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wjxfchina

轴受力断了,可是这个受力最大值应该怎么计算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1: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wjxfchina 发表于 2013-12-5 11:36 5 h& ~1 ^4 ^; L% l; z( P; B
是伺服联轴器,不是刚性的。
" A" R6 O- g3 H. v  B
有可能是不同心造成的或者是疲劳,我现在主要的困惑是,如果此轴是安装按同心的说话,这个轴能在此环境下使用多长时间,或者说转速提高了,能使用多长时间,这个我计算不出来啊。/ E7 l( W9 P: R1 u' R3 v; u9 h% `

点评

这个随便找本机械设计的书上,应该都有写吧。记得当时做毕业设计的时候,还要求算过的,都是套公式,不过现在都不算了... 按手册上写的计算,具体准不准,不好说,就当参考一下吧。  发表于 2013-12-5 13: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11: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gxh00001 发表于 2013-12-5 11:50 $ T( L% z+ d) O' ~4 v5 d. |. `
工作一年,正反转   疲劳破坏的可能性大
5 s  n! H8 ^8 Q! y
问题是别的客户处用的还可以啊,有些多有三年了,此处也没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2: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不是很清楚,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先算算切应力,扭转角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你不热处理,你可以试着换换材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2: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说两句。/ M. w/ `& c/ }6 {4 i( D; o
1。从第一张图看,不像是疲劳断裂。疲劳断裂应该有分明的三区,且最后一定能看到瞬间断裂区的不规则断口。
6 ~2 m8 Z( Y- |! v" @2。如果排除疲劳可能,那么很有可能是美国的哥们超载运行了。3 G' S4 E1 J6 T0 A- F+ y  n0 }
以上,胡言两句,仅供参考。

点评

感觉那个锥形,是不是和轴受到弯矩有关?感觉扩展区应该就是同心圆,最后的瞬断区应该就是那个圆心附近,就是圆锥的顶部被削去的那个位置?  发表于 2013-12-5 14:20
前辈们的分析好精彩啊,似乎断裂一般都是由于位错运动造成的,而且晶粒是不会随着工作时间增加而粗化的。  发表于 2013-12-5 13:59
韧性材料疲劳后会有脆性化的趋势,是因晶粒粗大化的结果。 轴径磨损后更加剧交互应力值,使得原本设计是简支梁,而在使用中却成了悬臂梁。  发表于 2013-12-5 13:47
LIAO大的意思是轴径磨损后形成的应力集中疲劳,对吧。那么为什么断口会是锥形呢?这个是我不明白的关键点。还是说本身韧性材料疲劳断裂就是看不出三个区的。  发表于 2013-12-5 13:42
照片的情况已经表明这种疲劳断裂的典型。断口有锥形和受剪力有关。 如果是过盈装配则断轴之左侧表面就不该有局部锈蚀痕迹。  发表于 2013-12-5 13:40
我不晓得了。所以,我才感觉不像是疲劳断裂。倒像是过载屈服后形成的边扭边屈服,最后在中间部分直接断裂。所以,从侧面看,很难看出分明的区域来。哈哈,胡猜的,看看LIAO大怎么解释吧。等待学习  发表于 2013-12-5 13:39
韧性材料在正反转之交变应力下,晶粒随着工作时间增加而粗大化,最要命的是轴承非过盈装配,在同步带的拉扯后,轴承内圈开始跑位,之后轴径被逐渐磨出沟槽后间隙就更大,最终导致疲劳断裂。  发表于 2013-12-5 13:37
前辈,那个端口仔细看好像是锥形的~ 大概是什么原因呢  发表于 2013-12-5 13:32
LIAO大,如果是疲劳断裂,为什么断口如此平滑呢?一般疲劳断裂不应该是有分明的3个区吗?楼主的这种情况在金相上是如何形成的呢?  发表于 2013-12-5 13:24
除非楼主能调出轴进料之原始检验数据,否则就无法从现有的资讯找到问题症结点。  发表于 2013-12-5 13:11
是疲劳断裂。设备是正常使用,木有超载运行。主因是轴承与轴非过盈配合,图纸是k6公差,而断轴实际尺寸非k6,而可能是h以下的配合。  发表于 2013-12-5 1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2: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人就是能 zhu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2: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转,反转,周期还如此短,典型的容易疲劳失效的应用场合,而且又是从截面突变处断裂,也符合应力集中容易产生裂纹的情况
' a# \' o7 _! w$ u& q0 v3 g* Z
3 k* T) o) n" j9 S5 M2 ~% x7 v: g别的客户能用3年,这个只用了一年,那很可能是使用频率不一样,你先调查清楚他们各自的使用次数和频率,另外他们的负荷也会不一样,比如美国这个输送的重量大,这样寿命也会不一样

