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487|回复: 11

零读杂谈(热处理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 05: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开篇一时间突然不知道该说点啥了。呵呵。上一贴有大侠问合金元素的影响。其实,合金元素影响的不单是一个淬火。前面说TTT图和CCT时,应该提过,合金元素会影响冷却曲线的形状。因此,针对不同的合金元素,最终会形成不同的冷却图形。而我们任何一种冷却类热处理,都是基于选择合适冷却途径根据冷却图控制相变而进行。所以说,先掌握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思想,然后再结合不同的图谱来针对性研究不同材料的具体工艺。而要针对性的研究不同材料,又需要有相关的晶体理论基础,比如原子置换的影响,晶体缺陷的影响,熵焓计算,堆叠理论等等。所以,我不想单纯的按照某一本书的格调来照章宣读的写这个杂谈(算笔记吧),因此才会选择专攻方向不同的三本书来揉合着说。比如之前说马氏体、贝氏体,其实就是《材料工程基础》的东西。说CCT图,又是《材料热处理工程基础》的东西。后面说晶体缺陷,置换等等可能就是这两本书结合了又。所以,我欢迎有大侠参与讨论,不过如果超出当前的范畴的话,就会比较头疼了。希望诸位理解。6 n8 h% C  e. W; E7 g
另,回复@海鹏·G 大侠。您说得没错。不过个人认为这是建立在经验总结类说法之上的论调。热处理、焊接、冶炼,其实远不止简单的时间——温度——相变这么简单。比如同样是板条马,常规马氏体组织和细马氏体组织就差很多,而继续细化下去,我们所讨论的韧性和强度问题又会出现表里不一的特殊状态。例如缺口韧性很高,但是疲劳性差。疲劳性很高,但缺口韧性不足。也就是宏观韧性同微观韧性的不匹配。而这些,其实是现代热处理研究的微观的东西。当然,研究这些,包括温梯控制之类的其他学科又都要涉及进来。呵呵。希望我的言语没有冒犯到大侠。5 W" [% \& _9 i+ |( Z3 R
好了,篇幅不短了,回正文。继续说淬火工艺。- e3 b- p  V  ?7 S
: ?7 h" A" O" T! Q
读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陆大纮 许晋堃 合编& A( [) ^2 k: w* T. o4 m
   人民铁道出版社; e) p% N7 h# _, h4 e# P
           杂谈十二
& m7 u1 z( b  F2 ~
7 f8 ^- N, X5 V5 z. Z9 B/ ?! z+ \+ b$ c钢的淬火工艺0 c- t. y) j( Y$ N' D& ?' c

6 J6 d* K8 b$ k8 w+ h5 w生产商利用现有淬火剂,结合淬火方法来保证淬火质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 e% c  e: y7 y0 L8 \

2 c6 t) S$ B/ R( E7 Z# [1。普通淬火法。
3 M6 k- m5 ?! g4 J/ T# ?& |9 F: z, a4 |普通淬火是将工件加热后直接置于水或油中冷却的淬火法。碳钢一般用水淬,合金钢或者碳钢小件采用油淬。普通淬火操作简单,但对于形状复杂的工件易导致淬火缺陷(变形、开裂),只适合简单形状的工件。
' V. t/ w5 u/ p1 ?; U9 P/ a: P对于截面较大的工件,为了减少淬火应力,一般可采用“预冷”。即,先经空气冷却,再浸入淬火剂中。预冷时避开高温转变区。也可以采用先快速冷却避开高温中温区,再取出空冷,减慢马氏体转变速度,降低表面与中心温差。但后者出液时间不易掌握,过早淬不硬,过完易变形开裂。但总的说,就是利用TTT或CCT线,尽量贴合理想冷却曲线。% d  G- s2 i* n
) D. ~' z8 e4 E5 s. J! b
2。双液淬火法。
; F9 E- E: S" U双液淬火有点类似于上面地先空后液或者先液后空淬火方法,它是先将工件加热后置于水中(或盐水)快速冷却,待温度降至300~400?C时,取出置于油中冷却。这种淬火法,既可以快速冷却避开高温转变区,又能在低温马氏体转变区保持较小的冷却速度,使整个过程中既不发生珠光体转变,又减小马氏体转变时的内应力与淬裂及变形倾向。但同普通淬火类似,取出时间不易控制。一般生产上有按照截面厚度,每2~4mm在水中停留1秒的经验进行控制。而对于较厚的工件(〉50mm),也有采用每100Kg停留1分钟的经验方法。而具体的,我们可以由热交换理论和热梯度模型来进行较为精确的计算。另外目前一些新兴的测温设备也能帮助生产中更容易的把控温度。比如AR电子测温。
  I" [( k/ f8 ?+ U. v! A
7 B8 m% j% E4 j# [7 e3。分级淬火,又名热浴淬火法。
+ b6 r* o& z+ w, K6 f将加热好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马氏体其实转变温度)点的热浴(硝盐或碱浴)中,保持一段时间,使工件表里温度均匀并与热浴一致,然后取出空冷。在热浴中停留的时间以奥氏体不发生中温转变为准。此法产生的应力小,变形轻微,优于双液淬火。但局限于盐浴冷却能力小,只适用于形状复杂的小工件。
: r) e5 u6 O0 I6 e( {1 T" I9 Q6 V; d( h) ^& P. e' V
4。等温淬火法。
, q( _+ O4 A0 A将工件加热后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硝盐或者碱浴中,长时间停留,直至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为止,然后取出空冷。此法几乎不变形(贝氏体的转变特性),内应力很小,且下贝氏体在硬度较高(≧HRC50)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韧性。等温淬火后如果有参与奥氏体,应回火处理。没有时,可不回火。此法的缺点是等温转变需要的时间长,生产周期长,适用于形状复杂的小件,特别是薄、细又要求韧性的工件。
. |, T( N: v6 k8 a; D2 E在Ms以下(如100~200?C)进行等温淬火,则奥氏体一部分转变为马氏体,另一部分转变为下贝氏体。马氏体又在这个温度下继续发生回火反应,形成回火马氏体,最后得到下贝氏体+回火马氏体的混合组织,有些仍会有参与奥氏体。这种方法下得到的终态物质硬度略低于马氏体,但韧性较高,也称马氏体区等温淬火。! f. {! j3 v6 n2 h

