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及其零部件企业产品开发工作的探讨 # O: F# u7 R8 Z" n( y+ I% f
以下是我多年经验的总结,已经在我的电脑里已经睡了四五年了!前段时间偶尔翻出来,自我感觉还不错。敬请大家批评。
! V _3 g( q4 M1 产品开发的时代特点6 I1 T m) u1 E _8 I
这个时代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汽车行业的影响,各大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越来越直接了当。第二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汽车时代;对卡车而言,已经不仅仅是挣钱机器了。第三是能源短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作为能耗大户,能源危机极可能引发行业革命性的变革。
6 x5 _% H3 }, S1 p' h& D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品开发作为产业(企业)行为的先行官,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业内有必要认真研究。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M5 c* G* G& u! r
1)产品开发越来越重要。作为高挡耐用消费品,汽车行业在某些方面看起来越来越趋近家电行业--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 A! G) M. t% O% ^, ~$ g8 f2)产品开发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R) i$ S9 f' b; Q
3)产品开发对工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1 e* x. J1 |" F3 n5 _" P3 o0 o
4)产品开发占企业成本的比例越来越高。8 S3 l6 [9 |% S2 c
5)产品开发过程中专家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6 H7 @# i, D- j% j0 q6)产品开发过程本身越来越复杂和综合。
1 F1 G& `$ |, j# ~1 p 下面仅从管理方面探讨现代产品开发的思路及方法。) J- Y& j& P; S7 f. O0 O
2 企业产品开发工作的几个重要的思想认识问题5 u' u+ O1 @. J) B) y9 e
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人的思维方式的定式和贯性是巨大的,这是造成产品开发滞后于市场需求的根本原因。$ ]. a! h) s9 ~- T3 J3 j, i
1)作为行业管理部门
3 D6 M4 |% j3 ? 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规范和发展,现代政府已经逐渐由行政命令向政策引导过渡,专门的厅局已经变为行业管理的协会性部门,企业也逐渐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造成行业(企业)的管理与被管理的脱节。( Z/ \1 v9 N. y4 K: F [
第一、人事权和财权旁落,企业不再听命于行业管理机构。行业管理机构本身也感觉不便于进行管理,使行业管理机构所掌握的专业特长无处发挥。
) Z* K! c0 M9 E1 J/ _' N9 Z5 U+ p6 Y 第二、直接管理企业的要素变为:一是市场,但从微观上说是无序的。二是有关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执行部门中,由于政府职能转换后大部分职能部门在短期内难以进入角色。一个原因是管理范围突然加倍,造成管不过来;另外一个原因是不了解行业特点。最终形成行业(企业)的管理与被管理在短期内脱节。1 | D- Y# c4 l$ c6 ~8 l! n7 G1 L
自由和控制是相辅相成的,计划经济时代也有很多好的模式。毕竟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属高档耐用产品,应该加强行业管理机构的行政权力,采用政策法规(包括专业标准)的调控,通过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付予行业管理机构一定的行政权限。引导和监督企业的技术开发行为,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当行为造成的社会资源浪费。至少在专业标准的制定、贯彻和执行检查过程中,行业管理机构应起到主导作用。# b8 s: f% w k) ^
2)作为整车企业
- l) x# N# W1 L3 S0 u 整车企业是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开发的主体。它上承市场和政策法规,下达大量的零部件企业。对于产品开发来说,企业往往存在着不少错误的认识:
* |4 A' G) F: i: b8 } 一是对产品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产品开发投入过低,有时可能仅仅是政绩(政策)项目。) z. g# R) j) h. V8 s7 \
二是对产品开发的难度认识不足。大部分企业没有考虑产品开发风险,更谈不上产品开发的风险准备金了。4 ?* U5 c9 B; D2 D% ? I9 k# a, j7 U
