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323|回复: 56

文学硕士技校“回炉”学焊工, 导师帮其牵线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5 09: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34岁的李强,拥有青岛大学文学硕士学历,曾在江苏一家报社做过记者,目前定居在青岛。7月30日,他读研期间的导师徐鹏绪教授带着他从青岛,乘坐近6个小时的大巴车来到莱芜技师学院报到。他即将在这里开始两年的焊工技术学习。$ ~% {2 U! N, w0 S; @
, K4 }- X. F, t8 ^
工作不满意,为生计频转行
李强是山东博兴人,农村家庭出身。1998年考入滨州师专中文专业,然后自学升本。“本科毕业后四处闯荡,找了几份工作都不太满意,就决定考研试试。”李强说,2002年第一次考研,但是由于知识基础薄弱又没有太多的学习精力,考研失败了。随后他又尝试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找工作,都不如意。后来他来到青岛求职,但道路同样不顺利,2005年他再次考研,成为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
) f- s. I/ S; m1 I( W- @: u/ c4 @+ ?# B& _# _% f9 T+ V
三年一晃而过,2008年毕业的李强再次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毕业之初,导师给他推荐了胶南一家房地产公司文案策划的工作。没多久,李强看到江苏一家报社招聘记者并报名参加,2008年9月份李强成为一名记者。“当时我爱人的工作一直调动不了,考虑到家庭因素,我主动辞职离开了报社。”不到半年,李强又回到了青岛。但之后他的工作也一直稳定不下来,3年多的时间里李强又先后做过一家民办学院领导秘书、个体企业行政专员等工作。$ m0 T7 [: S# X0 x

) n# H; y% Z( D2 Z# R
“虽然这些年工作一直没间断过,但我总觉得自己一直在漂泊,没有方向感。”李强说,他越来越感觉自己不适合文秘、行政等白领工作,而且每个月三四千元的工资让结婚生子的他在青岛难以安居乐业。于是,他与导师徐鹏绪商量着要转行,跳出“白领”这个让他感到苍白无力的工作圈。+ v: I3 X+ G$ B1 q8 x
2 G- L+ v* _! D* f! {3 S+ J
不做“苍白领”,要做“金蓝领”

  ~) F- V, Z: x) m  b8 n
9 @2 z% k2 j; ]) G4 V2 E& L硕士毕业之后,李强一直与导师徐鹏绪教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他“落魄”的状况也被导师看在眼里。“现在学术人才很多,像李强这样的学历继续做学术的话路更不好走,还不如转变观念去学一门技术。”徐鹏绪说,一件生活小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有一次他家里水管坏了,找来个技术工人半小时就修好了,给了300元的维修费。3 x, h( H1 ^/ t

$ o$ I& l  z3 G' f0 Z4 H
这让徐鹏绪联想到了李强。“现在的孩子有点学历的都挤破脑门地想去当白领,殊不知人多了以后这个白领的价码就变得苍白无力了,连一点气度和个性也没有了。当个技术工人有什么不好,照样能坐在咖啡厅里谈文化。”
两三年来,他与李强一直商量着转行计划。期间他们也考察过木工、电工、汽修等行业,最终觉得焊工比较有发展前景。李强甚至透露,这些年来,凡是能赚钱的项目他都考察过,包括倒卖西瓜、摆地摊、卖凉皮等。李强说,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已经把他刚毕业时对于生活的理想主义都磨掉了,开始他也难以转变观念去做蓝领,但迫于生活的重压,他渐渐接受了转行的大胆构想。“在青岛,蓝领的工资要比白领高得多。”
. ]4 {0 |/ x+ A; x1 d9 ~
; }0 A) J; i# Z' Y# ^
导师牵线,来学焊工

