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聆听教诲。最近貌似有失眠的征兆,昨天看到个北欧的防洪堤的帖子,结果一晚上做梦都是拦还防洪堤。9 ]. M3 L1 V/ M% L
国内的品牌,大多都是“曾经”辉煌过。早年的飞鸽,三枪,荣升等等,质量什么都不错。只可惜输在了死板上。结果仅跟着国人又太过灵活,灵活到什么质量都没有了,牌子自然没一个留得住的。唉,总结起来,中国人的顽疾其实就三个字,极端化。干什么都是要么太左,要么太右。老祖宗的什么中庸,什么道学谈的时候成篇大论,用的时候一个个都扔到九霄云外。
O0 k. F3 u3 V: s, }! S. M' h现在的浮躁,私企的不规范已经到了一种令人胆寒的程度,而追起来,根在ZF。别说技术“一次性”了,现在已经成了公司“一次性”。我的“邻居”,4年换了3次营业执照。我曾经很好奇地问他原因,结果给我的答复是:“为了避税,基本都是老板分红走公司借款。反正借了不还。隔一年半载的换个营业执照。旧账一扔,自然也没有税务问题。”最后末了还给我附了一句,这招是税务给出的。无语。
( N {: [6 B: s/ \* I我身边的国内企业,还在做品牌的不多了,还能活下去的基本都靠外贸出口。一方面是国内价格战的谁都活不下去,另一方面“山寨”毁了整个行业。998大侠说得很对,老外考察一个品牌时间很长。我知道的一个国内品牌,从把产品推出去,到现在每年2个亿产8000万净利,这个过程经历10年。就这还是依托有外方的人脉基础,人家还容易接受一些。另外,加上是国企,不然就如大侠所说,早饿死了。2 j# k! T# o! V1 `0 [) d
引进技术,这活我们的确干了不少。最早的“天津大发”,技术是小鼻子的,而且原形在小鼻子国内也是畅销品。结果来国内没两年做成了烂货。这里面恐怕很大的因素如同大侠所说,根儿在自己。我认识的一个国企,10年前2000万进口了整套大鼻子的钻具技术。红火了几年。结果也是一样,技术就停在那,也没人钻。自己感觉良好的就干了点换汤不换药的事,然后当着加国大鼻子的面吹自己的东西多好。结果,呵,我觉得当时如果是我,地缝都不想找了。同样的东西,人家用1000小时,我们300小时就是全国第一。技术谈判,人家就一个光杆老板,我们这边一座4个高工。扯了半天淡,我都听不下去了。现在想想,就这么搞,别说什么传承了,再过两年连“山寨”估计都搞不出来了。 呵呵。不早了,做点饭,装盒上班。大侠也早点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