三是对产品开发的系统性认识不足。往往认为产品开发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对设计部门过分的依赖和要求,但对其外部环境条件却重视不足。
, |1 @0 B4 `( z e( A; L3)作为零部件企业8 F" F; `8 p' ~( m0 m. W; [7 r7 R
关于产品开发的认识问题,零部件企业比整车更加严重。除了存在着上述整车企业的问题以外,还有以下不足:1 d$ |# ]* Z/ D, I$ l
第一是被动开发甚止连被动开发都跟不上。绝大多数的配套企业都是根据整车企业的新产品试制计划开发产品,在意识中即存在着过分依赖,基本上没有联合开发或引领型开发的意识。
; A: V& x& z0 N9 X2 F) q 第二是一般不去学习研究自己产品与整车关联的技术问题,不去学习研究相关法规。
- l! _% j3 h( W# D 第三是对于售后质量问题过分关注经济上的损失,过分推脱责任,却不会用来作为产品改进的有效工具。
- |- U2 M% B' N2 ~9 b! _1 K4 Z 产品开发必须有投入、有措施、有方法,但首先必须有认识。只有高度重视了产品开发工作,全面认识了产品开发工作的性质特点、开发过程及其方法,才能做好产品开发工作。所以,要做好产品开发工作,首先必须解决全员,特别是领导层、关键是一把手对产品开发的认识问题。
( G; Q; p- j a) X4)案例(不发表)
4 |4 F- n5 r6 T" Y7 i3 企业产品开发工作要贴近市场,不能和市场脱节。, t$ ]. [& [7 z8 h. a3 H
1)企业产品开发工作的目的及特点; H7 v n k0 d% B0 {8 k( u
企业产品开发工作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它既不能是科学研究、也不能是摆出来观看,而是一个企业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的根本。企业产品开发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超前性,这就决定这一工作的高难度和高风险。
/ V# M6 r) T5 ]' H# Y" G7 k8 W 制造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要实现利润就必须将产品卖出去,这就明确了市场对产品开发的决定作用。市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政治经济规律决定的,所以经济发展规律间接决定了企业的产品开发。1 j7 D- Y: J, Y; q
所以要作好产品开发工作首先要认真研究探索市场,要摸清市场就必须研究决定市场的政治经济规律。把产品开发工作与市场研究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的方法各不相同,但至少销售部门不能游离于开发工作以外。
' D/ g7 g, j' n( L0 ?' {# \$ c2)企业产品开发与营销工作的比较7 u% E( ]7 b4 ]; n* N
近年来,营销学问的宣传在国内非常风行,似乎给人造成了一种印象:营销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所以在很多企业中,会议的主题往往永远是销售和生产。笔者认为,营销固然重要,但决定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只能是产品开发工作质量,营销只能是企业产品市场化的一个手段。* k7 g) q5 p6 f' T( v0 U: O# `" Q
3)企业产品开发工作与市场结合的现状( N4 H+ N! ^8 n9 G2 k6 Q
由于企业产品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风险性、长效性和全面性,很容易造成这一工作高处不胜寒,很难被广泛理解和支持。这个工作的性质所造成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产品开发工作与市场的严重脱节,往往是在闭门造车,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开发工作质量。进而引起的后果更加严重:开发失败造成浪费、相关人员受到指责,企业不敢再投入新的开发资金,相关人员尽力回避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2 w0 I% y- M. ]. w1 F- ?4 产品开发管理方法的探讨2 J, s' Y, P: x& d2 v
以上叙述了企业产品开发的思想认识问题。以下说明一下企业产品开发的具体方法
8 _/ y0 z: Q) k) s1) 从管理模式上说
) r' J% a7 y3 L 企业产品开发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于其它具体管理项的重要分支。/ W5 P+ S7 U6 Q; `; {/ p' e9 b
首先,企业应该有纲领性的技术发展规划和产品发展规划。一般企业缺乏这一方面的工作,多数停留在企业管理者的脑子中,没有落实到纸面上,从而失去了其重大的指导作用。不管正确与否,企业应有这方面文字性的东西,过程中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7 C& J/ n* _: B 其次,在管理制度上应体现出权限和职责的划分,并有考核办法,由软指标变为可量化的硬指标。
' H1 r4 ?' Y5 c 第三,应该设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和机制,使产品开发工作具有长期的内动力。为鼓励生产车间参入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在考核标准上应向新产品倾斜。在新产品生产的考核上应赋予技术部门主要的考核权力。% f/ H3 `/ i# H5 H
