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93|回复: 13

惯性思维对机械设计的影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3 09: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avalier_Ricky 于 2013-6-23 09:55 编辑 4 ]* D7 E) {6 h& D" [

2 [# C6 `/ A2 h0 s2 S! D这两天,在和一位客户谈自动组装设备。) h* _+ `# Q' |% B% L# [$ ?, h

# S. }& u4 x, r% f" P* C: l客户是先发过来自己做的参考方案,再要我出方案的。) c2 E2 U. X% G5 Y

2 ^2 L. q6 I  Q! n* w3 z一看,纯手绘方案图,很漂亮,整体布局和关键点体现地一目了然。都可以画连环画卖了。+ ]  U, u$ l8 p0 g% c- r
谁看了都能看出来,这位是资历很深的老工程师。
5 l4 d& y( I+ o3 j6 B4 k, k0 I. ?6 w* [
但是,我这个后辈提供的方案,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思路,速度提高了、设备振动小了,出意外的可能性也小了。1 ^1 ]/ R+ |/ _6 L1 r" T4 T; v

3 [% q1 V2 z# ~6 T# A6 m; u这位客户对我的方案,提出了一些疑问,我看出来了。就是“惯性思维”在起作用。
  l2 n# S2 m% A! O3 {, C- y0 b# L8 ]8 H. s9 c' F. g
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
' R! n$ J  e6 B& D! W) Q3 H# o4 \; U# x, h
就像从AUTOCAD软件转到INVENTOR软件时,还要在Inventor中使用“图层”一样。9 {' l4 ^% V1 o: Z1 ?- ~, ]& T

8 a8 [* H. T2 O. J
; W1 I7 |+ E; d# T" Q(P.S. 对楼下的回复----
: c9 e* s* k$ M           咱们能不能不拿比自己差的人或事来说事?你打算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还是,只想找到满足感?+ \* f- e+ p( Q/ _3 g
           我出这个主题,希望大家从自己尊敬的前辈、敬爱的老师、或对工作负责任的自己身上做个评价,并提高自己。)
* Z! F$ ~9 X4 C7 @, U
8 t0 V! ^5 n# `) W& y, H

8 R( W. p, ^+ o" k$ @1 q' `- o' L9 x% t) s* U; U
  k: k+ w# j* B8 g; I"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0 收起 理由
老鹰 + 3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3 09: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干的事情,需要动脑子,不可能遭到惯性思维的影响,- o% O  P! Y( ]
你见过玩金融的有惯性思维?哈哈,
$ Y' |! o5 C  G+ c- K0 G+ c混子才会这么干,6 s) q/ E7 L" z. c7 P
好比天朝,经济过热,使劲打压。历代总理都如此做,水平腻低呢,哈哈

点评

人会自然形成惯性思维,这个很难训练。因为惯性思维属于条件反射的一种。玩金融的一样有惯性思维,所以才有那么多风险投资。为什么叫风险,因为他们自己都不能保证成功。  发表于 2013-6-23 10:11
这是我招机械设计师用的考题之一。  发表于 2013-6-23 10:06
谢谢。我喜欢别人说我年轻。可是“芯”已经开始老了。。。43岁。。。  发表于 2013-6-23 10:04
俺10年前就进入社会了,哈哈,应该比你早,  发表于 2013-6-23 09:37
看来您进社会没五年吧。。。。。。  发表于 2013-6-23 09:36
发表于 2013-6-23 09: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最后那句话的初衷是什么,呵呵。至于惯性思维,在某一行混迹久了,就容易产生惯性思维。这些思维里面,有些是好的,属于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有些却容易把自己框进取,无法突破。另外,有时一个方案乍看怎么都有理,可是真正开始实施的时候问题就都来了。所以有时候听听别人怎么说,再放空脑子回头看看自己的方案,会有新发现。因为你执着于自己方案的时候,你也是在进行惯性思维。. O. A5 \6 m2 T' V5 r
例如,我画图是基本没有审核的,因为基本上都是one man army,所以怎么保证图上不出错就成了关键。没办法,重复审核校核是不可缺少的,但同时,我也经常采用放空思维的方式,间隔一段时间再看。目的就是不进入惯性思维的怪圈。很多问题这样再看就都出来了。

点评

不过说实话,你的话读着很费劲啊。总是少点句子成分在里面,所以很难判断你想表达什么。  发表于 2013-6-23 10:07
谢谢!“在某一行混迹久了”和惯性思维的矛盾。放空脑子,听听别人怎么说的解决方法。  发表于 2013-6-23 09:59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Michael0576 +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6-23 09: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比如螺纹。螺纹壁厚多少?锥螺纹壁厚多少?这个要说能算不?能,但是会算死你。所以,目前大多数螺纹的使用就是基于一种惯性思维模式,即总结前人和实践使用问题,适当增加和削减壁厚。

点评

对我这个“半道出家的和尚”,零件设计上确实是我最常用的办法。所以,我目前也不接大负荷的设备设计。我不想赔死。但对手工都有些费劲的那种工艺,比如折纸花、穿针引线什么的,蛮有信心。  发表于 2013-6-23 10:49
又及,直接从auto转SW的飘过,神马是图层,哈哈!  发表于 2013-6-23 10:15
发表于 2013-6-23 1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案可以共享吗?

