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九禅师 于 2016-1-5 23:40 编辑 8 z3 C/ V0 e* N% Z$ E
! c* a* L: R8 N7 R. b* k8 l
冯巩说: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 凭啥我就要工作经验!
/ x" @( Q1 j1 U' u2 Z$ w9 M原本是一个笑话,但是被太多人口耳相传奉为经典,且以此作为不需要太努力,撞大运即可高官厚禄之借口。
& h8 I+ v- w, Z9 P- z; E某之本意是,我们看事物很有必要看得深入些。往往是团队成就个人,而不是个人成就团队。更不是讲草根绝无出头之日。
% |9 H/ R# m! h! ^) ]& f5 u成/败 背后的故事,都很深。" V. j( a, [% f$ a9 x* ?
列位看官明鉴!/ N, Y9 P" l) K
) @$ H9 |/ u; o, Q, ^- ?. k
诸葛亮出山的背景、经历及战绩:6 k1 E& w: Z) l9 Z! ]/ T
1、诸葛亮出山之前,完全没打过仗,但是,军事政治理论丰富,而且同部分军政要员有联系。布衣是自谦,并非事实。
8 Z9 [* n( W. b1 M! A襄阳一带较强的豪族主要有蔡、蒯、庞、黄、马、习等家,蔡家的蔡瑁;蒯家的蒯越、蒯良、蒯祺;庞家的庞德公、庞统、庞心民;黄家的黄承彦;马家的马良、马谡;习家的习珍、习祯等为各家的代表人物。刘表进驻荆州,并在襄阳打开局面均是靠着蔡、蒯两家的势力。因而蔡瑁、蒯越等均在刘表政权里担任着要职,是当时的得势者。 因此,刘表为荆州最高军政长官,蔡瑁为荆州第二号人物,蒯越为刘表谋主,是刘表政权的两大支柱。庞家、黄家、马家、习家等相对来说则较为冷淡,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形成了在野的势力集团。这是因为刘表“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在东汉未年群雄割据、混战不休的背景之下,刘表坐保江汉而胸无四方之志,“无霸王之才,非拨乱之主”,因而这些豪族之有识之士均不与之合作。黄承彦与刘表、蔡瑁为至亲,但未在刘表政权中供职;庞德公也是如此。《后汉书•逸民列传》载:“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庞德公),不能屈,乃就候之”,仍旧请不动,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 Y7 B/ y& i$ A4 T6 @
这一在野的势力集团,有着很大的声势,他们交相赞誉,控制着当时的荆州舆论界;他们聚会于这一集团的代表人物庞德公之鹿门,研讨经史,探究学问,分析形势,议论时政,抒发各自志向,因而带有浓厚的政治和组织色彩,他们在等待有利时机,以与其它势力集团联合,寻求政治出路。
, B6 r; \' U# X9 W: a" i8 O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蔡瑁有两个姐姐,一个嫁给了黄承彦,一个嫁给了刘表。诸葛亮有N多的姐姐,一位大姐与蒯祺结婚,蒯棋大概是蒯越的儿子或侄儿,官至房陵太守。一位大姐嫁给了庞德公的侄子庞山民, 而庞统的弟弟庞林,娶了襄阳城南、“宗室富盛,世为乡豪”的习家习祯之妹。马良、马谡是兄弟,马良在写给诸葛亮的书信中称亮为“尊兄”,裴松之于此下注曰:“臣松之以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W4 V; ]( w" X* |& U
凭借着如此复杂的姻亲关系,诸葛亮与刘家、黄家、庞家、习家、蒯家、马家都攀上了关系,串亲戚的同时,天下大势就都打听到了。自己又不是庸庸碌碌之辈,自然不愁不出名了。2 b- ^5 w. a* U& N. {5 `
诸葛亮的叔父官至太守,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重臣,诸葛家族本身也是一个名门望族,
& _, o8 ]: Y( J0 c以上资料,不一定全都对,但诸葛先生在躬耕陇南时候,绝不是在整天种地。; g1 p9 h+ ^8 ?* D' H
读三国历史会发现到三国后期,魏蜀吴每国都有姓诸葛的高官,挺好玩的。9 O8 Z2 Q$ L, E$ ]* x( N0 p
2、第一场仗就拥有绝对指挥权,而且兵力很少,城只一座,将两三个,各方面调度协调都相对很方便(各个经理略有不服,但是靠老板压下去了)。+ e: f- ?5 d8 e4 C$ x2 Y) [" N
3、第一战是伏击战,对手有明显的轻敌倾向。
! Q0 i. f3 M4 q. {9 z4、一战成功后面对对方优势兵力选择了逃跑……no,是长征,然后以游击战为主,然后是攻城战,最后才打国战。在不断的实践理论,而且并不是一直都赢。' p9 f& @( E. H0 N