2) 从组织措施上说7 P$ Q: [7 Z1 F/ o7 A
企业产品开发工作是系统而全面的,牵扯到工厂的所有部门。针对不同的产品应有丰富多样的开发组织模式。5 Q% ^3 d1 s; Y) m9 d+ q6 N1 q
首先,一把手应亲自抓这项工作,特别是重大产品的开发。
2 l4 l% \$ i" \# ^* l/ p9 R 其次,必要时组织专门的临时组织。& _1 G* s+ e6 |, L5 O3 [( s+ l
第三,作为产品开发的核心,设计部门内部组织措施非常重要,综旨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建立起设计部门内部竞争机制。
6 e4 ^* L* Z# l/ [ 第四,加强技术开发人才队伍的建设。这往往在企业中容易成为一句空话。首先应抛弃高学历即人才、人才就要出成果、紧紧抱住人不放的错误看法和作法,营造一种适于各种人才的氛围。
- z- o7 @4 w6 f m3)从设计方法上说" Y$ z8 R/ ?5 O6 c9 s2 @
在产品开发的全过程中,设计是最关键的环节,应该有足够的措施来保证设计的正确性。6 T/ q- C) s+ a0 _$ F& U
第一,产品设计和市场必须紧密结合,避免闭门造车。
8 d, X8 ^ q3 U 有些设计是非常简单的,特别是对机械企业来说,象窗户纸一样一捅即透,没有去做仅仅因为设计者太不了解市场需求了。在日常管理中,应给设计人员提供接触市场的机会并成为一种制度。8 O5 ^$ Q# V9 E8 ?
第二,产品设计和工艺技术必须紧密结合。
/ H4 O& C/ E5 u5 c8 m0 g4 r% P' w" v 具体说要高度重视工艺性审查的环节,吸纳较为广泛范围的相关人员参与工艺性审查。否则极容易造成好的设计但做不好,造成产品开发的失败。开发产品的同时也要注重关键核心工艺技术的开发,做为同步工程管理。
9 e* E9 Q5 j; J( ]8 x4 `* R9 e; K 第三,学会借鉴、嫁接相关技术。
/ b2 T5 d- O7 b- I9 b' V 有些技术在相关领域已经过大量生产的验证,合理优化组合就是一个成功的新产品设计。" u- N X' b3 n7 `# d
第四,重视大量生产产品的改进设计。
$ ]+ q5 x# y M 这一类产品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对于产品缺陷,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是人的共性。企业应拿出专门的组织专题研究大量生产产品的改进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从售后服务的凭证中找出问题,剔除假象,再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技术分析,分门别类加以解决。这个工作的直接结果是产品质量逐年提高,企业信誉不断上升,是长期有效的。售后服务资料是企业重大的无形资产,应认真的利用。而一般企业仅仅用于处理后事,造成资源的浪费。合理有效的使用售后服务资料,企业可以设定很多题目,对售后服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而不是停留在销售和售后服务人员的感觉上)。使产品开发和改进设计基于用户的使用效果上。
+ z- a9 X- l% l2 a/ ? 第五,重视技术和经济的衔接,运用好价值分析工具。
5 j6 \ A5 m9 U: R! [% [ 一般设计人员不知道价格(或者说询的价格本身就不正确),企业也不愿提供给他们这方面的资料,久而久之造成了设计人员不管价格的事。作为管理层,往往在开发计划中就是目标成本模糊或者根本没有目标成本,不要求进行价值分析。其后果最明显的是零部件功能不匹配,性价比低。
' f9 m% N& j- j, O 第六,重视试验验证。
& Z; g2 f2 z$ N1 c9 S 新开发产品试验对企业非常重要,很多新产品往往因为一点小毛病在投放市场之初即被市场拒绝。关键是对开发过程中的批量验证不够重视。批量验证不仅是对产品性能的验证,同时也是对批量生产工艺和整个管理系统的验证。失败以后再改进推出就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不再推出又会造成开发资金的巨大浪费。
) f/ ~( K9 D6 y4 o# e& x$ _ 第七,树立大开发思路。9 B" m1 z1 e6 g
一个新产品的开发,仅技术层面就非常复杂。往往设计出好产品却做不出好产品。所以在设计方法上要抛弃各自为政的习惯,树立全盘思想,在组织措施上自始至终贯穿产品开发的全部要素:市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制造过程和试验验证,改进提高。用项目管理的方法调控整个开发过程。- D1 M( |0 a( t2 B& H2 B
第八,重视信息技术和技术信息采集整理使用。也就是所谓的拿来主义。
h) a9 b# S* m7 q9 v 第九,充分运用现代设计工具和方法。8 q* j# y# j6 J. w, V1 B. ~
从笔者本身的经验看,软件开发商为使用者提供了功能强大的设计工具,但使用者本身所开发应用的往往是其中的一点点功能。大多数企业在设计工具上容易陷于不断求新的误区,而不去注重深度开发利用。若用好了这些设计工具,既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设计速度和质量,又会简化后期开发工作内容,大大的降低开发成本。在这一方面,国内大的汽车企业也做的不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6 F5 z3 T* K: r0 L) O: i* _ 第十,重大产品的开发问题。