点评

对不起,我连你有啥都不知道,想想偷啥呢  发表于 2013-6-23 12:32
共享的含义是自愿地提示给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偷吧。  发表于 2013-6-23 12:11
你设备卖出去,还能不然别人看了呢,山寨马上出来,除非你设备是高精度,设计很多计算分析  发表于 2013-6-23 11:37
比如,展览会,算不算方案共享?  发表于 2013-6-23 10:50
要看跟谁共享了吧。对外?如果是真的在做生意,谁都知道这是机械设计工程师最大的秘密资料。  发表于 2013-6-23 10:44
发表于 2013-6-23 11: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说的有道理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12: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valier_Ricky 于 2013-6-23 12:29 编辑
0 K, b7 H& a$ L  g! s
6 F7 y6 r0 ?* e0 ~1 X* T一个机械动作,如果给人第一个思路就是多个气缸或多个伺服电机的话,这位的经验中,这个动作,用纯机械结构,很复杂。
0 X8 X8 j" d: l: {' p! j, ^6 W: x; E) A: Y$ g* X2 h* y) B: n
1 n" w9 R+ L+ K3 A, H' b* i1 M- m&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点评

话说这个轨迹用曲滑+槽凸轮很容易吧。  发表于 2013-6-23 12:34
发表于 2013-6-23 15: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Cavalier_Ricky 发表于 2013-6-23 12:15
( D8 c/ M# |" d$ O7 m一个机械动作,如果给人第一个思路就是多个气缸或多个伺服电机的话,这位的经验中,这个动作,用纯机械结构 ...
) k0 i2 p7 b5 p7 b, f; O8 t/ ~
这玩意儿第一想到的不应该是气缸或伺服吧,第一反应应该是zero兄说的凸轮。: X5 C$ m6 L# F+ E
zero兄要打破惯性思维哦,先要把这个结构打破,想想其它结构。

点评

所以,回过头来说惯性思维。有时候其实没错。因为前面的路已经都探过了,你非要自己去撞墙,那是自己跟自己不痛快。有些时候,需要跳出惯性思维,因为那个行当大家都还在摸黑。哈哈。  发表于 2013-6-24 01:09
后来继续研究,看了大量的设计,从6冲程发动机到各种的转子变种,其中就有那个易理,结果很失望,人们的思维发散的很好,但是都抓不到关键,冲击问题谁也没解决。  发表于 2013-6-24 01:07
我研究过一段时间的内燃机,当时也发散了下思维。比如最开始像把曲柄滑块结构改成齿轮齿条。后来发现纯粹扯蛋。不但震动大,强度要求高,而且机械效率基本没差。哈哈,有些框跳出来未必能行。  发表于 2013-6-24 01:05
其实,如机械这行,脑子会自然有个框,这个框就是基本物理定律和数学定律。所以像一二类永动机之类的问题,方案之出就排出掉了。但是旁人很多在迷雾里,感觉这些人很死板,框框太多。  发表于 2013-6-24 01:03
想法可以大胆,只要自己受得了打击,不惯性就是要打破常规,打破常规常常会遭受失败。  发表于 2013-6-23 19:06
所以,回到我之前的回复。方案设计如果能放空思维再回顾,你就能看出问题。  发表于 2013-6-23 17:17
问题的本质不在所选机构,而在变速冲击上。虽然题面是60rpm,实际达到了300。另外,如果需要严格保证轨迹,基本相当于2000rpm的设计。呵呵。如果你用弹簧,那我等着看戏了就。  发表于 2013-6-23 17:13
其实有点扯。我承认有惯性,但是一秒240左右的位移+5次换向,呵呵,说实话槽凸也可能吃不下哦。  发表于 2013-6-23 17:05
发表于 2013-6-23 15: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吧,惯性思维很正常,人无完人嘛,只要"专业人士"能多多接受"非专业人士"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打破惯性思维。
0 q" r/ D7 [2 p; ^专业人士要容易钻牛角尖

点评

呵呵,大概这就是机械吧。哈哈  发表于 2013-6-24 00:32
其实现如今很多要求限制了发散性思维,就想像你说的,一发散,可能就是灾难。  发表于 2013-6-23 19:04
说实话,低速低温轻载范围,你可以随便发散思维。高速高温重载范围,还是省省吧。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在于切入点。就好比顾老师搞机加,再发散思维切入点也会是不发生机加事故。  发表于 2013-6-23 17:2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15: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avalier_Ricky 于 2013-6-23 15:35 编辑
5 a' A$ Z9 B. R# z* U( |- n) b0 P! b3 b  M  O7 O- P' d& ~& S& N
楼上说的很好。我出这主题,就是这个意思。
$ j( Z8 Q5 }6 p3 M6 P( i) u7 S7 j/ T) A, X/ c9 }, d' G) q. b7 Q2 y
我用的是如图的小组件:两头折弯的钢板一片、光杆两根、下连板、图中没有的拉簧一根、两个轴套。
" T' R! X0 G; N; k; O2 X+ f7 L" B3 g9 s1 G2 c
思路来源是:我帮人家拆机,从很狭窄的缝里,掏出内侧较重的辊轴时想到的。就是来自弯头撬棍。
' w8 [5 p4 S: E; g7 X/ X0 I" N; V9 u/ [6 k8 J& 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机械社区 ( 京ICP备10217105号-1,京ICP证050210号,浙公网安备33038202004372号 )

GMT+8, 2025-8-29 16:16 , Processed in 0.137522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