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一时间突然不知道该说点啥了。呵呵。上一贴有大侠问合金元素的影响。其实,合金元素影响的不单是一个淬火。前面说TTT图和CCT时,应该提过,合金元素会影响冷却曲线的形状。因此,针对不同的合金元素,最终会形成不同的冷却图形。而我们任何一种冷却类热处理,都是基于选择合适冷却途径根据冷却图控制相变而进行。所以说,先掌握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思想,然后再结合不同的图谱来针对性研究不同材料的具体工艺。而要针对性的研究不同材料,又需要有相关的晶体理论基础,比如原子置换的影响,晶体缺陷的影响,熵焓计算,堆叠理论等等。所以,我不想单纯的按照某一本书的格调来照章宣读的写这个杂谈(算笔记吧),因此才会选择专攻方向不同的三本书来揉合着说。比如之前说马氏体、贝氏体,其实就是《材料工程基础》的东西。说CCT图,又是《材料热处理工程基础》的东西。后面说晶体缺陷,置换等等可能就是这两本书结合了又。所以,我欢迎有大侠参与讨论,不过如果超出当前的范畴的话,就会比较头疼了。希望诸位理解。
) j7 q5 M! _8 {, h$ B. G! P. @4 c另,回复@海鹏·G 大侠。您说得没错。不过个人认为这是建立在经验总结类说法之上的论调。热处理、焊接、冶炼,其实远不止简单的时间——温度——相变这么简单。比如同样是板条马,常规马氏体组织和细马氏体组织就差很多,而继续细化下去,我们所讨论的韧性和强度问题又会出现表里不一的特殊状态。例如缺口韧性很高,但是疲劳性差。疲劳性很高,但缺口韧性不足。也就是宏观韧性同微观韧性的不匹配。而这些,其实是现代热处理研究的微观的东西。当然,研究这些,包括温梯控制之类的其他学科又都要涉及进来。呵呵。希望我的言语没有冒犯到大侠。
- V n% ~" M @ L( w好了,篇幅不短了,回正文。继续说淬火工艺。
* p' i- Q0 |: ]0 }4 q" I1 D/ j
9 G/ Z& B/ { [/ N+ N读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陆大纮 许晋堃 合编
( ^7 [+ z) a* Q/ A 人民铁道出版社
4 y) F4 L- e; w 杂谈十二
1 j( ]/ H4 U* D5 ^. A3 ^6 B6 }5 U" O4 s1 K! J
钢的淬火工艺- `1 P5 f" T0 m$ h# M' E& H, o
6 m+ i8 I+ Y5 q7 D" }6 u* j
生产商利用现有淬火剂,结合淬火方法来保证淬火质量,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五种。4 l& K0 G6 V# d# v
7 \+ n% e% A& W2 S# d
1。普通淬火法。
+ J+ U: `6 D, [普通淬火是将工件加热后直接置于水或油中冷却的淬火法。碳钢一般用水淬,合金钢或者碳钢小件采用油淬。普通淬火操作简单,但对于形状复杂的工件易导致淬火缺陷(变形、开裂),只适合简单形状的工件。
; ~4 k2 r5 L# f对于截面较大的工件,为了减少淬火应力,一般可采用“预冷”。即,先经空气冷却,再浸入淬火剂中。预冷时避开高温转变区。也可以采用先快速冷却避开高温中温区,再取出空冷,减慢马氏体转变速度,降低表面与中心温差。但后者出液时间不易掌握,过早淬不硬,过完易变形开裂。但总的说,就是利用TTT或CCT线,尽量贴合理想冷却曲线。4 d7 [& d1 u! X4 D! y3 [/ Z U
* y& x4 u r6 v5 e4 Y6 L. F2。双液淬火法。
9 R& _ k+ m0 O+ d' p双液淬火有点类似于上面地先空后液或者先液后空淬火方法,它是先将工件加热后置于水中(或盐水)快速冷却,待温度降至300~400?C时,取出置于油中冷却。这种淬火法,既可以快速冷却避开高温转变区,又能在低温马氏体转变区保持较小的冷却速度,使整个过程中既不发生珠光体转变,又减小马氏体转变时的内应力与淬裂及变形倾向。但同普通淬火类似,取出时间不易控制。一般生产上有按照截面厚度,每2~4mm在水中停留1秒的经验进行控制。而对于较厚的工件(〉50mm),也有采用每100Kg停留1分钟的经验方法。而具体的,我们可以由热交换理论和热梯度模型来进行较为精确的计算。另外目前一些新兴的测温设备也能帮助生产中更容易的把控温度。比如AR电子测温。
: Z% t: b4 ?5 X0 J) x% g6 d
5 }1 P* f" |4 n$ k- L1 f3。分级淬火,又名热浴淬火法。2 |- B" T2 Q1 ~: o$ C; O' a8 N* P
将加热好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马氏体其实转变温度)点的热浴(硝盐或碱浴)中,保持一段时间,使工件表里温度均匀并与热浴一致,然后取出空冷。在热浴中停留的时间以奥氏体不发生中温转变为准。此法产生的应力小,变形轻微,优于双液淬火。但局限于盐浴冷却能力小,只适用于形状复杂的小工件。, L' a/ ~3 }) D9 O
- y) N$ A! e. N+ h% D2 h
4。等温淬火法。( X5 p; Q! S7 P3 U" P7 C
将工件加热后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硝盐或者碱浴中,长时间停留,直至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为止,然后取出空冷。此法几乎不变形(贝氏体的转变特性),内应力很小,且下贝氏体在硬度较高(≧HRC50)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韧性。等温淬火后如果有参与奥氏体,应回火处理。没有时,可不回火。此法的缺点是等温转变需要的时间长,生产周期长,适用于形状复杂的小件,特别是薄、细又要求韧性的工件。
- \ i3 P0 y. s" R' z7 _5 M5 B在Ms以下(如100~200?C)进行等温淬火,则奥氏体一部分转变为马氏体,另一部分转变为下贝氏体。马氏体又在这个温度下继续发生回火反应,形成回火马氏体,最后得到下贝氏体+回火马氏体的混合组织,有些仍会有参与奥氏体。这种方法下得到的终态物质硬度略低于马氏体,但韧性较高,也称马氏体区等温淬火。
/ V) T( K, Y! o- D: @! E, V/ V; B' h# N& K
5 。冷处理# f: e% i' N( T# F
高碳钢和合金钢的Mz(马氏体终止转变温度)温度可能低于0?C。为了消除残余奥氏体以获得最大数量的马氏体,可以进行冷处理,即将淬火钢继续冷却到-70~-80?C(根据情况可能更低),保持一段时间,使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成马氏体。这样可以提高硬度,稳定尺寸。一般适用干冰和酒精混合剂或者冷冻机。特殊时也可以采用液化乙烯或者液氮等进行更冷的处理。采用冷处理时,应防止冷裂,所以可以先回火一次或者在高温(-30?C)预冷一次,然后冷处理。冷处理后进行回火。
) W9 s. S/ t2 b" b% \2 {冷处理一般会使零件尺寸增大。( F: j1 a( I: I6 E9 h0 F; I
另外,冷处理应在淬火后尽快进行(0.5~1小时内),否则由于残余奥氏体的陈化稳定性(奥氏体虽时间推移而变得较稳定的现象)使冷处理中能得到的马氏体数量减少。) B' }! {3 J; Z/ i
$ E3 W% I; g. \, b7 w6 L' h抱歉,看来只能把淬透性放到下一次了。再次感谢支持,下周见。" s* @ U4 M3 [" F. W1 f# R( O# z: a0 T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