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3-25 21: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子61961 于 2013-3-26 22:43 编辑
( ~* M6 _( ^8 w# y1 ~
- H/ L& P2 y; ^, Y! s8 P5 W谢谢楼主为大家提出了这个问题,这种问题可以说是在每个职场都是时常发生的问题。
" B' q4 T' R% ^; L1 _7 T就此想到的是:有时候,沟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生存与一个神秘的环境中并且难以驾驭。4 Z) }: j. X/ `8 C0 A) s" |2 L
* X i" r+ s: q+ }. @1 ?$ G9 {8 [6 ]
让我们来顺着人类的思想来探索一下,提出一个指正,同时内心里的目的是,希望对方能够改正。1 {* C9 `6 V, [/ j
这个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然后对方会采取对方的行动。( w y) f# k# [6 }8 V" T
具体解析这个过程,用动词来表述就是,考虑出自己的建议,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期待对方接受。
8 g3 W. l7 ]$ N- K0 u* V9 i) m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如果结果不尽人意,那么问题有可能出在哪里,或者说哪里是可以改善的地方。; i0 k# t1 J8 S. [
! x3 s5 U8 R, ~* l2 @
考虑出,表达,期待。唯一一个可以被改善的,貌似就只有“表达”这个环节。1 D7 @! Z$ [3 a4 `" T0 R
提出一个指正,中心思想是“这个地方不好,应该那样”。& w) E) {$ i. i3 @# Y/ v
但是,这只是中心思想而已,是一个被归纳后的中心。而具体的语言的表述,则会有“若干种变化”来表述之。3 {2 ?% X% `8 n. i$ w: h" c7 x0 V
事实上,如果把这句话直接表述出来,对方接受的概率,貌似不算太高。1 F7 L, q1 p" ]5 w3 W% M
“因为你是正确的,所以你直直地说出的看法”,这个因果关系,其实在现实中有时候是行不通的,
3 B' F2 a3 k. p这时候就需要一些委婉,需要一些柔软。
1 H" x/ e" t' @' |) `2 y那么,让我们来考虑一下还有哪些其他的说法,
" h; N' `8 `* |, k, z$ `- \在英语及日语里,都会有“如果那样那样做的话,或许会更好一些”的说法。0 ~9 N( @/ d* V* h y
抛却语言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考虑其中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 x8 Q/ \+ w* T, \关于此事,一个感觉其实就是: 指正,需要一种柔软的方式来表达,既能够把目的传递出去,又不伤及面子。, @/ r: @2 {( `* X' o
这样的话被接受的概率会大很多。
; {- t; H. l4 Q7 z1 ~" [/ l然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被指正者的心态,有时候往往是:因为被否定后很没面子,所以要找一些借口来否定之。
$ n1 X& Y% y, _所以,用一种不伤面子的方式来委婉指出,貌似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行为。
5 _4 k. u: h5 @- I1 V: ]; b* Q/ k& R- a; H. d2 {
从指正方来看,是上面的问题。但是话题还没有结束,另一方面,从被指正方来看,也是需要一定努力的。5 h' A- v0 H0 X: y
在我们周围的职场中,有时候,感觉会充斥着一种“愿意去否定”的空气或者气氛或者氛围。
5 N- G6 \+ j! O指正者所做的,其实也是一种否定。被指正者,其实也是愿意去否定的。1 |3 y* |8 ?( ~: g/ p8 z6 C4 B' K$ L
我们人类,在每说一句话之前,都会有一个心态,
0 W5 H3 L( A$ k/ q这个心态有可能是“准备去听之接受之”,也有可能是“准备去抵御去否定之”。
5 K; e/ Q e$ T这个心态决定了下一步的做法。同时这个心态,也是由指正者的表达所决定的。
1 J: n4 a- |: e! a3 [. U! ]1 g# ]5 [0 ?) L
然后,我们用矩阵来总结一下。
, [1 j8 x: j+ K: p指正者有两种方式:A委婉柔软地指出,或者,B义正言辞不留情面地指出。* \" J5 y. h% C, I
被指正者有两种心态:S准备听之接受之,或者,T准备去抵御去否定之。
) a3 y9 N I0 H: B- R8 J-------------------------------------------------------5 w9 \: N% x+ O3 v; y! z
主动方 A 主动方 B& t5 V' G# N1 n, p
; n+ x y* r: k1 ^4 a5 @从动 S 40% 5%1 M a# y& w" c( A T% m/ a$ l3 O
5 J% ?7 u+ D9 q8 H7 m从动 T 60% 95%
: ~( L# n' w3 l: I8 M- b$ {0 Z; k7 j-------------------------------------------------------' T* U; @$ |( s" p# V
