吗,什么时候适合使用?
. w- `3 \; i+ R2 R @密封连接处用快换卡头合适吗,没有结实的固定经常晃动年月久了是不是也会容易发生泄漏?( M" s3 R9 s9 b: Y
进口件基本都按着中值去做,国产件就这么爱偏上限吗,成本使然还是什么作祟,国产化了的东西真的就赶不上进口的?* \# N; o4 h q( r+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