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两酒 于 2013-7-15 22:58 编辑 4 _! W, {& ?7 _. I5 a' j
+ Z, e' N# t1 {% q2 i# P
其实机加工还是挺复杂的,尤其接近800的加工面,一刀走过去,“推拔”度是肯定有的,(就是因刀具磨损造成的锥面)那是老T操心的事了,我就不管了。
8 E L9 F5 [# a下面我就精心设计那个“大过瘾”了。
4 d* y6 @- G) v: ~首先吗,要对大环进行应力校核了,轴我根本就不考虑,要坏,也是环先坏,用环的许用应力扣掉环件残留的应力,工作载荷产生的应力。大概就知道热装造成的应力值的范围。这个估算很快的,许用应力的范围出来了。
" w5 ]9 N/ l3 p, w" R用许用应力的范围倒推过盈量,我操,过盈巨大无比,跟自己想像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按照这个过盈量,加热到800度,都TM装不进去!(不说800度膨胀量不够轴大,因为热转也要有最小装配间隙的)
* B* a( \$ t" C% J# k" ^800度,都TM回火了,那大环还能用吗?* K @5 W- A# ^/ h3 Y4 I2 @8 R
或者是老外玩的是冷装+热装,来个冰火两重天?
V, z& S0 B4 E5 }4 U! \后来回过神来,骂自己是蠢猪,许用应力值是一回事,传递要求扭矩,装配表面所需应力值是TM另一回事!还有个弹性极限问题!
2 T2 K4 |/ e1 n2 w0 j) B" i8 S/ u好吧,再来估算,传递要求扭矩,加上安全系数,反推装配表面所需的应力值。" R; i9 S' A3 B
然后,不考虑残留应力和工作载荷的应力,就用装配表面所需的应力值再反推热装过盈量,我操,出奇的小?# x4 h* |, k9 ]! g, Q" W+ l
不是大就小,本人头有点大。
1 K: p, B0 b* C; ?) \: A9 Z) ]/ v) q$ j5 O2 B
当时头有点晕,就出去走走,心里想,妈了个逼的,这老大,能从德国偷资料回来吗?偷回来就省事了。
- Y# B' h/ ~" F d) a7 t+ J' K# M; T7 y9 B/ U+ e) d
看看手上几个数:
* j1 [2 Q' M3 v- |% m环件许用应力,环件残留的应力,工作载荷的应力,传递要求扭矩所需表面应力值,大过盈产生的应力值,小过盈产生的应力值。
7 S# f4 m) u3 S; i& p忙了一整天,就搞了几个数,没啥进展。本loser 心中充满沮丧。
4 r) Z9 u) l2 [; w8 ?: @/ I8 q4 ~& B5 U- i C
本loser心高气傲,给敲了一棒子,也冷静下来分析一下。
9 H U+ a9 L/ n e: K环件许用应力是厂家提供的,数值也最大,数字应该可靠。
* r9 a+ {7 u! R3 Y& b& C, X0 Z- p% z残余应力,数值不小,即使相对于许用应力也不是小值,是最大的危险源。
+ P$ j+ j! p9 M+ q; g% i7 w工作载荷的应力,不大,但是这个货呢,有个局部载荷集中问题,最高值也不小,但和前两者比,也是毛毛雨了。 k- Z- e3 v9 j7 \* P
传递要求扭矩所需表面应力值,这个不大,但是,它是多变的,其他几个值要么比较确定,要么能测量,这个值,不好把握,想了半天,按瞬时冲击来算吧,还TM去电气要电机的电流速度图去。
$ Y/ W, p& c$ K, J3 W* h大过盈产生的应力值,小过盈产生的应力值。也就给了个范围,意义不大。/ L. ?" |* Q& z- k G' l+ ^3 s. }3 m
应力怎么整合呢?本来想,加到一起得了,因为其他值相对于残余应力值不大,想了想,本loser吗,还是要显示出压倒性的实力来,省的有人有P话!
9 S4 j2 ^! J& m4 o! w! O! j2 n- ^2 _6 w实际应用的时候,德国的滚碾子,有崩断的,有大块掉肉的,崩断按第一强度理论校核,崩断就按第三强度理论校核吧,对不对不管,先唬住人再说。
; x9 I& T; Q1 i* Y冷静下来,又TM把《理论力学》书翻开,算工作载荷的应力时候,TM的,又去电气要最大输出扭矩,最大瞬时角加速度,再算了一遍。
( e- Z6 G+ ~; U% H5 C3 V
9 ]+ \: F/ E: G: ~算完了之后,本loser对过盈量的范围有个谱了,确实不小,但也没有到极端变态的地步,算是常态的边缘吧。
& i$ b7 X' V9 f* e( S6 D不过呢,本loser对计算结果一般是只当参考,具体取值,本loser是要根据经验调整的,这也是本loser牛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