从图中可以看出,
+ b/ Z/ D! ?( ]7 }: W6 m Y1. 主动方采取B的方法,那么基本就限制了从动方的心态,这时候即使从动方想有S的心态,那也是很不自然的。/ L! }7 Z' T) k" [# u- u
2. 主动方采取B的做法,几乎可以预见的是,从动方将会是T的心态。* B+ n0 z; i3 {- r) h
3. 主动方只有采取A的做法,才会“有可能”获得S的心态。) ?5 E6 Q! o( M+ Q; S; @' A
4. 只有主动方采取A的做法,并且从动方有一些S的心态,这事儿才能办成。
* l2 v* g9 }/ g, u) b& d. s# p所以,在指正的时候,需要的两方面的努力,一个是指正方的委婉柔软表述,一个是被指正方有一定的“有接受意愿”的心态。9 L0 V9 v0 U: B7 m# d' A* H! {
: D9 h/ A6 K5 p" i% h* }1 K
同时,这也不是一个一次性的话题,9 K6 e% R+ [7 I4 R* F; n: V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
6 i2 ]+ H6 I9 z) X. k G一次提出指正的时候,被指正者听到话语之后,预见到会丢面子,所以会去找各种借口反驳,至少嘴上不输。+ u( n3 i8 `4 C2 n( b
下一次指正提出的时候,被指正者会根据上次的经验去继续预见到后果,继续反驳的心态。
- o+ l7 D3 ~" ^+ ^7 P! e而解决得好一点点的做法是:
. Y1 H- w" q+ c一次指正提出被委婉地提出之后,被指正者会尝试着接受,然后指正者看到了其已经接受了就不再死缠烂打。
' `$ L5 h. B8 H" I1 |8 f下一次指正提出的时候,被指正者会根据上次的经验,来有一个“接受的心态”,这样沟通得以成立,事情就好办多了。) V; a: n& n& c9 E7 e5 C- D
$ ^- l( H9 d% D(谢谢老鹰斑竹给加分,那么就再举具体的表达的例子); P3 o+ [5 p: R1 z b2 I- Z) N
Y:K工,关于你的图纸,有这样一个地方想商量一下。
1 A$ @$ m0 N' \5 Q' H% uK:怎么了?2 a! u1 j$ [! Y8 E Y
Y:这图纸大概看了一下,基本上要求的功能都能很好的实现,只是有一个地方稍微有点关注。(观察K的反应): {: t$ F! R" P4 ^+ I$ i z$ |
K:哦。(心想到底有啥事赶紧说,别在这里废话)
+ W* ~1 C0 N% N. H! OY:这个地方,直径70的圆筒带台阶,你的意思好像是用钢管焊接一部分上去,这样的话估计有可能会导致精度无法保证。
% r6 |4 ^& ~+ [K:哦。(心想有点道理,不过你想怎么地,有啥好招没)) _# Q' K* m2 c1 `5 t
Y:直径70的圆筒,如果用圆钢直接加工的话,稍微有点浪费材料,但是其实70的圆钢也不粗,加工起来也容易的,好多零件也是这样做的,最关键是可以保证精度。
5 m) Y' F3 E; k6 D4 eK:哦。(怎么办,要不要找点借口。)2 q9 k( [8 K, O( j: B2 x
Y:临时想到这些而已,要不你再考虑考虑看看,如果能改的话,咱们看看能不能改一改。' J! y, z* l* Z# d" X$ j* _
K:哦。(俺考虑考虑)
& z, j6 Z- t# K( ~5 M; |! t* s* hY:那先这么着,麻烦你了。我也是一时想到的想法,要不可以再商量商量。拜托了哦。(轻微地商量地语气)
# X0 Z+ w" [7 o7 JK:哦。我看看。
- \: Y0 M5 E: H, J) v D8 C- P; p7 i/ }* ]9 K1 v. g9 `2 M
也就是说,一种思考方向是:
8 o/ j) h0 n& H4 |让我们来评论一下那些不愿意接受建议的设计者,然后,或许停止于对于他们的评论而不会有任何进步。! z3 M9 |4 a/ v- I# i% h
另一种思考方向是:
5 @7 `' m8 o* L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自己的表达方式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部分,以达到让他们接受,或者说达到“让他们容易接受”的目的。
1 O' s4 c% w- u+ F+ G& C试一试后一种方式,或许会对改善我们的工作状态有一些帮助吧。. e+ F0 ^: ?7 X, D
' O8 N& o7 y6 b X
指正的时候,需要的两方面的努力,一个是指正方的委婉柔软表述,一个是被指正方有一定程度的“有接受意愿”的心态。* F' z5 G$ M1 V1 o# v( [" _6 D- F% v
这两方面的努力,如果贯穿于我们的职场之中,这些行为和可能预见的结果,会导致沟通的顺利成立,
9 y. a D1 K/ V, q( e这些努力和这些心态的总和,会形成漂浮在职场中的一种气氛,而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称之为一个名词:企业文化。7 {4 L$ V+ \- k& h7 w1 n, Q9 B
" b0 i) L0 G g, R% {# j. R随笔于沈阳。琐事之余,杂言而已。如有不备,还望见谅。
" \. t) }1 p' d, w
6 r+ Y! u9 b5 b; o子子
, z& I2 s# R) G- b2 u- O) ^! @: i. W/ M6 c! U
w6 c7 t( e$ p0 u- w+ b; h/ V3 M4 ]: v6 `3 u! \/ g"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