, l+ I$ o6 [! U' B; C5 。冷处理% j; K5 K$ O! Q+ f; ~9 e+ J
高碳钢和合金钢的Mz(马氏体终止转变温度)温度可能低于0?C。为了消除残余奥氏体以获得最大数量的马氏体,可以进行冷处理,即将淬火钢继续冷却到-70~-80?C(根据情况可能更低),保持一段时间,使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成马氏体。这样可以提高硬度,稳定尺寸。一般适用干冰和酒精混合剂或者冷冻机。特殊时也可以采用液化乙烯或者液氮等进行更冷的处理。采用冷处理时,应防止冷裂,所以可以先回火一次或者在高温(-30?C)预冷一次,然后冷处理。冷处理后进行回火。
; Z1 F: E) c* i1 ^' ^冷处理一般会使零件尺寸增大。
. F; H4 [6 k$ v另外,冷处理应在淬火后尽快进行(0.5~1小时内),否则由于残余奥氏体的陈化稳定性(奥氏体虽时间推移而变得较稳定的现象)使冷处理中能得到的马氏体数量减少。
" y+ @$ g4 B0 }; w$ o7 `: i1 u/ T6 i4 e
抱歉,看来只能把淬透性放到下一次了。再次感谢支持,下周见。
- g9 u, }: G% B;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5 收起 理由
zjnyxhlove + 1 标记
棒槌土匪 + 1
kuailin + 1 问题描述清楚,显得很专业!
lufangxin + 1
LIAOYAO + 1 复习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采用|主题: 929, 订阅: 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 14: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挺专业的
发表于 2015-11-2 14: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5-11-2 21: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侠看的那本书有没有最新版啊?那个版本很难买到了

点评

谢谢zerowing 侠  发表于 2015-11-4 22:10
可以看清华王昆林的《材料工程基础》  发表于 2015-11-2 23:41
发表于 2015-11-3 16: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发表于 2015-11-3 20: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5-11-3 22: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受益了!!!
发表于 2015-11-3 22: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哦,是zero wing大侠的马甲。技术讨论,哪有冒犯呀,看来你对之前的言语有芥蒂。
+ C3 L" j5 \. ?) N9 S% K; N7 g+ Y2 M) S/ A' d: B
热处理书我看得少,也不深入。我看过的书,除了内容基本雷同的大学教科书,手头还有一本支道光的《机械零件材料与热处理工艺选择》,属于现用现学,闲了没事翻翻的书,当然,算是通读过。还有两册金锡志译的《金属手册》,案头书,还没好好看,大部头,看起来要费些功夫。
# e1 T6 e+ ?( X3 [/ F2 X
' Y8 S5 Z& m) _" }  O/ W0 i微观的晶体理论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我只是停留在书上那一点简介,属于小白,也没能力深入下去,没办法搭话。

点评

估计那位高人又被隐遁到哪个深山里去了。唉。大侠不必妄自菲薄,只是基础的东西讨论而已。很多东西,一个人的理解和多个人的理解很不同。探讨探讨挺好得。  发表于 2015-11-4 10:28
像我,真实的高倍金相图都没看过几个,光谱更是不识什么东西,更没有炉前的经验,连个大炉子都没见过,。是不可能妄谈啥的。  发表于 2015-11-4 07:21
论坛上以前有个版主,海龟材料学博士,好像已经很多年不见上论坛了。深奥理论得跟人家去交流。不过,我觉得一般应用,是接触不上了,反而数据和经验更重要。  发表于 2015-11-4 07:15
大侠不介意就好。后面的时候会说原子晶格方面的东西,倒是还希望大侠能参与讨论。毕竟我更多的时候偏于设计,生产实践的东西还要你们来验证。比如后面说淬透性,就可能不完全按照书本的东西说。  发表于 2015-11-4 01:09
大侠多想了。只是我的言论有时比较“叛逆”,所以,讲有些话不知道会不会又触犯哪位大神。  发表于 2015-11-4 00:57
发表于 2015-11-4 21: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7: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上了,之前一直看的《赤裸传动及热处理》中,各种退火,正火等给搞晕了,现在回头看,有点头绪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7-12 18:43 , Processed in 0.0731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