点评

谢谢,主要那个台阶是轴承位,不好圆角过渡,可能还是结构上有问题,但一下子还想不出什么好的改进方式,断的轴头是与伺服连接的,所以此处没法再大  发表于 2013-12-5 13:20
另外你的工作图里台阶处没有圆角等降低应力集中的措施  发表于 2013-12-5 12: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2: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轴承跑内圈造成轴上的轴承位磨损,之后间隙大了,变成反复作用的疲劳工况,最终就是因疲劳加应力使得轴断裂。
8 K% z" s, g0 }) h( @+ t" ]& q$ f% ~7 {4 Z
用了一年不到就断了。 从这里可以推测工作力不大。

点评

哈哈,前辈认真了,谢谢!  发表于 2013-12-5 14:42
喔!那俺搞错了。在这里郑重的向阁下道歉。  发表于 2013-12-5 14:30
前辈不会把我当女孩了吧?额,其实好多时候大家都会误解的~ i'm a boy`  发表于 2013-12-5 14:23
就算你这根断轴是有处理过,在美国客户这部机而言,结果还是会断轴。  发表于 2013-12-5 13:43
有可能是这个结果,因为我中午的时候我问过一些别的客户,他们用的频率也比较高,但是还没有出现此问题,所以我在想,轴是不是处理过会好些。  发表于 2013-12-5 13:28
断轴之左侧表面有锈蚀,更可以判定轴装配时是过渡配合。断是很正常的结果。  发表于 2013-12-5 13: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3: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茉莉素馨 于 2013-12-5 13:06 编辑 - b$ t. \' Y- `, {
8 g/ d7 P2 [) Q! `4 T! H
悬臂上的载荷可能有过载,或者悬臂的质量在使用中人为加大了,造成惯性力增大。
5 L. P* i' O2 j2 l- @这样的运动方式,使轴一面总是受拉,一面总是受压,受拉的那边再有点裂纹和缺陷,不断才怪。
+ o" q: S8 S% F5 Q. f- h而且从图片上看,你轴断的地方,就是载荷最大的地方,也是应力集中最大的地方。
. I" ]0 m9 j+ X; y4 a这个轴受弯扭载荷,如果以后设计,不嫌麻烦的话,可以设计一个卸载结构,把弯扭载荷分开。% b9 w0 K- Q! [( c' i+ Q/ b
看图片,像是扭转疲劳破坏的。
/ w# _- K/ m+ n1 I9 ~) e. y8 w/ s! {
断裂不像是脆性的,应该是韧性疲劳断裂。
" d1 S! d$ O* N5 [再有,如果能让轴的每一个部分都均匀受力,就是让轴做整周运动。
; p# B# ~* M+ k( h% `

点评

郑重的向阁下道歉。  发表于 2013-12-5 14:40
可以定期维护一下,松开同步带的预紧,让轴旋转半圈,然后再安装好,个人感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轴的寿命。如果可以的话~  发表于 2013-12-5 13:30
奇怪刚才的点评怎么不见了,  发表于 2013-12-5 13:30
此机构是伺服回来牵引,行程比较短,目前的方式那个轴没办法整圈转动,我再仔细想想,谢谢。  发表于 2013-12-5 13:26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LIAOYAO + 1 妹妹的知识也蛮杂的。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3: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轴应力过大,没有做到力学分析
# v% z& }( p8 Q! |7 q( `$ g6 q- z

点评

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比如此场合轴应该热处理,调质?谢谢。  发表于 2013-12-5 13: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3: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用现在的材料加大他的直径,柔性和刚性1:1
, |# g6 V. A7 V8 J6 G; o# O; 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5-11 17:56 , Processed in 0.06351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