: `& B: S* `) k/ W& b- e$ s 笔者不太赞成中小型企业在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努力。对引进的重大产品的开发,应加大对论证的投入,避免投资风险。论证的方法和参加论证的人员应是广泛的和多层面的。
% v2 T7 {' i" W( v2 Y5 重视专家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8 e4 r, s8 l* F1 t& i* x# _+ }9 c6 V 现代社会不会是闭门造车的社会,而是大融合的社会,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某个企业的某项产品开发工作而言,专家就是优势社会资源,应高度重视专家的作用。
% G7 {" H6 \2 Y% ]! s6 Q, u 所谓专家,不在于年龄,也不在于学历。技术专家在某一专业领域往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对技术方案有独到的见解。专家是一种社会财富,他们不应专属于某一个企业,单纯服务于某一企业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H9 ~& q% F- A0 N6 Y; ^! t7 \
在社会专家库的建设方面,行业管理机构应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每位专家周边往往集聚着一组或多组设计人员,如果建立了良好的专家库,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开发体系。在企业技术开发中,相比设计院和科研机构而言,这种专家库可能更具实用价值。
# |* B! d& k/ K# p8 _3 }3 s6 m 作为企业,有一些是想找但找不到,对于个人行为又存在对风险的担心。有一些是没有了解到或认识到专家的作用。另有一些企业对此存在着种种误解,往往认为专家可包医百病、可一针见效,看到不是这样就全盘否定。# q7 h/ x, l" l5 D! E/ P
在企业内部,应重视技术带头人的培育,这种人是企业专家。在某企业工作了几十年的有成就的技术人员是对自己企业技术状况最了解的人。想要利用好社会专家资源,内部的技术领头人与专家的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8 a8 H9 c! i2 G+ W8 ^3 m1 Q
因为专家在某个领域有较深的研究,而企业在产品开发中既没必要,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就某一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技术研究,所以在企业产品开发工作中,应高度重视专家的作用。
. T6 `" X8 ]0 V, e6 K. L6 关于产学研结合的认识
3 w* X2 Z/ L5 n9 F# h+ J0 C 对于重大产品的技术开发,宜于采取产学研结合开发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中小型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 i; A, n+ @0 n/ J0 ?7 l
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推行产学研结合工作。但作为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往往对此期望值过高,注重短期行为和很具体的项目。这也是企业在产品开发工作中的认识问题。在这个时代靠老的做法进行产品开发是不现实的--市场越来越细分而多样,需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知识产权越来越重要,开发投入越来越大。因此,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做好汽车及其零部件这样重大产品的开发工作了。" `* q2 f8 |$ c4 n; b
结束语- x/ z; S& M) @
企业的产品开发工作应该适应新时代的特征,用新的思维方法进行产品开发工作。9 }' _6 ^) n7 [
重视技术开发的重要性、长期性、系统性,重视现有产品的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改进工作。
8 L4 _: k0 J; g, G9 T 充分利用内部有效资源、设计方法和工具进行产品开发工作。
: c, {6 N5 U/ h; B0 b+ y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
: @% w) S8 P* S4 T1 P% k
* X( H. O9 {; W& v0 q k' K! {+ j以上是我多年经验的总结,已经在我的电脑里已经睡了四五年了!今天偶而翻出来,自我感觉还不错。敬请大家批评。
9 B. A6 f c* ~6 _5 _4 U5 Q; s
0 d! h4 S1 `! c! T【2008-4补遗】按照这个思路,我的确是开发了一些比较不错的产品——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呢!8 A# w, _4 f3 c4 ?
" m0 X5 ~8 D2 |1 j& e[ 本帖最后由 亮剑 于 2008-4-5 19:1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