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没在社区发帖,今天翻看自己以前的笔记,看到一年多前写的一页关于护罩的总结,想写点东西和大家分享。: V, l$ J9 ?/ P; q
* p# e& _$ l$ S6 Z% K
先简单介绍下护罩的使用场合。旋转机械的原动机与从动机通过联轴器连接成共轴,护罩就是安放在原动机与从动机之间,将高速旋转(3000rpm+)的联轴器与外界隔离的一个“壳子”,通常是在垂直面上用螺栓把在设备上,分为上、下两半。常见的原动机有电动机、汽轮机,从动机无非是压缩机、水泵一类的,中间也可能会布置有齿轮箱。设备功率在MW级,中心线齐胸高,护罩长通常有行李箱大小。对护罩可能的要求:9 i$ M1 X& \9 n. X
- h; ]7 d( ^$ E) \
1、避免联轴器破损件甩出造成人员伤害。2 V: t3 [/ ?+ _; |% ?' ^
2、避免异物进入高速旋转机械。' W' C: \; I5 Y, Y9 }- q
3、防火花。1 j# [- ?, i8 F. k+ y! G5 ?6 M+ p
4、作为油路的一部分,要求密封、清洁。
* A* f( E' I9 @! T% I/ f( n) e7 f7 Z8 q5 }4 q2 Y
护罩通常是每一个透平行业菜鸟画的第一个部件。第一次工作里画图,想必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又小心翼翼。但错误总是难免的。由于工作的缘故,我接触过好几个大厂的护罩。有些我实物拆卸过,有些我看过图纸,自己也亲自画过好几个,有些感想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互相学习进步。由于各点感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段落结构混乱请包涵。7 Q7 u) T, f# P& {
; h; s' Q& _' P% }$ s8 d说说我看到的一个“好”护罩A,以及一个“不好”的护罩B。A护罩用在汽轮机与水泵之间,B护罩用在齿轮箱与压缩机之间。
4 G6 p) s4 G4 p% a# m& O% w7 }1 G9 g" m3 b* a
1、罩位置较高,重量都在100公斤左右。不适合工人手提,所以方便吊装的设计是必须的。A护罩上半中间位置焊接一个带螺孔的圆钢,可以拧上吊环螺钉;下半预留了四个螺纹通孔,可以拧调换螺钉。B护罩上半焊接了两提手。由于设备调试的需要,护罩经常需要拆卸,为了拆下B护罩上半,工人需要站在设备中分面上弯腰提,超过1米长的护罩,人手根本就够不到离得远的提手!有的地方干脆就把提手当调换螺钉用,钢丝穿进去,起吊。9 v7 [6 X6 ?! ?+ {6 f
2 v$ v6 H7 S# ? b) Z2 B9 }1 O' E. g2、机组的振动是难免的,护罩和设备的垂直名贴合,通过螺栓把在一起。A护罩采用锁紧片放松,是很可靠的做法。而且只在下半把紧,是充分考虑到了调试拆卸方便的。B护罩采用开口弹簧垫片防松,虽然从来没有出现过事故,但以后呢?
" @# A8 g+ @5 }& e" p, U0 h( W& a9 b$ G; J( y! x& `" ~+ `1 r
3再说一点细节,B护罩角焊缝离板边缘距离太小,见过好几处焊缝熔透边缘,品相太差。* {% x6 F1 A7 [& J
# `9 I/ J/ v4 s k) ^9 C- D0 F
4、护罩中分面会被抹上密封胶,拆卸前需要用螺栓顶开上下半,这就需要设置顶开孔。那么顶开孔的设置有什么讲究呢?焊接件可以在中间部位设置两,护罩长了,就要考虑在前后左右4个位置设置;铸铝件必须在前后左右都设置。见过一个德国人设计的护罩,顶开孔是在下半的,既可以防尘,也可以作为吊装用,A护罩也考虑到了这点。但结合国请,设置在上半也是值得考虑的,这样可以避免野蛮施工。我见过施工队没发现下半预留的顶开孔就拿吊车吊上半的事。你说可以在图纸里说明吧,但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所以设计一个中国特色的护罩也是值得考虑的。 S( l% h( r) L% c
# `" l! Q! I/ j6 v! D0 O# X% Q0 c% u: m
5、由于护罩是简单的部件,在工程中一定是护罩去适应不同的设备以及机组布置形式,所以每个项目的护罩都不大一样。为了避免护罩与旋转部件干涉,保证“足够”安全的距离,往往要做“变径”。我也画过护罩,深刻体会到这玩意的低价值量和不对称的工作量。国企里设计、校对、审图都有严格的流程,花费的时间很长,对于一个价值量低的东西,简单、实用不仅意味着合理,往往也代表着效益。8 R) U& r" m" ?
