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坛子里很少发言,没骂过人。没想到今天碰到这种家伙 |
点评
对了,SW顺上手了吗?什么!没有,那还不赶紧练习去,多看帮助文档和例子。别在这里扯蛋。
| ||
点评
俺讨论这个贴子,还没达到螺旋线大侠说的那个境界呢。俺也说过“俺并不反对手工修”,但修的是什么要明确。
期待8爷曲线背后的故事。
再明确告诉你,即使是很牛逼的机床,到一定场合的时候,都是要手工修的,涉及到噪音,寿命的时候,表面微观特性就体现出来了。
HOOT,本来呢,998也许会细说说那些经典曲线背后的故事,让你这么一折腾,背后的故事就没了。你真还以为998是装大尾巴狼呢,你太幼稚了,哎。另外,惯性和惯性矩是两回事。
大侠误会了,俺发的图不是想证明俺的什么东西。因为讨论到现在很多都没讨论在点子上。那图只是科普的东西,因为还有很多人不了解。算了,很无趣。
你太狭隘了,我也不多说了,呵呵。你的东西在机械原理书上就能翻出来。人家998说了,不光有正弦加减工作恒速的组合,还有很多种组合。文献里还提到50次多项式呢。。。
所以俺看到8爷的点评,俺真心气的吐口血。
凸轮与齿轮的不同在于,要凸轮要做到:需要它在什么时间达到什么位置就得一分不差的到达。同样对于速度的要求也一样。而论断用什么“手工修”都是笑话。
而这些的大前提就是满足凸轮基本的位移S的需求。但难点就在于S\V\A\J\Q不是孤立的:S(t)‘=V(t),V(t)‘=A(t),A(t)‘=J(t),J(t)‘=Q(t).正因此,优化时需要各种妥协才能成功。
G点大侠,对其他行业来说曲线如何修,俺确实不了解。但凸轮这种东西修曲线的前提是:1.加速度A连续,2.根据工况对速度的区间进行控制,3,对J控制使振动在合理的范围,4.控制Q使从动件的的惯性尽量减小。
而修正总结的东西是吃饭的独家绝活。就像齿轮的修形,大概很少有人会公开自己的东西
我是这么认为的。大侠所谓的修正确切说是理论优化。修正是将理论优化的东西在试验和运行后根据实际数据再次修正。因为理论设计是有很多假设和不符合工程实际的不确定要素。
评分 | ||
| ||
| |
点评
俺做优化,有很多矛盾。理论上该曲线优化的很好了,但这种曲线对加工的要求非常高。最后得不偿失。
所以速度再上去,俺还有待验证。不过这时候,就不仅仅是一凸轮系统的问题了。
要考虑变形,误差,阻尼等等东西,很复杂了
恩,你的表述更准确些。
%跟齿轮修形是一个道理
不是为了装配。在高速下,要考虑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不是刚性的,是弹性的。
俺说的优化,是指用数学的方法,尽量优化出多种曲线,然后每种曲线再做比较。如“搜索法”“牛顿法”“共轭法”。
这种修整的目标并不是对曲线,而是对装配而言的。按目前环境,主要靠装配工的手感。(因为每个凸轮加工的情况都不一样,有时只是几个谬的沙皮打下。)
凸轮机构的起源和发展体现在整个工业文明进程里,我认为英美欧的资料更全面更深刻。时间允许的话,俺将仔细看看CAM DESIGN HANDBOOK。粗略翻下各章的INTRODUCTION,值得细读
俺最高只到333转/分,再高的话没有相应的平台跟设备。就俺目前的经验来说,基本是不要修的(盘形凸轮),在共轭状态下,对副凸轮与滚球之间需要做适当休整,主要是为了调整共轭夹角和装配误差。
牵扯系统动力学的时候,数据积累和手修的意义就突出了
国内的这类书结构都差不多。俺要理解没错的话,基本都脱胎于小鼻子。1988版《机械设计手册》其实也讲到了凸轮优化的事情,但没有小鼻子讲的清楚。所以俺基本以研究小鼻子的为主,老美的顺带做个对照。
参考下面的凸轮设计手册和石永刚的凸轮机构设计高速凸轮一章。高速凸轮的难点在于系统动力学对凸轮曲线的补偿修正。
包括牧野洋的,还有那个好像是《自动化设备》的叫曹国勋的,名字可能不太准确,暂时忘记了。
CAM DESIGN HANDBOOK
设计手册第二卷,14篇 《优化设计》。俺手头是这本,就拿来用了。
你所说的“修曲线”实际就是,边界条件和方程组,你把别人给想简单了
|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7-7 02:01 , Processed in 0.07739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