5、前期并未持续担任部队主官,后期在根据地党政军一手抓,而且经过数次整风(托孤大臣不听话?干掉!)内部压力小。' l$ t, A, s# f9 ]: m: x
4、没有取得单独指挥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兵团决战胜利。。* A$ k" G+ ~3 U
& z0 V9 z1 B6 K+ a% `* P1 k
还有一位火箭式提拔的兄台,韩信
* O* X) l$ A2 b$ O& C韩信那个时代,秦始皇基本把所有的兵书啊什么的都藏起来了,& x) g, e$ s# r, m# S0 T
读过那么几本兵书理论,随军过见过人头落地,就算军事人才一个了
* h1 Y% q& V4 s5 l) \& u1 s0 l跟着项梁和项羽混过一段时间,进过参谋部(看门的)。
- o" @, R8 t4 q7 D# p学到了核心技术之后跳槽去竞争对手的公司拆老东家的台。
& S$ R+ U. |+ S9 X/ E: P( x4 ?! F3 h一开始也老输,因为广告部门、人事部门还有后勤部门的工作做的比较好,所以实力没有受损。( |: g9 Z3 j! W
与此同时,老东家经营思路有问题,核心技术人才逐渐流失,不少被对手挖走了。* e& b6 {1 V- B( Y
刘氏公司逐渐树立了口碑,一点点积累优势,蚕食市场份额,最终才获得「巨大的胜利」。
' P2 Q, y9 U# l1 D
: U% w5 t* O3 }0 T9 i9 w+ W再说一个倒霉的,赵括第一次上战场,统领号称40万大军(按照记载),对抗当时第一强国秦+名将兼老将白起,* a5 [: H" `7 i) |8 Y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6 N% N: ]4 S+ M' Q4 V' d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 B; k5 m& N x# j+ t5 D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u" r- b8 X2 P3 C/ O& d( |
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W: d4 v& q3 n3 {
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 L' [6 v4 d; y8 K3 A
1 i- S2 n9 k8 L4 w" D$ j不得食四十六日,古人都有些喜欢用修辞手法,但足矣说明挺多天断粮的了,军队没有哗变,赵括还算是有能力的!+ j& c+ {6 Z8 ~6 W
赵括并不算是完全无实际经验,在被提拔之前,他是长平之战的后勤供给军官,并且在每次军需运送的过程中,6 y0 e2 z8 y& B/ T [1 E
详细考察了双方的情况。
1 V) V3 Z, e% P/ V( V赵括被赵王委以重任,一方面是因为秦国的计策所致,一方面是因为赵括本人才名,
9 T1 ^- v4 K7 Q7 E还有一方面是赵王被赵括的踏实所打动。(赵括对于前线情况的各方面描述细致无比,做了非常踏实的准备工作)。
# a7 V4 P2 l% f2 j赵括确有纸上谈兵的问题,但是其才能也是非常明显的,缺乏的是经验。
; Q8 i' Y. r1 ~- P; R; B/ d7 E秦国在赵国派出赵括后,派出白起为将,并且是秘密为将,对赵国和赵括的重视可见一斑。/ W1 s. ` Q3 i% g1 g) l$ f0 Y
S; ^- c! J0 _" g+ f; }
只懂理论、没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人,快速提拔,带领一个团队,不把整个团队和自己一起弄死
9 b' n* h. X; q" U" F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着清晰的头脑(不会以为自己是超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足够的沟通协调能力(自身和背后),有着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 [& I* ~& b# V: w
并且这个项目没有招惹来引来强大的对手,保证顺利渡过前期的团队磨合期和初步的积累;8 k* _: ~% g/ o$ X4 ~) j
最重要的是这个团队,有容错能力,即使出现失误甚至阶段性的失败,整个团队能顾容忍并及时进行调整。- q) p$ \" g4 U2 S
& w; i, g3 ?6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