A护罩是把在汽轮机上的,在设计之初,汽轮机轴承箱端面就设计为一凸台,A护罩下半内部有螺栓与轴承箱凸台上的螺纹孔把在一起,这样设计的一大好处就是:不用做变径,在设计上做到了至简!因为螺栓在护罩内部,护罩直径总可以设计的足够大用以避免干涉。而B护罩的变径是不可避免的了。因为设备的轴承箱端面是一凹槽,护罩的最大外径受到凹槽直径的限制,造成空间有限,无法再内部把紧螺栓。当然,我相信A护罩的汽轮机不会是特意为了画护罩方便而设计这个凸台的,应该是无心插柳,毕竟护罩太次要了。但B呢?
5 q+ `4 K/ p( v4 S C
# r2 o) a& m; P1 {. Z0 R6、一个项目往往有很多个护罩,应该事先协商好护罩钢板的厚度,选用一致的厚度可以方便车间下料。比如厚的一律采用20个,薄的一律采用4个的厚度。同样的,螺栓也尽可能选用一样规格、长度的,因为你永远不能把施工现场想象得太好。要是孔对不上了,急了我得拿火焰枪割。
* v+ F) {' l5 Y7 B( H+ z0 c( G2 ?# ? A1 M* H: j
护罩是我们这行的入门课,但也是很有些内容的部件。我和同事都是通过护罩熟记了5783,93,97.1,854。也是护罩让我们第一次设计/接触了焊接件/铸件。铸件有铸件的标准,焊接件请教工艺的老师傅,他会告诉你钢板是要校直的,注意看怎么卷边的。清洁度、涂漆等厂标都是从护罩学会的,还有画图的习惯。我学习润滑系统也是从护罩开始上的空气过滤器开始的。看明白了就会想到:电机侧的护罩是和环境互通的,要是接了回油管还能保证远端负压吗?等到现场自己调试了,就知道那根回油管是没必要的了。知道到底哪里在漏。
0 M- d5 W5 @' ~; m3 `: ~
0 C& L" u6 I6 Z. ^护罩见多了,还可以一窥不同公司水平的高低。看到熔焊金属E4303,详细画出了每个坡口,每个零件的材质、热处理代号,就知道那是家严谨的公司,再对照着一看,就乐了。" j& I4 l3 r' b3 N6 n h2 B. }
2 { h/ w# U$ U* D A( S
甚至包括为人处世的技艺。你要明白你不可能一骑绝尘,图错了要反思。还要明白一开始你只是一个能听懂话的铅笔,甭管别人为什么要求你一个护罩4种螺栓长度,即便你当时就觉得不妥,也只要点到即止。你必须学会忍受,可能审图的人连板厚也要管,你也不要争辩说自己是参照以前的,而且恰好可以使得螺栓只有一种规格,一个长度。
# @: c& e, L/ r. B6 O! k2 L6 T. J* q W2 S1 }# a0 R# j
总之,你得明白你的地位就是一个铅笔,还是自带橡皮的那种。等你画到壳体的时候,也还有人拿你的大尺寸,没必要争。传感器支架长了,没算共振频率,你调振动探头的时候被个支架折腾的老半天,但只有到你设计的时候才可以委婉的提出改进。你知道以前是谁的主意?国企里过活,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门艺术,你当别人不知道?别人精着呢。扯远了,到此为止。: ~& d1 A+ P1 e
& ^5 l) [8 B5 ?2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