; t$ G. s( u' J4 T9 q8 H7 W
) s/ u$ y, m1 f! d  t远在青岛的李强为何千里迢迢来到莱芜拜师学艺?莱芜技师学院副院长陈明光给记者讲述了这段师生缘。7月份,他到青岛大学参加培训学习,在校园无意中结识了徐鹏绪,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当徐鹏绪了解到陈明光是莱芜技师学院的副院长后,且从网络上查询得知该院的电焊专业省内有名,就把李强介绍给了陈明光。
“我们得知李强的基本情况后,感觉一个研究生愿意放下学历,重新进行开始一个新的行业,非常有勇气,我们愿意帮助他。”陈明光说。
“李强来到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焊工可以说是开创了一个先例,这是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一次‘焊接’。但是我相信在三年五年以后,会有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进入到这个行列。”徐鹏绪说。5 K& G) `) s& w$ s* I
5 j" p4 s/ K( o/ N; m
“这次转行绝对不是一时头脑发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强说,通过在莱芜技师学院学习焊工技术拿到高级技工证后,希望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技术移民的梦想。“能出国最好,不行的话就在国内找家企业,脚踏实地干活,争取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 u1 B- U0 l" V7 S( O5 v; K& @4 p' v- a7 B
报名第一天,李强就到实习车间跟电焊专业讲师石峰学习焊条的夹持方法。
(齐鲁晚报A13版)
3 r& @8 n2 Y7 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5 10: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一次碰撞。不过做这样的决定也是要有勇气的。兄弟听你。
发表于 2013-8-5 10: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现在有一技之长比学那些乱七八糟的强多了

点评

鬼子是这么读书的吗?  发表于 2013-8-6 16:56
其实上学就没用~ 就应该和鬼子一样 工作+读书 需要什么学什么  发表于 2013-8-5 10:17
发表于 2013-8-5 1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追求别人的梦,梦醒时青春已逝。/ c% b/ O' H4 h0 e6 c$ D

4 ^% A* t' V* V4 G: @% c自己本身的优势劣势也木有搞清楚,就这样随波逐流。想在一个地方生存,就要先去了解这一方的水土,要不就很难扎根。

点评

没有定位自己。不知能不能吃哪个现场工作的苦。。。呵呵  发表于 2013-8-5 16:09
发表于 2013-8-5 10: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高级焊工都移民澳大利亚了………………房子220平 草坪760平…………看看人家澳洲的生活水平!

点评

那是叫劳动力,需要的就是廉价,分配制度问题  发表于 2013-8-6 16:57
扣税后还可以拿2-3W  发表于 2013-8-5 20:51
所有的机械人员都能移民~ 国外缺的狠~ 特别是能动手的!!  发表于 2013-8-5 10:18
发表于 2013-8-5 10: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奔澳大利亚去的!
发表于 2013-8-5 1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社会造成的! 虽然结局有点悲惨,但是毕竟是大学的无限制扩招的必然结局!
- Q  q0 c9 [. ]* x' D, M( w  {- ]( ?# x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发表于 2013-8-5 10: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种勇气很好,但是在中国学技术,然后学完技术移民,到外国生活,为外国人服务,典型的中国式悲剧,有技术的都走了,国家发展就更难了。可悲可泣。
发表于 2013-8-5 10: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错上加错
发表于 2013-8-5 10: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憨老马 于 2013-8-5 10:34 编辑
, a( o+ O1 U: l, G& m: F. E) d$ }' g# B1 ^" a5 ^, k* a
一些特殊工种,比如焊工,一直都是紧俏的,30年前在国企,厂里两个特厉害的焊工,男的连厂长都屁颠屁颠地在后面:“九爷九爷”地叫。女的那位明为到香港探亲3个月,实则去打工,几个来回,再见她时,贵夫人一样的打扮咯!1 h# V; \, E4 {+ w
但要达到这些水平,不下工夫和没有一定年限的磨练是不行的!) a8 e. B4 o( r$ q, M) n

点评

楼下说得有理!老实说当年俺也不愿意学,主要听说男人做这行,对身体不好!  发表于 2013-8-8 06:11
焊工是厭惡性行業, 現很多候生都不願學. 焊工好, 是實踐經驗累積非常重要  发表于 2013-8-8 05:16
九爷吗?  发表于 2013-8-6 22:30
龙九的电焊水平一般般 而已啦  发表于 2013-8-5 22:23
估计也只见别人做得好,没见别人后面的辛苦。好焊工国内一直是稀缺工作。  发表于 2013-8-5 16:0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9-13 02:57 , Processed in 0.07110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